_窦娥冤_窦娥形象分析_兼谈元剧形象塑造中的人物矛盾_蒋乃珺
- 格式:pdf
- 大小:159.2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梦幻剧,以唐代宰相窦娥被诬陷进狱受尽摧残,最终被迫自尽的悲惨遭遇为故事主线。
该剧通过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人在这个恶劣环境中追求自由与正义的难题。
本文将对《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进行浅析。
窦娥是一位忠贞坚贞的女性形象。
剧中窦娥以清白贞烈的形象呈现,她聪明、善良,对丈夫窦平忠贞不渝,即使在遭受重重冤狱之苦也不曾拋弃他的爱。
在窦娥被囚禁期间,她遭受了种种侮辱和折磨,但她从未动摇对丈夫的忠诚之心。
窦娥的忠贞可嘉,她以生命捍卫了婚姻的纯洁和爱情的高尚,成为了封建道德的化身。
窦娥是受害者和斗争者。
窦娥被诬陷为奸夫之妇,入狱受尽折磨。
剧中她被迫住进“冤杏园”,受尽侮辱和欺凌,不仅遭受身体上的摧残,精神上也备受煎熬。
尽管窦娥的心灵和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她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辞反抗了冤屈和不公。
她以坚强的意志和机智的智慧,展示了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对抗压迫的斗争者。
窦娥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的象征。
窦娥的悲剧形象,正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的具体体现。
她的窘境不仅来自“圣上旨意”,更有封建社会不公正的制度与伦理观念的束缚。
窦娥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封建道德观的虚伪与肆意妄为。
通过窦娥的悲剧遭遇,观众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黑暗,引发对封建制度的思考和批判。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表现了忠贞、受害与斗争、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悲剧。
她的形象在剧中起到了批判封建道德、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的作用,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和呼吁。
她的形象令人动容,引发观众对社会公正与人性的思考,为现实中的压迫和不公义发出了警示。
浅析《窦娥冤》的人物塑造和悲剧特色苏晓晗河南大学摘要:《窦娥冤》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为元杂剧中最富有现实主义特色的剧本之一,即使放置于世界大悲剧之林也毫不逊色,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以及悲剧意义独具匠心,不仅包含审美意味且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腐朽的现实状况,成为中国古典戏剧史上不可忽略的著作之一。
关键词:人物塑造 社会现实 悲剧意义《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改作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以后,为关汉卿晚年作,在艺术构思上借用民间广为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外壳,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
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的故事。
作为元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有着丰富的悲剧意义和时代内涵,“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生活,通过一个含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的满腔怨愤使自然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情节,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异常强烈的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全剧一共四折一楔子,是典型的古典元杂剧结构,其楔子是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人物,一折和二折则是交代事件发生的过程,而全剧的高潮则突出表现在第三折与第四折上,从全剧的结构来看,《窦娥冤》可谓是元杂剧结构方面的“教科书”了,能在中规中矩的结构上制造出审美意味,可见笔者关汉卿创作功力之深厚。
关于关汉卿对于人物的精细惊喜塑造,我们可以从本剧的楔子看出,元杂剧的人物出场之前几乎都有几句“上场诗”用来交代人物的背景和身份,首先上场的是蔡婆,她的戏词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楔子)光看这两句话就让观众看出这是一位中年人在说话,其语调措辞多市井,也暗示了让人物性格和定位,而接下来上场的读书人窦天章却与蔡婆的大不相同: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悲剧剧作,该剧讲述了宋朝忠臣窦娥受冤屈被贬黄泉路,为了寻求正义一直忠心耿耿的故事。
窦娥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形象充满悲剧性,因此成为人们深受感动的经典形象之一。
窦娥是一位忠臣。
剧中窦娥无辜受冤,却义无反顾地为了忠于国家、守护家庭,坚守自己的立场,一心为国家百姓着想。
她面对冤屈和困苦,始终不离不弃,深情厚义。
在窦太后出逃黄河被流放的时候,窦娥立即毅然决然地赶到黄河岸边,试图阻止窦太后的流放。
窦娥的忠臣形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她的形象因此而倍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窦娥是一位孝女。
窦娥的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
据剧情描述,窦娥在剧中不仅忠于国家,更是一位孝顺的女儿。
窦娥深情孝敬,不顾一切地为母亲纷飞蝴蝶舞声影响团聚母亲,孝心感天动地。
即使在贬谪之时,她带着母亲的遗容,用最后一丝力气寄托母爱,化为一只蝴蝶,飞回家中与母亲团聚。
这一悲壮的场面深深打动了观众,窦娥的形象因此而更加深入人心。
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性。
在封建社会,女性是弱势群体,但是在《窦娥冤》中,窦娥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坚强和执着,她不畏艰难困苦,寻求正义坚决不屈。
在遭受冤屈之后,她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奋发努力,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即使被囚禁在牢狱之中,她仍然积极寻求正义,并且最终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为自己和母亲争得了一线生机。
窦娥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这也是她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她的忠臣、孝女和坚强女性的形象深深感染了观众,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窦娥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人性的探索。
她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也寄托了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窦娥的形象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我的毕业论文:感天地泣鬼神——《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分析[内容提要]《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
窦娥是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
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
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关汉卿创作的主旨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 善良多难悲剧性格反抗精神感天地泣鬼神——《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分析《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
《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关汉卿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最伟大的戏剧家,生活在金、元两代。
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以富有抗争性著称,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地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一、元杂剧《窦娥冤》(一)元杂剧的介绍。
元杂剧又称元曲,是一种以唱为主的戏剧。
其所用的音乐成为“北曲”的剧词,音乐结构十分严谨,结构通常以折为单位,每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有时为了剧情需要增加一个楔子,即四折一楔子,(折,除了音乐上的含义之外,还是戏剧矛盾冲突发展的段落。
一个戏的矛盾冲突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包裹四套完整的曲子,每套曲子由同一宫调不同版组成,一韵到底。
(二)关汉卿和他的《窦娥冤》。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家,号已斋叟,字汉卿,大都人。
元末戏剧家贾仲明评价他:“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关汉卿是元代最杰出的一位杂剧作家,他创造的剧作大多数反映妇女的生活,女性形象刻画得尤为成功。
二、《窦娥冤》刻画的人物形象(一)窦娥的形象。
《窦娥冤》中塑造了窦娥这一正直不阿、不畏强暴、敢于向黑暗势力反抗的伟大妇女形象。
她七岁就被卖做童养媳,结婚不到两年,丈夫亡故,她便成了寡妇,但依然为夫守孝、照顾婆婆,由此可见这是一个苦命但恪守孝道与妇道的天性善良的妇女形象。
(二)蔡婆的形象。
剧中蔡婆在受到张驴儿父子的胁迫后便委曲求全,在公堂之上窦娥为了不让她受罪便顶替罪名,而蔡婆之后也不闻不问。
可见蔡婆婆是那些懦弱怕事、胆小怕事、软弱的人物代表,也是窦娥形象的对比和反衬。
(三)张驴儿父子的形象。
不择手段的张驴儿误杀其父并嫁祸窦娥,并贿赂贪官污吏置窦娥于死地。
这种地痞流氓的形象,正是当时黑暗势力的代表。
恶势力横行霸道、嚣张气焰大,正是窦娥悲剧的推进者。
(四)太守杌的形象。
太守桃杌说:“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
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受到贿赂时居然向张驴儿下跪称他们是衣食父母,因此他秉着昏庸的判案法则”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对窦娥用尽私刑、威逼利诱,是典型的贪官污吏的形象也是窦娥悲剧的刽子手。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是一个受害者。
在《窦娥冤》中,她首先面临的是家庭的不幸。
她的父亲因为受到冤枉而被害,而她则被迫成为孤儿。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而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后,她更是陷入了无助的境地。
她又面临了凌辱和流离失所的命运。
在剧中,窦娥被迫嫁给了昔日的仇家,成为了妾室。
而她的忠贞不屈的性格使得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备受折磨,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从这些方面来看,窦娥所承受的种种磨难,使得她成为了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怜悯。
窦娥是一个真情至死的女子。
在整个故事中,窦娥的高尚情操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
在剧中,她对已故的爱人一直念念不忘,忠心守护,不肯改嫁。
即使面对恶毒的欺凌和凌辱,她也从不屈服,从不退让。
以致最终宁死不屈,愤而白了头发,以显自己的忠贞。
这样一位真情至死的女子形象,无疑是窦娥悲剧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妇德精神,受到了观众的推崇和钦佩。
窦娥是一个传统美德的化身。
在《窦娥冤》中,窦娥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形象是无愧于古代贤妇标准的。
她不仅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妻,而且还是一个敢于维护家族尊严和男性气节的女性形象。
她在遭受种种屈辱和不公正对待时,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义无返顾地表达自己的坚贞和忠诚。
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所强调的妇德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的忠贞爱情和男女亲情的具体体现。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是对这些传统美德的生动表现和继承。
窦娥是一个社会悲剧的化身。
《窦娥冤》所揭示出的封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对窦娥造成的不公正对待和严重伤害,也正是窦娥悲剧形象的集中体现。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妇女权益丧失,不被重视,这使得窦娥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而窦娥所受的种种磨难和不公正对待,也正是社会悲剧的一种缩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对个体的摧残,是对封建社会体制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强烈反讽。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一部由明代戏剧家关汉卿所作的传统京剧剧目。
故事背景设置在宋朝年间,讲述了窦娥因家族恩怨和情感纠葛而遭受冤枉的悲惨命运。
在这部戏剧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所遭受的不公和磨难使得观众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和共鸣。
本文将从窦娥的人物性格、命运轨迹和精神内心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人物性格深刻而多面,她既有坚强的意志和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又有柔情和家国情怀。
在剧中,窦娥与赵半山的情感纠葛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窦娥倔强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她敢于反抗不公,并不畏强权。
在追求个人感情的她也表现出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她在面对官府的查办时,不愿就此放弃,而是拼命争取自己的清白和正义。
这种性格上的复杂和多面性使得窦娥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令人难忘。
窦娥所经历的命运轨迹也是她悲剧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故事中,窦娥先是因家族恩怨而遭受了父亲的屈辱和刁难,而后又因与赵半山的爱情遭受了婆媳的陷害和官府的逼迫。
在家族和社会的压迫下,窦娥一次次受辱和磨难,最终走上了不幸的道路。
她的不幸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但更多地是由于家族、社会和权力的不公正对待。
窦娥的命运轨迹既表现了她的悲剧遭遇,又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窦娥的精神内心也是她悲剧形象的关键所在。
在种种不幸的遭遇下,窦娥并没有失去勇气和希望,她始终保持着对正义和真爱的追求。
在剧中,尽管她深受委屈和磨难,她却从未妥协和低头,而是以一种持久的坚韧和不屈的姿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清白。
她的坚强和执着使得她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形象。
窦娥的悲剧命运并没有摧毁她的精神世界,反而更显得她的内心丰富和坚毅。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窦娥冤》中最为突出和感人的部分。
她的复杂性格、不幸命运和坚定精神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通过窦娥这一悲剧人物,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并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正义的向往。
浅析《窦娥冤》里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是明代作家关汉卿的一部代表作,讲述的是因为冤情而导致的窦娥的冤家之苦。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现出生动的情景,神态及情绪变化等。
全文主要围绕窦娥、本宫六母以及洪大夫三个人物展开。
从窦娥这一角色来看,她重视仪表、恪守婚约、守护老婆子,貌似一代模范妻子,正直而谦虚,坚强而温柔,令人佩服。
由于身份的贫寒,面对当下的种种不公时,窦娥的斗志一发,负责到底,展示出众多女性的拼搏精神,无所畏惧,从顿悟到了生活的力量,最终相信“上苍有眼”,把多年的冤情告知大人物而得以公正的审判,把窦娥成为一个可以鞠躬尽瘁的英雄。
本宫六母,出身优质贵族,性格傲慢,以财力压迫窦娥,且因为本宫父亲在官僚晋升期间,曾刻意延迟大臣不去,使本宫生活成为被狡辩巧话牵着鼻子走,一改以往贵族的风格,显示出权利的腐败,让人印象深刻。
洪大夫,明代义士,做为小说重要的推动者,他有着无私的品行,把身家投入求窦娥以外,为社会正义抗争,及窦娥被冤枉邪,社会矛盾进行调停,其过人见识,令人感受到代表力和勇气,到最后也改变了本宫六母以及将错就错的社会规范,彰显出大义为先的思想,更是一位真正能够站在高处看问题的精英人物。
总而言之,《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明代的人物形象的丰满与丰富,以生动的场景和变化的情绪完美的表现出社会矛盾,以及正义、宽容、善良与拼搏的精神,所谓的“民族的骨髓、文化的源头”。
2000年 月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VOL.16,NO.2第16卷第2期JOUR NAL OF NANJING TEACHERS COLLEGE March,2000《窦娥冤》窦娥形象分析———兼谈元剧形象塑造中的人物矛盾蒋乃王君(扬州大学 扬州 225002) 摘 要 本文以窦娥形象为例,就王国维说元剧不顾“人物之矛盾”的问题,指出王论源于莱辛等人西方戏剧理论及王论合理性,但中国戏剧中国诗歌传统,更重视“言志”、“缘情”。
以“情感逻辑”论,窦娥倒是中国文学舞台上的“理想性格”,从而论证了简单地说元剧“人物之矛盾”是不全面的。
关键词 《窦娥冤》 窦娥形象、“人物之矛盾”中图分类号:I207.3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Dou E in《Rancor of Dou E》———On the Contradictions in Characters in Yuan DramaJiang NaijunA bstract:Taking the image of Dou E for example,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whenWang Guowei said that there were c ontradictions in characters in Yuan drama,Wang hadbased his view on the Western drama theory,such as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s.Butthe Chinese drama,just as the Chinese poems,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pressions of“ideals'and“emotions”.From the“sentimental logic”point of view,Dou E is an“idealcharacter”in Chinese literature,thus demonstrating that it is unilateral to say that“therewere contradictions in characters in Yuan drama”.Key words:《Rancor of Dou E》,the image of Dou E,contradictions in characters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赞元杂剧为我国文学史上“最自然之学”,然亦正因其“自然”,故“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收稿日期1999.12.4所不顾也”。
王国维作为近现代中国古代戏剧学研究的奠基人,其对元杂剧的研究至今仍有经典意义。
但长期以来,王国维的这一评价似乎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而在王国维之前各种各样的有关戏剧学的论著中,对元剧“关目”提出批评者尚有人在(如李渔),斥元曲之“思想卑陋”者亦或有辞(如《四库全书总目·〈张小山小令·提要〉》),但对元剧之人物塑造却并无微词。
元剧的关目是否“拙劣”,思想是否“卑陋”,且容别论,本文仅以《窦娥冤》中窦娥形象为例,就王国维曰元剧“人物之矛盾”的问题加以讨论,以期对元杂剧的形象塑造方式有进一步的理解。
一王国维为何说元杂剧“人物矛盾”,其依据何在?《宋元戏曲考》对此未予深述,但却是我们必须弄清的第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王国维思想上曾深受西方哲学、文艺学的影响,陈寅恪先生在总结王国维治学方法时曾指出:王氏的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皆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因此,有理由认为,王国维云元剧“人物之矛盾”的观点,当是受了“外来观念”的影响。
从十八世纪下叶以后,西方戏剧学理论越来越将戏剧构成的重心从“情节”转向“性格”,德国人莱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文艺评论家和杰出的剧作家,提出人物性格乃是一切戏剧动作的基础,从而将人物性格置为戏剧构成的第一要素。
此后,越来越多的戏剧理论家、评论家们提出了诸多关于戏剧人物塑造的理论,如“典型是类的样本”、“曲型是熟悉的陌生人”等等。
他们认为:塑造人物性格是一个剧本的核心,如果一本戏剧缺乏具有鲜明性格的形象,那么它便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其次,从这个塑造的人物身上必须能看出这一类人的某些突出的共同特征,同时亦具有这个人本身的鲜明特点,是艺术长廊中的“这一个”;第三,人物的性格发展必须有其内在一致性、必然性,也就是说,“性格”是按照生活逻辑,在特定戏剧规定的、前后贯穿的情理之中发展的,在一个剧本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能自相矛盾。
但是,以上述西方戏剧学的人物性格理论衡量元杂剧,问题就来了。
以元剧大家关汉卿的杰出作品之一《窦娥冤》为例,其剧描写了下层妇女窦娥悲惨的一生:七岁被卖予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守寡,由于拒绝再嫁张驴儿,受到张的栽害,诬其药杀张老公,被昏愦的贪官判为斩刑,临刑之前,发下三桩誓愿,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
由于恶人末除,死后魂魄依然不能安宁,通过父亲窦天章惩治了张驴儿,为自己伸了冤报了仇。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终又大快人心的戏剧故事,而整个故事的灵魂则是窦娥。
但仔细体味这一形象,却不能不生出些疑问。
窦娥是一个聪明、善良、纯真的女性,她一方面恪守孝道,三从四德,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特性,一方面又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抗意识;她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却又遵从政刚伦纪,深谙礼教之真义;她从未受过什么教育,有时却又颇能冒出些锦绣文字。
而这些,若以西方戏剧理论为参照,确实充满着“矛盾”,很难说是典型的“这一个”,细析之是颇有意味的。
·33·二西方戏剧理论中人物形象的“这一个”,首先必须是符合其社会身份的“这一个”,其行为动作必须符合自身的“生活逻辑”。
窦娥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七岁被卖给没什么文化而靠放高利贷为生的市民蔡婆婆,即便有些家学渊源,所受的正统诗书礼仪教育也不会很多,但她却熟知“三纲五常”,恪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伦理,分明是一个深谙礼教的闺阁烈女;在哀叹自己命运的时候,“催人泪下的是锦烂熳花枝横乡闼,断人肠是剔困乱月色挂妆楼”的怨曲,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兰心蕙质的“才女”;在窦天章为她平反冤屈后,她高唱“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与万民除害”,俨然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而胸怀天下的“儒女”。
这些,显然都不是现实生活中身为市民阶层“小人物”的情感、意志、行为的真实反映。
其实,窦娥的“行为逻辑”缺乏一致性。
窦娥一出场,便信誓旦旦地表示“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孝”应是窦娥形象的核心之一。
但当蔡婆要招赘张老公、并要她也招赘张驴儿的时候,在“赘婿”十分普遍平常的元代,在“父母之命”为婚嫁“最高指示”的封建社会,窦娥即使心有不愿,也是没有办法拒绝的,况且,即便剧情照此安排,如果窦娥与张驴儿实际上还是格格不入的话,以后的悲剧还可能发生,但或许是作者为了强调、升华窦娥传统伦理性的形象,所以不仅拒绝自己招婿,对婆婆的招婿也予以讽刺反对,这与其性格基点中的“孝”,与其作为一个家庭中的“小媳妇”形象,显然是有内在矛盾的。
如果仔细审察,同样的“矛盾”尚不止于此,即如人们经常称道的“刑场发愿”,其实也有可推敲处。
不少论者都这么说:经“公堂屈招”一场戏后,窦娥的形象得到了发展和升华,因为她从寄希望于官府中觉醒,看清了“错勘贤愚”的“葫芦提”腐败官僚,认识了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现实世界———“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是《窦娥冤》中为今日论者评价最高的一曲,所云窦娥的“觉醒”,主要依据即在此曲。
论者的说法并不错,但问题是其后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大誓愿,却没有保持和进一步贯彻她的“觉醒”和“升华”。
“血贱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只是要洗刷她的冤屈,证明她的无辜和清白,寄希望的其实还是被她斥骂的天地鬼神,更不要说三大誓愿一桩也没有针对置她冤死的元凶,认真说起来,“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真正受害的倒是老百姓。
论者都说,三大誓愿的实现乃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而已,而且,这“三愿”都是有典可查的(“血溅白练”典出《搜神记》卷十一“孝妇周青”故事;“六月飞雪”本事见《太平御览》十四引《淮南子》邹衍故事;“大旱三年,事见《元史·成宗记》,大德元年至三年,淮南路确有三年大旱,灾情极重。
),但问题在于:作者的这种“浪漫”手法与窦娥形象的“觉醒”与“升华”并不合拍,窦娥从一个醒悟黑暗现实的觉醒者又回到了一个只知喷发个人愤怒的小市民,更毋庸说此一窦娥与此后高唱“替天子分·34·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忧,替百姓除害”的窦娥难以整合成“这一个”了,从戏剧本身的角度言,可以认为窦娥的“行为逻辑”与“思想逻辑”不尽吻合,从而使窦娥这一形象产生了某种“内在”的矛盾,这大概是王国维云元剧“人物之矛盾”的又一根据。
由于上述两种方式的“人物之矛盾”,窦娥具有了一种多元性格———既是温顺的“孝妇”,又是刚直的“烈女”;既是温文尔雅的“才女”,又是直率泼辣的平民;既是深明大义的“儒女”,又是以我为尚的市民。
这种形象,很难解释为“性格复杂”,因为在其“复杂”中找不到内在的联系,也找不到“复杂”的原因,更毋论真正戏剧性的“复杂性格”必须造就“复杂”的戏剧动作才有意义。
因此,这只是一种“多元形象”的“叠合”。
而在这种“叠合”中,实在是有些让人觉得“人物之矛盾”的。
但是,从《窦娥冤》诞生的那一刻起到王国维提出“人物之矛盾”的观点,其间历经数几百年,戏曲理论家不乏其人,但却无人认为窦娥形象乃至元杂剧的“人物之矛盾”,也就是说,窦娥及元剧中的人物形象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接受习惯与审美观念,所谓“人物之矛盾”,只是参照西方戏剧理论的结论。
那么,这一结论是否恰当呢?看来问题并不简单,因为这涉及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观念、元剧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特定状况乃至元剧的表演方式等诸方面,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就此简单地提出几点———三从文学的角度言,元杂剧属“叙事文学”范畴。
而在传统叙事文学理论中,中国古代首先强调的是“情事”与“思致”,宋·洪迈《容斋随笔》云小说戏剧“鬼物假托,莫不婉转有思致”,赞唐人小说“小小情事,凄婉欲绝”,唯独没有提出人物形象的“逼真”与“性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