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课《小小科学家》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023.30 KB
- 文档页数:7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小科学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
2.掌握运用五官进行观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动手能力。
4.学会团队合作,分工合作。
二、教学内容:1.观察用具和观察方法。
2.科学家和他们的用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运用五官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学习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寻味游戏“这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五官进行观察,学习观察方法,并介绍观察用具。
2)学生跟着PPT的指示,进行闻、看、摸、听、尝五官训练。
2. 学习1)讲述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
(黑板上展示各科学家及其所用的工具)2)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提问环节”,学生轮流提问和回答,大家共同理解科学家的工具和职业。
3)学生观看视频《小小科学家》,了解探究动手的科学实验和探究精神。
4)老师组织小组分工合作,准备拍摄自己的小小科学家视频。
3.演练1)学生分小组,开始拍摄小小科学家视频。
2)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视频。
4.归纳1)点名、检查孩子们的观察用具是否放回原处。
2)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观察方法。
五、课堂小结:科学家是探究未知领域的勇士,而观察用具是他们探究的重要工具,所以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观察方法和科学家相关的工具,培养探究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学习中及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师在小组分工合作阶段,鼓励学生互相合作,相互帮助,提升课堂氛围。
3. 通过小小科学家视频的拍摄和回顾,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1单元走进科学1.小小科学家【教学目标】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每组斜坡1个、钢珠1个、绒布1块、红蓝水彩笔各1支,记录单每人1份。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今天要上什么课?(科学)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2.(出示图片)有的想到了科学家,有的想到了科学发明,有的想到了科学实验。
[设计意图:科学一直在伴随学生的成长,在他们心中科学已经种下了神奇的种子,怎样让这枚神奇的种子生根发芽却是我们科学教育面临的责任与挑战。
]二、创设活动,自己动手做滚小球实验1.(出示科学家图片)那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学家)(板书:科学家[建议一年级板书用正楷字在黑板贴写并标上拼音])2.仔细观察,这些科学家在干什么?(实验、观察)再仔细观察,他们还在干嘛?(记录)记录什么?出示科学的过程:观察、实验、记录、发现(板书:观察、实验、记录、发现)3.那我们可不可以做科学?那我们做科学时需要注意什么呢?那你们认为自己会不会做实验呢?4.出示滚小球。
滚过没有?(出示一块绒布,绒布均匀分成4块)这里有一块布,观察一下,科学家也需要观察。
(布上有线)我们把布铺在桌面上。
5.出示一块木板,观察一下,这块木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凹槽)我们给它垫一个木块,这样子就做成了什么?(滑梯)6.接下来我们要(滚小球),怎么滚?看到老师的两个点吗?我们可以先放在红色的点上面,再放在蓝色的点上面,你觉得会怎样?你认为哪个远?为什么?7.那究竟哪个小球滚得远了?待会让我们去看看。
还记得科学家做实验吗?除了观察、实验,还有(记录),那怎么记录呢?8.出示记录单并示范,引导学生利用红线记录。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第1课,名为《小小科学家》。
本课主要介绍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并通过做滚小球的试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课内容简单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的种类。
2. 学会做滚小球的试验。
3. 完成活动手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并能够独立完成滚小球的试验。
四、学情分析本课学生年龄较小,对科学的认知水平较低,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需要培养,需要老师耐心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如:“这是什么?是谁做的?他们做什么工作?”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探究这些问题呢?”3. 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小科学家》,我们将通过实验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
”第二环节:实验环节1. 老师让学生围成小组,每组一个小圆球、一块棉布和一个斜坡。
2. 老师让学生将棉布铺在桌子上,将小球放在棉布上,用手将小球推向斜坡。
3.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球在斜坡上的运动轨迹,并记录下来。
4. 老师让学生尝试改变小球的起始位置和斜坡的角度,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下来。
5. 老师让学生交流和比较各自的实验结果,总结出规律。
6.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为什么小球会运动?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我们改变小球的起始位置和斜坡的角度,会发生什么变化?”7.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层次意义。
《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科学精念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探索自然世界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了观察、实验、发现和理静事物的运行规律。
科学家们使用各种工具和技能来解答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问题,并由此发现新知识,发明新技术。
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的科学是指“儿童对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儿童的科学不同于成人科学,带有主观性和经聆性,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初级看法和解择。
儿童的科学主要是面对现实世界,是直接的经验,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观察、操作和思考.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与成人科学京有普根本的区别,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是间接的,主要依敕文字或符号的描述。
嬷而,儿童的科学教育也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它能使儿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小小科学家》是一节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的科学课。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能够初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并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活动,体骁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g小小科学家》的课堂上,学生们要回顾自己曾经的经历,了解自己经历过的观察、种植等是一种和科学家一样的行动一一对大自然的探究,进一步交流和观察.他们还会了解到科学家里有研究动物的、研究植物的、研究地质的、研究天文的等等。
他们的工作包括观察、实就、记录等,这些都是为了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这样的介绍旨在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们会进行1.些有趣的科学实险活动。
比如,他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滚小球实骁来探索物理现象。
在这个实舲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小球在不同条件下的滚动情况。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d小小科学家》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
《1.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及反思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及要求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1~2年级①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回忆做过的科学活动,类比科学家的研究,知道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能够举例说明科学家从事不同领域的研究。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通过像科学家那样提出问题,初步意识到好奇心很重要。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初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滚小球的实验体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每组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1个,塑料小球1个,钢珠小球1个,带格子的绒布1条)。
学生:观察记录的贴纸两份,每组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1个,塑料小球1个,钢珠小球1个,带格子的绒布1条。
教学过程一、引发关注、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课前相互认识,并和学生聊一聊你们认为什么是科学)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上一节科学课,你们上过科学课吗?2.你们在科学课上做过哪些事?(你们在幼儿园做过哪些和科学有关的事吗?)生1:看过花朵,——师:这是观察活动还有什么活动?生2:看乌龟,看蝌蚪,做肥皂泡泡等师相机小结:观察活动、实验活动、制作活动(板书:观察、实验、制作)这是我们在科学课上的常用方法。
二、探索研讨、引导发现(预设30分钟)1.你们有没有做过这些活动?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2.师生交流小结:你们做的这些事情都与科学有关。
3.有这样一群人,和我们一样,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你知道他们在研究什么吗?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出示图片,学生交流4.提问:科学家小时候和我们一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长大后的科学家他们又研究了什么?出示图片小结:他们长大以后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进行观察、实验,是为了什么?找到问题的答案。
1.1《小小科学家》教材分析在课堂上,学生回忆小时候做过的与科学有关的事情,了解自己经历过的观察、种植等活动都是因为自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都和科学有关。
通过读图文,学生知道科学家也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他们会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课堂上,学生读科学家伽利略滚球实验的故事,自己也来滚小球。
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
最后,从书中科学家正在从事研究的图片,学生联系生活发现,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研究不同的事物,同时渗透了科学家精神的教育,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关于课后作业,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强烈的阶段。
他们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经验,对科学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然而“科学”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他们对科学家的具体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不够了解的。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回忆小时候做过的与科学相关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通过动手做实验来体验什么是科学,从而打破科学的神秘感,树立起自己也能做科学研究的自信心,自己也可以是一位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联系生活,能够举例说明科学家从事不同领域的研究。
科学思维: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
探究实践:做滚小球实验,并在实验中有所发现。
责任态度:从自己经历的活动和科学家的事例中意识到科学与好奇心有关。
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出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木球、贴纸、绒布。
教学过程模块一:科学家是做什么的1.谈话:小朋友们,知道老师来给大家上的是什么课吗?(板书课题:科学)2.调动经验:幼儿园里有科学课吗?我们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