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3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考点过关】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2.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3.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珪解散部落,实行编户;计口授田,劝课农桑;重用汉族儒生,仿汉制设官;兴办太学;4.北魏政权主要靠军事力量维系,各种制度很不完善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北魏的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进一步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5.北魏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二、485年起北魏孝文帝改革1.冯太后主持改革,侧重建立各种新制度。
①颁布均田制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其中露田不得买卖,死后要归还;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②实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职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作用:健全了县以下的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国家对赋税的征收,对徭役、兵役的征调。
③实行新租调制作用: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④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级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官员任期由政绩决定;严惩贪赃枉法。
作用: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2.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侧重改变鲜卑族旧俗,进一步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①迁都洛阳原因:旧都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旧都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应困难;旧都面临北方柔然的严重威胁;旧都偏居塞上,不利于北魏统治中原.意义: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巩固了北魏对中原的统治②革除旧俗内容: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葬死地;尊儒,发展儒家教育。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单元三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展示导学案】
◎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制度创新:
填写下表:孝文帝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改革
措施
原因
内容
作用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设立三
长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
◎迁都和移风易俗——后期——:
填写下表:孝文帝改革的发展
改革措施
原因
意义
成功的原因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什么把改革重点放在移风易俗?其汉化政策有哪些?这些政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积极作用?【合作探究】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背景
内容
实质。
专题三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导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和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课前知识梳理)(要求看书完成并准确记忆)(20分钟)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⑴建立:386年鲜卑建,定都,史称。
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
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没有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存有戒心;官僚与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
为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附近定居,实行,“劝科农桑”,这是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荒主土地。
(前提)⑵时间: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地主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保证和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也激化。
专题三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导学案)主备人:冉隆涛、寇志强审定人:修畅[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________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________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社会矛盾激化(1)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向各族人民征派的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并对人民任意杀戮;没有俸禄的北魏官吏靠贪污和搜刮维持奢侈生活;拓跋贵族和汉族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
以________为主的各族人民不断起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造成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间的矛盾时常发生。
(3)冯太后临朝时实行________,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推行均田制(1)背景①拓跋部在长期的征战和南迁的过程中,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
②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这是均田制的雏形。
③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了大量无主土地。
(前提)(2)内容①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土地有两种:________和桑田,前者死后必须归还政府,不得买卖;后者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②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____________。
(3)作用①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一方面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限制了____________,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
②均田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________,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1)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________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的经济收入,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改由官吏________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
马塘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纲导读】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问题导思】
1、思考:北魏统治危机反映出的本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思考:结合冯太后改革的具体内容,谈谈她的改革有何作用;你认为哪些改革有利于北魏民族的封建化?
3、思考: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例题导练】
1.阅读下列材料(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11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材料一(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
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
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请回答:
(1)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6分)
(2) 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
第3讲北魏孝文帝[考纲] 北魏孝文帝。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的历史作用。
一、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推行宗主督护制,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
二、进程1.冯太后主持实行新制(1)实行俸禄制,以此吏治。
(2)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按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
(3)设立三长制,加强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改变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
2.孝文帝的(1)设巧计迁都洛阳:495年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为孝文帝深化创造了条件。
(2)移风易俗:接受汉族文化,易服装、改汉姓、讲汉语、通婚姻、改籍贯。
三、历史意义1.促进了经济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误区提醒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民族融合不是民族同化。
孝文帝的措施主题1 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统一局面的出现。
初中孝文帝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2. 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2.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北魏的社会状况,为学生讲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改革的具体措施。
3. 课堂讲解:针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均田制、户调制、官制改革、律令变革、迁都洛阳等。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引导学生评价孝文帝的改革。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6. 总结拓展:让学生结合所学,谈谈自己对改革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评价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第一课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改革的迫切性。
第二课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课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难点】第一课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第二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第三课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预习评价】问题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问题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问题3: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问题4: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我的问题】1.2.【多元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问题解决—评价单序号:3—2—2【学生生成的问题】(请将其他同学提出的对你有价值的问题及答案记录在此)1.2.【教师生成的问题】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问题2:评价孝文帝改革问题3:如何构建第三单元的知识网络【我的问题】1.2.【多元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问题训练—评价单序号3—3—3 1.(2015·清远模拟)“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
”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北魏实行均田制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2.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3.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均田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
3、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认识其对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知识梳理(一)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但在统一之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经济发展缓慢等。
2、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
鲜卑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长期接触中,逐渐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3、鲜卑族政权的封建化程度较低鲜卑族原有的政治、经济制度较为落后,不能适应统治广大中原地区的需要。
(二)主要内容1、均田制(1)内容:政府把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作用: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2、租调制(1)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2)作用: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迁都洛阳(1)原因:平城气候恶劣,粮食供应不足;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影响: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移风易俗(1)措施: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2)作用: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三)历史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均田制和租调制等改革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2、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
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重点与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探究一】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的具体表现分别有什么?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探究二】孝文帝为加快政权封建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探究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表现及影响?
【探究四】北魏社会经济的变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探究五】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当堂检测】
1、孝文帝时期,有利于北魏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新的租调制③三长制④重视兴修水利⑤放
松对手工业工匠的管理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
2、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经济发展表现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大为增加
B、开始出现整地碎土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生产都有所发展
D、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
3、下列不属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
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
...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
5、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北方实现统一
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C、民族矛盾尖锐
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正确
...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7、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8、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②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④为结结束
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10、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
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势力
B、地主阶级守旧势力
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
12、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比过去增多。
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
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鲜卑武士佣和汉人胡食图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
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
……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妇女5亩。
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
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
所受露田,(注:民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
……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
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暮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⑴把北魏均田今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原句)
⑵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⑶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
13、(1)措施: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重视兴修水利。
(2)说明:商业的活跃;鲜卑
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
(3)说明问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北方民族大融合。
(4)影响: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重新走向
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4⑴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农民、奴婢、官吏均受田;耕牛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
⑵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今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
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