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 格式:docx
- 大小:18.40 KB
- 文档页数:4
职业暴露与防护职业暴露与防护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从事特定职业或行业时可能接触到的有害物质、病原体或其他危害因素。
一、职业暴露的类型:1.化学物质:如有毒气体、有害溶剂、重金属等。
2.生物物质:如病原体、细菌、病毒等。
3.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等。
4.人体工程学问题:如重物提取、不良姿势等。
5.心理社会因素:如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
二、防护措施的分类:1.工程控制:包括改变工作环境、采用替代品、安装通风设备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和扩散。
2.行政控制:包括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确保从业人员按规定操作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3.个人防护装备(PPE):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用于直接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4.健康监护: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测,早期发现和处理职业疾病风险。
三、防护措施的具体应用:1.化学物质暴露防护:合理储存和使用化学品,定期检查通风系统,佩戴适当的呼吸器具和防护服。
2.生物物质暴露防护:严格按照感染控制原则操作,加强个人卫生,佩戴合适的口罩和防护服。
3.物理因素暴露防护:采取隔离措施,使用耳塞或耳罩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暴露于辐射源。
4.人体工程学问题防护:调整工作台和椅子的高度,训练正确的体位和动作,定期休息和放松肌肉。
5.心理社会因素防护:改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建立适当的工作负荷和平衡。
四、培训和教育:1.向从业人员提供相关的职业暴露风险教育和培训,包括有害物质的辨识、防护措施的正确使用等。
2.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和工作坊,帮助从业人员了解最新的防护技术和措施。
五、监测与评估:1.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的环境污染物浓度和暴露水平,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疾病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总之,职业暴露与防护是保护工作者健康的重要措施,它涉及到工程、管理和个人层面的防护手段。
通过合理的控制和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一、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概念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破损皮肤包括皮炎、倒刺、割伤、擦伤、磨伤和痤疮等.二、“标准预防”的概念与基本原则(一)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二)基本原则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1.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
2.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的双向防护。
3.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
三、“普遍预防"的概念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四、“标准预防”与“普遍预防”的区别1.普遍预防隔离的物质只包括患者的血液及部分体液(不包括患者的尿、大便、痰、鼻分泌物、泪液及呕吐物,除非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所以在采取预防措施时容易引起混乱,因此不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而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患者的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患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等.2.普遍预防主要采取接触隔离,因此不能防止空气与飞沫传播的疾病,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3.普遍预防的措施主要是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对患者间的防护较差;而标准预防强调不仅要防止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也强调防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五、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额外预防的概念在确保标准预防的同时,应采取额外预防的措施,额外预防措施包括: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
职业暴露与防护在当今的工作环境中,职业暴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医疗行业的医护人员,还是化工领域的工人,甚至是日常办公室中的职员,都有可能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
职业暴露,简单来说,就是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接触到有害物质、生物病原体、物理因素等,导致身体受到潜在的危害。
先来说说医疗行业,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各种疾病和病原体打交道。
在进行手术、注射、采血等操作时,如果不小心被针头刺伤,或者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就可能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严重的传染病。
特别是在处理传染病患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完全杜绝感染的风险。
比如,在长时间佩戴防护装备的情况下,皮肤可能会因为摩擦和压迫而受损,从而为病原体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化工行业的工人也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之一。
他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苯、甲醛、重金属等。
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呼吸道、皮肤或者消化道进入人体,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损害。
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癌症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而且,一些化学物质的危害可能是慢性的,在短时间内不易察觉,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除了这些传统的高风险行业,办公室职员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
长时间使用电脑,会受到电磁辐射的影响,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头痛、失眠等问题。
另外,久坐不动的工作方式,容易引发颈椎病、腰椎病等职业病。
还有,一些办公场所可能存在甲醛超标、通风不良等问题,也会对员工的健康造成威胁。
那么,针对这些职业暴露的风险,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护呢?首先,加强教育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哪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了解自己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防护。
这包括了解各种防护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以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比如,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接受职业防护培训,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如何避免锐器伤等。
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场所、工作环境等因素,工作者接触到的有害物质、有害辐射、有害噪声、有害气体、有害灰尘等会对人体产生潜在或者显著伤害的因素。
而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是很难看到的,所以必须做好职业防护。
本文将重点阐述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
一、与职业暴露相关的工作岗位1.医疗岗位: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从事医疗保健工作的人员,他们可能会接触到病毒、细菌、药物等有害物质。
2.建筑工人:包括钢筋工、砌筑工、电工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员,他们可能会接触到钢筋、水泥、沙子等有害物质。
3.农业工人:包括农民、果农、养殖工等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人员,他们可能会接触到农药、化肥、动植物病菌等有害物质。
二、常见的职业暴露病症1.职业性皮肤病:如职业性湿疹,常见于化工、印染、医疗等岗位。
2.职业性肺病:如职业性肺气肿、肺癌等,常见于露天矿工、铸造、铁路、采石等岗位。
3.职业性耳聋:如振动性耳聋、噪声性耳聋等,常见于机械制造、矿山、钢铁等岗位。
三、职业防护措施1.工作场所管理:要做好通风、除尘、消声、防护等工作,减少职业暴露的可能。
2.个人防护:戴好口罩、手套、耳罩、护目镜,穿戴防护服,实行保持清洁卫生等措施。
3.做好职业卫生保护:要定期体检,做好个人防护,促进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发生率。
4.教育宣传:对从事高危职业的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避免不必要的职业暴露。
总之,职业暴露与防护对于工作者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掌握职业防护知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职业暴露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职业暴露与防护一、职业暴露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职业暴露无处不在。
想想看,医生、护士、建筑工人,还有那些在化工厂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每天都在和潜在的危险打交道。
比如,医生在手术室里,细菌、病毒随时可能来袭,护目镜、手套可不能少;再比如,建筑工人总是在高空作业,风一吹,心都得悬起来,安全带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1.1 职业暴露的种类职业暴露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生物性暴露,像是医生和护士面对的细菌和病毒;化学性暴露,主要是那些工厂里的化学品,比如有毒气体、酸碱物质;还有物理性暴露,比如噪音、辐射等。
这些暴露都像是潜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1.2 职业暴露的影响说到影响,这可不是小事。
职业暴露可能导致职业病。
拿医生来说,他们常常要面临细菌感染,时间久了,免疫力下降,生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建筑工人呢,长时间待在高噪音环境中,听力损失的概率也大。
所以,职业暴露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让人痛苦不已,心情更是大打折扣。
二、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既然职业暴露如此严重,那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没有防护措施,简直就像在火场里跳舞,随时都有可能被烧伤。
2.1 个人防护装备的作用个人防护装备(PPE)就是我们的“保护神”。
它包括手套、口罩、防护服、耳塞等等。
穿上这些装备,感觉像是披上了铠甲,心里也踏实许多。
比如,护士戴上口罩和手套,能有效阻挡病菌的侵入;建筑工人戴上安全帽,就能避免重物掉落的伤害。
2.2 定期培训与意识提升光有装备还不够,定期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培训让大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防护装备,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
想想那些新入职的小伙伴,刚开始工作时,心里难免会紧张,培训能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增强自信心。
2.3 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企业也不能掉以轻心。
要为员工提供足够的防护装备,并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企业的责任可大了,不仅是给员工发工资,更是要让他们安全地工作,健康地生活。
职业暴露与防护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中,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使工作者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或危害。
职业暴露因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个人身体条件等因素而异,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噪声、辐射、震动等不同职业领域暴露。
职业暴露的危害不容小视。
职业病是职业暴露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职业病的致病因素通常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因此预防职业病的首要需要在于有关职业暴露的防护。
掌握职业暴露与防护,有助于工作者引起注意和提高防范意识,在工作中切实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一、化学物质职业暴露与防护现代工业面临的最大危害之一是对工作人员乃至环境造成的化学污染。
在工业生产、实验、运输和处理过程中,裸露和直接接触化学物质很容易引起职业病。
化学物质污染有时不易被察觉,但对人的危害却是非常大的。
任何揭示碳/氧化合物的检测操作或暴露于有害物质的操作都必须戴上适当的防护装备。
化学物质的处理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危害着环境。
为保护自己的健康,必须置备适当的防护装备,比如手套、面具、衣服和眼镜等。
二、物理因素职业揭露与防护许多职业领域暴露于高温、低温、高气压、低气压、高压电、辐射等物理环境,这些因素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如何在职业暴露物理环境中维护良好的身体健康?高温环境下工作应注意多饮水和多吸气。
低温环境下工作时应穿保暖衣服,最好是毛线或羽绒。
手触到冷金属或工具时,不要贸然用热水浸泡,应先用温水预热手腕和手指,再用微温水浸泡。
高海拔和低气压环境下,不要急急忙忙改变高度,因为这会使长期处于高海拔的身体适应不良。
高压电的危害在于其强电场和环电磁辐射。
接触电容表或其他带电装置时,除了戴上保护手套外,还应注意带上绝缘手套和绝缘鞋垫。
辐射不止在一些具有著名的艺术品或科幻故事中,也身临其境出现在当今世界各行各业中。
遇到具有照射性质的操作,穿过性防护服是必须的。
职业暴露与防护在现代社会,职业暴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忽视的问题。
每一份工作都有其潜在的风险。
尤其是在医疗、化工、建筑等行业,工作环境可能充满各种有害物质。
保护自己,避免这些风险,真的是每一个职业人士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与类型1.1 职业暴露的定义职业暴露,简单来说,就是在工作中接触到对健康有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是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或者生物因素。
比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血液和体液,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再比如,化工厂的工人可能长时间吸入有毒气体。
真的是危险重重啊!1.2 职业暴露的类型我们来看看具体有哪些类型的职业暴露。
化学暴露,像是接触毒药、溶剂或者其他有害化学品。
物理暴露,可能是噪音、辐射或者极端温度。
还有生物暴露,像是病毒、细菌或真菌。
这些暴露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有时候还可能造成心理压力,真是让人心烦意乱。
二、职业暴露的影响2.1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期的职业暴露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比如,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人,可能面临肺部疾病、皮肤病甚至癌症的风险。
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
想想看,如果每天都要与这些危险的东西打交道,心里肯定不踏实。
2.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如此,职业暴露还可能影响心理健康。
面对每天的风险,许多工作者可能会感到焦虑、压力大,甚至抑郁。
长此以往,这种精神上的折磨,真是让人心力交瘁。
再加上工作环境的压迫感,心情更是沉重。
2.3 经济上的负担职业暴露的后果,不仅体现在健康上,经济负担也相当大。
生病了,医疗费用一堆不说,还可能影响工作,工资减少。
企业也得承担因工伤或职业病引发的赔偿,真是一环扣一环。
三、职业防护的重要性3.1 防护措施的必要性面对这些危险,职业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都是保护自己健康的第一步。
比如,穿戴适合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和护目镜。
这些防护装备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有效降低暴露风险。
3.2 企业的责任企业在这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职业暴露及防护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有害物质或危险因素而导致工作者健康受到威胁的情况。
职业暴露可能会给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有效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帮助工作者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一、职业暴露的危害职业暴露是一个广泛的问题,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工作者。
不同的工作环境可能会暴露工作者于不同的危险因素,比如化学品、尘埃、辐射、噪音等。
这些危险因素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可能会造成各种影响,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免疫系统疾病、甚至是某些癌症。
二、职业暴露的防护为了有效防止职业暴露带来的危害,工作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是了解危险因素,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会面临的危险。
其次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比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通风、定期体检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向公司相关部门反映问题,积极参与职业健康培训等。
三、不同行业的不同行业可能面临不同类型的职业暴露,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防护方案。
比如在化工行业,工作者可能会暴露于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此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
在医疗行业,工作者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应加强个人卫生措施,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在建筑工地,工作者可能会受到高空坠落、电击等风险,应增强安全意识,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
总的来说,职业暴露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保护工作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安全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工作者们能够更加关注职业暴露问题,保护自己的健康。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一、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概念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破损皮肤包括皮炎、倒刺、割伤、擦伤、磨伤和痤疮等。
二、“标准预防”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一)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二)基本原则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1.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
2.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的双向防护。
3.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
三、“普遍预防”的概念
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四、“标准预防”与“普遍预防”的区别
1.普遍预防隔离的物质只包括患者的血液及部分体液(不包括患者的尿、大便、痰、鼻分泌物、泪液及呕吐物,除非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所以在采取预防措施时容易引起混乱,因此不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而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患者的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患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等。
2.普遍预防主要采取接触隔离,因此不能防止空气与飞沫传播的疾病,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3.普遍预防的措施主要是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对患者间的防护较差;而标准预防强调不仅要防止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也强调防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五、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额外预防的概念
在确保标准预防的同时,应采取额外预防的措施,额外预防措施包括: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
六、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
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严格执行手卫生。
七、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ent,PPE)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八、暴露于血液、体液后局部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九、血源性疾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现已证实大多数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病例几乎都是由这3种病毒所引起,此外尚有梅毒和疟疾等。
十、发生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开始的时间及疗程
在发生HIV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在4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迟不得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用药方案的疗程为连续使用28d。
十一、HIV职业暴露分级
根据暴露程度分三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肤擦伤或针刺伤(非大型空心针或深部穿刺针)。
3.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
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十二、HIV职业暴露预防用药方案的选择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医疗机构应当及时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在专门人员指导下实施预防用药方案)。
1.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
2.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4.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十三、发生HB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首先进行局部处理,其次及时上报,然后按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mIU/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
十四、发生HC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丙型肝炎疫苗可供使用。
但仍需跟踪随访,医务人员在发生HCV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后,尽早检测HCVRNA,对于后期预防有很好的成本效益。
十五、HBV职业暴露后跟踪检测时间
建议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个月~2个月之后进行病毒抗体追踪检测;如果3个月~4个月前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确定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
十六、HCV职业暴露后检测的时间和项目
1.接触4个月~6个月之后进行丙型肝炎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
2.如想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在接触4周~6周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
3.通过补充检测,反复确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免疫水平。
十七、HIV职业暴露后的随访和跟踪检测内容
1.接触后应于六个月内开展艾滋病病毒追踪检测,包括在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
监测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2.如果疾病伴随反复出现的急性症状,则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3.接触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随访期间的再次传染。
4.在接触后72小时内评估接触者的接触后预防水平,并进行至少2周的药品毒性监测。
十八、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感染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措施
医务人员需要做好以下保护措施:
1.当皮肤与血液、体液、组织液、黏膜、血制品等直接接触时,应戴手套;2.当存在血液和体液飞溅、泼溅和喷溅至眼、口和其它黏膜时,应戴防护性眼罩和口罩;
3.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
4.正确处理锐器;
5.不要将针头重新戴帽、折断或进行其他人工操作;
6.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进食及吸烟或其他;
7.不得将食物和饮料存放在放置感染性材料的冰箱内;
8.凡与血液或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和物体表面均应消毒;9.离心或处理血液时如存在溅泼、飞溅或产生气溶胶危险时,应在有防护的区域内进行;
10.个人防护设施在离开工作场所时应立即除去,将所有的污染物放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清洗、去污和其他处理。
十九、导致医务人员发生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与锐器伤在临床发生率极高,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经血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但在我国直到今日,针刺伤与锐器伤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与职业感染。
二十、医务人员针刺伤和锐器伤预防原则
1.穿刺针、注射器针头等锐器,一旦打开,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2.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
4.禁止针等锐器物回帽;
5.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
6.尽量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不必要的注射,消除毛巾挂钩等不必要的锐器,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