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
- 格式:ppt
- 大小:5.88 MB
- 文档页数:20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因接触患者时受到感染。
护理人员接
触患者水准或接触患者体液受到某些容易传播感染病原体的暴露。
它也可能包括接触血液
之外的患者排出物或细菌爆发,或者接触带有三鞭毒芽孢囊菌的血栓时罹患三鞭毒芽型脑炎。
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有两个:一是训练,即增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
确保他们能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二是采用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佩戴手套和使用其他个
体防护设备,防止感染。
首先,可以在培训中增加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可以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对通过
手部咳嗽、飞沫等方法传播病原体的知识和理解,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这类情况的及时
处理能力,为防止感染提供有效的防护。
其次,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可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护士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比如
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手术口罩、医用外科橡胶手套、医用防护服、安全工作鞋等,及时
间更换,以有效抑制气溶胶和细滴飞沫传播,防止病菌蔓延。
此外,护士必须在与患者接
触前伸出手臂,告知患者张开口应该进行封口,防止感染和暴露。
此外,在护理实践中,可以采取免疫检查措施,通过定期的血检和皮肤测试等,检测
护士的血清水平,以免受感染。
总之,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主要指护士与患者接触时可能受到感染的情况,要预防护
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可以通过增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和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使用口罩等,以及定期做免疫检查等方法。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暴露的类型、危害、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等。
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了解各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掌握正确的防护操作技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二、完善防护设施医疗机构应完善防护设施,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消毒剂等。
在使用防护用品时,应遵循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确保防护效果。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加强防护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保证其正常使用。
三、实施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是指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标准预防措施的推广和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必须佩戴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2.接触病人前后,以及处理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后,应立即洗手。
3.在可能产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佩戴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4.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对医疗器械、病人床单元等进行定期消毒。
5.加强病区管理,实行严格的探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四、提高手卫生意识手卫生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以及处理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后,应立即洗手。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卫生设施的配置,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五、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应急处理职业暴露的风险识别职业暴露的风险存在于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暴露。
生物性暴露:最常见的生物性暴露风险是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这些疾病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化学性暴露:医疗环境中使用的各种消毒剂、药物以及实验室化学品都可能成为化学性暴露的来源。
物理性暴露:包括针刺伤、辐射、噪音和暴力等。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为了有效防护职业暴露,医护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个人防护:根据工作需要,正确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标准化操作: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减少不必要的暴露风险。
环境控制: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定期进行消毒和监测。
培训教育: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提高其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护能力。
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以下应急处理措施:局部处理:对于针刺伤等局部暴露,应立即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污染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然后进行消毒。
报告与评估:及时向所在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暴露事件,进行风险评估。
预防性治疗:根据暴露的类型和风险程度,遵医嘱进行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如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等。
跟踪监测: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监测暴露后的健康状况。
职业暴露的预防策略为了从源头上预防职业暴露,医院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框架,包括暴露预防、应急处理、跟踪监测等环节。
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内部营造重视职业安全的文化氛围,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职业暴露事件。
技术创新:采用安全型医疗设备和技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心理健康支持: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帮助其应对职业暴露带来的心理压力。
通过上述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其职业安全和健康,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
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在某综合医院,一名护士在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不慎被针头刺伤。
护士职业防护策略预防职业暴露与安全措施一、引言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主要成员,承担着重要的护理工作,而在职业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险和职业暴露的风险。
为了保护护士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职业防护策略,以预防职业暴露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职业暴露现状护士在工作中经常和病原体、化学药品以及其他危险性因素接触,比如血液、体液等。
因此,职业暴露现象时有发生,而职业暴露不仅可能影响到护士本人的健康,还有可能造成护士传播疾病等情况,对患者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职业防护策略为了预防职业暴露,护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职业防护策略,以降低暴露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职业防护策略:1. 掌握个人保护知识:护士应该了解常见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并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比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并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
2. 规范操作流程: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护士应该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工作,比如正确佩戴手套、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
此外,注意手卫生和接触患者前后的适当洗手是非常重要的。
3. 工作场所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和制度,明确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装备,以确保护士的安全。
此外,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卫生消毒,清除安全隐患也是必要的。
四、安全措施除了职业防护策略外,护士还可以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以提高工作的安全性。
1. 合理分配工作量:合理的工作量分配是保护护士身体健康的关键。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站立、行走等,容易导致疲劳和姿势不当等问题。
因此,医疗机构应该合理安排工作量,减轻护士的负担。
2. 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如可以减少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的设备、工具等,确保护士的工作环境安全。
3. 心理健康关怀:职业暴露和工作压力可能给护士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医疗机构应重视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关怀,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护士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防护分析摘要:以护理人员角度来说,为护理人员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应重点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从根本上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降低护理人员受到额外的疼痛和折磨,确保医院内部秩序顺利运行。
鉴于此,本文将结合当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可行的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做好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从而为医院的正常运营保驾护航。
关键词: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安全防护前言:所谓的职业暴露,实际上是指医护人员在病患诊疗期间,接触到传染病或有毒有害病原体,导致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故而,应完善医院职业暴露事件处理流程,降低护理人员在遭遇职业暴露事件时身体健康所受到的影响与损伤,进一步保障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
1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1.1做好标准预防标准预防作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一种重要措施,这种防护方式是把所有的病患都视为具有传染性,对于护理人员接触患者的任何部位的血液、体液等,都必须佩戴手套、手部消毒、穿隔离衣或是佩戴护目镜、面屏等隔离防护措施。
实施标准预防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可能性,尽可能地避免病原体在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相互传播,并保障其他病患临床治疗能够正常进行。
1.2实施多角度防护(1)物理防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集中精神,谨慎行事。
在抢救病患时,要做到不慌乱,避免受到锐器损伤。
手套的正确穿戴能够起到有效屏障作用,我们发现护理人员的手指在被污染过的钢针刺破时,穿戴乳胶手套或是聚乙烯手套与不戴手套相比,出血量将会减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由此来看,护理人员正确穿戴防护用品十分重要。
(2)化学性防护:消毒液是护理人员经常要接触到的医疗用品。
护理人员要准备或使用消毒液时应注意开窗通风,并注意防护用具的使用,尽可能的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等部位的直接性刺激和损伤。
具有一定挥发性的消毒液需要及时加盖密封保存。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一、职业暴露的概念及防护原则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2.防护原则指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等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当无法判断是否被污染时也应视为被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污染,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7)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血液、体液暴露后的处理原则1.紧急局部处理(1)用肥皂液和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4)伤口冲洗后,应用75%乙醇或0.5%碘伏涂抹消毒,并包扎。
2.暴露于艾滋病病毒的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1)被HIV阳性患者使用的针头刺伤而获得HIV感染的可能性是0.2%~0.4%。
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与防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的不断提高,护士作为医疗服务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承担了重要的职责。
然而,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职业接触的感染源、医疗器械使用不当、手术过程中暴露和接触化学物质等,在其职业生涯中这些风险可能会带来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因此,护士需要针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必要的防范和应对。
一、职业感染防范护士在工作中与各种感染源接触,如体液、血液、排泄物和呕吐物等。
长时间接触这些物质,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为防止风险的发生,护士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配戴好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护士处理以及与患者或可能携带传染病的人员接触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例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
当处理患者呕吐、排泄物等时,特别需要穿戴手套。
当与患者接触液体、血液时,应穿戴防护服、水龙头衣、靴套等。
2.注重有序操作对于一些传染病患者,应注重先洗手然后再开始操作。
而在操作后要洗手,且要用肥皂。
洗手前、洗手后及操作后都应注意洗手,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加强消毒针对床铺、手术室等器材、设备也需要进行消毒消毒和清洁或使用一次性的器具。
在临床操作前,需要对器材进行消毒和清洁,保证患者为病人在医院生活更加安全舒适。
二、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协同作业,需要面对共同的手术暴露危险,如操作尖锐器械、使用化学药品和外科手术烟雾等,因此需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1.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要穿戴好手套、口罩、防护眼镜、外科帽、防护衣和靴套等防护装备,并确保防护装备覆盖面积充足,防止污染和接触感染。
2.加强好区域流程要通过严密的伺候,将手术室稳定在无菌状态。
手术前,消毒手术室、针对手术区域的液体、毛巾等工具都提到无菌状态并单独封装,手术过程中也需要及时更换无菌器械和工具,保证病患顺利的接受手术。
三、化学物品职业暴露的防范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护士接触各种化学物质,如麻醉药物和药品。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预防职业暴露和职业病的发生,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护理人员,包括在护理岗位上工作的在编护士、合同制护士、实习护士和进修护士。
第三条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管理、科学评估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为护理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
二、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第五条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第六条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包括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等。
第七条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1.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 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 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第八条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第九条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第十条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第十一条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第十二条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第十三条护理人员在使用锐器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锐器伤。
第十四条护理人员在接触化疗药物、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对自身造成伤害。
第十五条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遇到职业暴露事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三、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与教育第十六条医院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1、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对所有客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客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1.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
1.4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采血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针头针刺伤。
1.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放入利器盒内。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的针头裸露放置。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2、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2.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2 如有伤中,应当在伤中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捏住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中的局部挤压。
2.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安尔碘进行消毒。
被暴露的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2.4 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报告各分院护理主任负责填写锐器伤报告单,并上报护理部备案。
2.5 被HB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测,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月1月6月间隔)2.6 被HIV阳性客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立即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并于2h内前往卫生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和确定,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其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及处理流程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是指在医疗工作中,由于接触感染性物质、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使自身健康受到威胁的一种职业风险。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工作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及处理流程至关重要。
一、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加强职业培训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类型、危害、预防措施、处理流程等。
2.完善防护设施医院应配备完善的防护设施,如手套、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等。
在使用防护设施时,医护人员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确保防护效果。
3.规范操作流程医院应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
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遵循无菌原则、一次性使用原则、清洁与消毒原则等,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4.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对于病原体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科等高风险部门,医院应加强生物安全防护。
医护人员应掌握生物安全知识,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使用合格的防护设备。
5.提高疫苗接种率医院应鼓励医护人员提高疫苗接种率,增强自身免疫力。
特别是针对乙型肝炎、流感等疾病,医护人员应按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6.加强心理干预职业暴露可能导致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压力,医院应加强心理干预,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医护人员调整心态,减轻心理负担。
二、职业暴露处理流程1.及时报告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医护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由负责人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暴露类型、暴露程度、暴露时间等。
2.评估风险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暴露风险。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3.紧急处理对于暴露程度较重的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如清洗伤口、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同时,做好病情观察和跟踪。
4.追踪监测对暴露医护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定期检查身体状况,了解暴露后的感染情况。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和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一、职业暴露情况1.体液暴露:手术室护士可能在手术过程中与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等体液接触,存在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2.高频切割器产生的烟雾:手术室护士在使用高频电刀等切割器械时,会产生烟雾,其中含有毒性物质和致癌物质。
3.辐射暴露:部分手术需要使用X光机或其他辐射设备进行引导,手术室护士可能会暴露在辐射之中。
二、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装备:(1)穿戴手术衣:手术室护士需要穿戴无菌的手术衣,以防止感染病菌的传播。
(2)戴帽子和口罩:戴帽子可以保护头发不落入手术场,口罩可以防止呼吸道飞沫污染手术场的洁净。
(3)戴手套:手术室护士需要经常戴手套,特别是与体液接触时,戴非粉尘手套以防过敏反应。
(4)佩戴护目镜:护目镜可以防止血液等液体溅入眼睛,保护眼睛不受到感染。
(5)佩戴防护鞋套:防护鞋套可以保护护士的鞋子不受体液污染。
2.感染控制:(1)正确洗手:手术室护士需要遵循正确洗手的步骤,重点清洁手指和指甲,可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2)规范操作:手术室护士需要在手术中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机会,注意术前术后的无菌操作。
(3)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室护士应避免将污染物接触到手术器械和干净的物品上,严格按照一次性使用产品标准进行操作。
3.烟雾管理:(1)充分通风:手术室护士应保持手术室良好的通风,及时排除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
(2)使用烟雾吸入器:手术室护士可通过使用烟雾吸入器将烟雾收集和过滤,减少对护士的暴露。
4.辐射防护:(1)距离保护:手术室护士应尽量与放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辐射暴露。
(2)使用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佩戴屏蔽服、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辐射的伤害。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重要的职业群体,他们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他们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以上提及的防护措施只是一部分,手术室护士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防护知识,严格遵守防护措施,确保自己的职业安全。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
第三条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为护理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二、职业暴露防护第五条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第六条护理人员应当接受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掌握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和紧急处置方法。
第七条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第八条护理人员应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部清洁,下班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携带病原体传播。
第九条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如发生职业暴露,应当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向医疗机构报告,接受相应的医疗救治和随访观察。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为护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
三、职业健康检查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健康状况、职业病防护知识掌握情况等。
第十二条护理人员应当如实向医疗机构报告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情况。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四、考核与奖惩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技能、防护知识掌握、防护用品使用等。
第十五条对考核合格的护理人员,医疗机构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
第十六条对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医疗机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改进。
五、附则第十七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八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时,意外接触病原体、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素,导致身体和心理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