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心理因素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
- 格式:docx
- 大小:210.58 KB
- 文档页数:2
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心里因素上期内容小结:安全生产总方针一、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总方针,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依存,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保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条件,生产是核心任务。
坚持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就是要体现人类生命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情感观。
二、事故的形成过程特征是互相联系、循序渐进、依次蔓延、直至发生。
大体有孕育阶段、成长阶段、发生阶段。
三、预防为主的思路以研究人、物、环境、管理为突破口,切断形成事故的链条,消除危险因素向事故转化的条件,有针对性地实施对策。
其中克服和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做好事故预防的根本。
那么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哪些心理因素?也就是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表现,今天我们就是要同大家探讨、回答这个问题.一、行为:我们说,人要操作、使用工器具,接触各种物料,在恶劣的环境下行走做功。
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举动称行为。
能够保证自己和他人不致受到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的行为称安全行为;动作失误有差错称之为不安全行为。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行为受认识、思维支配,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个别人忽视安全、违章作业有他的心里因素:表现如下:违反规章制度、不服管理、冒着危险操作的行为。
1、侥幸心理就是碰运气,自己曾违过章但没有造成伤害或损失,把这个归功于幸运或命好,是上天保佑的结果,在这种错误的认识支配下,不进行科学作业而违章行事。
如闯红灯、不按程序操作设备等。
从理论上讲,有其因必有其果(风吹草动)但事故发生能否造成伤害是有他的偶然性,存在着小概率随机规律。
也就是说,违章只是一种危险行为,不一定就能造成灾祸,这与、人、物轨迹交叉、物质能量逸散有关系。
当对人体做功时,就产生恶性后果;没有作用到人体或排除触发因素就幸于一免,躲过一劫,只是虚惊一场。
正因为如此,容易允许不安全行为的存在,也有他不注意安全的侥幸行事的市场空间,但久而久之,随着不安全行为形成习惯,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不符合交通安全规范,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人的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两类。
人的行为是人的有机体对于刺激的反应,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的的过程。
1. 人的行为的一般过程外界事物的变化(刺激)作用于人的有机体,人体做出行为反应,达到改变外界事物的目的。
人从接受外界刺激到做出行为反应,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外界事物(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引起神经冲动,沿着传人神经到达中枢神经(主要是大脑)。
中枢神经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后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指挥运动器官(手、脚、声带等)做出行为反应。
在上述心理过程中,有时是依靠人的本能无意识地自动进行的。
然而,大多数人的心理过程是在主观意识调节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
当中枢神经接受感官传来的信息时就会产生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知觉(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再应用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回忆),对感知到的事物信息进行认知(确认)、思维(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从而做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
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对之产生情绪,发生情感,采取一定的态度,并进一步做出如何采取行动以改变现实的决定。
TOP2. 人的心理过程及其对安全的影响人的意识水平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和对人的安全的影响如下:∙阶段一——人处于没有意识的状态,如睡眠中。
∙阶段二——人处于意识不清醒或朦胧状态,如酒肌、瞌睡、极度疲劳,从事单调工作时出现的无精打采等。
这是一种不安全的意识状态。
∙阶段三——大脑活动松驰的意识状态,如休息、进餐、从事很熟悉顺手的工作。
人在这一意识状态下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消极,只能从事比较一般的工作。
∙阶段四——大脑活动积极敏捷的意识状态,此时头脑清醒,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且范围宽广,反应迅速,决定果断,是较为可靠的意识状态。
哪些心理因素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哪些心理因素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指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而这些违章行为又分为有意违章和无意违章。
究其原因又有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这里列举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
这些心理因素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1、侥幸心理。
其表现特征是:碰运气,认为操作违章不一定会发生事故;往往认为“动机是好的”,不会受到责备;自信心很强,相信自己有能力避免事故发生;别人不一定能发现。
由侥幸心理导致的事故是很常见的。
人们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错误的经验。
例如某种违章作业从未发生过事故,或多年未发生过,人们心理的危险感觉就会减弱,从而导致错误的认识,违章也未必出事故;二是认识上的错误。
事故的发生是存在着小概率随机规律的,即事故不是经常发生的,发生了也不一定会造成伤害,即便伤害也不一定很重。
因此容易容忍不安全行为的存在。
但久而久之,随着不安全行为形成习惯,则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必须从第一次违章起,就要坚决予以纠正,决不允许形成不安全的行为习惯。
2、冒险心理。
其表现特征是:争强好胜,喜欢逞能,私下爱与人打赌;有违章行为而没造成事故的经历;为争取时间,不按规程作业;企图挽回某种影响等。
有冒险行为的人,一般只顾眼前一时得失,自以为能一举成名,而不顾客观效果,盲目行动,蛮干且不听劝阻,把冒险当作英雄行为。
这种心理尤以青年职工为盛,应引起特别注意。
3、麻痹心理。
其表现特征是:由于是经常干的工作,所以习以为常,并不感到有什么危险;此工作已干过多次,因此满不在乎;没有注意反常现象,照常操作;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沿用习惯的方式作业,凭“老年感经验”行事,放松对危险的警惕,终会酿成灾祸。
4、贪便宜、走捷径心理。
其表现特征是:把必要的安全规定、安全措施、安全设备认为是其实现目标的障碍。
【关键字】精品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心里因素上期内容小结:安全生产总方针一、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总方针,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依存,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保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条件,生产是核心任务。
坚持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就是要体现人类生命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情感观。
二、事故的形成过程特征是互相联系、循序渐进、依次蔓延、直至发生。
大体有孕育阶段、成长阶段、发生阶段。
三、预防为主的思路以研究人、物、环境、管理为突破口,切断形成事故的链条,消除危险因素向事故转化的条件,有针对性地实施对策。
其中克服和杜绝人的担心全行为是做好事故预防的根本。
那么人的担心全行为有哪些心理因素?也就是导致人的担心全行为的心理表现,今天我们就是要同大家探讨、回答这个问题.一、行为:我们说,人要操作、使用工器具,接触各种物料,在恶劣的环境下行走做功。
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举动称行为。
能够保证自己和他人不致受到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的行为称安全行为;动作失误有差错称之为担心全行为。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行为受认识、思维支配,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个别人忽视安全、违章作业有他的心里因素:表现如下:违反规章制度、不服管理、冒着危险操作的行为。
1、侥幸心理就是碰运气,自己曾违过章但没有造成伤害或损失,把这个归功于幸运或命好,是上天保佑的结果,在这种错误的认识支配下,不进行科学作业而违章行事。
如闯红灯、不按程序操作设备等。
从理论上讲,有其因必有其果(风吹草动)但事故发生能否造成伤害是有他的偶然性,存在着小概率随机规律。
也就是说,违章只是一种危险行为,不一定就能造成灾祸,这与、人、物轨迹交叉、物质能量逸散有关系。
当对人体做功时,就产生恶性后果;没有作用到人体或排除触发因素就幸于一免,躲过一劫,只是虚惊一场。
正因为如此,容易允许担心全行为的存在,也有他不注意安全的侥幸行事的市场空间,但久而久之,随着担心全行为形成习惯,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安全知识手册一、安全意识篇1、不安全行为的八大心理因素:①侥幸心理其表现特征是:碰运气,认为操作违章不一定会发生事故;往往认为“动机是好的”,不会受到责备;自信心很强,相信自己有能力避免事故发生,别人不一定能发现;1)一是错误的经验。
例如某种违章作业从未发生过事故,或多年未发生过,心理上的危险感觉便会减弱,从而导致错误的认识,违章也未必出事故;2)二是认识上的错误。
事故的发生是存在着小概率随机规律的,即事故不是经常发生的,发生了不一定就会造成伤害,即便伤害也不一定很重。
因此,容易容忍不安全行为的存在。
但久而久之,随着不安全行为形成习惯,则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必须从第一次违章起,就要坚决予以纠正,决不允许形成不安全的行为习惯;②冒险心理其表现特征是:争强好胜,喜欢逞能;私下爱与人打赌;有违章行为而没造成事故的经历;为争取产量、时间,不按规程作业;企图挽回某种影响等;有冒险行为的人,一般只顾眼前一时得失,自以为能一举成名,而不顾客观效果,盲目行动,蛮干且不听劝阻,把冒险当作英雄行为。
这种心理尤以青年职工为盛,应引起特别注意。
③麻痹心理其表现特征是:由于是经常干的工作,所以习以为常,并不感到有什么危险;此工作已干过多次,因此满不在乎;没注意反常现象,照常操作;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沿用习惯的方式作业,凭“老经验”行事,放松对危险的警惕,终会酿成灾祸;④ 贪便宜、走捷径心理其表现特征是:把必要的安全规定、安全措施、安全设备认为是其实现目标的障碍;这种贪便宜、走捷径的心理是人类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⑤ 逆反心理其表现特征是:不接受正确的、善意的规劝和批评,坚持其错误行为。
逆反心理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某些人的言行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思想偏见、对抗情绪之类的意识作用下,产生一种与常态行为相反的对抗心理反映;⑥ 凑兴心理它有增进人们团结的积极作用,但也常导致一些无节制的不理智行为;诸如上班凑热闹、乱动操作机台、工作时间嘻笑等,都是发生事故的隐患;⑦ 从众心理由于从众心理,不安全行为或行动很容易被他人仿效;如果有些人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未发生事故,那么同班组的其他人也就跟着不按规程操作;⑧ 自私心理这种心理与人的品德、责任感、修养、法制观念有关。
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主要原因及控制方法一、表现在生产过程中,职工明知道设备有缺陷,也明白违章操作是不安全行为,但总想试一试,心怀侥幸,不愿按安全规程去做,结果放过了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机会,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在安全检查中,经常会发现工人在工作场所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戴手套操作车床等违章现象,侥幸没出事就丧失了警惕和防范意识,最终由于忽视安全规程和违章操作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控制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结果的外在表现。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为能力、性格和气质三个方面,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有的人善于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很快,有的人则不是这样,这就是能力的不同;有的人干工作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的人干活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这就是性格的不同;有的人沉着、稳重、老练,有的人则轻浮、急躁、冒失,这就是气质的不同。
可见,个性心理特征与安全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心理特征控制的。
二、主要原因在国家、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命是自己的,自己会注意,不至于出什么事。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接连发生,为什么不安全行为难以控制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骄傲自大、好大喜功。
自己能力不强,但信心过强,总以为自己工龄长,有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但在众人面前争强好胜,图虚荣,不计后果,蛮干、冒险作业。
2.情绪波动,心神恍惚。
受社会、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会产生烦躁、神志不安、思想分散、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或者高度兴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思想状态,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技术不精,遇险惊慌。
操作技术不精,生产工艺不熟,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或出现紊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错失安全自救良机。
4.思想麻痹,自以为是。
青年工人和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工人,他们在安全规程面前“不信邪”,在领导面前“不在乎”,把群众提醒当成“耳旁风”,把安监人员的监督认为是“找麻烦”,自以为是,我行我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在社会中,人们经常会做出一些不安全的行为,这些不安全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和危险。
不安全行为是由人类本性中的诸多因素所引起的。
本文将探讨人的不安全行为背后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原因分析心理因素在人类行为中,心理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思考不充分和情绪失控而做出不利于安全的行为。
基于这些行为,人类还会发展出两种心理现象,一种是货币效应,一种是假想上帝效应。
货币效应是指,当人们付出一定的代价时,他们就会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合理的,并且更容易借此行为做出错误决定。
而假想上帝效应则是人们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他们待遇的角色所展现出来的特征。
例如,对于有些人而言,他们保持了大量秘密,以此来保持自己的权利。
这些心理因素往往会让人做出不安全的行为。
社会因素社会上存在大量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让人感到压力。
因为我们都想要被社会认同,并且不希望与其他人产生异样。
当人们在参加社会团体时,他们会很难保持与众不同,往往会照顾别人而放弃自己的安全要求。
因此,社会因素可能会导致人们的不安全行为。
解决方法教育教育是解决不安全行为的关键。
无论是学校里的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可以帮助人们养成遵循安全卫生法规的好习惯。
在对人们进行教育时,应该开展特别的课程和活动,并由可信的成年人对教授。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有关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从而培养出正确的安全行为意识。
安全措施提高安全措施也是降低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交通上,交通信号灯、标记、红绿灯等设施能够规范化人类行为,引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
在一些危险的场所,警告标识和安全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潜在的风险。
同时,加强安全监测和检测设备,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情报信息能力并及时将其通报,能够更有效地避免和减少不安全行为。
个人自我管理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自觉自愿地去保护自己的安全。
比如,在行车过程中遵守交规,不超速、不酒后驾车等。
对于危险的体育运动,需要配备安全装置并正确佩戴,同时,需要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状态良好。
企业员工八种“不安全心理因素”不安全心理因素,是指人非正常心理状态下一种不易察觉的常见心理疾病。
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对于企业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员工八种不安全心理一是自我表现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员工,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工作中常常是表现得很自信,显得很有把握,即便是一知半解也充内行,不懂装懂,盲目操作,生硬作业。
二是侥幸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员工,工作常常从图省事出发,对明明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他不去注意,明令严禁的操作方法他照样去操作。
凭主观感觉把安全操作方法视为多余的繁琐,盲动作业。
三是“经验”心理。
持这种心理状态的员工多数是凭自己片面的“经验”办事,对别人的合乎科学道理的劝告常常听不进,经常说的话是“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干,也没出事故”。
四是从众心理。
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绝大多数人在同一场合、同一环境下,都会有随从反应,别人都这样做了,他也跟着做。
比如有一个铸工车间,多数人是赤膊工作,而少数穿衣服作业的人就会跟着效仿。
如果没有人去纠正,这种违章现象的人还会越来越多。
五是逆反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被管理者对管理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被管理者通过言行来“抗上”。
持这种心态的员工往往气大于理。
“你要我这样干,我非要那样做”。
于是由于逆反心理作用而导致违章工作,以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六是反常心理。
人们情绪的形成经常受到生理、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刺激影响。
带有情绪上班人的多数心情急躁或闷闷不乐,在岗位上精力不够集中,分心走神,显得比较浮躁,激动,工作中往往会发生偏激行为。
七是冷漠心理。
持这种心理的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自己对分管的工作也常不负责任。
表现在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不闻不问,冷漠看待,常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个别的还会错误地认为态度孤傲一些就是有“个性”的表现,致使别人不愿意接近。
八是紧张心理。
有这种不良心理有员工,主要表现在工作能力素质低,缺乏工作经验,应变能力差,遇事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下手。
人因失误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概念。
如果把安全描述为平静、正常、没有事故,那么,发生了事故一定是不安全的。
事故总是要构成人体伤害或造成财产损失的。
虽然,人们并不希望发生任何事故,但是,当人们不能控制危险因素时,事故总是突然发生。
从事施工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接触多方面的危险因素。
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
因此,探求事故成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
人在施工作业中,已经或可能导致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会发生事故,造成伤害。
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
人在自身因素基础上,处理环境因素的刺激程度,是决定人的行为性质的关键。
人们可以正确实施决策决定的行为,对造成良好的施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人的失误将造成施工的不安全。
人的失误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人的失误与人的能力相当工作环境可诱发人失误,以及反映高岗位人员职责缺陷等特性。
由于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施工中凭直觉、不可能偶然长期维持安全生产。
当编制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时,若侧重考虑生产和产品条件,忽视人的能力与水平,则有促使发生人失误的可能。
二、人为错误的类型在各种性质、类型的施工作业中,从事施工作业的各类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人失误。
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人失误而发生事故。
可以认为,事故也是人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
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原因引起的人为错误不属于同一类型。
1、随机失误。
由人的行为、由动作的随机性引起的人为错误,属于随机失误,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
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
2、系统失误。
系统设计不充分或人的异常状态引起的人为错误属于系统错误。
系统失误与工作条件有关,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出现或重复发生。
在人形成习惯后,不能适应操作程序变化或偶然情况时,系统失误会明显出现。
三、人为错误性能一般要出现失误结果以后,是很难预测的。
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及控制措施不安全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违反安全规定和程序,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和伤害发生的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
造成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知识水平不够。
个人在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
有些人对安全问题漠不关心,他们认为遵守安全规定会影响工作效率或者不重要。
这种态度和价值观会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培养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态度。
此外,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安全行为。
例如,精神状态不稳定、疲劳、情绪波动等都会增加不安全行为的风险。
应对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个人的工作和休息时间,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环境因素也是造成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根源。
如: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装备、工作区域不清洁、噪音、环境不舒适等。
这些因素会引起人们注意力分散、工作失去效率,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
要控制这些因素,首先应该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修复或安装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装备。
其次,要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舒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管理因素也是造成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例如,缺乏安全制度和规定,不严格执行安全操作流程,缺乏对违反安全操作行为的惩戒措施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们对安全规定和程序的忽视,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和规定,并严格执行。
同时,对于违反安全操作行为要及时进行惩戒,以警示他人。
综上所述,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要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需要针对不同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编号:SY-AQ-00838(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human behavior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
不同的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
要达到对不安全行为抑制的目的,面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安全行为科学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一、影晌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从安全行为的角度看: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与动作较快;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有反常的举动,这种情绪可能发现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贯,这是安全行为的忌讳。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临时改换工作岗位或停止工作,不能因情绪导致不安全行为在生产过程中发生。
(1)气质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
不同的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
要达到对不安全行为的抑制,面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从安全行为的角度: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与动作较快;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有反常的举动,这种情绪可能导致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贯,这是安全行为的忌讳。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临时改换工作岗位或暂时让其停止工作,不能把因情绪可能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带到生产过程中去。
(2)气质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使个人的安全行为表现为独特的个人色彩。
例如,同样是积极工作,有的人表现为遵章守纪,动作及行为可靠安全;有的人则表现为蛮干、急躁,安全行为较差。
因此,分析职工的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和支配,对保证工作时的行为安全有积极作用。
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乐观,情绪变化快而不持久,善于交际,待人热情,易于适应变化的环境,工作和学习精力充沛,安全意识较强,但有时不稳定;胆汁质,易于激动,精力充沛,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暴躁而有力,情感难以抑制,安全意识较前者差;粘液质,安静沉着,情绪反应慢而持久,不易发脾气不易流露感情,动作迟缓而不灵活,在工作中能坚持不懈、有条不紊,但有惰性,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抑郁质:敏感多疑,易动感情,情感体验丰富,行动迟缓、忸怩、腼腆,在困难面前优柔寡断,工作中能表现出胜任工作的坚持精神,但胆小怕事,动作反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