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意象,意境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7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中的物象都是意象。
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生活中分属动、植物,只是物象。
但当它们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组衰败、凄凉、孤寂的意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
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例: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融情于景——简析《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①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具有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景中含情,月下荷塘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渴求宁静的心思。
(起始段写作要点:一扣题,二总起)②作者踏着幽僻的小煤屑路,独自受用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的“不宁静”。
漫步荷塘,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这里淡雅、安逸的境界,正是作者追求的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不能真正超然,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淡淡的喜悦之后又生淡淡的哀愁。
(主体段写作要点:缘题赏析,分层次赏析。
)③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
物象、意象与意境)一、什么是物象呢?物象就是指物体的具体形象。
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物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如树木中的柳、梧桐;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鸿雁;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像了,我们可称为具像。
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二、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物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就是作者的意识与外界的物象相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
中国诗歌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为了抒发情感、表达意趣,对物象进行情感内容的注入,这些被注入了情感内容的物象,被后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不断地继承使用,于是这些物象所寓意的情感便有了相对稳定性,这个具有相对稳定的蕴含情感的物象就是意象。
诗要讲究文字美,意境美。
如果说文字是构成诗的骨架、外形,那么意就是诗的灵魂。
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我毫无理由地爱着另一个人,我仿佛知道他早晚会回来我身边。
我祝愿他永远不要悲伤,我期望我们能用欢愉来迎接重逢。
马”是具象,“烈马”就是意象。
为什么呢?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好人”与“坏人”就是意象。
又比如:“山”和“水”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
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烈马”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了。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意、境”侯禹升,张子赫(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123)自古以来,形象思维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思考方式与实践活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件精美的“瓷器”,将“物、象、意、境”四字蕴藏其中。
通过对古典园林中“物象、意象、物境、意境”四个词语,两两一组剖析解读,得出“象”作为构建“境”的基础,“境”作为“象”所追求的目标,在“境”营造之后又可澄怀回味于“象”。
而后从创作与审美两个角度论证“物”“意”之间的关系,得出创作角度是“意”向“物”的落实,审美角度是“物”向“意”的体味,两个视角之间互逆互证,以此来加固中国古典园林的“物、象、意、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物象;物境;意象;意境篇著作中,传达出:对“自然之物”本身的重视,是一切创造的前提与基础。
辞海中对“物象”一词作如下解释“外界事物;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景物,风景;物候现象”。
就“物象”之于园林的整体空间,实则所描述的是静观立法的微观单体。
物象是园林空间中客观存在事物的外在和内质表象:境因象生,因象生景[6]。
类比中国画中的“物象”之“人物、山水、花鸟、亭轩”,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物象”则为构成园林整体空间环境之“山石、水体、植物、建筑”个体单元。
首先是从形的概念上讲,万物皆有表象,如园林中“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枇杷芭蕉、亭台轩榭……”以“象之形”促进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作用,使人感知到是山、是水、是林、是亭。
其次是从质的概念上看,它包含了物象的内部结构、生长规律、体态、色泽、产地等。
以园林的掇山艺术为例,扬州个园选用不同材质的石材:春山(笋石)淡治、夏山(湖石)苍翠、秋山(黄石)明净、冬山(宣石)惨淡,通过“象之质”来营造四时之景。
1.2古典园林之“意象”“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
语象·物象·意象·意境蒋寅十多年前,我在《说意境的本质及存在方式》一文中曾感慨,虽然已有无数论文发表,但意境仍是个模糊的概念1。
现在我又不得不再次感慨,意象虽经许多学者讨论研究,它也还是个意指含糊的概念,其所指在不同学者的笔下有很大出入。
最近,有些学者提出以意象为核心建构中国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又有学者以意象、典型与意境共同构成三元的艺术至境论2,都显示出正在走向成熟的理论思考。
然而,在意象的基本问题没弄清楚之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构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鉴于学术界在意象含义理解上的歧异,近年出现了陶文鹏、曹正文、成镜远等先生辨析意象、意境概念的论文3,可我觉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因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意象的含义如何理解,而在于如何规定。
我们知道,从意象的语源及其本义来说,它应该有两个基本含义:(1)以具体名物为主体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的总体,源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2)构思阶段的想像经验,源于《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但在漫长的文论史和批评史上,古人运用“意象”概念又不这么简单。
有时指诗中一个局部情境,如唐庚《唐子西文录》评谢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一联:“平楚,犹平野也。
吕延济乃用‘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谓楚,木丛,便觉意象殊窘。
”这里的“意象”指眺望中的“平楚正苍然”之景。
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一联,刘濬《杜诗集评》卷六引吴农祥评:“二句画秋风妙,画乱离之秋风尤妙。
公诗有‘万里飞蓬映天过,孤城树羽扬风直’,意象相同而不如此二句之精炼。
”这里的“意象”指“金错旌竿满云直”、“孤城树羽扬风直”两句旌旗迎风飘扬之景。
又《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
”《杜诗集评》卷五引俞瑒评:“中间得非、无乃等字意象缥缈,故以风雨鬼神接之。
”他谈论的是“意象缥缈”,而所举的诗例却主于虚字,说明他理解的意象是包括虚字在内的一个完整陈述。
“意象”与“意境”辨析“意象”与“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二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更有利于中学语文特别是诗歌鉴赏部分的学习。
1.“意象”与“意境”中的“意”“意”“象”两字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传》:“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将两字连在一起:“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意境”则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当时就已经有了“意象”说与“境界”说。
近代王国维在其《元剧之文章》中又给“意境”下了一个定义:“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由此可见,“意象”与“意境”都可以说是“情”与“景”的统一,前者是“意”与“象”的统一,后者是“意”与“境”的统一,二者中的“意”均可谓之“情”,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
认清“意象”与“意境”中“意”的不同所指,是区分二者的关键。
“象”有尽而“意”无穷。
“意象”是抽象和具象的统一,其中“象”是一个鲜明生动的、具体可见的外表形态与形象;“意”则是抽象的、形而上“不可言之理”(叶燮《原诗》),不能为视知觉所直接感知,但却能被读者理解与想象。
“意象”中的“意”是一种抽象之理,附着在具体的、简化的“象”之上,在读者的情感世界里开拓出一大片广阔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意”。
“意”与“象”是象征义与象征体的关系,二者之间必须要有相似性,但是“象”下之“意”并不是“象”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因此要较“象”更复杂多解,需要读者“观其象而玩其辞”,反复涵咏、仔细品味,以获得阅读的快感。
与“意象”之抽象之“意”相对,“意境”中的“意”则一般是形而下的、具体的喜怒哀乐与人生感悟,也即真情实感。
这种真情实感很自然地与同样具体的景物相契合,甚至由特定的景物而引发,这即是所谓情因景生或触景生情。
2021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意象与物象、意境的关系是什么|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给**位考生整理了2021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意象与物象、意境的关系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ﻭ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21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意象与物象、意境的关系是什么》,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意象与物象的关系是什么ﻭ在诗词中,许多物象代表着一个固定的情感,于是就构成为人们所认可的意象.松有坚韧挺拔的性格,竹有刚正有节的操守,梅有傲霜斗雪的风骨,而水仙刚是的象征等等。
而许多物象可以构成情趣**不相同的多个意象,更值得我们研究。
柳,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柳”和“留”谐音,“柳——留——惜别——依依不舍”,古人的联想十分丰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霖》),表达了对故乡、恋人的眷恋其次柳还是倔强的弱者形象.“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
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白居易《有木诗八首》)杨柳的样子虽弱不禁风,当风雪袭来时,它却顽强地与之抗争.ﻭ其三也可以表现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
“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刘禹锡《杨柳枝词》)。
城中艳开一时的XX工业园李花转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
与势利的“桃李”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ﻭ同样是江水这一物象,“大江去,浪淘尽,人物.”(苏轼《念奴娇壁怀古》)寄予了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霖》)表达的却是寂寞孤独与对恋人的不尽思念。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流。
”(李煜《相见欢》)江水这一物象却构成了“的哀怨”之意象。
ﻭ大千世界,物象数不胜数,只有进入了诗人的作品,赋予了诗人特定的情感,才有可能成为意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同一物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也会成为情感迥异的意象。
意境意象的概念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意境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ì jìng。
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就是实境的升华,彰显着实境缔造的意向和目的,彰显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缔造和描绘,处在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无法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全面落实至实境的具体内容描写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物象、意象、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
一、物象和意象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如:《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
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
在短短的四句(首段)用了六个含秋的意象,由花儿枯了,到草儿黄了,到天又黑了,夜又深了,秋风紧了,秋雨滴落了,秋天一日比一日凉了,由秋衰败写出了心的惨淡。
秋风秋雨相伴着守在长夜孤灯窗前的人儿,秋凉如许,人何以堪!
这四句写秋夜的景色和离人的情绪,以景衬人,借景抒怀,从而点明了《秋窗风雨夕》的题意,主体形象的凄凉、孤独、悲伤之情(意)被这些叠加的意象渲染得淋漓尽致。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心中有春气,秋是不会降临人间的——以意求象——或喜或悲、或绚烂或萧瑟)。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蒙太奇手法: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
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
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以动衬静,更
显其静,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
李贺在《致酒行》中写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赋予了对“主父”的深切思念之情,因而是一个意象。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柳则给人一种清新嫩绿的感觉,写出了
京城春色之美,人情之温暖,反衬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寂寥,流露出作者对朋友前往安西前路难行,未来难卜,环境寂寞的忧心。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
《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译成散文意思就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
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
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
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整篇充满
着人性的美。
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同是一个“柳”,借以抒发的情
感不同,则意象的使用与组合手法也各异。
“竹”也是一种客观事物,它在诗词中也会带上作者的主观情感而成为意象。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中的意象“竹”象征不畏逆境、坚强刚劲的君子风范。
在诗词中,同一个物象往往可以构成情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如由“蝉”构成的意象,在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赋予了“蝉”一种离愁别绪;在骆宾王
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中,诗人借蝉自喻,寄寓思乡思亲之情;而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则把蝉当做高贵圣洁的象征。
由“酒”构成的意象,在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琶琵与羌笛”中,具有惜别的意味;在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这意象饱含愁绪;而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则是借酒来抒发功业难成的苦闷。
同一物象,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情志,所构成的意象就会不相同。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
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把其他物象的特点转移到某一物象上来。
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用夸张的手法夸大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黄河水的气魄。
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则把本是不能动的“心”系在了孤舟上:“愁绪”本是抽象的,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赋予“愁绪”水的特征,可以流动,滔滔不绝,使“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由此可知,物象是意象的基础,
意象是物象和情感的有机统一。
从物象到意象,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是作者的艺术创造。
二、意象和意境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单位。
(意境可以理解为是由一幅或多幅画面构成的立体图画给读者留下的整体感受)
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构成了一种意境:对
幽缈凄清的感伤。
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
诗句中有四个意象:烟、水、月、沙,它们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画面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
杜牧这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也构成一种意境。
其中有萧瑟清冷的旅愁,也有温馨、闲适的向往。
秋日的郊野,几
根藤蔓半死不活地攀援着,黄昏时节,
一只乌鸦停留在一棵老树上,仰对着远方发出几声揪心的鸣叫。
不远处,有一个有着小桥流水的村庄,村庄上空飘着缕缕炊烟,就在这时,一个流浪汉骑着一匹瘦马,在古道上艰难地蹒跚着。
这三个句子中接连叠加了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其中前三个意象和后三个意象有苍凉萧索之感,暗寓游子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怀,中间三个意象含有幽静、温暖的情调,反衬出游子思乡,倦于
漂泊的愁绪。
这三个句子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意象才得以形成。
总之,物象、意象、意境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是诗词的艺术境界。
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构成意境,三者共同为诗词的表情达意服务。
我们只有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鉴赏诗词,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旨。
附: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