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试验设计的基本类型真试验设计2试验组对照组后测设计基本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407.00 KB
- 文档页数:57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类型1. 实验组设计法实验组设计法是对实验和比较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
该方法将人群分为受试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实验和比较研究,最终确定教育策略或政策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因素除了研究所需要的因素外,其他因素一致。
该方法不仅可以控制实验条件,还能够确定某种教育策略的效果。
该方法无法完全模拟实际的教育过程,因此其结果仅代表实验条件下的效果。
2. 双盲实验法双盲实验法是一种高度随机化的研究方法,可用于评估特定教育策略在人群中的效果。
这种方法对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应具有高度的盲态,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差。
随机抽样的教育对象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特定教育策略,而另一组接受对照策略。
整个实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哪个群体接受了哪种策略。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学习结果,可以确定特定教育策略的效果。
组间对照实验法涉及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两个或多个组中,其中一个组接受特定教育策略,而其他组接受对照策略。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其他因素基本相同,可以更准确地测量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仔细设计实验方案,以确保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是由研究教育策略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4. 前后测试设计法前后测试设计法旨在测量特定教育策略的效果,涉及对同一群体进行两次测试:在应用某种教育策略之前进行第一次测试,在应用教育策略后进行第二次测试。
通过比较两次测试结果来确定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5. 可控性试验设计法可控性试验设计法旨在控制和测量特定教育策略的影响。
该方法通常与组间对照实验法或前后测试设计法结合使用,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教育策略的效果。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研究方法,其类型众多。
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实验研究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测量教育策略的效果,并提高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6. 跨组设计法跨组设计法是一种实验研究方法,旨在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教育策略对教育成果的影响,而不是评估单个策略的有效性。
教育实验设计类型(一)单组实验设计单组实验设计是用单一实验组为研究对象,施加某一种或数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1.设计1:单组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X O2.设计2:单组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01 X 023.设计3: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X101 X002 X103 X0044.设计4:单组纵贯时间系列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5.设计5:单组多因子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O1 X1 O2)(O3 X2 O4)(二)组别比较实验设计1.设计6:静态组比较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X 01022.设计7:等组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是:甲: R 01 X 02(实验组) R 03 04(控制组)3.设计8:等组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是:R X 01(实验组)R 02(控制组)4.设计9:所罗门四等组设计其设计模式是:R 01 X O2(实验组) R 03 04(控制组)R X O5(实验组)R 06(控制组)5.设计10:不相等控制组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是:01 X 0203 04(三)循环实验或轮组实验设计1.设计11:循环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模式如下:甲模式:(01 X1 02)(05 X2 06)(03 X2 O4)(O7 X1 08)上述11种实验设计各有利弊。
在选择运用时,每种设计还可以根据实验情况而加以改进。
在这些设计中,其中,第三种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第四种单组纵贯时间系列设计、第十种不相等控制组设计、第11种循环实验设计这四种又被叫做“准实验设计”(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准实。
简述教育实注验设计教育实验设计是一种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对教育教学中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判定。
本文将简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一、基本概念教育实验是指科学家为了研究教育课题而采取的一种艺术和科学,它是一种试图证明某种因果关系的行为。
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将教育实验分析和设计,建立实验模型、实验组合和实验样本,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实验问题,以及设计实验结果的应用技术。
教育实验结果是指教育实验产生的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实验的效果和实验的影响。
二、特征教育实验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实验对象的可控性;2、实验变量的刻板性;3、实验干扰影响的控制;4、实验设计的随机化。
这些特征保证了教育实验设计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三、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1、阶段性实验设计这种实验设计是指将整个实验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对实验变量进行变化。
这种设计有利于研究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教育变量的影响机制。
2、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指将实验分为两个或多个式样进行比较。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3、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设计是指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将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
这种设计有利于排除实验中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更好地研究实验变量的影响。
4、平衡设计平衡设计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对每个实验变量设定相同的条件和样本,保证实验过程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被消除。
5、随机化设计随机化设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将每个样本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别,从而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是由于样本的差异引起的。
综上所述,教育实验设计是一种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教育变量的分析和设计,可以达到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判定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中,教育实验设计可以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变量的影响机制,从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教育学研究是一门涉及教育领域的学科,旨在深入理解教育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是教育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前实验设计法前实验设计法是一种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通常用于初步检验假设或获取初步数据,适用于小规模研究。
该方法不包括控制组和随机分组,设计上较为简单。
前实验设计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单组前后测试设计:研究者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前后测试,比较两次测试之间的变化。
该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想要初步了解某个因素对学习成绩、学习动力等的影响。
2. 反事实检验设计:研究者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提出一个假设,并在给定条件下进行实验。
该设计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无法控制某些条件,但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和比较不同情况。
二、真实实验设计法真实实验设计法是一种控制了实验条件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和对照组的设置,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具有说服力。
常用的真实实验设计方法有:1. 随机控制试验设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2. 重复测量设计:研究者在研究对象上多次测量同一指标,并进行干预操作。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可以分析干预的长期效果。
三、因果比较设计法因果比较设计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来推断因果关系。
常用的因果比较设计方法有:1. 社会实验设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社会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判断干预措施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2. 自然实验设计:研究者利用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条件,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两组的结果,可以初步推断某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教育实验设计的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是指为了验证教育方法、教育政策或教育理论的有效性而进行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实验研究。
它是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教育问题,提供实证依据,进一步改进教育实践。
在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随机对照组设计:随机对照组设计是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
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教育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的表现,可以评估教育干预的效果。
2. 前后测设计:前后测设计是指在教育干预之前和之后对被试进行测量的设计。
研究者首先测量被试在某项指标上的初始水平,然后进行教育干预,最后再次测量被试在同一指标上的改变。
通过比较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评估教育干预的效果。
3. 多组设计:多组设计是在随机对照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研究者将被试分为多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每个实验组接受不同的教育干预措施。
通过比较各组的表现,可以评估不同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并找出最有效的一种。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配对设计、交叉设计等。
在选择实验设计方法时,需要考虑研究目的、资源条件、伦理要求等因素,并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时,研究者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保护被试的权益,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此外,教育实验设计的结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释和应用,不能简单地照搬研究结果,还要考虑到教育背景、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全国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填空题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直接以原教学班作为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实验称之为( )A.前实验B.后实验C.准实验D.真实验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教育实验研究2.不能随机分派被试者,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是( )A.前实验B.准实验C.真实验D.假实验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实验研究3.实验研究的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是( )A.探索一验证一确认B.确认一验证一探索C.确认一探索一验证D.探索一确认一验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教育实验研究4.能严格地随机分派被试者,能系统操纵自变量并完全控制无关变量,有很高的内在效度的实验是( )A.前实验B.准实验C.真实验D.假实验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教育实验研究5.实验设计质量的评鉴标准是实验的( )A.内在效度和结构效度B.内容效度和内在效度C.外在效度和外在效度D.结构效度和总体效度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教育实验研究6.外在效度分为_________两类。
( )A.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B.内容效度和生态效度C.生态效度和内容效度D.结构效度和总体效度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实验研究7.单组前后测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A.XOB.O1XO2C.R XOD.R O1XO2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教育实验研究8.教育实验设计中,单组后测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 A.RXOB.R O1XO2C.XOD.O1XO2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教育实验研究9.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A.XOB.R XOC.R O1XO2R O33 O4D.R X O2R O1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教育实验研究10.教育实验设计模式为O1O2O3O4O5O6O7O8的设计是( ) A.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B.循环实验设计C.时间序列设计D.多因素序列设计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教育实验研究11.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的优点之一是能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__________影响,内在效度较高。
实验设计的类型实验设计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用于验证假设或研究目标。
实验设计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而分类。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实验设计类型。
一、预实验设计预实验设计是一个简单的实验设计类型,它用于测试和评估一个新的方法或技术。
在这种实验设计中,只有一个组被测试,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
由于预实验设计没有使用随机样本和对照组,所以其结果可能不够可靠或有效。
真实实验设计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设计类型,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照随机分组方法来确定。
研究者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更可靠和有效的结果,因为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潜在的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交叉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其中同一组个体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接受测试。
这种实验设计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变异,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它也有缺点,因为被试者需要在多个条件下进行测试,可能会受到疲劳和顺序效应的影响。
四、因素设计因素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其中多个因素被同时操作,以验证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实验设计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不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但其设计较为复杂,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资源。
五、随机区组设计结论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实验设计类型,研究者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目的和假设的实验设计。
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
一、控制实验设计控制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类型,其中将变量和条件经过控制,以便更好地探讨其之间的关系。
这种实验设计方法可以使用对照组和随机样本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和效果。
控制实验设计类型通常用于验证药物或新技术的效果、评估教育干预的影响等。
纵向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类型,它的数据是在时间上收集的。
这种实验设计类型用于研究变量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应用于长期追踪的研究领域,如健康和医学领域。
横向实验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类型,其中数据是在同一个时间点收集的。
这种实验设计类型通常用于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变量和差异,比如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一、理论基础类型1. 理论构建型实验研究•概念定义实验•概念测量实验•因果关系实验2. 理论验证型实验研究•反事实实验•实验对照组设计•嵌套实验设计二、操作方式类型1. 指导型实验研究•直接指导型实验•间接指导型实验•辅助指导型实验2. 半自主型实验研究•半自主操作型实验•半自主探索型实验•半自主合作型实验3. 全自主型实验研究•全自主操作型实验•全自主探索型实验•全自主合作型实验三、干预形式类型1. 学科教学型实验研究•新教材教学实验•创新教学策略实验•多媒体教学实验2. 教育管理型实验研究•校长领导实验•学校管理策略实验•教师培训实验3. 教育心理型实验研究•学习策略实验•动机与情感实验•认知发展实验四、研究设计类型1. 前测后测设计•无对照组前后测设计•有对照组前后测设计2. 随机对照组设计•简单随机对照组设计•分层随机对照组设计•匹配随机对照组设计3. 跨群体设计•交叉设计•块状设计•因子设计五、研究目的类型1. 描述型实验研究•描述教育现象实验•描述教育系统实验•描述教育评估实验2. 预测型实验研究•预测学业成就实验•预测教师效能实验•预测教育改革实验3. 解释型实验研究•解释学生行为实验•解释学习差异实验•解释课堂互动实验4. 改进型实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实验•改进学习环境实验•改进学业管理实验结论通过对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实验研究涵盖了理论基础类型、操作方式类型、干预形式类型、研究设计类型以及研究目的类型等多个方面。
不同类型的教育实验研究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适合的研究类型,并采用科学的研究设计,以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实验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样本选择的难题、实验的可行性问题等,需要研究者们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和提高研究水平,以推动教育实验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第6章准实验设计一、选择题1.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情况的是()。
A.前实验B.真实验C.验证实验D.准实验【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是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二、简答题1.设想一个或两个实验因子,结合你所了解的某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定一个采用等组法的教育实验计划。
答:等组实验法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基本相等的班或组,作为实验对象。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比组被试分别施加不同实验因子的影响,使两组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然后对不同实验因子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观测比较。
以某小学为例,比较两种方法——讲解法与操作法对小学生自然常识知识学习的影响。
对实验班采用操作法进行自然常识教学,对照班则为传统的讲解法。
同时其他条件保持平衡。
实验后再对两班作复测,比较两班的成绩的差异。
2.简述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
答:根据实验中的变量以及无关因素控制水平,可以把教育实验设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因素设计(仅含有一个自变量),具体包括前实验设计、准(类似)实验设计和真实实验设计;另一类是多因素设计(包含两个或多个自变量)。
(1)前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
它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①单组后测设计,也称单一性个案研究a.特征:只有一组被试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实验中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有一个后测,将后测的结果作为实验处理的效应。
b.局限性:这种实验设计,由于不能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因此内外在效度都不高。
②单组前后测设计a.特征: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仅一次实验处理;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于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b.优点第一,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
第二,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实验技术,旨在研究教育、学习和教学等过程,以探究其规律性和探索新的教育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包括实验设计、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核心。
它涉及到实验的设计、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一系列问题。
1.前后测设计:前后测设计是一种最简单的实验设计。
它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干扰变量,从而使实验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更为明显。
2.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分组设计是一种高效的实验设计方法。
它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因选组不当而引起的误差,使组间差异更为明显。
(二)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避免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1.操作实验变量:操作实验变量需要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
在操作实验变量时,需要注意操作的顺序、方法和时间。
2.控制干扰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实验变量以外,其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尽可能地控制干扰变量。
二、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单一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观察和检验等方式来探究教育问题。
(一)案例研究法的种类:1.单案例研究法: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单一案例进行深入、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多重案例研究法:多重案例研究法是指对多个同类或不同类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联系和相似点。
1.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时,需要确定研究主题、案例选择、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等等。
2.案例选择:选择合适的案例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
3.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案例研究法的重要环节。
需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获取数据。
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案例研究的核心。
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通过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1.根据实验控制程度以及实验内外效度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1)前实验:可以用于观察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内外效度较差且不太规范;(2)真实验:对所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控制的实验,能随机分派被试,保证各组被试等值,有效操纵自变量及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内外效度非常高;(3)准实验:与真实验的设计有些类似,但它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也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子,无法避免误差,只能尽可能的加强条件控制,内部效度存在一定的问题;2.根据实验是否具有开创性,可将实验研究分为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造性实验(1)开创性实验:指前人从未做过的实验,具有开创性;(2)验证性实验:指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研究者按照相同的方法重复进行,包括第一轮实验后的第二论实验;(3)改造性实验:指在别人曾经做过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加以充实、改进的实验;3.根据课题覆盖区域的大小,可分为单科单项实验、多科实验和整体实验(1)单科单项实验:指一门学科或一项专门性的教育活动的实验;(2)多科实验:指包括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的一项或多项教育活动的实验;(3)整体实验:指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现代思维方法,研究整体内部各要素及其组成结构的改革,以求整体功能最优化的教育实验;4.根据实验因子的多少,可分为单因子实验、双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1)单因子实验:只操纵一个实验因子从而考察其效果的实验(2)双因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操纵两个实验因子从而考察其效果的实验;(3)多因子实验:在实验中施加了三个及以上实验因子的实验;5.按实验场地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1)实验室实验:在人为创造的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实验;(2)自然实验:在实际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实验,只能尽可能的控制无关变量,实验时间较长,便于推广,其中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因为实验对象和和实验环境很难作到充分严密的控制。
教学试验设计的要素包括教学试验设计是指为了验证教学方法、教材或教育理念而进行的实验性教学活动。
在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试验时,需要考虑多个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试验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教学试验设计的要素及其重要性。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性设计教学试验的第一个要素是明确的研究问题。
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试验的目标和假设,并指导整个试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同时,研究问题的明确性也有助于后续数据分析和解释结果。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在教学试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教学方法、教材或教育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方法,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可以评估教学试验的效果,并得出结论。
三、样本容量和抽样方法样本容量是指参与试验的学生或教师人数。
样本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为了得到有意义的结果,需要对样本容量进行合理的估计和抽样方法的选择,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四、测量工具和指标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指标是教学试验设计的重要要素之一。
测量工具可以是问卷调查、学生作品、考试成绩等。
指标可以是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指标可以确保试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五、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在教学试验中,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也是重要的要素。
合理的数据收集方法可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使数据更加有意义和易于分析。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观察、访谈、实验等,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描述统计、因素分析、协方差分析等。
六、实施过程和控制变量教学试验设计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实施,并且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变量。
这些控制变量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环境等。
同时,还需要清楚说明试验的过程,包括试验的时间、地点和人员等,以便其他研究人员可以复制和验证试验结果。
七、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最后一个要素是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