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 格式:ppt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七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和制约因素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土地利用阶段原始型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受制于土地自给型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受制于人地商品型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征服”土地可持续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人地协调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指人类为了从土地中获取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对土地实行周期性和永久性的干预。
(Vink 1975)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3、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二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内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
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本目标。
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即生产和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不能“高产”出“穷村”。
可承受原则(具有社会承受力)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边缘经济发展模式很少或不考虑土地资源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制约,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土地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供给和发展要服从于经济发展需要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服从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相互协调模式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支持、协调、融为一体第三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1)土地利用系统(Land use system)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的总称。
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摘要土地资源是农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所有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与前提,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正处在高速工业化的大国来说,问题就更加严重。
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与用地数额的不断攀升,人地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努力协调好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土地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其现状表现有如下特征。
(一)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量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这是单从数量上考虑,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土地资源按人均算,中国人均占有耕地仅1.65亩,仅是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占有土地、水资源少,是中国资源的一大劣势。
中国土地资源不但人均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平衡,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紧缺。
北方地多水少,而南方地少水多;东半部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西半部干旱且缺水。
而华北地区则处于人地和水土两种矛盾的叠加之中,这些问题是中国人口和资源矛盾的焦点问题。
(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用地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土地质量不高,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而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
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占5%,而其中有40%属于低效利用。
在开发建设中盲目的批地,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闲置。
在农村的土地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第一节土地健康诊断与监测一、土地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土地健康土地健康((land health land health))最早是在1941年由美国著名的土地学家和生态学家Aldo Leopold 定义的义的,,他认为健康的土地是指被人类使用而没有使其功能受到破坏的状态使其功能受到破坏的状态。
与土地健康相对的概念是土地疾病念是土地疾病((land sickness ),),他用土地疾他用土地疾病来描述土地功能紊乱病来描述土地功能紊乱。
20世纪90年代演变为生态系统健康年代演变为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 ),),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从生态学分析从生态学分析,,土地健康就是对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诊断的诊断。
评价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评价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生理方面的要素理方面的要素,,而且还包括复杂的人类价值而且还包括复杂的人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利益决定于社会利益。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土地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土地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
•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相对稳定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相对稳定,,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有可能得到不断提高断提高。
•对土地进行开发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利用、、保护和改造保护和改造,,在经济上可行在经济上可行。
•土地生态系统不受对其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土地生态系统不受对其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
在未投入的情况下在未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我维持能力。
•不对相邻的土地生态系统造成压力不对相邻的土地生态系统造成压力,,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与与对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
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
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
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展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环发大会之后,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议题。
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分别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今天, 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问题。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
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 创造物质财富, 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
利用是最终目的, 开发是利用的基础, 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是在1990年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得到正式确认的, 其后又分别在1991年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和1993年的“21世纪可持续土地管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讨论。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资源代际分配合理, 部门配置得当,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利用方式, 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 保证土地资源潜力, 防止土地退化, 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承受性。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土地管理活动。
第三条土地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坚持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三)坚持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四)坚持生态优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二)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组织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四)监督管理土地征收、征用、出让、转让、租赁、抵押等活动;(五)监督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生态保护等工作;(六)查处土地违法行为;(七)其他土地管理职责。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三)坚持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四)坚持民主决策,公开透明。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包括:(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二)土地利用目标与战略;(三)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四)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五)土地利用实施保障措施。
第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三章土地征收、征用和补偿第九条土地征收、征用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法进行。
第十条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应当根据土地的市场价值、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因素确定。
第十一条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一)土地补偿费;(二)安置补助费;(三)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四)其他补偿费用。
第十二条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应当一次性支付,不得拖欠。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