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7。
义和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1。
义和团的形成(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华的基督教会势力与中国民众的冲突愈演愈烈,激起人们普遍的仇洋情绪。
(2)形成:华北数省的贫苦民众。
以反洋为共同目标,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民间组织:义和团2。
义和团的兴起(1)序幕: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运动的序幕。
(2)发展:1900年前后,在清廷默许下,义和团民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大批涌入京津地区,仅北京城内外就有义和团神坛近千个,团民不下10万人,他们甚至包围了外国驻华使领馆。
知识点二八国联军侵华1。
侵华原因列强认为义和团运动威胁了他们在华的利益。
2。
开始时间:1900年6月3。
侵略者: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等国。
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廊坊车站:在廊坊车站的战斗中,中国军民与八国联军展开血战,迫使敌人退回天津租界。
(2)在沽口:在大沽口,八国联军舰队遭到大沽炮台守军的顽强阻击。
(3)天津保卫战中,义和团和清军在老龙头火车战和紫竹林租界,痛击外国侵略者。
5。
结果(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0年8月。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2)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途中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
并请求八国联军“肋剿”。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1。
签订时间1901年9月,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2。
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多两。
(2)在北京划定使馆区,列强可驻兵。
(3)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
危害(1)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认识《辛丑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学习,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辛丑条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以及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残酷性和对中国主权的破坏,以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压迫。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痛苦历史,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历史事件。
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奋发向前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辛丑条约》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和数据等,生动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理本课线索
记必背重点
义和团运动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1900—1901年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
经过
廊坊阻击战→联军攻占大沽炮台→义和团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
《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9月签订各方
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比、荷、西11国
主要内
容
赔款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
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禁止反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毁炮驻兵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
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使馆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
准中国人居住
改革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出品人:刘杨审核:史卫民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10月13日
导学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导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导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一、预习导学:
1、兴起:1895年春《________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和________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__________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史称“__________”。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发展: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____________,定期集会演讲,随后又把《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作为该组织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__________形成了。
3、时间:_____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实行变法,史称“_______”。
4、变法内容:
5、结果:1898年9月21日,________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的________,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变法失败。
这次变法立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___________”。
6、戊戌变法失败后,_________等六人遭杀害,史称“_____________”。
7、1898年9月,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的是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与探究:
A、公车上书
1、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
2、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B、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
4、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
5、情景模拟:结合课文中变法诏书的内容任选一例分析:
①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②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③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为什么?
6、戊戌政变时,谭嗣同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还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认为他们死的不值,你怎么看待他们的献身精神?
7、戊戌变法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其结果怎样?:
8、从表面看,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捕杀维新派人士,所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
而实际上,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
请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一下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主观原因:(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这是根本原因。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3)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客观原因:(1)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2)袁世凯暗中告密,出卖了维新派。
(3)变法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各省官员阳奉阴违。
9、请你试着思考并归纳戊戌变法有什么影响?
三、课堂练习与巩固:
选择题:
1、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禁烟运动
D、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
2、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内容的是()
A、改革政府机构
B、不允许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报刊杂志
D、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3、百日维新被称为“戊戌变法”,是因为它发生在旧历戊戌年,这一年应该是()
A、1894
B、1895
C、1898
D、1900
4、有人说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而他们出生在地主阶级家庭,因此,戊戌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你认为戊戌变法应该是()
A、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地主阶级改良运动
C、地主阶级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5、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6、在刑场上悲愤的朗读了自己的绝命书:“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林则徐
7、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
A.救国图存,变法自强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怀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他们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9、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袁世凯的出卖
B.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
C.顽固派的强大
D.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
本课感悟: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