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食品分散体系(1)
- 格式:ppt
- 大小:5.49 MB
- 文档页数:56
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第一节概述一、食品卫生标准的概念与性质(一)食品卫生标准的概念食品卫生标准是对涉及食品安全、卫生、营养和保健功能的技术要求及其检验方法、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食品生产加工的卫生要求、食物中毒的预防诊断等做出的技术规定。
这些规定通过技术研究,经与食品有关的各部门进行协商,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审查,由卫生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
这里我们必须再次对食品卫生标准的“卫生”做出全面的解释,“卫生”是指环境中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所有因素。
就食品而言,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卫生要素包括食品的安全、营养与保健质量。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全球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食源性疾病,其中,食品安全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食源性因素,而营养不足或过剩也同样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热量、蛋白质摄入不足所造成的婴幼儿发育不良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而由于营养过剩或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却正在成为发达国家人群的主要死因。
所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食品卫生问题,分别制定了与食品卫生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与标准,如英国的《食品安全法(Food safety law)》、美国的《食品化妆品法令(Federal act on Food and cosmetic)》等。
我国也于1982年颁布了中国的首部卫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法)》,然后,于1995年作为正式法颁布实施。
我国《食品卫生法》明确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不言而喻,“无毒、无害”,谓其“安全”,“营养要求”则指食品的“营养质量与保健功能”。
所以,按照我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应是对食品的三大健康质量要素所作的技术规定。
(二)食品卫生标准的性质1、科学技术性标准的根本特性是科学技术性,这是标准的本质,是标准与其它事物的最大区别。
标准的这一特性,首先是源于标准的产生方式,标准的制定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它借助科学技术作为基本条件,对某一事物的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然后,以技术条文的形式出现;其次,是由于标准的使用与实施方式,食品卫生标准必须要在食品生产过程得到实际应用,它应指导和管理食品生产的技术过程;再则,只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才能分析和判断食品卫生标准的实施状况,以此,监督和促进食品卫生标准的实施。
《食品添加剂》建议重点看作业题,然后结合老师给的重点,记一下相关知识点,最后有选择性地做下面的复习题(上网找的,仅供参考),找一下感觉,祝大家过过过过过!!别问我是谁,我是红领巾!>_<《食品添加剂》作业题集锦(老师说过掌握了作业题期末考试就有70分啦!!)第一章:1、食品添加剂的分类;2、食品添加剂最大使用量的确定;3、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实验的4个阶段及判断标准;第三章:1、根据增稠剂的不同来源分类第四章:1、防腐剂苯甲酸的生产工艺第五章:1、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2、抗氧化剂BHT的化学名和制备方法;3、油脂氧化机理;第六章:1、色素显色原理;2、苋菜红的化学名和制备方法;3、胭脂红的化学名和制备方法;4、天然色素的典型生色团;第七章:1、写出下列几种重要的合成香料的名称、结构、制备方法:香兰素、麦芽酚、洋茉莉醛、菠萝酯、乙酸苄酯;第八章:1、酸味剂定义;2、酸味剂的呈味原理;3、常见的酸味剂的名称、结构、制备;4、常见的鲜味剂的名称、结构、制备;第九章:1、肉类成色原因及护色原理;《食品添加剂》老师上课给出的重点:第一章:1、每日允许摄入量(ADI);2、最大使用量;3、食品中最高允许量;第二章:1、常见乳化剂的制备;2、乳化剂的作用机理;第三章:1、常见增稠剂的来源;2、乳化剂的作用机理;第四章:1、合成防腐剂的品种;2、常见防腐剂的制备和作用机理;第五章:1、油脂氧化机理;2、常见合成抗氧化剂的结构、制备、作用机理;第六章:1、合成着色剂(重点看偶氮类)第七章:1、食用香料、香精的概念、分类;2、合成香料的品种、名称、制备;第八章:1、味觉的产生;2、甜味剂、酸味剂的品种;3、不同味觉的相互作用;第九章:1、护色剂的作用机理;第十章:1、膨松剂的品种;第十一章:1、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品种;2、VC、VE的作用;3、无机盐类(重点看钙盐类)第十二章:1、酶制剂的性能2《食品添加剂》复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名词解释1、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名词解释(一)食品质量管理体系1. 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意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识别并管理食品安全风险。
•示例:在生酮饮食产品制造过程中,使用HACCP体系可以确定关键控制点,以确保原材料的安全性和产品的卫生质量。
2.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个全球通用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
•示例:食品生产厂商可以实施ISO 22000标准,以确保其生产过程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并通过认证提高市场信誉。
3. GMP(良好生产规范):•是一种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要求,以确保食品生产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
•示例:在制药行业,GMP要求生产企业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 食品安全标准:•指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制定的具体规范和要求。
•示例:中国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涵盖了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用以规范食品生产与销售。
5. 农药残留限量:•是指在食品中允许存在的农药残留物的最高限度。
•示例: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限量指的是对不同种类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量的法定控制标准。
6. 自愿性认证机构:•是指在食品领域,以第三方形式对企业的管理、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估和认证的机构。
•示例:国际食品安全管理协会(IFS)、零售商质量食品标准(BRC)等,是提供食品安全认证服务的自愿性认证机构。
7. 原料追溯体系:•是指从原材料进货到货物流通过程中,记录和追溯每个环节的信息,以确保食品安全。
•示例: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会建立原料追溯体系,并使用标识码追踪每一批产品,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8. 三品一标:•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产业发展政策中的标准化产地、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品牌产品四个内容的统称。
•示例: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后,可获得标准化生产和加工的认可,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9. 质量控制:•是食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属性和特性进行监测和调整,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植物体内多糖 构成植物骨架的果糖,如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贮存的营养物质,如淀粉、糖原第三节 多糖定义: 超过20个单糖的聚合物是多糖。
∙单糖的个数称为聚合度DP 。
DP ﹤100的多糖很少,大多数多糖DP 为200~3000 ∙纤维素的DP 最大,达7000~15000。
∙多糖有两种结构 直链和支链 ∙相同的糖组成的多糖称为均匀多糖。
如:纤维素、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两种或者多种不同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为杂多糖 ∙植物体内的多糖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成分,又是发酵工业的主要原料。
∙动物体内的多糖主要是糖原。
∙∙∙ 多糖与单糖、低聚糖的性质相差较大。
多糖大部分为粉末,没有甜味,不能溶解,没有变旋现象,也不具有单糖的许多化学性质。
● 多糖的溶解性∙ 多糖具有较强亲水性和易于水合。
每个羟基均可和一个或几个水分子形成氢键。
环氧原子以及连接糖环的糖苷氧原子也可与水形成氢键。
使之具有改变和控制水分移动的能力。
∙ 食品的许多功能性质包括质构都同多糖和水分有关。
与多糖通过氢键相结合的水被称为水合水或结合水。
这种水合水不会结冰,也称为塑化水,它使多糖分子溶剂化。
∙ 从化学角度来看,这种水并没有牢固地被束缚,但它的运动受到阻滞,它能与其它水分子快速进行自由交换,在凝胶和新鲜组织食品中,水合水占总水中的比例极小。
∙ 水溶性多糖和改性多糖称为胶或亲水胶● 多糖的粘度与稳定性∙ 多糖(亲水胶体或胶)主要具有增稠和胶凝功能,此外,还控制流体食品与饮料的流动性质与质构以及改变半固体食品的变形性等。
∙ 在食品产品中,一般使用0.25 ~ 0.5%浓度的胶即能产生粘度和形成凝胶。
● 多糖的粘度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 高聚物溶液的粘度同分子的大小、形状及其在溶剂中的构象有关。
✧ 多糖分子在溶液中呈无序的无规线团状态,但是大多数多糖与严格的随机线团存在偏差,它们形成紧密的团;线团的性质同单糖的组成和连接方式有关。
有些线团是紧密的,有些线团是伸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