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再犯的可能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情况分析及防范陆旭华①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其中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会重蹈覆辙,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部分再犯罪人员的犯罪手段往往更残忍,性质更恶劣,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因此,调查研究他们再犯罪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造手段,使他们重新做人,不再危害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笔者对资溪县刑释人员再犯罪案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现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特点从资溪县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年龄结构看,16-25周岁的青少年4例,26-38岁的中青年5例,38岁以上的2例;从犯罪类型看,盗窃4例,抢夺2例,抢劫1例,故意伤害1例,强奸1例,其他2例;从重新犯罪的时间看,均在刑满释放后三个月内出现再犯。
列表如下:结合本市其他县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情况分析,目前,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主要特点有:1.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和性侵害型犯罪为主要犯罪形态。
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性侵害犯罪是几种比较原①作者单位:资溪县人民检察院始的犯罪形态。
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三类犯罪约占近年刑事发案率的67%,有近三分之一为刑满释放人员参与其中,且重大案件、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多数有刑满释放人员参与或组织。
2.反复犯罪,复犯原罪的特点突出。
从上述11例重新犯罪案例看,有4例是原罪即复犯原判罪名,而其余案例所犯罪名为相近罪,其犯意均为获取不义之财。
3.共同犯罪居多,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大。
11例案件中参与共同犯罪的有8人,占73%,这明显表露出重新犯罪人员结伙犯罪的特点。
4.文化程度低,流窜作案多,智能型犯罪少。
11名重新犯罪人员,高中文化1人,中专文化1人,初中文化8人,小学文化1人。
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过早流向社会,初次犯罪时间大多在15—22岁之间,之后在社会上交往的多属社会层次偏低的人员和监狱犯人,形成了难以融入社会主流的心理障碍,不少人便以违法犯罪作为主要谋生手段。
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依法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的服刑人员,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人员与刑释解教人员出现重新犯罪的问题,从实践中来看,有相近似的一面,但从人员性质和犯罪层度轻重及受教育、惩罚的程度上看,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现象又有其特殊性。
刑释、解教、解矫人员的重新犯罪,有其明显的共性。
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原因的分析,及时找出预防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的对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因素分析(一)主管因素1、个人的生活期望值过高,又无技术特长,缺乏谋生手段,回归社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稳定的经济收入。
在个人期望不能实现时,特别是畸形消费,入不敷出的情形下,导致心里失衡,人格变态;2、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自身综合素质差,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他们对社会好的方面不容易发现和接受,对不良社会现象却很敏感且容易接纳,讲江湖义气,为所谓的朋友两肋插刀,一旦有社会违法犯罪人员引诱、威逼,就可能导致其重新犯罪。
3、个人缺乏家庭关爱,遭受社会岐视,刺激个人性格中恶的一面澎涨,在失去理智、冲动情况下可能导致重新犯罪。
(二)客观因素1、管理改造质量的高低对重新犯罪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2、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使刑释解教人员因无所适从而显得茫然无助,最终心理失衡、行为失范;3、回归当地治安状况差,原先的犯罪诱因依然存在,造成的刑释解教人员犯罪人格未难得到根本的改变,重返社会后极易故态复萌;4、家庭和社会关爱不力,帮教工作相对滞后,社会偏见长期存在,刑释解教人员精神无依、生活窘迫、就业困难,弃旧图新的愿望难以实现。
浅析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对策第一篇:浅析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对策浅析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对策刑满释放人员(以下简称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情况已逐步成为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加以分析,采取科学的、有效的预防对策,减少和预防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案件的发生,对稳定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一)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人数和重新犯罪率逐年增多、升高(二)社会影响恶劣,社会危害严重,在实施重新犯罪时呈现出罪名多元化(三)在监狱内服刑改造表现较差的刑释人员重新犯罪较多(四)财产型、暴力型犯罪居多论文网在线(五)回归社会时间短(六)地区分布不平衡(七)初次判刑刑期较短的青少年比例较大二、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一)主观因素(二)客观因素三、预防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对策(一)积极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搞好监狱体制改革,切实加强罪犯出监教育改造工作,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二)加强刑释人员的社会管理和安置帮教工作(三)高家庭素质,改善家庭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目录一、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4二、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5三、预防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对策----------7注释及参考文献--------------------------11内容摘要: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因素。
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对策,减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促进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刑释人员家庭亲属应尽的社会责任。
服刑人员出监后重新犯罪可能性预测的实践及探索近年来,关于服刑人员出监后重新犯罪的问题备受关注。
如何减少或预防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通过预测可能性来实现风险管理已成为研究热点。
近年来,一系列社会事件引发公众对服刑人员的关注。
许多人都担心服刑人员会在出狱后再次犯罪。
事实上,有很多服刑人员出狱后确实再次犯罪。
为了减少这一现象,一些刑事司法系统引入了风险评估进一步评估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一些国家已经采用了相关技术,在决定是否给予某个服刑人员假释或保释时,会将预测的结果考虑在内。
预测结果将有助于刑事司法系统确定应该如何管理服刑人员。
美国公共安全部门和美国联邦调查局已经针对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其中一个案例是,美国纽约州通过“复合量表”对服刑人员进行评估,以预测服刑人员出狱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其主要指标包括犯罪记录,个人特征和社会背景等。
在这种评估的基础上,刑事司法系统可以更好地决定如何监管服刑人员以及如何帮助其成功回归社会。
另一个案例是加拿大。
在2019年12月,《加拿大刑法》对“危险罪犯”进行了定义,并采用了基于静态和动态因素的预测模型来评估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这些模型根据服刑人员的历史犯罪和个人特征等因素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将有助于评估服刑人员具有假释资格的人是否在潜在的风险范畴内。
此外,英国也在实践和探索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风险评估,根据服刑人员的人口统计数据和历史犯罪记录等信息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其中,一项名为“预测扫描器”的创新技术非常值得一提。
该技术可以通过对服刑人员大数据的分析,预测他们重犯的可能性。
虽然这些技术有助于减少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但它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数据隐私和人权保护的问题,以及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对数据解释和使用的误解可能会影响程序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等问题。
总之,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问题日益严重,并且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引入预测可能性的技术,可以更好地评估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一、重庆市服刑人员又犯罪发展态势我国服刑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监狱、看守所服刑的监禁刑罪犯,其中一年以上的监禁刑罪犯在监狱服刑(含一年以下未成年犯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一年以下的监禁刑罪犯在看守所服刑;一类是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
2008年度(截止2008年12月),重庆市监禁刑罪犯约占服刑罪犯总数的71%,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约占服刑罪犯总数的29%。
随着轻微刑事犯罪“非犯罪化、非监禁化”扩大适用,非监禁刑罪犯将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分析,2006-2008年,我市非监禁刑罪犯每年以2%的比例在上升。
与此同时,伴随着多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叠加和碰头,服刑人员又犯罪也呈上升态势。
据统计,2006、2007、2008年全市服刑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149人、169人、250人,其中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29人、37人、70人;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120人、132人、180人。
2008年,全市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数,约占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总数的0.17%;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数,约占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总数的1.3%。
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高于在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数。
但是两类服刑人员又犯罪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2008年呈明显加快趋势。
二、服刑人员又犯罪的特点服刑人员又犯罪有其自身的犯罪的特点,通过2006-2008年类案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又犯罪的规律性。
(一)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又犯罪特点1、犯罪类型较为集中。
主要涉及破坏监管秩序、脱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主要罪名。
2、历年脱逃犯被抓获后被判刑的占有一定比例。
2006-2008年期间,此类罪犯有32人,其中脱逃时间最长达9年,仅2006年,原新胜检察院依法起诉重庆市永川监狱历年来脱逃罪犯10人。
刑释人员又犯罪的原因剖析及改造对策李勇当今,改革进一步深化,监狱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在监狱布局调整、财政拨款到位之前,监狱企业为自谋生存、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站住脚,对经济效益的产出仍给予过多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了或忽落了罪犯的思想改造及其良好行为的养成,仅仅满足于住得下、吃得饱、劳动好、跑不了,而在“改造好”上没有进一步很好地作文章。
据统计,某分监区押犯62人,其中又犯罪人员16人,占分监区押犯的25.8%。
该分监区所在监区,又犯罪人员所占押犯的比例数也接近这个数字,这个数字不容忽视,尤其是基层干警。
如何把这部分人改造成合格的守法公民,这一重要而光荣的任务就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有必要了解掌握刑释人员又犯罪的原因,利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做好对罪犯的疏导、教育、转化工作。
通过查阅罪犯档案、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渠道,可以将刑释人员又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一、缺乏痛改恶习的决心和毅力。
刑释人员又犯罪往往是恶习较深,在“一爬”改造期间,思想不端正,且缺乏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毅力,这种情况在财产型的罪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他们出狱后,稍不如意,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习性”就会诱使其从操旧业。
如苍山籍罪犯李某,好吃懒做,有偷摸的恶习,刑释后做起了生意,因市场竞争激烈,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亏了本钱,结果吃不得苦,又干起了“老本行”。
更有甚者,他们本没打算改恶从善,而是把监狱当作“躲避风头的港湾”,在里面稍作休整,便变本加利地报复社会。
二、普遍存在吃亏补偿的心理。
一些刑释人员在狱中呆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待释放回家以后,见周围的人纷纷发家致富,心理不平衡,认为自己是由于被关进大狱才失去了发财的机会,吃了大亏,况且这部分人在社会上往往就存有“不占便宜便是吃亏”的思想,吃了大亏,更不能善罢甘休,于是怀着“狱内损失狱外补”的心态,邀上几个“狱友”或从前在社会上的狐朋狗友,能偷则偷,实在不行干脆明抢明夺。
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风险分析报告1. 引言社区矫正是一种有效的刑罚形式,旨在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
然而,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异,一些矫正对象可能存在再犯罪的风险。
本报告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罪风险进行分析。
2. 社区矫正对象的特点社区矫正对象是指被判处社区矫正的罪犯,他们在服刑期间或刑满释放后需要接受社区监督和矫正。
这些矫正对象通常有一定的犯罪史,可能存在再犯罪的倾向。
3. 再犯罪的原因再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面临经济困境,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或受到歧视和社会排斥。
这些因素会增加他们再次犯罪的风险。
其次,一些矫正对象内心仍然存在犯罪倾向,他们可能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没有接受足够的心理矫正。
此外,犯罪行为的社会影响、同伴圈子和家庭因素也可能导致再犯罪的风险增加。
4. 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为了准确评估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罪风险,各国普遍采用风险评估工具。
这些工具通过评估矫正对象的个人背景、犯罪类型和心理状况等方面的信息,生成一个风险分数,用以衡量其再犯罪的可能性。
5. 风险因素的分析在评估再犯罪风险时,我们需要考虑各种风险因素。
其中,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是否有工作等个人因素可能对再犯罪风险产生影响。
此外,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网络以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值得注意的因素。
6. 预防措施的研究为了降低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风险,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其中包括提供心理矫正和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加强监督和社区支持,有效管理社区矫正对象;改善社会环境,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
7. 成功案例分析不同地区和国家关于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风险的研究和实践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某个地区,通过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成功降低了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比例。
这一成功案例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8. 需要改进的地方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风险仍然存在。
首先,现有的风险评估工具仍然有待改进,需要更加准确地预测再犯罪的概率。
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率分析报告社区矫正是一种针对犯罪分子的再教育措施,旨在降低他们再次犯罪的风险,提升社会安全性。
然而,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再犯率概况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率是衡量社区矫正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再犯率高意味着社区矫正措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无法真正帮助犯罪分子重返社会。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令人担忧。
二、再犯原因分析1. 缺乏心理辅导: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在犯罪过程中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然而社区矫正缺乏相关心理辅导服务,难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再次滋生犯罪行为。
2. 重新融入社会困难:社区矫正对象在服刑期间与社会脱节,重返社会后面临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
缺乏合适的社会支持和职业培训,使他们再次陷入违法的境地。
3. 矫正措施不完善:部分地区的社区矫正手段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犯罪分子的需求。
过于简单的监管措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培养不良的心态。
三、心理辅导加强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心理问题,社区矫正机构应加强心理辅导服务。
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洗脑等形式,帮助他们摆脱犯罪心态,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从而降低再犯率。
四、社会融入支持为了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社会支持。
例如,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减少再次犯罪的机会。
同时,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关爱志愿者团队,提供日常生活和法律援助,给予他们真实的关心和支持。
五、多元化矫正措施社区矫正需要根据不同犯罪分子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矫正手段。
除了传统的监管措施外,可以引入电子脚环监控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增加矫正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安置康复中心等形式,提供更多的矫正选择。
六、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是降低再犯率的重要手段。
社区矫正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定期评估矫正对象的改造情况,并在必要时进行跟踪和指导。
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一、重庆市服刑人员又犯罪发展态势我国服刑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监狱、看守所服刑的监禁刑罪犯,其中一年以上的监禁刑罪犯在监狱服刑(含一年以下未成年犯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一年以下的监禁刑罪犯在看守所服刑;一类是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
2008年度(截止2008年12月),重庆市监禁刑罪犯约占服刑罪犯总数的71%,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约占服刑罪犯总数的29%。
随着轻微刑事犯罪“非犯罪化、非监禁化”扩大适用,非监禁刑罪犯将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分析,2006-2008年,我市非监禁刑罪犯每年以2%的比例在上升。
与此同时,伴随着多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叠加和碰头,服刑人员又犯罪也呈上升态势。
据统计,2006、2007、2008年全市服刑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149人、169人、250人,其中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29人、37人、70人;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120人、132人、180人。
2008年,全市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数,约占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总数的0.17%;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数,约占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总数的1.3%。
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高于在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数。
但是两类服刑人员又犯罪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2008年呈明显加快趋势。
二、服刑人员又犯罪的特点服刑人员又犯罪有其自身的犯罪的特点,通过2006-2008年类案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又犯罪的规律性。
(一)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又犯罪特点1、犯罪类型较为集中。
主要涉及破坏监管秩序、脱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主要罪名。
2、历年脱逃犯被抓获后被判刑的占有一定比例。
2006-2008年期间,此类罪犯有32人,其中脱逃时间最长达9年,仅2006年,原新胜检察院依法起诉重庆市永川监狱历年来脱逃罪犯10人。
社区矫正对象再犯分析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犯罪问题也在不断凸显。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针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管理措施,在保护社会安全和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一部分社区矫正对象会再次犯罪,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社区矫正对象再犯问题进行分析。
一、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的原因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在服刑期间没有接受到有效的教育和改造,导致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容易再次回到犯罪的老路上。
其次,社区矫正力量的不足也是导致再犯问题的原因之一。
缺乏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跟踪和辅导,使得他们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社会对犯罪分子的接纳和容忍度的不高,也限制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再就业和再教育机会,增加了他们再次犯罪的风险。
二、再犯类型的统计分析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再犯问题的本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的主要类型包括财产犯罪、毒品犯罪和暴力犯罪等。
其中,财产犯罪主要涉及盗窃、抢劫、诈骗等,毒品犯罪主要涉及贩毒和吸毒,暴力犯罪主要包括故意伤害、强奸和杀人等。
这些再犯类型的统计分析可以为社会管理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政策建议。
三、对再犯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是预防再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信息、犯罪史和心理评估等进行综合评估,可以识别出高风险再犯群体,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加强他们的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提供就业机会等。
同时,加强对低风险再犯群体的重点监管,防止其再次犯罪。
四、社区矫正与教育融合教育是预防再犯的重要环节。
社区矫正与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在社区矫正机构中设立教育类项目,组织开展文化、技术和心理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再就业机会,从而降低再犯率。
重新犯罪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重新犯罪是指触犯刑事法律并受到刑罚处罚后又重新故意实施犯罪活动,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
它既包括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再次犯罪,也包括正在执行刑罚期间的服刑人员的再次犯罪。
此类罪犯经验比较丰富,技能相对高明,手段比较残忍,计划周全,次数频繁,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
近年来一些刑释人员为报复社会,结成团伙,称霸一方,制造了不少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
重新犯罪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
为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我们对平遥监狱重新犯罪的服刑人员作了全面的摸底调查,据此分析整理出了一些重新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相应提出防范对策。
一、重新犯罪的特点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平遥监狱在押重新犯罪人员79人,发出重新犯罪问卷79份,收回79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占问卷的96.2%。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得出以下特点:
1.重新犯罪率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据监狱的数据资料统计,90年代初,二次犯罪人数占在押犯的8%,2000年为9.2%,2006年升至11.8%。
2.中青年人数居多。
重新犯罪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8.2%。
3.流窜犯罪呈上升趋势。
在结伙流窜犯罪中,多数刑释人员充当了核心骨干。
在平遥监狱在押犯中,首次犯罪流窜作案占3.31%。
二次以上犯罪流窜作案的占6.22%,上升了近一倍。
4.以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为主。
重新犯罪中财产型、暴力型犯罪占70%以上,表明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普遍急于发财而铤而走险。
5.刑满释放人员五年内重新犯罪的比例较大。
在释放后五年内又犯罪的,占58%,这说明刑释人员在释放后的五年内是重新犯罪高发时期。
6.未婚或离婚的刑释人员在重新犯罪中比例较大。
未婚、离婚两者占70.5%,说明家庭约束力至关重要。
7.绝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
高中以上仅占8%,文盲或半文盲占52.5%。
8.无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工人占20.5%,农民占40%左右,干部占1.7%,个体户占11.4%,无业人员占30%左右。
说明基本生活无保障,是导致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9.首次犯罪被判五年以下的罪犯,释放后犯罪的比例较大。
首次犯罪被判5年以下徒刑的占整个重新犯罪人数的48.5%。
10.在服刑期间受到过减刑奖励的较多。
首次犯罪服刑期间被减刑的占重新犯罪人数的46.1%。
二、原因分析
(一)积习较深,屡教不改,是其重新犯罪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犯罪或者重新犯罪与家庭、社会因素固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最终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或重新犯罪的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犯罪者本人。
1.服刑期间罪犯思想没有得到真正改造。
这类罪犯大多是累犯、惯犯。
他们在服刑改造期间善于伪装,人生观未能得到彻底改造。
罪犯李某说:“第一次犯罪经过3年的改造,根本谈不上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回到社会后还是只想吃喝玩乐称王称霸,结果在出狱后四个月又犯了抢劫罪。
”
2.长期或多次的监狱生活,是导致再犯罪的重要原因。
多年与世隔绝的监禁生活对人的心理会产生消极影响,出狱前的一系列想法、打算、计划等与出狱后的现状反差太大,表现出如下心理:
(1)补偿心理,不少刑释人员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是攀比、嫉妒、寻求补偿。
罪犯吴某在前次判刑5年执行完毕后又因抢劫、绑架被判10年。
他说:“看到自己过去的同事,要事业有事业,要家庭有家庭,而自己少吃了不少,少玩了不少,心理很不平衡。
”
(2)报复心理。
长期的犯罪体验和因此而受到的法律制裁,使之心理扭曲,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更加使这种偏执固定化,从而走上了报复社会的道路,罪犯郝某说:“我第一次犯罪就是因失恋后,对女人产生了一种报复心理而犯了强奸罪;第一次出狱后,时间不长又对幼女施暴。
”
(3)侥幸心理。
有些刑释人员认为人监是由于手段不高明,技术不过硬等原因。
几年的监狱生活使之认为拜到了“师傅”,学到了“经验”,出去后跃跃欲试。
罪犯阎某说:“我第一次犯罪总认为没有经验,年龄小才让他们抓住了。
”
(二)罪犯改造质量不高,是重新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1.监狱惩罚不力;
2.监狱的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触及不到罪犯的灵魂,经费紧张使监狱不得不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
3.监狱干警积极性不高,安于现状。
(三)就业安置难落实,接茬帮教跟不上,也是导致重新犯罪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预防措施
(一)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进人本世纪以来,犯罪恶性化、改造功利化日趋严重。
建议对罪犯分类羁押。
不但要按罪犯的犯罪性质分,而且要按罪犯的现实改造表现分,这样分类管束和分类教育,既防交叉感染,又防深度感染;在“个别教育工作”中,监狱应“三到位”:时间到位、精力到位、考
核到位;大力推进罪犯教育的社会化进程:如组织社会志愿者进监帮教、减少罪犯与社会的隔阂;邀请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到监狱给罪犯释疑解难。
2.多搞实用技术教育工作。
实用技术教育是提高改造质量,降低重新犯罪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国家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罪犯刑释后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改变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罪犯的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刑满后的就业。
3.创新刑事奖励制度。
重新认识现行的罪犯日常考核奖励办法在罪犯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现行的罪犯日常考核奖惩办法,把罪犯的思想改造与劳动改造全部量化。
罪犯在改造期间只要表面上能认罪服法、遵纪守规、服从管教,改造中就能积累一定的分数,当罪犯改造的分数积累到一定的分值时,就当然地给予减刑奖励。
罪犯日常考核得分成为罪犯减刑假释的依据,其内心是否有悔罪、赎罪意识,难以了解。
笔者建议在罪犯的刑事奖励方面今后应多运用假释,少适用减刑,这样罪犯在回归社会后,头上戴着紧箍咒,给其思想行为留了一个再社会化的时间和过程。
(二)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做好接茬帮教工作,防止他们因工作无着落、生活无出路而重新犯罪。
要明确责任,防止推诿。
从罪犯出狱后的户籍落户到生活、工作安置都要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定期对刑释人员进行调查回访,要灵活多样地安置,如:设立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基地,鼓励民营企业吸收刑释人员,扶持刑释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等。
(作者单位:山西省平遥县人民检察院、平遥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