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38
第三章 学习困难的鉴别与评估第一节 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 一、学习困难儿童特点美国特殊教育专家麦克林(J.D McKinney ,1987)语言问题认知问题社会问题(一)认知特点认知和元认知缺陷低学业成就较差的记忆力 注意缺陷和多动知觉失真(低年龄儿童的语言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视觉或听觉障碍动作技能协调障碍(“两只左脚”、“十个大拇指”)1.注意障碍与多动易分心、冲动、多动无法较长时间地坚持做一件事无法倾听别人说话不停地说、说出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无法有组织地计划各种活动2.记忆障碍健忘短时记忆障碍:难以回忆起刚见过或听过的信息工作记忆障碍:完成一项认知任务时储存信息的能力——无法使用策略3.元认知障碍(二)情感特点较差的社交技能——社会性认知缺陷,错误解读社会线索较差的自我概念较差的学习动机——习得性无助消极的情绪状态——焦虑、抑郁、过分敏感、轻度身体疼痛、孤独、忧郁(三)行为特点适应性行为缺陷破坏性行为退缩性行为无法判断任务的难度 识别任务要求 的能力 无法选择有效的策略 选择与实施适 当策略的能力 难以发觉自己 “不理解”、“错误”监控与调整表现的能力社会互动问题“迷惘的、迷糊的”“有缺陷的被动型”学生二、学习困难的早期发现(一)早期阅读困难早期阅读与儿童语言发展幼儿口语发展语音知觉发展简单故事阅读和欣赏早期写作早期阅读策略书面语言获得早期阅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阅读的经验建构。
表现广泛性发展迟缓:智力正常,但表现出早期的广泛性和弥散性的其他方面的发展迟缓,尤其是语言发展有关的各种能力的迟滞。
开口说话晚,语音不清晰复述和表达困难概念获得与命名上的迟缓在快速命名等智力活动中表现困难感知-运动不协调听-说不协调记忆障碍思维能力缺乏(二)早期阅读困难的认知加工障碍表现语音意识障碍词汇语音解码(语音解码、视觉解码)建构意义和理解过程障碍视觉空间认知障碍:镜像字母、视动不协调工作记忆障碍及快速命名能力不足——快速图片命名测试、数字广度跨距测验(三)对早期阅读教育的思考早期阅读=识字?早期阅读=书面语的获得?早期阅读=书本阅读?口语训练视觉加工能力训练其他认知能力的训练(图片快速命名训练、思维流畅性训练、手眼协调训练、听说协调训练……)第二节学习困难鉴别与评估的标准和原则一、鉴别与评估的标准学习潜能和实际学习成就之间的差异(Discrepancy Criteria)排除由外在因素所引起的学习困难特殊教育的标准二、鉴别与评估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排他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第三节鉴别与评估的内容一、标准的学业成绩测验美国加利福尼亚学业成就测验斯坦福成就测验伍德科克-詹森学业成就测验中国大陆近一两年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标准低于全年级平均成绩1~1.5个标准差《学生学习成就测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修订二、心理过程测试美国-伍德沃克-詹森认知能力测验(WJ-III COG)种类/因素标准系列测验扩展系列测验语言能力知识理解测验1:口头理解测验11:一般信息思维能力长时提取视觉-空间思维听觉加工推理流畅性测验2:视听学习测验3:空间关系测验4:声音混合测验5:概念形成测验12:提取流畅性测验13:图片再认测验14:听觉注意测验15:分析综合认知效率加工速度短时记忆测验6:视觉匹配测验7:数字转换测验16:决策速度测验17:单词记忆补充测验8:不完全单词测验9:听觉工作记忆测验18:图片快速命名测验19:计划测验20:成对删除测验美国-DN:CAS美国-发展性神经心理测验(5-12岁)五大领域,14个分测验注意/执行能力:河内塔、听觉注意反应、视觉注意语言能力:语音加工、快速命名、语言理解感觉动作能力:手指轻拍、手姿模仿、视动精确性视觉空间认知能力:模仿图形、箭靶测验记忆能力:脸型记忆、名字记忆、叙事性记忆三、非标准化测试基于课程本位的测验……例如:阅读能力测试数学能力测试 四、弹性评估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测试结合特点: 1.评估由主管儿童的教师进行2.教师直接评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况3. 教师可定期进行测试和比较4.用评估来衡量教学,不断改进实际效果5.测试的出发点是着重了解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并将其与全班或全年级学习情况相比较 五、真实性评估 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中评价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儿童行为观察与矫正》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问题行为:2、连续强化:3、负惩罚:4、功能评估:5、逆向连锁:二、判断题:(在上表对应题号下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每题1分,共10分)1、在行为观察过程中,既能观察外显的行为,也能观察内隐行为。
2、对儿童某一特定的发展范围感兴趣,可以采取轶事记录法。
3、分析是了解客观事实的必要手段。
4、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原始资料进行浓缩,通过各种不同的分析手段,将资料整理为一个有一定结构、条理和内在联系的意义系统。
5、自我惩罚是自我控制最为关键的成分。
6、负惩罚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
7、任何实物都可以成为代币。
8、问题行为是习得的,不同的问题行为有因果联系。
9、一旦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强度增大,表明消退程序无效,应立即停止该消退程序。
10、体罚是首先应该选择的惩罚。
三、简答:(每题8分,共32分)1、什么是实况详录法?2、什么是时间取样法?3、事件取样法的实施步骤。
4、简述普雷马克原理。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为什么说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种专业的观察?五、设计题:(每题18分,共18分)多米尼克是个5岁男孩,有好几个兄弟姐妹。
多米尼克在两个月前出现口吃。
他的口吃包括反复重复向个字及音节,倒如,他会说“下面轮到我……我……我了”。
当他激动时更易口吃。
出现口吃时弟妹们总是笑话他,有时父母帮他把话说完。
如果这个家庭到你这儿来寻求帮助,你会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建议,帮助多米克尼减少他的口吃?《儿童行为观察与矫正》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问题行为: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2、连续强化:指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给予强化的方法。
也就是说,只要行为发生,就能获得强化。
3、负惩罚:指行为的发生跟随着移除强化刺激,结果是降低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学分与学时:3 分/48 学时(课堂讲授36 学时,实验实践12 学时,自主学习0 学时)先修课程:《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等合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 课程性质《儿童异常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自主选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行为矫正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行为矫正方法。
综合了学生所习得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特殊教育儿童的认识,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对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课程目的通过《儿童异常行为矫正》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特点;通过理论、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评估并分析问题行为,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的特点科学的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三 ) 课程任务1. 掌握行为及行为矫正的普通概念;2. 了解行为矫正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领域;3. 掌握行为矫正学的理论依据和基础;4. 了解特殊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及其理论;5. 掌握各类行为矫正技术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策略和普通原则;6. 学会各类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讲授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3 学时)1 .行为的特征2. 行为及问题行为1. 行为矫正的定义2. 行为矫正基本特点3.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3 学时)1. 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3.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6 学时)第四章强化( 3 学时)1.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2. 强化物的含义与分类1. 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2. 强化原理的原则1. 强化的正例2. 强化的误用第五章惩罚( 3 学时)1. 惩罚与惩罚物的含义2. 惩罚与惩罚物的分类1. 惩罚过程的特点2.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 惩罚的正例2. 惩罚的误用第六章消退( 6 学时)1. 消退的含义2. 消退的基本类型1. 消退过程的特点2. 影响消退效果的因素1. 消退的正例2. 消退的误用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3 学时)1. 行为分化与差别强化2. 刺激辨别与刺激控制1. 差别强化的四种类型2. 差别强化的正用与误用第八章塑造、渐隐与连锁( 6 学时)1. 塑造的含义2. 塑造的使用原则1 .渐隐的含义2.渐隐的使用原则1. 连锁的含义2. 连锁的使用原则第九章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6 学时)1. 代币系统的含义及特点2. 行为契约的含义及特点1. 代币系统的构成及其使用2. 行为契约的构成及其使用第十章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3 学时)第十一章临床行为治疗( 2 学时)第十二章认知行为疗法( 2 学时)1. 原理和基本技术2. 基本过程3. 应用程序1. 基本原理2. 基本过程3. 应用技术和程序第十三章示范摹仿疗法( 2 学时)( - )实践教学[实验类型] :验证性[开设类别]:必修[实验目的] :发现问题行描述问题行为。
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1 、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并可被描述和记录。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4、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行为具有可公开或可内隐的特征。
2、个体在进行行为观察和测量时,可以根据行为的性质,选用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 、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和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等指标进行度量。
3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如七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 2)行为过度,如儿童上课时经常不遵守纪律或侵犯别人( 3)行为不当,如五岁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2、各个问题行为时分别习得的。
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5、行为受认知的影响,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规律( 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率。
(3)恐惧性条件作用。
Eg:恐惧症的形成、成年人怕猫、怕空旷等( 4) 高级条件作用律。
Eg:考试焦虑。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3、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1)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的手续不同。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几乎同时出现,无条件刺激即是强化物,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共同诱发行为的反应。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只有在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会出现强化物。
因此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决定强化。
(2)经典性条件作用是被动形成的,为信号学习。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属于主动形成的,是技能学习。
(3) 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事实上这两种反射活动是整个行为系列的不同环节,是连续不能分的。
(4)人类的日常行为大多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很大。
行为矫正第一章1、行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
2、行为矫正(名词解释):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3、问题行为的类型: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①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②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③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天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②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③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④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第二章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课本17-18)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的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进本规律(填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3、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简答)①榜样与示范;②观察与模仿;③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4、替代强化:观察者如果看到榜样成功(被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榜样失败(被惩罚的)行为,就会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对榜样行为的强化,便可以替代性的影响观察者的学习。
行为矫正考试重点第一章1.问题行为的含义:心理学家将需要矫正的行为,统称为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
所谓问题行为,就是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2.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就是指依据学习原理(行为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分析与矫正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得到矫正,良性行为得到建立或增强)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
3.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行为矫正学认为,问题行为既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后天成熟导致的;既不是潜意识矛盾冲突产生的,也不是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它和良性行为一样,完全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②各具体问题行为都是分别习得的:如果个体有一个以上的问题行为,那么这些问题行为都是分别在其特定环境中,通过某种特定学习而获得的。
问题行为间不存在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有了问题行为a,就带来了问题行为b和c。
因此,在行为矫正时,要分别进行。
③问题行为与环境事件存在联系:任何问题行为都是主体在不良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良学习的结果。
因此,分析问题行为时,必须了解其发生的情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才能把握问题行为产生的来龙去脉。
行为矫正特别强调对问题行为发生的前提事件和行为结果的分析。
④新学习过程可以矫正改变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按照学习心理理论,通过改变个体所处的不良环境,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使个体进行新的系统的学习,就会使已有问题行为得到矫正,良性行为得以建立。
⑤认知也是影响行为产生与改变的重要因素认知行为矫正者认为,问题行为除了受环境影响外,还受到认知(如思想、信念等)的影响,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也能实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的。
第二章1.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①习得律: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行为矫正10级社区矫正专业一、行为矫正的含义:行为矫正是依据行为学原理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非系统的方法。
基本特点:1、行为矫正的对象是行为而非思想或“症”;2、实施的程序和方法是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3、行为矫正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4、通常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实施;5、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行为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被观察、描述、记录、测量的,可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们的所作所为。
行为的测量尺度: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潜伏期。
问题行为(指异常且有害的行为)的类型: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7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行为过度(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发生太多,如一个人一天抽很多烟);行为不当(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5岁的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一、三大技术(原理)(一)强化,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强化物:增强了操作性行为的结果。
强化的分类:正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行为结果是刺激的出现或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正性刺激被增加)负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行为结果是刺激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负性刺激被消除)例子:正性强化:孩子哭闹(父母的关注是积极强化物)(停止哭闹是父母在孩子哭闹时提供关注行为的负性强化)负性强化:撑开雨伞(不会被雨淋,移除不良刺激)无条件强化物(基础强化物)与条件强化物(次级强化物);连续强化(就是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给予强化,是一种行为形成)与间歇强化(就是一种偶然的而不是每一次对所发生的行为都进行强化的方法,是一种行为维持,如不是每次鱼竿下水都能钓到鱼)强化物的类型:①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应用行为分析之“分析”:简述功能性行为评估发布时间:2021-10-23T19:57:55.704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0期作者:柴洁静[导读] 摘要:功能性行为分析作为应用行为分析的基础,为研究者们所认可和倡导,并用于分析个体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即功能分析之中,从而帮助实务工作者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计划。
杭州文汇学校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要:功能性行为分析作为应用行为分析的基础,为研究者们所认可和倡导,并用于分析个体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即功能分析之中,从而帮助实务工作者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计划。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概念、实施方法、常用工具和操作步骤,为学习应用行为分析夯实基础。
关键词:应用行为分析功能性行为评估实施方法操作步骤1 引言什么是应用行为分析?其中,“应用”意味着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是对个体重要的社会行为;“行为”指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而“分析”则是指行为与影响其变量之间的功能关系。
其中,“分析”对于应用行为分析而言,有如土壤对于鲜花——是基础。
分析在应用行为分析中可以指代功能性行为评估,是指为确定问题行为功能而收集相关前事、行为和结果信息的一系列评估方法(Gresham et al。
,2001)。
功能性行为评量通过分析问题行为的功能,从而帮助实务工作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
研究表明,有效实施功能性行为评估有助于增加干预效果(Ellingson et al.,2000),若未对行为功能进行确定可能造成干预的无效(Alter et al.,2008)。
由此可见,有效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已经成为影响行为干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1997年,美国教育部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法令》修订本中详细规定,学校在教育训练干预中,应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包括功能性行为评估在内的心理评估计划,并将其用于修正、调整教育干预方案(Radford & Erving,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