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频作、鼻塞、鼻流清涕如水,伴有遇冷易感 冒,气 短 声 低 等 肺 气 虚 的 表 现;本 证 是 由 于 肺 气 虚 弱,腠 理 疏 松, 风寒湿等其他邪气乘虚而入,上犯鼻窍而成。治疗上应温肺实卫, 祛风散寒,常用药主要包括:生黄芪,白术,防风,当归,白芍,辛夷 花,细 辛,蝉 蜕,五 味 子,石 菖 蒲,甘 草 等 益 气 固 表,开 窍 通 络。 笔 者认为黄芪、甘草、五味子以收敛肺气;荆芥、防风、细辛散寒通窍; 辛夷、白芷能通鼻窍祛湿,白术、防风补中益气,若恶风寒表现较突 出,可以加桂枝,附子以温阳。刘学 [7] 用桂枝汤加味联合开瑞坦
《灵 枢·本 神》指 出“肺 气 虚 则 鼻 塞,不 利 少 气”;隋 代 巢 元 方 认为本病属肺寒,正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也指出:“肺气通于 鼻,其脏有冷,冷随气人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守”。明代薛已在 《·卷 上·元 气 亏 损 内 伤 外 感 症 》云 :“ 一 儒 者 素 勤 苦 ,恶 风 寒 ,鼻 流 清涕,寒禁嚏喷,余曰:此脾肺气虛不能实腠理。”吴美美 [4] 认为肺 主一身之皮毛,若肺气虚,卫外不固,肌表疏松,则风寒或异气等外 邪乘虚而入,乘机犯及鼻窍,正邪相争,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津液停 聚,便会有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 1.2 肺脾气虚,水湿犯鼻
作者简介 :徐瑞(1993-),山东,女,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级硕士研究 生在读。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儿科肺系疾病研究 ;通讯作者 * :丁珍。
鼽日久不愈,因肾阳不足,温煦失职而导致局部体征可见鼻腔黏膜 淡白或苍白。
2 辨证论治
2.1 治疗原则 以补肺健脾温肾治其本,以散寒祛风通窍治其标。
2.2 证治分类 2.2.1 肺气虚弱,风寒外袭
0 引言
“变应性鼻炎”( 下文简称 AR) 其中医病名称为“鼻鼽”,《释 名·释疾病》解释为:“鼻塞曰戴。敷 , 久也 , 涕久不通 , 遂至窒塞也。” 西医认为,小儿由于面部颅骨发育不完全,鼻腔相对短小而窄,鼻 粘膜柔嫩,在感受过敏源后鼻粘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的一系列变态 反应,其主要的表现为喷嚏、流涕、鼻痒及鼻塞四大症状。AR 的 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有研 究报道 [1] AR 的发生与过敏体质、遗传因素,环境气候等因素有关。 随着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AR 的发病率日渐上升,据 统计 [2]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患病率是 4%-38%, 其中以小儿和青壮 年多见,足以可见变应性鼻炎已然是小儿常见慢性病之一。现代 医学对 AR 的治疗不外乎是西药的联合治疗 [3],常用药物 H1 抗组 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鼻内糖皮质激素三大类药物,这几类 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再者由于 AR 在 治疗过程中需要上述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并且用药时间长,病人依 从性差,使得很多患者不能坚持治疗,致使西医治疗 AR 效果不尽 人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医在治疗 AR 方面已有很好的疗效。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临床效果较 好且简便的方法,现对变应性鼻炎的证治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