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传统书法笔法训练全图解(值得收藏)
- 格式:docx
- 大小:6.48 MB
- 文档页数:27
行书常见笔法练习行书常见笔法练习书法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两个。
熟练使用毛笔和间架结构问题。
这一次主要谈如何进行训练能熟练掌握毛笔。
1.出锋练习笔画起止处不是藏锋就是出锋。
出锋运用很频繁。
这里只是结合提按笔法,练习处理出锋的一种方法。
1、笔杆向右平移时,逐渐按下。
线条结束时匀速缓慢上提,直至离开纸面。
按上述要求书写竖向线条。
按上述要求书写弧形线条。
2、笔的转动严格由手腕控制 . 手腕转动的同时,手臂控制笔向右平移,两种运动融为一体,不得互相千扰,运动流畅,笔画长度不小于10 厘米。
2.转笔练习各种碑帖中的转笔看来千变万化,实际上它们都可归纳为右上、右下、左下、左上四个部位。
控制每一部位转笔运行的原则和对腕部的动作要求都是相同的。
许多书写者都有某个部位的不适,如单独抽出练习,问题不难解决。
1、临写图示点画,线条粗细均匀 . 用手腕控制笔尖的指向,保持中锋 . 转弯处行笔速度不变 . 手腕动作明显而灵活。
2、注意保持线条的流畅,不考虑字结构的准确性。
3。
转笔和折笔的练习(圆为转、方为折)弯曲频繁的线条通常都是转、折间替 . 以避免节奏的单调。
转、折如何配合,不同书法家有各自的特点,深人某种风格时可留心观察、归纳。
临写图 a 所示线条,用手碗控制线条方向的转换 . 转笔、折笔处应保持各自明显的特征 . 运笔流畅,无停顿。
b同上4。
行书的笔画路径练习书写是连续、完整的运动,在各断开的笔画之间,笔锋仍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运行;某些字凭借游丝而透阵出运行的轨迹,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些点画之间的运动都消失在空中。
这种运动路线与点画内部笔锋的运行密切相关—它们本来就是一个运动的整体,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点画内部运动都不易观察,这给点画间运动轨迹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1、按图 a 所示书写粗细均匀的线条,保证中锋。
基本符合要求后,速度逐渐加快。
2、临写图 b,注意连接点画的线条与点画的区别。
3、临写图 c,点画断开,但笔锋仍按图 a 所示行进。
书法中常用的10种笔法,你学会了几种书圣王羲之曾在他的《书论》中提到“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达人士,学无及之。
”元代著名书法大家赵孟頫也曾在《兰亭十三跋》中论述过“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道理。
书法是一项高深玄妙的艺术,从古至今书法大家都非常讲究用笔方法。
今天我们就介绍几种古人留下来的十种常用笔法,最后一种可以帮助学习欧楷的朋友解决钩法的问题。
1.藏锋所谓藏锋,就是指的书写时把毛笔的锋尖藏到点画之中,是一种追求点画浑厚圆润的笔法。
汉蔡邕《笔论》云“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耳。
唐徐浩《论书》云“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藏锋笔法一般用于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善于使用。
2.露锋是指起笔时,毛笔的锋尖露在点画外面。
这是一种强调笔势的笔法。
露锋笔法,起笔时不必在空中做逆入,直接顺势入笔就可以。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讲“发笔处便要提得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用笔之难,难在遒劲有力。
以露锋为主的一般是王羲之父子的行草书,楷书等。
楷书用露锋的大家有欧阳询,赵孟頫等人。
3.中锋所谓中锋是“常使笔尖画中行”是也。
中锋乃是用笔之大法,千古不易。
“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比喻都是针对的中锋用笔。
要想达到中锋用笔的效果,比喻熟练掌握执笔和运腕的技巧。
宋姜夔《续书谱》云“中锋取骨,侧锋取妍。
”清刘熙载《艺概》云“中锋画圆,侧锋画扁。
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
”4.偏锋所谓偏锋是指用笔的时候,笔尖偏在一侧,写出来的点画一边整齐,一边锯齿状。
例如写横的时候比较在笔画上边行走,写竖笔时笔尖在笔画的左边行走。
一般书家认为偏锋是书法的病笔,其实不然,在于怎么使用,使用好了能给作品润色不少。
姜夔《续书谱》说“中锋取骨,偏锋取妍”是也。
5.极与涩所谓“极”指的是速度快,一般用于用于永字八法中的“啄法”,“磔法”,“趯法”。
然而疾不是一般的快速运笔,仍然要起伏行笔。
颜体笔法32式,你值得拥有!书法寻常道2019-03—01 18:32:33颜体笔法32式1、横向左上方逆锋着纸,此过程仅笔尖轻轻与纸相触,转锋向右下顿笔至意想中的笔画宽度,稍作停顿后将笔肚稍右上推调整笔锋紧接着向右中锋行笔,行至末端,将笔往上提,使笔锋着纸幅度变小,再将笔锋移向笔画右上边缘,之后向右下顿圆,最后向左回锋收笔。
如“一、二、三”等字。
有些短横的写法与上述有所不同,比如左粗右细横,收笔变为提;而左细右粗横的起笔则为露锋起笔,如同写点。
2、竖——垂露竖竖常常在一个字中起支撑作用,特别是中竖宜挺直有力。
竖按收笔的方法和形态不同,有垂露、悬针之分。
垂露竖的写法为;向左上方逆锋着纸,此过程仅笔尖轻轻与纸相触,转锋向右下顿笔如写点画,至意想中的笔画宽度,稍作停顿后将笔肚稍左下转调整笔锋即向下中锋行笔,行至末端,将笔往上提,使笔锋着纸幅度变小,再将笔锋移向笔画左边缘,之后向右转锋提笔回收,如“十、干、非”等字.根据字形需要,垂露竖还有直、曲,有正、斜之分。
曲形的,如“因”字;倾斜的,如“中"的侧竖,“五”的中竖。
还有上粗下细的,如“草字头”中的竖。
3、竖——悬针竖悬针竖的写法:前部分与垂露竖,当行笔至笔画三分之二长度时,一边向下行笔,一边渐渐提笔出锋,笔画收笔宜尖。
但要注意提笔不可过早,否则,笔画过于头重脚轻,支撑不起字的结构。
只有当一个字最后一笔为竖画的时候,才可以用悬针竖。
如“十、井、川"等字。
4、撇—-长撇撇画有多种写法,在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位写法各异。
其中长撇有斜撇、竖撇、直撇三种,写法为:斜撇、直撇向右上方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再向左下中锋行笔,至笔画三分之二处渐渐提笔出锋,笔画收笔宜尖。
斜撇如“左、在、少"等字,中间稍弯富有弹性,直撇如“者"字,整体直行,竖撇如“月、用"等字,起笔如竖画,开始三分之二部分直下。
5、撇——短撇向右上方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然后转锋向右下渐渐提笔出锋,整体由粗变细、短而直.短撇在字头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千、斤”等字;短撇在字的左部时,形态较斜,如“乍、佳、爪”等字。
硬笔书法36基本笔画详尽图解教程(纯干货)强烈建议收藏一、右点(尖峰入笔,收笔圆润)二、左点(尖峰入笔,右下顿收)三、撇点(右下轻顿,收笔出尖)四、挑点(尖峰入笔,右上出尖)五、短横(尖峰入笔,顿拉收笔)六、中横(起笔轻压,顿压收笔)七、长横(起笔轻顿,中间稍细,顿压收笔)八、悬针竖(起笔轻顿,收笔出尖)九、垂露竖(起笔轻顿,顿拉收笔)十、平撇(右下轻入笔,末端出尖)十一、斜撇(起笔轻顿,收笔出尖,切记尾巴不可过细)十二、竖撇(起笔右下轻顿,收笔出尖)十三、弯撇(起笔轻顿,收笔出尖)十四、斜捺(尖峰入笔,转折平缓,收笔出锋)十五、平捺(起笔轻顿,转折自然,平缓出尖)十六、反捺(尖峰入笔,顿拉收笔)十七、横折(尖峰入笔,右下压笔,收笔出锋)十八、竖折(起笔轻顿,转折压笔,收笔出尖)十九、提(起笔轻压硬笔轻快由重到轻,收笔出尖)二十、竖提(起笔轻顿,转折右下顿笔,收笔出尖)二十一、横折提(起笔轻顿,转折压笔,转折压笔,收笔出尖)二十二、撇折(起笔轻顿,转折压笔,收笔出尖)二十三、竖钩(起笔轻顿,转折轻顿,收笔出尖)二十四、弯钩(尖峰入笔,收笔出锋)二十五、卧钩(尖峰入笔,收笔出锋)二十六、斜钩(起笔轻顿,出钩向上)二十七、横折钩(起笔轻顿,转折顿笔,出钩有力)二十八、横钩(尖峰入笔,转折轻压笔,注意夹角)二十九、竖弯钩(起笔轻顿,转折圆润,收笔向上出尖)三十、竖弯(起笔轻顿,转折圆润,收笔饱满)三十一、撇点(起笔轻顿,转折稍停,收笔稍顿)三十二、横撇(起笔轻顿,转折右下顿笔,收笔出尖)三十三、横折折撇(起笔轻顿,转折压笔,收笔出尖)三十四、横折弯钩(起笔轻顿,转折压笔,转折圆润,收笔向上出尖)三十五、横斜钩(起笔轻顿,转折压笔,收笔向上出尖)三十六、竖折折钩(起笔轻顿,转折压笔,转折压笔,左上出钩)书法字帖资料库会不竭余力为大家分享最优秀最详尽的书法知识资料,愿在书法学习进步中我们共同成长!。
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图解(一)1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
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
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
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
如图: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
笔画稍向右上仰。
如图:2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
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
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
如图: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
见下图: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
见下图:3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
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
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
如图: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
如图: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
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
如图:4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
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
如图: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
如图:5点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
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
20种笔法,抢笔、顿笔、蹲笔、驻笔、翻笔,每种都很实用!天天练字书法学堂 1周前天天练字书法学堂本号旨在为书友分享书法教材、字帖、课件、视频;为书友搭建练字与书法交流和书法学习的平台。
请您关注!10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在三千多年的书法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书法大家的实践和揣摩,形成了几十种笔法和章法技巧,其中仅笔法一项就达二十多种。
那么,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笔法?是不是每一个笔法都必须掌握呢?古人总结的22种笔法,有些名称还真没有听说过在说明这些笔法之前,将这些搜集到的笔法名称罗列一下,以便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接笔、过笔、衄笔、挫笔、抢笔、顿笔、蹲笔、驻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翻笔、断笔、揭笔、打笔、战笔、蹙笔、息笔、押笔、结笔、憩笔01接笔所谓接笔,顾名思义就是两笔画相连接的意思,比如一个“单立人”旁,撇画和竖画这两个独立的笔画相接,用的就是接笔笔法。
这个接笔不是一个复杂笔画的两个动作,比如“横折”笔画的横笔和竖笔,这是一个笔画,其中的横竖相接不是这个“接笔”讲述的意思。
接笔,除极少数情况,一般是虚接,或者称为尖接,也就是说,同上一个笔画相接的笔画起笔一般出尖,虚接于其上。
清代书法家蒋和在《书法正宗·接笔法》中说:一尖接“人”;二尖接“冂”;三尖接“支”,即三笔的末锋都是尖接;四尖接“攵”;五尖接“欠”,即五笔在一处,须用五尖。
五种尖接具体字例尖接,是接笔笔法的重要技法。
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笔墨,如羚羊挂角。
这里,老朱先生用的“羚羊挂角”真是神来之笔,十分形象。
羚羊挂角实际上,古人在实际写字时,也不一定都是尖接,这要根据不同的书体而定,比如,写颜体楷书,可能有些接笔处就用到实接。
说到接笔笔法,古人还特别说到了“行”字,称之为“两并遥尖接”。
即,“行”字的右旁,第二画不可用折,又不可紧接,只能以尖笔遥接于左旁。
第一讲:古典中国画基础笔法练习--中锋用笔古典书画,也不会理解“笔墨”的真正含义。
中锋用笔:运笔时笔锋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力透纸背于一边,笔杆尽量垂直于纸面,力透纸背。
笔杆尽量垂直于纸面,但并不一定要求100%垂直,收笔阶段有所倾斜也是正常的。
二、如何练习”中锋用笔“练习”中锋用笔“最重要的一课就是画横线和竖线。
画横线和竖线是最基本,却又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古典中国书画入门的基础练习方法。
这貌似简单枯燥的练习,却是古典中国书画的根基。
初学者可以选一支笔锋中长形的狼毫笔,有基础的人也可以用长锋羊毫。
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练习,站着的时候一定要用长锋。
坐着练习,必须悬腕,但肘可以靠着桌面;站着练习,悬肘悬腕。
画横线是最基本,但也是最有效的练习方法。
一笔到底,不急不缓,笔锋吃进纸里。
线条尽量长,一笔到底,中间不要断,掌握好运笔速度,不急不缓,徐徐划过纸面,笔锋要吃进纸里,不能只是表面略过,要做到力透纸背。
背面放大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笔锋在中心位置划过的痕迹。
但是初学者不必追求这种效果,主要应注意运笔。
笔杆尽量垂直于纸面,但不必强求,运笔过程中笔杆有所倾斜也是正常,但笔锋要始终保持中正。
线条可宽可细,视笔的含墨量而定。
含墨多,线条就粗,含墨少,线条就细。
多多练习,就能掌握毛笔和墨的特性,画出自己想要的线条。
用完盘子中最后一点墨,惜墨如金。
三、注意事项小时候学画,老先生要求惜字、惜墨、惜纸。
惜字,每个字都要认真写,不要瞎写乱涂,惜字如金;惜墨,倒出来的墨都要用完,不留剩墨,惜墨如金;惜纸,练习用的纸每一张都要画完,不留白,惜纸如金。
”中锋用笔“看起来讲的是笔法,其实练习的时候已经包含了”笔墨“。
一笔下去,枯涩浓淡都有了。
事实上,”笔墨“是不分家的,有笔就有墨,笔与墨是互依互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中锋用笔“是一个”活“的概念,不是一个”死“的概念。
初学者需要从笔杆、笔锋中正入手,但是并不是说只有这样才是”中锋“。
点法2横法3竖法4撇法5捺法6钩法7挑法8折法9连接笔法.基本用笔(笔法)。
横:①顺锋法(起笔),一、顺着笔的方向,找到发力点,发力,后面(收笔)慢慢出来。
告诉我们:第一根笔毛入纸以后,行笔铺开,到最后一根笔毛缓缓走出,就是从起笔到收笔细微的动作,我们作为刚开始学“二王”行草书的开始阶段要掌握的。
二、顺切法1:笔尖横起下切,切好→往上顶住成S形→铺毫,铺开后行笔时要提着走→收笔时,轻顿回弹。
顺切法2:(笔尖画弧起)→顶纸推锋→铺毫…。
两种不同。
②藏锋法:锋顶着一压(笔),把锋藏着,我们在看到一些不尖的笔画(用的藏锋法起笔);(起笔动作相同)笔锋可能露在外面,这种也叫“藏锋法”;有时候笔尖是藏在里面,前面有不规则的边缘线,也是藏锋法。
8.竖也一样。
① 顺势切笔:最尖的一根笔毛开始缓缓(入纸),顺势。
顺势也有很多种可能:一种是从上往下;一种是横向入纸再往下。
顺势要注意:笔不是直接顺下来,仍需要找一个发力点,再下来,如果我们把起笔位置放大一千倍,会发现会有一个斜切面,是锋入到纸里时,笔顶一下再发力往下走,一定要是这一种。
②藏锋起笔:锋藏住,笔锋往上去再一按,很小的一按→一顶,成S形,铺开下行。
藏锋有什么好处呢?是把“尖”隐藏起来。
时而隐藏时而露出来,这是高手,只会一种不行。
9.怎么从古帖里面看出藏锋和露锋呢?其实很好分辨:露锋是露在外面,露在线条上面;如果是藏锋,就是没露出来,基本是平的。
竖画也是一样,藏锋与露锋的区别一定要明白。
10.行笔,即线条中段,有几种可能:▲切顶以后没有提按,不变方向,很常规,大大方方的普通的一种。
▲切顶以后有提按,有粗细变化。
▲没提按,粗细均匀,力量不变,方向会变化,书法里面是有的。
▲力量和方向均有变化:提起来后方向改变-再改变。
11.把刚才讲的再捋一捋:① 不变方向,直接切顶以后走的,这种走的线分两种:一种是常规的线条,笔压下去后就往后走,粗细比较均匀;另一种是入笔杀纸以后锋拧开,两个的边缘线鼓起来,外拓式,写粗线条时候用的。
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一、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是指笔锋在点画的中间运行,称为中锋运笔,亦即接触纸面的笔毛的运动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相一致。
中锋运笔时,由于蓄于笔毛间的墨汁能随着笔的运行而顺利地注入纸内,因此能写出圆润浑厚,丰满充实的笔画线条。
蔡邕《九势》中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说的九势中锋运笔。
毛笔笔锋呈圆锥状,接触纸面时,其中部最厚,贮墨多,所书线条能给人一种立体感。
但是毛笔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于排笔刷子一样的“扁笔”现象,这时虽然仍属“中锋”范围,但所书线条薄怯枯扁,缺乏“圆笔属纸”的那种圆润感。
因此,用笔的技巧就在于调节笔锋,使其恢复、保持圆锥体状态。
一旦笔毫已开又到无法调节时,就需要用“舔笔”的办法使其变圆。
由于中锋运笔能写出浑圆有力的线条,使其产生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主要的用笔方法。
二、侧锋运笔侧锋运笔是指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运笔方法,这时接触纸面的笔毫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呈约45度左右的夹角。
这个夹角越小越接近中锋运笔;越大,越接近偏锋运笔。
侧锋运笔时所书线条的形态和质感效果介于中锋与偏锋运笔之间。
由于侧锋运笔较随意,有利于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有利于书写速度的加快,古今书法家均大量采用侧锋运笔。
因此,侧锋运笔仍是"合法"的运笔。
但是,历代书家仍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运笔为辅。
当然,是否采用侧锋运笔与所书的字体及书风有一定的关系。
明丰坊在《书决》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测也”。
不过,这亦仅大概而言。
清金农曾自创“漆书”,横画居然笔笔偏锋,扁如排刷,突破了书家只用中、侧锋运笔的禁区,并自创新貌,就是一个特例。
行草书运笔时用偏锋过渡,紧接着以中、侧锋相承,既可省去笔笔换锋的麻烦,又可以变换一下趣味。
笔画过于单一纯正反会显得单调。
三、露锋起收(一)露锋起笔。
所谓露锋起笔是指起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面的起笔方法,亦称为直下起笔、搭锋起笔。
书法中如何用笔锋,深度解析!本文从笔性与笔锋两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学会用笔。
关注微信公众号:毛笔书法爱好者,欢迎加蜗牛微信shufa176176一起探讨书法。
笔性书法首选讲究笔法,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重视。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
初学者入门,接受良好的笔法训练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顺利发展的前提。
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
对这句名言,几百年来,“用笔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认,但总有人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质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仅以楷书的永字八法为例(启明按:关于永字八法,启功先生和田蕴章先生也有过比较经典的论述,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启明书法博客的这个文章《为什么初学书法要先练永字八法?仅练好永字八法就足够吗?》),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怎么能说明用笔不变呢?楷书已是如此,更何况篆隶行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同字体风格,笔画形象变化无穷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对笔法融会贯通的层面。
的确,入门时,觉得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不同书体有不同字体的运笔诀窍,丝毫混淆不得。
当功力和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渐发觉不同的点画运笔彼此之间大有可通之处,都符合某种必须遵守的规律,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笔画自然生动有力,而不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即使笔画外貌模仿出来了,也必然是形象虚浮、神态呆滞、僵硬造作。
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正是这种运笔必须遵守的深层规律。
所谓“笔法”,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
笔法具体包含有哪些重要规律呢?我们将两个方面来讲解笔法:(1)笔性(2)用笔的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