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市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29
2 《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认读并理解“镶、髻、安适、慈善、贮蓄、澄清" 等词语。
了解老舍的生平及主要作品,掌握作者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描写济南冬天景色的语句,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
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丽和温暖,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体会文章的主题。
(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感受其“温晴”的特点。
分析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讲授法:讲解作者的生平、作品背景及相关的文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仿写练习法: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冬天在你们的印象中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冬天很冷,有的说冬天会下雪,有的说冬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2 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2.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新课导入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
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济南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查预习、明背景)(一)了解济南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
别名泉城、齐城。
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名城。
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二)作者简介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1917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邀回国。
1966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二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提高文学素养、语言素养。
4.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朱自清的《春》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蓬勃。
那么冬天呢难道只有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吗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二基础知识掌握1.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重点生字词镶(xiāng ) 肌肤(fū) 着落(zhuó) 贮蓄(zhù)地毯(tǎn ) 发髻(jì) 水藻(zǎo) 看护妇(kān)安shì(适) 宽chang (敞) cí(慈) 善chéng (澄) 清水藻(zǎo) 看护妇(kān) xiǎng ( 响) 晴摇lán ( 篮)空líng ( 灵)3.词语解释(北平)北京的旧称。
〔响晴〕晴朗无云〔髻(jì)〕原指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这里比喻树尖上的积雪如发髻一般。
(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梳理文章的结构,提问,回答1. 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答: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2.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答:总——分——总。
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结尾,照应开头。
济南的冬天教案一等奖引言: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严寒。
面对严冬的到来,学校需要制定针对冬天的教案,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提高学习效果。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份在济南冬季获得一等奖的教案,内容涵盖了冬季安全、保暖、运动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应对冬季教学。
一、冬季安全教育1.1 了解冬季常见安全问题冬季容易出现的常见安全问题有滑倒、感冒、火灾等。
因此,学校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预防性教育,提醒学生警惕冬季安全风险。
1.2 防滑知识培训冬天来临,地面容易结冰,容易造成学生在校园滑倒。
学校应该通过讲解防滑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布置防滑垫等措施,确保学生的安全出行。
1.3 预防感冒知识普及冬季是感冒季节,学校应该通过向学生普及预防感冒的知识,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帮助学生提高免疫能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1.4 火灾预防知识培训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增加了火灾的隐患,学校应该向学生普及火灾预防知识,如禁止使用不安全的取暖设备、定期检查电器等,确保学校安全。
二、冬季保暖教育2.1 室内保暖为了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加强室内保暖工作。
主要包括加强室内供暖设备的维护与检查、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合理调节教室湿度等。
2.2 学生穿搭指导在冬天,学生的穿搭不仅仅追求时尚,更要注重保暖。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时尚保暖穿搭比赛、发放保暖小贴士等方式,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衣物,保持身体的温暖。
2.3 饮食保暖指导冬天是身体消耗最大的季节,合理饮食对于保暖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饮食课程、聘请营养师等方式,教育学生冬季保健饮食的知识,引导学生合理搭配食物,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三、冬季运动指导3.1 室内运动指导冬季天气寒冷,户外运动受限,学校可以通过室内运动活动,如踢毽子、跳绳等,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体质。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看运动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3.2 室外运动安全教育尽管冬天寒冷,但适度的室外运动对学生的健康非常重要。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 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济南的冬天》一.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通过对济南冬天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是初中生学习散文的优美范本。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到作者观察自然,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初中生处于语言学习和文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
但生活体验过少,小学学段积累不够,导致学生在理解散文深意和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存在难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步步引导,逐步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通过诵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会欣赏散文语言的优美。
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和煦明媚、生机盎然的。
那么,与之相对的冬天,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说起冬天,大家能联想起哪些词语或者景象呢?(寒风呼啸、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北风呼啸……)这些是我们对冬天的印象和感受。
可是,在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舍先生笔下,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背景铺垫: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
在济南,老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经人介绍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胡絜青,“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
他曾经说过:“时短情长,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一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语调要舒缓,注意读出重音和停连。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醉美在“温晴"——《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在了解济南特殊地形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2. 品读语言,理解作者对冬天济南的深厚情谊;3.学习多种写景方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2. 品读语言,理解作者对冬天济南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学习多种写景方法,准确生动地描绘自然景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示范指导、讲授、小组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看图听音,导入新课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PPT 呈现7张济南泉水的图片,同时播放泉水的声音。
)学生看图听泉水声。
济南以泉城著称,它因泉水而与众不同。
那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济南的冬天》去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PPT呈现:1.迅速浏览课文,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准确地概括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
生齐声回答。
明确:“温晴”。
(板书:温晴)PPT呈现:2.作者是怎样点出这一总体特点的指名回答,学生补充,师引导学生关注第一自然段。
明确:课文开篇通过三组对比引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温晴":①与北平相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②与伦敦相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③与热带相比,济南的冬天日光没有“那么毒”,有“温晴"的天气。
(板书:对比、北平、风、伦敦、雾、热带、日。
注意第一段中措辞,并引导学生理解“没有风声”“响晴"响亮”“温晴"等词的含义。
)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与北平、伦敦、热带相比,而不与其他地方相比呢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作者之所以能如此清楚地呈现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的。
(PPT 呈现“作者经历”) 指名朗读。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讨PPT呈现:为什么济南的冬天能如此“温晴" 学生跳读课文。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镶"髻”“贮蓄"澄清”等。
2.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冬天是寒冷的,那么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冬天很冷、会下雪、树木光秃秃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先生。
那么,济南的冬天会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二、作者介绍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2.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3.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此文是老舍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济南(jǐnán) 、镶(xiāng) 、发髻(jì) 、着落(zhuóluò)、水藻(zǎo)、贮蓄(zhùxù)、澄清(chéng qīng)、空灵(kōng líng)。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四季美景"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情感。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色,如温晴的天气、山、水等,文章语言清新自然、优美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语文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还在适应阶段。
他们对散文这种文体有一定的接触,但在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作者情感以及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这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镶”“贮蓄"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学习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感。
2.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济南冬天景色的段落,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顺序描写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2.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开篇就点明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温晴"的语句进行分析。
例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2023年济南的冬天教案一等奖范文(精选11篇)济南的冬天教案一等奖篇1教学目标:1、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品味生动的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特征写景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__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悟济南的冬天“温晴”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__的生字词2、熟读课文体会所写美景。
3、理清__思路学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学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感受了春的美,从美景中感受到了活力生机。
济南这个地方的冬天的景如何呢?板书《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校长。
1924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中文讲师。
1929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
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创作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
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二、介绍课文这是一篇写冬天美景的抒情散文。
1930年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深厚的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
老舍对济南的山水一往情深,在他的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
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是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系列散文《济南的马车》《济南伪洋车》〈济南的大葱》《济南的秋天》《齐大的校园》之一。
《济南的冬天》发表在《齐大月刊》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三、学习生字词响晴:晴朗无云。
温晴:指天气械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安适:安静而舒适。
肌肤:肌肉和皮肤。
出奇:特别,不寻常。
济南的冬天教案一等奖范文(精选11篇)济南的冬天教案一等奖篇1教学目的:学习__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教学中要体现抓住景物特征和景的变化进行描写这个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词语,特别是形容词的学习;模仿__写法,练写短文《家乡的冬天》。
课型:自读课。
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
1.板书: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老舍2.简介作者。
(二)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板书重点词。
(三)学生。
查好的同学上黑板注音。
(四)讲析第1自然段。
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提问方式。
1.你对冬天的景色进行过观察吗?冬天的气候特点有哪些?2.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3.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教师小结: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
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
板书:气候温晴(五)讲析第2自然段。
1.提出下刻问题。
(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特殊地形引出“有山有水”这一特点,并板书。
)(2)为什么要写济南人的感觉:“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比较映衬来突出济南冬天的暖和)2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1、2启然段。
2.写出“慈善”“宽敞”“澄清”三个词的反义词,并造句。
3.预习第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用得贴切的形容词。
第二课时(一)检查课外作业。
(二)讲析3、4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3、4自然段。
2.提问:济南的冬天除了天气温晴、有山有水这两个特点外,作者说,这还算不上济南冬天的最大特色,你可以总结出这个特色吗?(小雪胜景)板书。
这个胜景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幻灯打出表格,学生可在书中找答案。
答案写于另片上,或把答案盖住。
待学生回答后再亮出答案。
)描写对象特征是否用了修辞格静态写动抒情句及表达的感情树矮松越发青黑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受不住大雪,那些小山太秀气。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济南的冬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镶"髻”“贮蓄"等。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生能够掌握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语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培养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3)学生能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2)学生能够感受济南冬天的独特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以及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3.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
2.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怎样的呢寒冷、下雪、结冰等。
2.那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冬天是与众不同的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它是一座北方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
冬天,它没有北方其他城市的严寒,却有着独特的温暖和宁静。
它的山水相依,景色如画,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大家猜猜这是哪个城市呢济南。
3. 投影出示济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4.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美丽、温暖、宁静等。
济南的冬天三课时教案教案一:济南的冬季气候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济南市冬季的气候特点;2. 掌握济南冬季的平均气温、降水情况等;3. 能够分析济南冬季气温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1. 济南市冬季的平均气温和降水情况;2. 影响济南冬季气温变化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他们对冬季的印象以及冬季的天气特点。
2. 讲解(15分钟)通过幻灯片讲解济南市冬季的平均气温和降水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济南冬季气温变化的原因。
3. 探究与讨论(30分钟)(1)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冬季气温变化的因素进行研究,并记录研究结果。
(2)学生展示小组研究结果,进行班级讨论。
4. 总结(10分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济南市冬季的气候特点以及影响济南冬季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案二:济南的冬季食物节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济南冬季的传统食物;2. 了解济南冬季的饮食文化;3. 学会制作济南冬季传统食物。
二、教学内容:1. 济南冬季的传统食物;2. 济南冬季的饮食文化;3. 制作济南冬季传统食物的步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他们对济南冬季的食物的印象。
2. 讲解(20分钟)通过幻灯片讲解济南冬季的传统食物和饮食文化,并介绍济南冬季传统食物的制作步骤。
3. 示范与操作(30分钟)教师现场示范制作济南冬季传统食物,并引导学生逐步操作制作过程。
4. 品尝与分享(15分钟)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济南冬季传统食物,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
5. 总结(10分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济南冬季的传统食物和饮食文化,并让学生交流对济南冬季食物节的理解与感受。
教案三:济南的冬季传统活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济南冬季的传统活动;2. 了解济南冬季的传统习俗;3. 学会参与并体验济南冬季传统活动。
二、教学内容:1. 济南冬季的传统活动;2. 济南冬季的传统习俗;3. 参与济南冬季传统活动的方法。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v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景思路,把握景物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情感。
V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写景思路。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情感。
V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迪美1.教师提问:你印象中的冬天是怎样的学生甲:冬天是寒冷的季节。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学生乙:冬天是孤独的季节。
植物凋零,动物冬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学生丙:冬天是南北有别的季节。
北方的冬天是雪的世界,南方的冬天则相对温暖,偶尔会飘雪。
教师总结:冬天,在同学们的眼里是千姿百态的,那么,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它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知其冬天独有的美吧。
(板书课文名) 【设计意图:由学生对冬天的主观印象导入新课。
】2.介绍济南。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
隋朝时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
趵突泉名列72泉之首。
济南泉水千姿百态,或白浪翻腾,如银花玉蕊;或晶莹温润,如明珠璎珞;或如洪涛倾注,虎啸狮吼;或如细雨潇潇,冰弦低语。
大明湖在济南旧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成,湖面占旧时全城的三分之一。
清人刘风诰咏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教师点拨:未见冬天,济南已经如此美丽,那么如果是雪花飞舞、寒气逼人的冬天,济南的美又该如何妙不可言、与众不同呢【设计意图:济南是一座独特的城市,所以要从主要景点或特色角度介绍济南,给没有去过济南的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让他们逐步了解济南之美。
】3.了解作家及背景。
(1)学生介绍作者。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济南的冬天。
】教师过渡:了解了作者和背景,有些同学已经急不可耐了,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济南的冬天》一文,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二、朗读课文,感受美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 特点。
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体会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冬天在你们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呢?(学生可能回答:寒冷、萧条、冰雪覆盖等)然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别有一番风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感受那里的独特魅力。
(二)新课教学预习检测教师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济南(jǐ)奇迹(jì)暖和(huo)着落(zhuó)看护(kān)水藻(zǎo)镶(xiāng)伦(敦)(dūn)宽(敞)(chǎng)贮(蓄)(zh ù)澄(清)(chéng)发(髻)(jì)地(毯)(tǎn)提问:“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这些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明确:“响晴" 指晴朗无云;“温晴”指温暖晴朗;“安适" 指安逸舒适;“贮蓄”指存放,储藏;“澄清" 指文中指水清澈见底。
整体感知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注意重音和停顿。
学生自由诵读,每个小组以第四、五段为例,组内互读,推举代表进行班级展读。
提问:济南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明确:济南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温晴”,“温”是相对于严寒或酷热而言,气温宜人;“晴" 则是相对于“阴”而言,不仅指天气的晴朗,而且有色彩,鲜明而不单调。
第2课《济南的冬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 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拟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体悟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品味语言,体会比拟的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冬天是寒冷的,那么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看看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三、写作背景1930年前后老舍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其称为“第二故乡"。
该文是老舍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四、字词学习1.请同学们朗读以下词语:单单(dān) 安适(shì) 秀气(qi)地毯(tǎn) 着落(zhuó) 一髻儿(jì) 宽敞(chǎng) 贮蓄(zhù) 济南(jǐ) 伦敦(dūn) 奇迹(jì) 看护(kān) 水藻(zǎo) 澄清(chéng) 镶(xiāng) 慈善(cí) 空灵(líng) 肌肤(jī)2. 解释下列词语:响晴:晴朗无云。
安适:安静而舒适。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慈善: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秀气: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