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简述培训讲学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敦煌壁画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及艺术价值。
2. 使学生掌握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题材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2. 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3. 敦煌壁画的题材分类4. 敦煌壁画的表现手法5.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及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题材、表现手法及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敦煌壁画的题材分类、表现手法及艺术价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展示敦煌壁画的精美图片。
2.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朝代的敦煌壁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3. 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敦煌壁画为例,分析其题材、表现手法及艺术价值。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敦煌壁画的特点、题材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敦煌壁画的兴趣。
2.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历史照片和地理位置图,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地理位置。
3. 敦煌壁画的主要特点:分析敦煌壁画的形式、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对敦煌壁画有直观的认识。
4. 敦煌壁画的题材分类:介绍敦煌壁画的神话传说、佛教故事、世俗生活等题材,让学生了解其丰富的内容。
5. 敦煌壁画的表现手法:分析敦煌壁画的绘画技巧、构图方式等表现手法,使学生掌握其艺术特点。
6.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及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阐述敦煌壁画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敦煌壁画的印象。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敦煌壁画的资料,加深对敦煌壁画的了解。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敦煌壁画》说课稿
敦煌壁画说课稿
简介
本说课稿旨在介绍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帮助学生对敦煌壁画有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背景
敦煌壁画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
的瑰宝。
这些壁画创作始于4世纪,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敦煌
壁画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包括、、摩尼教等,展现了古代中国丰
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内容特点
敦煌壁画的内容主要分为壁画、社会生活壁画和刻经壁画三类。
壁画以佛、菩萨等宗教形象为主题,表达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社
会生活壁画则描绘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风貌和艺术娱乐活
动等。
刻经壁画是佛经及其他经典文献的文字刻画,记录了重要的
宗教典籍。
敦煌壁画的特点在于其精细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图。
壁画以山水、人物、神话传说等为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
体系。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巧妙地传递了文化与思
想的内涵。
艺术价值
敦煌壁画被誉为东方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
术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也是研究和宗教艺术
的重要资料。
敦煌壁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对后世的绘
画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通过研究敦煌壁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了解到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敦煌壁画
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以上是对敦煌壁画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
和启发。
学习敦煌壁画的绘画技巧教案
敦煌壁画是中国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传统绘画技巧的精华。
因此,学习敦煌壁画的绘画技巧不仅得以传承文化,更能够提高绘画水平。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敦煌壁画的精细绘画技巧,掌握绘画的基本功,提高自身绘画水平,开拓绘画艺术的视野与审美。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入门课程
1.简介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和绘画特点
2.介绍基本绘画材料和工具
3.讲解绘画基本功:线描与素描
4.进行线描与素描练习(练习敦煌壁画的线条构成和结构)
第二步:课程延伸
1.学习敦煌壁画的细节和描摹
2.讲解绘画基本功:色彩理论
3.进行色彩理论练习(如色彩的分类、互补色的调和等)
4.进行范本仿写(模仿敦煌壁画的色彩结构和表现)
第三步:扩展练习
1.敦煌壁画人体部分的绘画技巧演示,学生进一步练习
2.讲解光影的表现以及绘画中的灰度和明暗
3.进行光影表现练习
4.进行模特练习(利用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模特练习)
第四步:创作实践
1.提供不同的绘画题材和范本
2.学生自选题材,利用敦煌壁画的绘画技巧进行创作
3.学生作品展示
4.学生交流会议
以上是本教案的一个简单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对教案进行进一步开发和调整。
学习敦煌壁画的绘画技巧可以让我们受益终身,不仅可以在艺术上提高自己,更能够感受中国文化的历史深度,从而更好地爱国爱民。
希望广大教师们和学生们认真对待这个教学课程,通过细致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敦煌壁画简述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
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
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
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
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
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
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
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
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
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
著名的敦煌壁画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敦煌壁画-主要类别一、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
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
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
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
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
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供养人,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
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
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
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主要可分为五类。
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
一般画“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
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
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
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
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3、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
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
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
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4、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
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
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
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等。
5、比喻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
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敦煌壁画-造型特色敦煌壁画有着形象各异的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
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
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
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问而不断变化。
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
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
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
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灾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
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
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
全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们力量。
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
敦煌壁画-绘画风格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
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西魏(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
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
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周(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
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
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西魏(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
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
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周(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
敦煌壁画-线条色彩线条和色彩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能够以简练的笔墨,塑造出个性鲜明和内心复杂的人物形象。
敦煌壁画全面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并适应创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发展。
壁画的起稿线豪放自由,粗壮有力。
寥寥数笔土红线,一只撒野奔驰的野牛脱壁而出;笔力爽快的接线表现了一群猎仔争先恐后奔跑觅食的活泼神态;“篙山神送柱”一图里的人物和建筑部是不用朽子(木炭条),随手勾描的画稿,显然逸笔草革,仍不失为一幅神采生动的白描。
在不经意的落笔起稿中,往往另有一种自然流露于笔墨问的天趣。
敦煌壁画的定形线是比较严谨的,早期的铁线描,秀劲流畅,用于表现潇洒清秀的人物,如西魏的诸天神灵和飞天,线描与形象的结合,堪称关五无暇。
唐代流行兰叶描,中锋探写,圆润、丰满、汗厚,外柔而内刚。
敦煌壁画-外来影响敦煌壁画一开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形成自成体系的中国式佛教艺术。
在这方面,古代画家们。
立下了丰功伟绩。
值得称道的,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来艺术时他们那种宏伟的气魄和抉择精严的态度。
敦煌壁画对外来艺术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借鉴外来人体解剖。
如果把十六国时代的墓室画与同时期的敦煌壁画相比,可以发现:墓画人物多宽袍大袖,造型简略.而对人体解剖不签注意,象征性装饰性的味道饺浓;敦煌壁画人物多半裸或裸体,描写细致,人体比例和解刘较淮确,因而真实感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