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利用率
- 格式:docx
- 大小:23.49 KB
- 文档页数:4
统计学原理与工业统计 课程讲稿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13章 工业原材料统计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知识点:方法及手段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过程)授课方式(请打√) 课时 5改进设想(教学过程)第13章 工业原材料统计本章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工业原材料的概念及分类,收入量、消费量、拨出量及库存量的概念及统计原则,原材料储备的构成,单耗及利用率指标的含义及消耗定额完成情况的检查,能源的概念、分类及能源统计指标。
第1节 原材料收入、消费、拨出与库存量统计一、工业原材料的概念1、工业原材料的概念工业企业的劳动对象有两种:一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矿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如各种矿藏、森林等;另一种是经过人类劳动生产出的物质资料,称为工业原材料,如生铁、钢材、石油、原木等。
因此,工业原材料是经过人类劳动而生产出的工业劳动对象的总称。
按在产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工业原材料可以分为原料、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
原料和主要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一般只是改变其原有形态,构成产品的实体,如装配电视机的电子元件,织布用的棉纱,炼钢用的铁矿石等均属此类。
辅助材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只参与产品的形成过程,并不构成产品的实体,如电视机装配时所用的焊接材料和机加过程中使用的冷却液就属于辅助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原料、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的划分,取决于它们在生产中的作用。
例如,煤炭用于炼焦时属原料和主要材料,用于生产车间取暖时则为辅助材料。
按消耗的工业设备不同,工业原材料可以分为材料和燃料。
材料是指供工业生产设备消耗使用的劳动对象,如织布机消耗的棉纱。
燃料是指供工业动力设备消耗使用的劳动对象,如汽车消耗的汽油。
由于燃料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它从原材料中划出,单独在能源统计中加以研究。
2、工业原材料的实物核算工业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原材料的消耗过程。
材料利用率怎么算材料利用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利用程度。
计算材料利用率的目的是为了评估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下面将介绍材料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材料利用率的计算公式。
材料利用率=(产品重量/原材料重量)100%。
其中,产品重量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重量,原材料重量是指生产这些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的重量。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利用率。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首先,需要准确记录产品和原材料的重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其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比如重量单位可以选择千克、吨等。
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原材料的损耗情况,通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原材料损耗,需要在计算中进行合理的考虑和处理。
材料利用率的计算结果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生产成本的控制和优化。
通过对材料利用率的分析,企业可以找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比如,对于材料利用率较低的产品,可以考虑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对于材料利用率较高的产品,可以考虑增加生产数量,提高产能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材料利用率的计算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对材料利用率的分析,企业可以了解不同产品的原材料利用情况,从而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原材料的过度消耗或者积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库存成本。
总之,材料利用率的计算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计算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材料利用率怎么算材料利用率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材料转化为产品的比率。
计算材料利用率可以帮助企业评估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情况,从而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成本控制。
下面我们将介绍材料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
首先,计算材料利用率的公式如下:材料利用率 = (产品产量产品单位所用原材料量) / 原材料消耗量。
其中,产品产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产品单位所用原材料量指的是生产一个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消耗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原材料数量。
举个例子,假设某企业在一个月内生产了1000台产品,每台产品所用原材料量为10kg,该企业在这一个月内消耗了8000kg的原材料。
那么该企业的材料利用率可以按照上述公式计算:材料利用率 = (1000 10) / 8000 = 12.5%。
通过这个计算,我们可以得出该企业在这一个月内的材料利用率为12.5%。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考虑废品损耗,在计算材料利用率时,需要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耗情况。
废品损耗会导致原材料的浪费,从而影响材料利用率的准确性。
2. 考虑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的计算还需要考虑产品的质量情况。
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可能会导致原材料的浪费,从而影响材料利用率的计算结果。
3. 比较同行业数据,在评估材料利用率时,可以参考同行业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自身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情况是否处于合理水平。
总之,材料利用率的计算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计算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材料利用率怎么算材料利用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与最终产品中所用原材料的比例。
计算材料利用率可以帮助企业评估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首先,最简单的计算材料利用率的方法是通过原材料利用率公式来计算。
原材料利用率=(所用原材料的重量/最终产品的重量)100%。
这个公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利用情况,是一个比较直接的计算方法。
其次,还可以通过材料利用效率公式来计算。
材料利用效率=(最终产品的价值/所用原材料的价值)100%。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企业评估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从价值的角度来考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能源利用率来计算材料利用率。
能源利用率=(生产所需能源/最终产品的能源)100%。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企业评估生产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情况,从能源的角度来考量材料利用率。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来评估材料利用率。
通过计算材料利用率,企业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进行材料利用率的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地记录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的重量、价值和能源消耗情况;其次,要准确地记录最终产品的重量、价值和能源产出情况;最后,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材料利用率的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材料利用率的计算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企业评估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地计算和评估材料利用率,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材料利用率统计方法1.术语及符号为切合工作实际,本办法对有关术语作如下定义:1-1.材料利用率:合格产品中某种材料的含量与制造该产品过程中该种材料耗用量的百分比率。
定义公式为:r=N×100%-------------------------○1Wr—材料利用率N—合格产品中某种材料含量W—制造过程中该种材料的耗用量1-2.期初库存:指在一个统计时期开始时,车间可供使用的某种材料的实物数量,用P c表示;1-3.期间领料:指在一个统计时期的期间,某生产车间自公司库房中领出的某种材料的数量,用P L表示;1-4.期末库存:指在一个统计时期终结时,车间可供使用的某种材料的实物数量,用P m表示;1-5.废料:指车间生产过程中利用某种材料生产时,产生的无法再直接利用的料头、边角、报废元件、零件等,用P F表示;1-6.废料折算系数:指单位质量的某种废料处理所得收益,按价值折合成同种合格材料的数量。
------------------------------------○2β=S FS GS F—废料售价S G—合格料购进价格1-7.油漆残留系数:指单位质量的原装油漆在稀释物挥发后残留的固体物质的数量,用α表示,数据可用试验获得。
2.统计范围及指标2-1.金属类:不锈钢、普通钢板、铜排、铝排、铝箔;化工类:聚丙烯塑料薄膜、各类油漆及稀料、C101油、变压器油。
2-2.指标分为考核指标与统计观察指标两类,金属类及聚丙烯塑料薄膜为考核指标,其余为统计观察指标。
3.管理部门公司材料利用率的管理部门为生产设备部,统计范围内的数据由生产部统计员负责采集、汇总,采购部、综合部配合提供,报表生成后,由财务部核准。
4.数据采集4-1.库存:现场盘点;4-2.领料:汇集库房的领料票据计算获取;4-3.废料:综合部开具给车间的废料接收单的存根汇集计算获得;4-4.合格产品:以财务部的统计数据为准;4-5.漆渣:由喷涂车间处理垃圾时,将漆渣单独计算并提供给生产设备部。
压铸材料利用率计算
压铸材料利用率是指在压铸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中最终转化为产品的比例。
提高压铸材料利用率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升生产效率。
下面将探讨如何提高压铸材料利用率的方法。
设计合理的模具结构是提高压铸材料利用率的关键。
模具的设计应考虑到产品的结构特点和生产工艺,避免出现浇注不良、产生废品等问题。
同时,合理设计模具可以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材料利用率。
控制生产工艺参数也是提高压铸材料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优化浇注温度、压射速度、保压时间等参数,可以有效减少材料的损耗,提高成品率。
同时,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也能有效避免材料的浪费。
加强生产管理是提高压铸材料利用率的关键。
建立健全的生产计划和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都能有效减少废品率,提高材料利用率。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也是提高压铸材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可以减少生产中的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材料的浪费。
总的来说,提高压铸材料利用率需要综合考虑设计、工艺、管理和
设备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位,才能有效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希望各压铸企业能够重视材料利用率这一环节,不断改进和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原材料利用率提高的工艺技术创新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资源的日益稀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已成为各行各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工艺技术创新来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本文将重点探讨原材料利用率提高的工艺技术创新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背景与意义原材料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
然而,当前我国仍存在着原材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利用率没有充分重视,导致大量原材料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些原材料难以完全利用,造成浪费现象。
因此,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原材料利用率提高的工艺技术创新研究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原材料利用率提高的工艺技术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原材料利用率提高的工艺技术创新现状分析1.原材料利用率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当前我国许多行业的原材料利用率较低,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工艺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原材料利用率低。
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传统设备和工艺方式,技术水平低,难以实现对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导致原材料利用率较低。
(2)企业缺乏原材料利用率提高的意识。
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利用率没有充分重视,缺乏节约型生产的理念,导致浪费严重。
(3)原材料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原材料资源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原材料的浪费现象加剧了供需矛盾。
物料平衡结果分析报告
根据对物料平衡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物料平衡结果准确性:根据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得出物料平衡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通过对原材料投入量、产出量以及损耗量的测量和记录,可以确保物料平衡方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原材料利用率分析:物料平衡结果显示,原材料的利用率是企业高效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比较原材料的投入量和产出量,可以评估企业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利用程度。
较高的原材料利用率意味着企业能够有效地减少浪费和损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损耗分析:物料平衡结果中的损耗量反映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损耗情况。
通过分析损耗量的成因,可以找到减少损耗和浪费的潜在改进点。
例如,可以重新评估生产设备的性能和运行条件,优化生产工艺,以减少损耗和浪费的发生。
4. 技术改进的建议:根据物料平衡结果,可以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生产过程的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
这些建议可能包括改进设备的设计和性能,优化原材料的使用方法,调整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等。
通过采取这些技术改进措施,企业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资源消耗。
5. 环境影响评估:物料平衡结果还可以用于评估企业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审查物料平衡中的产出量和废弃物量,可
以评估企业的环境可持续性表现。
如果产出量高,废弃物量低,那么企业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根据这些评估结果,可以提出降低环境影响的建议和措施。
总之,通过对物料平衡结果的分析,可以提供有关企业生产过程效率、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指导企业改进生产过程,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资源消耗,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机械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机械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
机械行业作为重要的制造业领域,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能源利用、物料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影响四个方面,提出机械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二、能源利用1. 能源消耗总量:衡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总量。
2. 能源消耗强度: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数量,反映了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3. 能源结构:不同能源类型在企业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4. 新能源应用比例:企业使用新能源所占比例,如风能、太阳能等。
5. 能效改进措施:企业采取的节能措施和技术创新情况。
三、物料利用1. 原材料消耗总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总量。
2. 原材料利用率: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反映了企业物料利用效率。
3. 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或副产品的循环利用比例。
4. 原材料来源:原材料的采购地区和供应链情况。
5. 节约型设计:产品设计中考虑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措施。
四、废物排放1. 废水排放量: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总量。
2. 废气排放量: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总量。
3. 固体废物产生量: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
4. 废物处理方式:企业对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进行处理的方式和效果评估。
5. 排污标准符合情况: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五、环境影响1. 碳足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2. 水足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
3. 生态影响评估:企业生产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
4.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是否获得ISO14001等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5. 环保投入情况:企业在环保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情况。
六、结论机械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能源利用、物料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影响四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客观地衡量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
原材料利用率:是指生产企业加工成品中包含原材料数量占加工该成品所消耗原材料的总耗量的比重指标,通常用百分表示,这个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对原料的利用率越高。
什么是材料利用率材料利用率是指合格品中包含的材料数量在材料(原材料)总消耗量中所占的比重,即已被利用的材料与实际消耗的材料之比,说明材料被有效利用的程度。
材料利用率越高,意味着用同样数量的材料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
材料利用率的分析,一般也是将本期的实际利用率与计划、上期或同类型企业的材料利用率相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差距,寻找原因,制定措施,加以改进,具体方法与材料定额执行情况的分析基本相同。
材料利用率的表示方法材料利用率通常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1、用产品中所含材料的净重量占其耗用量的比例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材料利用率=(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材料净重量/单位产品耗用材料重量)×100%上列材料利用率的数值越大,表明材料的有效利用程度越高。
如果能达到100%,就表示投入生产的材料全部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2、用一定的材料消耗量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材料利用率=合格产品中包含的材料数量/生产该产品的材料总消耗量上列材料利用率的数值越大,表明一定数量的材料能够生产的产品越多。
材料利用率的定额统计分析1、材料利用率定额材料利用率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单位材料所应当取得的产品(或劳务)数量标准,或使用单位材料所必须取得的由该种材料所构成产品有效部分的数量标准。
将材料实际利用率与材料利用率定额相比较,说明原材料实际利用是高于定额还是低于定额。
两者相比较的结果即为材料利用率定额指数。
2、材料利用率定额统计分析材料实际利用率变动,导致材料的超支或节约。
由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所引起的原材料节约量;由于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在报告期已经实现的产出增长量;报告期节约的原材料在下期投人生产经营可能取得的产出增长量。
材料利用率和单耗的区别单耗和材料利用率都反映了原材料的使用水平,但二者又有区别:1、单耗是从消耗角度表明材料的使用情况,指标愈低愈好。
生产综合效率指标计算基准综合效率是评价一个企业或组织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综合效率指标的计算,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情况,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改进。
下面将介绍生产综合效率指标的计算基准。
1.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衡量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
其计算基准包括工作时间利用率、设备利用率和劳动力利用率等。
工作时间利用率是指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生产时间所占的百分比。
设备利用率是指生产设备在规定时间内运行的时间与总工作时间的比例。
劳动力利用率是指企业员工在规定工作时间内实际从事工作的时间与总工作时间的比例。
2.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是衡量企业资源利用情况的指标。
其计算基准包括原材料利用率、能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等。
原材料利用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与实际产出产品的比例。
能源利用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与产品产出的比例。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与产品产出的比例。
3.质量效率:质量效率是衡量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指标。
其计算基准包括产品合格率、不良品率和产品召回率等。
产品合格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合格产品数量与总产品数量的比例。
不良品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良产品数量与总产品数量的比例。
产品召回率是指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进行召回的产品数量与总产品数量的比例。
4.成本效率:成本效率是衡量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水平的指标。
其计算基准包括人工成本占比、能源成本占比和原材料成本占比等。
人工成本占比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成本与总成本的比例。
能源成本占比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成本与总成本的比例。
原材料成本占比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成本与总成本的比例。
综合效率指标的计算基准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衡量。
一般来说,高效率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资源和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通过对综合效率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企业可以得出一系列改进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原辅材料消耗指标建立情况汇报
原辅材料消耗指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数量和用量。
建立原辅材料消耗指标旨在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企业中,通常通过制定各种指标来掌握原辅材料的消耗情况。
具体来说,这些指标包括:
1. 原材料消耗量: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原材料的数量。
2. 辅助材料消耗量: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辅助材料的数量。
3. 原材料消耗率:指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的量。
4. 辅助材料消耗率:指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辅助材料的量。
5. 原材料利用率: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6. 废品率:指生产过程中的废品量占总产量的比例。
通过以上指标,企业可以对原辅材料的消耗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过程。
为了建立有效的原辅材料消耗指标,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清楚每个环节所需的原辅材料的用量和性质。
2. 选择合适的计量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设定合理的指标标准,考虑到不同产品的特点和生产过程的变化。
4. 加强数据采集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总之,建立原辅材料消耗指标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原材料利用率计算例题及解析原材料利用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来评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它可以帮助企业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瓶颈,进而采取措施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本文将结合一个例题,详细解析原材料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概念。
例题:某工厂在某个月生产1000个产品,使用原材料1000千克,产品废料200千克。
请计算该工厂的原材料利用率。
解析:原材料利用率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原材料利用率 = (使用原材料 - 产品废料) / 使用原材料根据例题中的数据,使用原材料为1000千克,产品废料为200千克,带入公式计算:原材料利用率 = (1000千克 - 200千克) / 1000千克 = 0.8所以,该工厂的原材料利用率为0.8,即80%。
原材料利用率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原材料和废料的范围:在计算原材料利用率时,需要准确确定哪些物料属于原材料,哪些属于废料。
只有把握清楚范围,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2. 计算周期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原材料利用率是针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周期进行计算的,比如一天、一周或一个月。
选择计算周期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范围。
3. 需要关注流程中的工艺损耗:除了废料,生产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工艺损耗。
工艺损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需要而导致的物料损失。
计算原材料利用率时,应将工艺损耗考虑在内。
4. 持续改进原材料利用率:原材料利用率不仅是一个指标,也是一个改进的方向。
企业应该通过持续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综上所述,原材料利用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评估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选择计算周期,准确定义原材料和废料范围,关注工艺损耗,并持续改进原材料利用率,企业可以提高成本效益,增加利润,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用率系数
利用率系数,也叫利用率指标,是企业管理中应用的一项重要指标。
它是衡量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具有实际意义,包含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用。
利用率系数的计算方法是:将某一时间段的资源所发生的净产值总和除以该时间段内资源使用的总成本,即可得出利用率系数。
例如,一家公司在一个月内,原材料使用100万元,劳动及技术人员使用200万元,生产净产值500万元,则利用率系数等于500/(100+200)=2.5。
利用率系数可以反映资源使用的效率,可以作为企业改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改进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原材料利用率
原材料利用率:是指生产企业加工成品中包含原材料数量占加工该成品所消耗原材料的总耗量的比重指标,通常用百分表示,这个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对原料的利用率越高。
31.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
一种产品消耗一种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100%
一种产品消耗多种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计划价格)/∑(单位
产品材料消耗定额×计划价格)]×100%
多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情况指标=[∑(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实际产量)/∑(单位
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实际产量)]×100%
32.原材料利用率
原材料利用率=产品中所包含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总消耗量×100%
原材料利用率=产品产量/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消耗总量×100%
33.原材料损耗率
原材料损耗率=原材料的工艺性损耗重量/消耗的原材料重量×100%
34.原材料综合利用率
原材料综合利用率=不同规格零件净重之和/不同规格零件消耗原材料总重量×100%
原材料综合利用率=(主产品重量+副产品重量)/原材料总消耗量×100%
35.废料利用率
废料利用率=(副产品重量/废料重量)×100%
36.原材料利用定额完成情况
原材料利用定额完成情况=实际利用率-定额(计划)利用率
37.原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率
原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率=(实际消耗/消耗定额)×100%
38.原材料节约量
原材料节约(或耗损)数量=(实际单耗-消耗定额)×报告期产量
39.原材料代用节约额
原材料代用而节约的材料数量=原用原材料单位产品消耗量×用代用品生产的产品产量
原材料代用而节约材料金额=(原用原材料生产的单位产品原材料价值-代用品生产的单位产品原材料价值)×用代用品生产的产品产量
40.材料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
材料供应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供应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材料实际购入量-材料计划购入量)/单位产品材料计划消耗量
材料储备量对产量的影响额,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储备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材料实际储备量-材料计划储备量)/单位产品材料计划消耗量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额=(材料实际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实际消耗量/单位产品材料计划消耗量)
41.生产设备需要量
生产设备需要量=(计划生产任务/单台设备的生产能力)×100%
单台设备的生产能力=单台设备的工作时间×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42.设备的生产能力
某设备的生产能力:
某设备的生产能力=单项设备的生产能力×该类设备的数量×规定的全年开动时间
单项设备的生产能力=设备的作业时间数×单位时间的产量定额
同类设备的生产能力:
同类设备的生产能力=同类设备台数×设备有效工作时间×每一台产量定额=(同类设备允数×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
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日历天数-节假日)×日制度工作时间-设备修理停歇时间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设备组的设备台数×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产品台时定额×改进压缩系数)
设备组的生产能力=(设备组的设备台数×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代表产品台时定
设备有效工作时间=(日历日数-节假日)×班次×每班工作小时数×(1-设备停修率)
43.年末的设备生产能力
年末的设备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加的生产能力-本年减少的生产能力
设备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新增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减少的年平均生产能力
新增的年平均生产能力=新增设备的年生产能力×(自投入生产到年底的日历日数)
/365
减少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减少设备的年生产能力
44.锻锤生产能力
锻锤生产能力=锻锤每小时锻件产量(吨/时)×全年有效工作小时
化铁炉生产能力(吨/年)=化铁炉每小时产量(吨/小时)×全年有效工作小时×改改进系数=1-(自然损耗率+浇胃口残头等消耗率+废品率)
45.电弧炼钢生产能力
电弧炼钢生产能力(吨/年)=炼钢炉容量(吨)×(全年有效工作时间/炼钢周期)×改进系数
46.生产面积生产能力
生产面积生产能力=(现有生产面积×制度工作时间)/(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单位产品占用时间)
47.生产面积负荷系数
生产面积负荷系数=完成生产任务所需生产面积的平方米小时数/现有生产面积的平方米小时数
设备的全年计划总台时数=日历台时数×(制度台时数/日历台时数)×(计划台时数/制度台时数)=日历台时数×日历台时数利用率×制度台时数利用率
48.设备台时平均产量
设备台时平均产量=按定额工时计算的产品产量/(设备平均数量×每台设备工作小时数)完成计划任务所需设备台时数
完成计划任务所需设备台时数=各种产品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台时定额
49.设备组的有效台时数
设备组的有效台时数=设备组的设备数量×单位设备有效时间
50.设备的时间潜力
设备的时间潜力(台时)=使用设备台数×平均每台不必要的停台时间
51.设备的能力潜力
设备的能力潜力=设备设计能力的台时产量-设备的实际台时产量
52.设备的时间增长潜力
设备的时间增长潜力=设备时间潜力×实际平均台时产量
53.设备能力增长潜力
设备能力增长潜力=每台设备能力潜力×设备可能利用的台时数
设备可能利用的台时数=设备实际运转台时数+设备时间潜力(台时)
54.设备全部增长潜力
设备全部增长潜力=设备时间增长潜力+设备能力增长潜力
55.设备平均数
报告期设备平均数=∑报告期每日拥有的设备数量/报告期日历日数=期初设备数量
+(报告期增加设备台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报告期减少设备台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
56.实用设备安装率
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台数/实有设备台数×100%
57.已安装设备完好率
已安装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台数/已安装设备台数×100%
58.已安装设备利用率
已安装设备利用率=实际使用的设备台数/已安装设备台数×100%
59.完好设备使用率
完好设备使用率=实际使用设备台数×完好设备台数×100%
60.设备时间利用率
设备时间利用率=实际作业时间/最大可能利用时间×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