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 格式:ppt
- 大小:758.50 KB
- 文档页数:13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
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例子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事情之一,它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苦难。
在战争中,战争的双方通常会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方面。
正面战场是指在战争中双方军队直接对峙的地方,而敌后战场则是指在战争中敌方控制的地区。
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阐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正面战场的例子1. 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激烈的战役之一,德国军队试图占领斯大林格勒,但苏联军队坚决抵抗,最终德国军队被迫撤退。
这场战役是一个典型的正面战役,两军直接对峙,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2. 韩战韩战是一场持续了三年的战争,是美国和其联盟国家与朝鲜和中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韩战的正面战场主要是位于韩国半岛的前线,战争期间,美军与朝鲜军队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3. 萨拉热窝战役萨拉热窝战役是波斯尼亚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塞族武装力量与波斯尼亚政府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役是一个典型的正面战役,两方军队在萨拉热窝市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敌后战场的例子1.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战争,敌后战场指的是中国大陆被日军占领的区域。
在这些区域,中国人民军队和民间武装组织开展了激烈的游击战争,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抵抗。
2. 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是越南人民进行的一场反美战争,敌后战场指的是越南南部被美军占领的区域。
在这些区域,越南人民军队和民间武装组织开展了激烈的游击战争,对美军进行了有效的抵抗。
3. 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是阿富汗人民进行的一场反抗战争,敌后战场指的是阿富汗被塔利班占领的区域。
在这些区域,阿富汗政府军队和国际联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试图夺回这些被塔利班控制的区域。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战争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作用。
正面战场是战争中最直接的战场,两军通过激烈的战斗来争夺胜利。
在正面战场上,军队需要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斗技能,同时需要有足够的物资和后勤支持。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
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
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
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
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
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
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
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
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所展开的一场全面抗战。
战争期间,中国抵御了敌人的侵略,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正面战场指的是中国国内主要集中的抗战战斗区,即与敌人直接对抗的战区。
正面战场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等各种战斗手段,对敌人发起有力的进攻。
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它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每一个正面战役都与保卫中国国土的命运息息相关。
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民军队主力的集中地。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通过正面战役,有效地打击和削弱了日本侵略军的实力。
正面战场是中国反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堡垒。
其次,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宣传阵地。
通过正面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战斗力和抵抗精神。
正面战场的胜利为敌后战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热情。
再次,正面战场是吸引和容纳人民力量的地方。
随着抗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到正面战役中,成为抗战的有力支持者。
正面战场通过吸引和容纳人民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集中力量,为抵御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敌后战场则指的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中国大陆内地的城市和乡村,是中国人民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地区。
敌后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力量的重要补给基地。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了抗战的双翼,敌后战场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给正面战场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敌后战场通过破坏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和削弱其战斗力,有效地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其次,敌后战场是宣传和组织抗战的重要区域。
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起并组织了广泛的抗日民主运动,大力宣传抗日精神,并向敌占区发动游击战争。
从1931年9月开始到1945年8月胜利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共同进行的一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织部分。
这次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全民族的各族儿女都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贡献。
日本侵略东北以后,东北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就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更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敌人展开鏖战。
卢沟桥抗战开始后,全民族抗战掀起高潮,国民党和共产党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并存着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战场,一个是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战场。
两个战场在对日作战中的作用截然不同。
一是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国民党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二是抗战的坚决程度不同。
国民党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立场,政治态度具有两重性,抗战后期更是抵抗势头减弱,反共现象增长.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抗击着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沂环氏柱。
三是依金的武装力圣不同。
国民党依靠加O万正规军,依赖美英援助;共产党领导和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经济上自力更生。
四是战场范围不同。
国民党把统治区域划戚若干战区.共产党在日占区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
五足作战规模不同。
国民党以大兵团打大会战;共产党打的是游击战和运动战。
六是战略地位不同。
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民族性的战争,是一次用血和肉打出来的战争,是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战争,是一次中国史上意义深刻的战争,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一次战争。
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条件以及两党不同的抗战方针,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这两个战场虽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协助”川的相互依存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不仅从战略上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战斗战役上也曾密切配合。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有“兄弟阋于墙”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还是“外御其侮”。
抗战分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敌后抗日武装主要在敌后战场作战;国民党部队也有转入敌后战场的,但就其主体而言,则支撑着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是在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与幅员130余万平方公里的敌后战场进行的。
两个战场彼此需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只是抗日军队作战地域的划分,是统一的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有各自的独立作战,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战略防御阶段,两个战场形成,正面战场为主,敌后战场为辅。
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地位下降,敌后战场作用凸显,在华北等沦陷区敌后战场为主战场,在中日战线交界处正面战场仍然主战场。
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2次,此外,还有远征军两次赴缅甸作战;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近5万次。
陆军伤亡、失踪达320万人,空军消耗飞机2468架,牺牲4000余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从1938年12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3年时间里,日本内阁像走马灯一样连续更换了7任。
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美、苏的航空支援及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苏、英更大规模的宝贵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败法西斯阵营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线有哪些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历史。
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巨大的牺牲精神,形成了多条重要的战线,共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正面战场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大规模正规作战的战场。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承担了主要的正面作战任务。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虽然最终上海沦陷,但中国军队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中国军队在忻口地区与日军展开了长达 20 多天的激烈战斗,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此战使日军的战略进攻态势受到了极大的遏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虽然在装备和训练上与日军存在差距,但广大爱国将士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敌后战场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战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在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根据地军民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击日军、保卫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根据地军民在罗荣桓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敌后战场的抗日军民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
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面战场,是指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会战和正面交锋。
在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承担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这场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虽然最终上海沦陷,但展现出了中国军人坚决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南京保卫战,是一场悲壮的战役。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南京最终沦陷,但中国军队的抵抗依然可歌可泣。
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军队密切配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歼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将士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在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由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实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导致正面战场在一些战役中失利。
敌后战场,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场。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的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
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战场的同时并存,是中国抗战的特殊战略布局,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那么,具体来说,两个战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鉴于历史的原因,国共两党都拥有军队。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军队关系在战场上的反映。
毋庸讳言,抗战期间国共双方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但是这种斗争始终局限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
由于中日矛盾一直是主要矛盾,两个战场各自的主要任务也都是对日作战,因此两个战场“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互为依存关系,始终占着主导地位。
⑴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在军事上相互合作。
在出现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的情况下,这种军事上的合作体现在两个战场之间“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之上。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需要以共产党为主开辟的敌后战场,因为没有敌后战场对日军的打击、牵制和对日军战略要地的袭扰,对日军交通补给线的破坏,日军将以更加优势的兵力及武器投入正面战场,正面战场很难支撑下去。
反之,敌后战场也需要正面战场,因为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主要体现在对日作战的战略协同上。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始终以各种军事斗争方式不断支援正面战场的作战,防止其崩溃。
敌后战场对日军的打击以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战中不断壮大,本身就对日军起到了战略牵制作用。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日军自始至终不得不分出相当大兵力用于后方守备,这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虽屡遭失败,但始终支撑着正面战场,且淞沪、武汉、太原、忻口、台儿庄等战役也予日军以重大杀伤,客观上支援了敌后战场。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尽管国共两党不断发生摩擦,但从总体上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战略上是相互支持的。
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条件以及两党不同的抗战方针。
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
这两个战场虽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协助”的相互依存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不仅从战略上看事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战斗战役上也曾密切配合。
现在从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论述。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
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
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是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学术观点:关于“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问题
所谓“敌后战场”,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
而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当指日军正面推进线后方的战场。
在这一战场上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所谓“正面战场”,是指日军侵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交战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武装力量。
关于这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传统观点认为,作为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持全面抗战路线,采取游击战略,实行人民战争,不断发展和壮大抗日力量,抗击了多数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些年来,如下观点得到不少人认同:当时对日作战的主要战场并非敌后战场,而是“正面战场”,国民党也并非只是奉行片面抗战路线,其总体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即使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也没有完全放弃正面进攻,在正面战场上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其规模远远超过了敌后战场。
关于“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过去多年来注重于其矛盾与对立方面。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其间的密切联系,认为两个战场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缺少哪个战场,中国抗战都难以坚持,更不能取得最后胜利;两个战场都是在总的持久战方针指导下整体战争的组成部分,不应割裂与对立起来。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