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4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
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
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
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相互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
(3)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区域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是在日军占领区内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例子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事情之一,它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苦难。
在战争中,战争的双方通常会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方面。
正面战场是指在战争中双方军队直接对峙的地方,而敌后战场则是指在战争中敌方控制的地区。
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阐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正面战场的例子1. 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激烈的战役之一,德国军队试图占领斯大林格勒,但苏联军队坚决抵抗,最终德国军队被迫撤退。
这场战役是一个典型的正面战役,两军直接对峙,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2. 韩战韩战是一场持续了三年的战争,是美国和其联盟国家与朝鲜和中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韩战的正面战场主要是位于韩国半岛的前线,战争期间,美军与朝鲜军队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3. 萨拉热窝战役萨拉热窝战役是波斯尼亚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塞族武装力量与波斯尼亚政府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役是一个典型的正面战役,两方军队在萨拉热窝市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敌后战场的例子1.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战争,敌后战场指的是中国大陆被日军占领的区域。
在这些区域,中国人民军队和民间武装组织开展了激烈的游击战争,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抵抗。
2. 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是越南人民进行的一场反美战争,敌后战场指的是越南南部被美军占领的区域。
在这些区域,越南人民军队和民间武装组织开展了激烈的游击战争,对美军进行了有效的抵抗。
3. 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是阿富汗人民进行的一场反抗战争,敌后战场指的是阿富汗被塔利班占领的区域。
在这些区域,阿富汗政府军队和国际联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试图夺回这些被塔利班控制的区域。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战争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作用。
正面战场是战争中最直接的战场,两军通过激烈的战斗来争夺胜利。
在正面战场上,军队需要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斗技能,同时需要有足够的物资和后勤支持。
论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所进行的抗战是正面战场,也是主要战场,并且,正面战场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共产党所进行的游击战是敌后战场,也就是次要战场,它的作用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同时也发挥了自身极大的作用。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作战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原因是,当时日军将国民党军队作为唯一有对抗力的军队进行打击,这一点由日军兵力布置就可看出。
这里有一点我要反驳,有人片面地批评国民党军队在初期的抗战中失败是其消极抗战的原因,我只想向大家呈现以下事实:第一、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无论从军事装备、士兵军事作战素养、以及物质给予等方面都远远的优于我们。
尽管这样国民党军队仍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并且,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例如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
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第二、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
1938年6月,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虽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而是受国民党控制的最高咨询机关,它的成立还是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
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也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整,只是机构膨胀的情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第三、在组织积极抗战的同时,国民政府还尽最大的力量帮助北方的高校实施南迁,对沿海、长江流域等地的民间工业实施优惠、便利政策,并帮助其内迁。
宋美龄还积极筹款,对难民(尤其是儿童)实行转移、救助,其中,就河南省便转移、救助难民四百多万。
论抗战初期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1945年,经过中国各个阶层广大民众14年的浴血奋战,抗取得了日战争终于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存在着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这两个战场并存,在对日作战的共同目标下,形成一种“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毛泽东语)的关系,这是中国能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坚持持久抗战的根本条件。
而在敌后战场开展的全民性的、大规模的人民战争,则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全面抗战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团结各阶级、各民族发动起来的。
两党合作要求军事上相互配合。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初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力,在正面战场上经历了多次大会战,给敌人以重大杀伤,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迷梦;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则以大无畏气概,向敌后进军,以至深入到敌人心脏地区,收复被敌人控制的大片失地,并在敌后迅速开展了人民游击战争,建立起抗日民主根据地。
两个战场各自相对独立地对日作战,形成对敌人两面夹击的战略态势,使日寇处于腹背受敌、顾此失彼的困境。
从1937年“七七”事变起到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失陷为止,这是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全民团结、抗击强敌的轰轰烈烈的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抗战处于战争初期阶段,同时也正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一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其军事优势,向华北和华东地区发动了连续不断的进攻,企图迅速打垮中国军队的主力,以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为此,日本陆军几乎倾巢出动,与中国军队进行决战。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
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
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
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
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
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
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
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
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所展开的一场全面抗战。
战争期间,中国抵御了敌人的侵略,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正面战场指的是中国国内主要集中的抗战战斗区,即与敌人直接对抗的战区。
正面战场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等各种战斗手段,对敌人发起有力的进攻。
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它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每一个正面战役都与保卫中国国土的命运息息相关。
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民军队主力的集中地。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通过正面战役,有效地打击和削弱了日本侵略军的实力。
正面战场是中国反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堡垒。
其次,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宣传阵地。
通过正面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战斗力和抵抗精神。
正面战场的胜利为敌后战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热情。
再次,正面战场是吸引和容纳人民力量的地方。
随着抗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到正面战役中,成为抗战的有力支持者。
正面战场通过吸引和容纳人民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集中力量,为抵御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敌后战场则指的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中国大陆内地的城市和乡村,是中国人民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地区。
敌后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力量的重要补给基地。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了抗战的双翼,敌后战场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给正面战场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敌后战场通过破坏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和削弱其战斗力,有效地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其次,敌后战场是宣传和组织抗战的重要区域。
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起并组织了广泛的抗日民主运动,大力宣传抗日精神,并向敌占区发动游击战争。
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有“兄弟阋于墙”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还是“外御其侮”。
抗战分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敌后抗日武装主要在敌后战场作战;国民党部队也有转入敌后战场的,但就其主体而言,则支撑着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是在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与幅员130余万平方公里的敌后战场进行的。
两个战场彼此需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只是抗日军队作战地域的划分,是统一的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有各自的独立作战,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战略防御阶段,两个战场形成,正面战场为主,敌后战场为辅。
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地位下降,敌后战场作用凸显,在华北等沦陷区敌后战场为主战场,在中日战线交界处正面战场仍然主战场。
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2次,此外,还有远征军两次赴缅甸作战;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近5万次。
陆军伤亡、失踪达320万人,空军消耗飞机2468架,牺牲4000余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从1938年12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3年时间里,日本内阁像走马灯一样连续更换了7任。
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美、苏的航空支援及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苏、英更大规模的宝贵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败法西斯阵营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线有哪些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历史。
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巨大的牺牲精神,形成了多条重要的战线,共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正面战场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大规模正规作战的战场。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承担了主要的正面作战任务。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虽然最终上海沦陷,但中国军队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中国军队在忻口地区与日军展开了长达 20 多天的激烈战斗,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此战使日军的战略进攻态势受到了极大的遏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虽然在装备和训练上与日军存在差距,但广大爱国将士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敌后战场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战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在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根据地军民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击日军、保卫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根据地军民在罗荣桓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敌后战场的抗日军民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
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面战场,是指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会战和正面交锋。
在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承担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这场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虽然最终上海沦陷,但展现出了中国军人坚决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南京保卫战,是一场悲壮的战役。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南京最终沦陷,但中国军队的抵抗依然可歌可泣。
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军队密切配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歼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将士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在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由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实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导致正面战场在一些战役中失利。
敌后战场,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场。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的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
评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以后,国民党片面执行抗战路线正面战场的失利以致正面战场出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局面。
共产党建立了敌后战场,以陕甘宁边区为指挥中枢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一直坚持人民战争路线,联合全中国人民抗日。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正面对抗是战争中常见的最普遍的战争形态,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这是无从选择的。
抗战初期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则不然,它不能自然形成,必须靠战争指导者在知己知彼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开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开始前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敌强我弱,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敌小我大,日军兵力不足的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为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国民党军装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且控制全国资源,八路军、新四军等善于做群众工作,长于游击战和运动战,适于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
因而,“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怎样评价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抗战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
1931年9月——1937年6月为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发生了9.18事变,东三省沦陷。
此时的国民政府并不愿意向日本开战,采取的是外交调解的不抵抗政策,特别是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得人心的政策。
而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抗战的最强音,广泛的唤醒民众,倡导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课序号50501033—03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期末论文题目:评述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姓名张芳菲学号2011484453年级专业11级经济4指导教师王华玲2012年6月1日自1931年9月开始到1945年8月以中华民族胜利为结束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所有同胞共同进行的一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此次抗战有力的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这次战争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结束,全中国各族儿女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军从1931年9月开始,不断对我国东北部地区发动袭击,蒋介石表示“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应予以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1】国民政府先期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范围内,只有东北地区部分爱国军民参与到了抵抗日军侵略的斗争中,局部抗战就此展开,1937年7月7日中日双方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发生军事冲突,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挑衅,日本就此全面侵略中国,与此同时,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蒋介石称“守士应具绝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
至谈判,尤需防其奸狡之惯技,务期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则”“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2】国民党在开始显示出对日本强硬立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因为国内形势的特殊性,在全面抗战时期,我国土地上有两大战场并存,一是由国民党正规军组成的正面抗日战场,二是由共产党方面组织的敌后抗日战场,两大战场虽性质不同,但都为抵抗外来侵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两大战场虽同时存在,但在对日作战中起到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态度不同。
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抵御外来侵略,走的是全面抗战路线,日军某高级参谋称对于中共,“只有排除任何妥协,必须从各方面都采取彻底的对抗政策。
抗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战场的同时并存,是中国抗战的特殊战略布局,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那么,具体来说,两个战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鉴于历史的原因,国共两党都拥有军队。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军队关系在战场上的反映。
毋庸讳言,抗战期间国共双方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但是这种斗争始终局限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
由于中日矛盾一直是主要矛盾,两个战场各自的主要任务也都是对日作战,因此两个战场“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互为依存关系,始终占着主导地位。
⑴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国共两党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在军事上相互合作。
在出现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的情况下,这种军事上的合作体现在两个战场之间“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之上。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需要以共产党为主开辟的敌后战场,因为没有敌后战场对日军的打击、牵制和对日军战略要地的袭扰,对日军交通补给线的破坏,日军将以更加优势的兵力及武器投入正面战场,正面战场很难支撑下去。
反之,敌后战场也需要正面战场,因为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主要体现在对日作战的战略协同上。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始终以各种军事斗争方式不断支援正面战场的作战,防止其崩溃。
敌后战场对日军的打击以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战中不断壮大,本身就对日军起到了战略牵制作用。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日军自始至终不得不分出相当大兵力用于后方守备,这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虽屡遭失败,但始终支撑着正面战场,且淞沪、武汉、太原、忻口、台儿庄等战役也予日军以重大杀伤,客观上支援了敌后战场。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尽管国共两党不断发生摩擦,但从总体上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战略上是相互支持的。
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条件以及两党不同的抗战方针。
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
这两个战场虽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协助”的相互依存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不仅从战略上看事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战斗战役上也曾密切配合。
现在从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论述。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
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
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是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公认的,但是对于国共两党所进行的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作用的地位,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下面就我所学的史学知识谈谈我个人对两个战场的认识。
首先,关于两个战场的分界线,一般认为由南向北再向东的大致走向是:包头—黄河—风陵渡—黄河—开封—合肥—安庆—信阳—武汉—岳州—九江—芜湖—杭州。
在此线以南以西的地区为正面战场,以北以东的地区为敌后战场。
大致估计,两个战场的分界线达4000多公里,其中,敌后战场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以上。
由此可见:其一,敌后战场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日军的深远后方,和正面战场只能作远距离的配合,两个战场之间被日军阻隔;其二,日军和正面战场直接对峙,即日军和正面部队直接进行作战,因此,靠近正面战场的敌后游击队可以和国民党开辟的正面战场进行一些战略上的配合。
正面战场在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共进行22次会战,其中一部分为反击战。
正面战场担负着较大规模的正规战任务,抗击敌人的较大规模进攻。
正面作战线虽然从华北一直撤退到华南和西南地区,失去大片土地。
但是在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敌我双方力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策略。
达到了分散敌之兵力、消耗与迟滞敌人、掩护大后方等战略目的。
在8年的浴血奋战中,正面战场部队上人数很多,这其中包括一些如张自忠等人,他们的英雄事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的空军在美国空军的支持下,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时,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虽然国民党在抗战后期有一些反共思想,消极抗战,但是,总体上说,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地位。
敌后战场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果敢地提出了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必须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游击战的军事战略转变,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逐渐使敌后战场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课序号50501033—03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期末论文题目:评述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姓名张芳菲学号2011484453年级专业11级经济4指导教师王华玲2012年6月1日自1931年9月开始到1945年8月以中华民族胜利为结束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所有同胞共同进行的一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此次抗战有力的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这次战争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结束,全中国各族儿女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军从1931年9月开始,不断对我国东北部地区发动袭击,蒋介石表示“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挑衅,我应予以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1】国民政府先期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范围内,只有东北地区部分爱国军民参与到了抵抗日军侵略的斗争中,局部抗战就此展开,1937年7月7日中日双方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发生军事冲突,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挑衅,日本就此全面侵略中国,与此同时,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蒋介石称“守士应具绝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
至谈判,尤需防其奸狡之惯技,务期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则”“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2】国民党在开始显示出对日本强硬立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因为国内形势的特殊性,在全面抗战时期,我国土地上有两大战场并存,一是由国民党正规军组成的正面抗日战场,二是由共产党方面组织的敌后抗日战场,两大战场虽性质不同,但都为抵抗外来侵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两大战场虽同时存在,但在对日作战中起到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态度不同。
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抵御外来侵略,走的是全面抗战路线,日军某高级参谋称对于中共,“只有排除任何妥协,必须从各方面都采取彻底的对抗政策。
就中共的信念而言,他们是要一直战斗到日军完全从中国撤退为止的。
”【3】;国民党则认为抗战应以中华民国政府及国民革命军为主,不支持民众参战,走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第二,国共双方所持兵力相差巨大。
国民政府先后动员了743万军队对日作战,其中中央军128万,晋绥军,粤军,川军,滇军等地方正规军500多万;而在最初的抗战阶段,共产党只有由朱德任总指挥的第十八集团军,共4.6万人,以及由叶挺任军长的新四军,全军1.03万人。
第三,两军战略物资装备差距甚大。
国民党方面,武器物资由美国及国内正规军工企业提供,虽无法比拟日本军队的武器配置,但也算装备精良;共产党方面则需完全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很多武器是早已被淘汰的残次品,也有“汉阳造”,甚至除主力部队外的其他抗日武装,连每人一把枪都做不到,重型武器几乎没有,弹药更是缺乏。
第四,作战规模及方式不同。
国民党军是抗战中的主力部队,与日军正面对抗,将统治区划分为若干战区,展开大会战或发动大型战役;共产党军队则在日军控制区范围内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方式不断偷袭骚扰敌人,打击敌方后勤部队。
第五,战略地位不同。
抗战初期,国民党有效的阻挡了日军侵略的步伐,在战略防御阶段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主导作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国民党方面的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共产党所属军队取得较大发展,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开始发生转移;战略反攻阶段主导地位彻底改变。
就中国国情来看,两大战场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进行的,两党第一次合作就因各方面因素的干扰而以失败告终,两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信任,国民党担心共产党夺取手中的政权,共产党则害怕悲剧再次上演,也担心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军队被国民党吞并,所以两军虽同时编入国民革命军,但在行军用兵方面还是各自为政,两大战场虽同是抗战,但却又互不影响,有配合,但绝对不会融合。
其次,两军武装力量相差太大,国民党方面拥有数百万雄师,武器装备、物资给养都要比共产党军队高一个层次,同时,国民党军队拥有众多军校毕业和曾出国留学的高级将领,他们军事知识渊博,能够很好的指挥战斗,共产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只有区区5万余人,武器装备太差,高级将领寥寥几人,根本无法与国民党军队相比,更不要说与日本正规军正面碰撞,此一点表明共产党军队根本不具备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资格,所以正面战场只能依靠国民党军队,而共产党人拥有无比强烈的爱国热情,不甘心被排除于民族战争之外,但自身实力太弱,一旦正面敌对好不容易集结的力量很可能被全灭,所以无法参与正面战争,遂开辟敌后战场,配合国民党军队偷袭或骚扰日本军队的后勤给养部队,令日军前线部队粮草供应不足,为正面战场的战争创造条件,且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发展自身实力,扩充军队。
再次,国统区地域辽阔,多平原,适合与日军进行平原战等大规模作战,相对于国民党而言,共产党没有足够的根据地,同时并不适合在现有根据地与日军开战,而想要打击日军的后勤部队,就必须深入敌占区,在敌占区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而且共产党方面人数较少,转移时较为方便,故将军队分散开来,深入敌后,在村镇间宣传共产主义和抗日理念,组织广大热爱祖国的有志之士共同抗日,共产党的宣传为其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故共产党在敌后开展的抗战工作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虽然军队只有区区5万余人,但实际参与人数要远超于此,且村镇处多为山区,日军大规模部队及机械化武装无法深入,复杂的地形也为其发明的游击战与运动战提供了方便,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拖住了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只有较少的兵力对共产党军队进行围剿,使得共产党方面有能力将日军小股部队歼灭,并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武装。
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民族性的战争,凝结了我们亿万人民鲜血与热情,国共两党两大战场,缺一不可。
八年全面抗战中,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多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多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
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面战场仅从1937年起到1941年,就经历了重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歼灭日军86万人,自身付出了322万人的重大伤亡代价,单阵亡将军就多达208位,其中还包括了2位集团军总司令,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可以想象,正面战场的厮杀是何等惨烈。
4:1的伤亡比例何其巨大,但我国民党军队的战士们悍不畏死,英勇向前,自战事初期我正面战场经历了多次重大战役,如37年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38年的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39年的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等,每一次战争都是惨烈之极,几百万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拖住了敌人进攻的铁蹄。
虽说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与日军的对抗几乎完败,但它却有效的拖延了日军进攻中国的步伐,粉碎了敌军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正面战场的失利,既存在客观原因,也有国民党内部的问题。
曾有资料显示“1937年,中日部分国内生产力比较,日本汽车9500辆,造舰能力52422吨,坦克330辆,飞机1580架,大口径炮744门,而中国这些数据都相同,全部为0”。
【4】巨大的差距,造成了中日双方军事上无法逾越的鸿沟;国民党在对待日军侵华问题上态度表现的不够坚决,甚至妄图以谈判方式解决中日矛盾。
以上方面决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若想取得胜利是何其困难。
敌后战场在抗战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敌后武装在敌占区范围内,有效地拖住了敌人的后勤部队,使用游击战、运动战、麻雀战等新型战略战术,不断打击、骚扰敌人,使其烦不胜烦,以致自乱阵脚,做出错误决定。
敌后战场的行动分解了一部分的日本军队,使其不敢集结所有兵力拉开战线,向中国内陆地区推进,这为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提供了机会,有效地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与此同时,正面战场同样与日军进行着拉锯战,拖住了大量日军,使其不敢抽调军队掉转头对敌后抗日武装进行大规模围剿,使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上可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消耗日军有量,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两大战场相互配合,有效地分散了敌人的兵力,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共产党方面在敌后不断发展自身力量,到1945年8月反攻阶段前夕,共产党军队已发展到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19块。
在此过程中,日军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共产党方面军上,由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出现的消极抗日现象,抗战中期其主导地位开始向共产党方面转移,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田中业务日志中写道:“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5】到抗战后期,战略主导地位完全转移。
就抗战的两大战场而言,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援,缺一不可,相互不可取代,具有同等的重大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的这种分工,既符合全面抗战军事战略上的需要,又符合国共两党和两军的自身情况。
两个战场缺一不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发挥各自的优长,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和手段,以抗击日本侵略者。
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有利的战略布局。
反抗日本侵华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两党的密切合作,抗日战争的胜利依赖于全民族同胞的共同努力,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注释:【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著《抗日战争》第1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3】日本战史《华北治安战》下册P473【4】蒋纬国总编著《抗日御悔》第3卷,第89-91页【5】日本战史《华北治安战》下册P96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著《抗日战争》第1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3】日本战史《华北治安战》下册P473【4】蒋纬国总编著《抗日御悔》第3卷【5】日本战史《华北治安战》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