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熹珂,2004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
- 格式:doc
- 大小:376.00 KB
- 文档页数:1
收稿日期:2023-05-26作者简介:李雪花(1974-),女,河南汝南人,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馆员,主要从事中日文献整理研究;王君香(1984-)(通讯作者),女,河南封丘人,文学博士,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项目编号:17ZDA227);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外语+世界史+国际关系’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LX013)。
第56卷 第5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9月 Vol.56 No.5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Sep.2023 20世纪30年代初胡适与柯劭?认知新考———基于日本游学者来华访谈记录的译读李雪花1 王君香2(1.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藏《吴轿燕马录》《燕辽游记》等日本人来华游记,为我们再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日学人交流的历史现场提供了鲜活素材。
诸桥辙次、内野台岭带领的青年访华团先后与胡适、柯劭?等著名学人的访谈记录,内容涵盖经史文学,旁涉时事政治,同时还涉及了柯劭?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等学人经历。
这些近代中日学术交流特有的对谈资料,展现了新学精英胡适与旧学耆老柯劭?的形象,揭示出鲜为人知的中日学人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史实。
关键词:胡适;柯劭?;对谈;中日学术交流中图分类号:K2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5-0108-06 明治以降,日本一些高校多次组织师生来华游学,编写了大量旅行报告。
其中东京文理科大学(现筑波大学)师生组成的中国旅行团在1907年至1939年期间撰写的《辽东修学旅行记》《吴轿燕马录》《燕山楚水》《燕辽游记》《辽燕纪行》《开拓的大陆》等六种旅行报告,除《辽东修学旅行记》公开出版外,其余五种报告皆为油印本形态的内部资料,罕为人知。
市民社会演变中的社会治理变革3张康之 张乾友 提要: 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形成市民社会观念的同时,也宣告了社会治理的“国家主义”时代的来临。
在反抗绝对国家的过程中,市民社会开始与国家相分离,市民社会的形象经历了从政治社会到“需要的体系”的演变,并最终沿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边界确立起了自己与国家的界线。
19世纪晚期以后,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的趋势发生了变化,国家一步步地侵入社会,并最终形成了一种政府与社会相重叠的“行政国家”,它标志着国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结构出现了重组的趋势,正在形成一种“新市民社会”。
这种新市民社会必将终结国家主义的历史,使社会治理迈入“后国家主义”时代。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新市民社会 国家主义 后国家主义作者张康之,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乾友,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北京 100872) 近代历史是一段由市民社会与国家所共同书写的历史。
自中世纪城市衰落以来,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便构成了社会治理活动演变的基本历史线索。
市民社会是产生于绝对国家之中的,绝对国家打破了地域间的割据状态,将君主的臣民们及其生活空间凝结成了一个社会。
同时,市民社会又天然地与绝对国家相对立。
绝对国家打破地域割据的目的是为了对其臣民实行最为严密的控制,而一个统一的臣民共同体反而最不利于任何形式的控制。
所以,市民社会与绝对国家一直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矛盾中,这种矛盾在现实中也就表现为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革命。
从社会治理的形式方面看,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建立起了法治国家,即用资产阶级法治国家取代了绝对国家,但就社会治理的性质而言,它们都还属于一种“国家主义”状态,是国家对市民社会的治理。
在这一关系中,国家是治者,市民社会则是被治者。
虽然国家为市民社会准备了民主制度,使后者能够参与到对自己的治理中来,而实际上,治与被治的关系从来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改变。
重庆大学2011级《新生研讨课》课程介绍为了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将同学们培养成为驾驭未来的优秀人才,学校自2009年9月起,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开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生研讨课》。
课程旨在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基于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
亲爱的新同学:新生研讨课,将给你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你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定义你的人生价值。
或许课程的学习的过程,会成为你未来学习与发展的一段难忘经历。
我们期待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课程定义: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s)是由各学科领域的教授/学术带头人专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类课程。
在教师主持下,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培养与训练。
课程目标:课程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强调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折,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少了单纯的灌输和记忆,多了自主的学习与探讨。
授课内容:研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涵盖了入学教育、专业(学术)方向和专业目标教育、探索创新等方面,都是教师们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总结。
既有经典内容,也有新问题,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
有的可能已有答案,但也许不是唯一,还需突破;有的可能尚无答案,需要探索。
学时、学分及考核方式:《新生研讨课》1学分,16学时。
考核方式采用小论文、研讨报告、读书感悟、心得等。
如何选课:《新生研讨课》分为校级示范课程和院级课程两种。
校级《新生研讨课》示范课程有8门,可容纳240人选课,面向虎溪校区的一年级新生,通过网络“抢课”方式取得学习资格。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安排和知识准备情况选课。
院级《新生研讨课》,在新生进校后,由学院向新生公布本学院《新生研讨课》的研讨主题、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及授课教师名单。
2022年8月 科学中国人 57感人民所受,应国家之急——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熹徽 马梦珂大规模灾害发生初期,应急物资往往不能及时供应,受灾群众因缺乏物资和服务产生痛苦感知。
如何更好更准确地量化灾民的痛苦感知,将灾民的感受融入应急决策之中,是当前应急运作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民众对于应急需求上的根本性改变也需要通过深化以灾民感受为优化目标的应急决策和运作优化研究加以应对。
鉴于当前应急管理的学科发展阶段和我国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高度契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熹徽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应急运作管理的基础研究,他期待通过这项研究提高我国应急管理理论水平和运作能力,并且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曲折求索,终遇心之所向2000年,世纪之初,中国迎来了第一波互联网浪潮。
受这一浪潮的影响,王熹徽考取了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
本科毕业后,王熹徽决定在本校继续读研,他考入电气学院,学习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
3年的时间里,王熹徽掌握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仿真、开发、维护、调试和改造技术,参与了科研项目,发表了论文,但他发现这依然不是自己寻找的职业方向。
“在20岁出头的年纪里,我一直在摸索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
”王熹徽说道,“我对自己说,再尝试一下,如果还是不行,不管选择的是哪个专业,我都会接受。
”最终,王熹徽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
“跨考一个几乎没有学过的专业,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两年的时间里,王熹徽风雨无阻地去中科大旁听管理学的课程,他像海绵一样汲取着书本上的知识,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满足。
“我考了两年,第二年才考上了中科大的管理专业,这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两年,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在这两年里形成的。
”王熹徽颇为感慨地说道。
此后,他正是在博士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对科研产生了兴趣。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作者:张禧瑞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8期摘要: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的历史演进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互作用中最终确立起来的。
就历史渊源而言,与传统认知恰恰相反,原始的国家认同是近现代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民族认同则催生了民族国家,其本身也就成了现代国家认同的基本底色。
因此,在处理现在多民族的民族国家形态稳定性问题上,需要着重处理二者的关系,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原则,但同时也不能抹杀和否定民族认同的存在,这里的民族认同包括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C9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037-03民族国家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作为一种政权存在形式被历史所选择、社会成员所接受。
但随着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即单一民族所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被重新定义。
多民族国家的出现不仅重构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也给这一现代国家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使得维系国家统一稳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准确把握矛盾的根源;要维护民族国家形态的稳定,就要找到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认识其历史和理论依据,并根据这些认识对当前我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建议,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具有争论的民族国家建设理论影响民族国家存续的主要矛盾来自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处理这一冲突是相关民族国家理论的着手点,由此产生了两大相互对立的理论派別。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的根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冲突,在现有的主流研究中主要源于二者利益的不一致性。
首先是随着移民和多民族国家的增多,族群的地域边界与国家边界重合度不断降低,但对于民族关系和文化的认同仍然强烈地存在,即民族认同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这与以政治性和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认同发生了冲突,对于国家归属感的缺失使得国家认同被动摇。
107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组织基础,是新时代贯彻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的重要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
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加强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应着重抓好五个方面——基于6省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郝宇青 张宗禧 李 成(华东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华东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上海 200241;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实施进程中,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实证调查研究,新时代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增进基层党员的参与动力、凸显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激发机关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活力、释放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效能以及优化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文化。
当然,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关键词:机关基层党组织;党组织建设;制度活力;政治效能;政治文化收稿日期:2020-10-23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8VSJ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郝宇青,男,山东东明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张宗禧,男,山东威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李成,男,河南信阳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机关的意识。
各部门各单位职责分工不同,但都不是单纯的业务机关。
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
华东政法大学2017届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简介目录1、校内专职导师张明军 (1)蒋德海 (2)滕世华 (5)黄安余 (6)方乐华 (7)吴新叶 (8)姚尚建 (9)张熹珂 (10)刘厚金 (11)郭秀云 (12)汪伟全 (13)白艳莉 (14)郑谦 (15)陈毅 (16)易承志 (17)朱莹 (18)杨丹 (19)邵明波 (21)刘丽珍 (22)任勇 (23)葛传红 (24)田艳芳 (25)李汉卿 (26)彭彦强 (28)严海兵 (29)张飞岸 (30)胡志平 (31)谭金可 (32)权瑞松.............................................33 陈坤 (34)刘伟 (35)黄虚锋 (36)罗云锋 (37)吴敏 (39)郑卫东 (40)巢立明 (41)李丹 (42)张弓 (43)祁群 (44)许峰 (45)杨竹莘 (46)甄杰 (48)徐家林 (49)满永 (50)葛玲 (51)刘凤元 (52)喻包庆 (53)吴松强 (54)赵庆寺 (55)高汉 (56)2、校外兼职导师沈立新 (57)蒋佳林 (58)王光荣 (59)姚掌宏 (61)刘泉日 (62)1、校内专职导师张明军专业方向:政治学、当代中国政党与政治、政府理论职务职称: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MPA教育中心主任学术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公共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公共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科研成果:2014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互动关系研究”;2012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党的执政资源培育与开发研究”;2007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基层执政转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研究”。
专题:新时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jor S&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引用格式:宋大成, 肖帅, 李天鸣, 等. 国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3): 447-458,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129003.Song D C, Xiao S, Li T M, et al. Comparison of open sharing modes of foreign large-scale scientific facil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3): 447-45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129003. (in Chinese)国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宋大成1,2肖帅3李天鸣3温珂1,2*游玎怡4张辰3魏强3郭润桐1,21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49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1001904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5摘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在开放科学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增进创新合作和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资源稀缺性和资源可持续性2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4种开放共享模式:公共普惠共享模式、市场响应共享模式、集约保障共享模式和战略合作共享模式。
遴选国外代表性案例,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文章进一步阐述了不同开放共享模式的基本特征。
事务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4年
4月起在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任教至
今,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政治学教研室主任,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比较政治、议会政治与选举、两岸关系与港澳
台政治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于2007年赴瑞典隆德大学政治学系进
行访问研究。
近年来在《探索与争鸣》、《法政论集》(日本)、《中国
大陆研究教学通讯》(台湾)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参
与了《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等多本学术著作的写作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