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170.83 KB
- 文档页数:7
第22课《礼记二则》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弗学(fú)男有分(fèn)天下为公(wéi)B. 嘉肴(yáo)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己(wèi)C. 学学半(xiào)选贤与能(jǔ)货恶其弃于地也(wù)D. 《兑命》(yuè)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jīn)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故人/不独亲其亲B. 货/恶其弃于地也C. 是故/谋闭而不兴D. 是谓/大同3.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择其.善者而从之B. 弗食,不知其.旨也C. 其.此之谓乎D. 弗学,不知其.善也4.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下列加横线的字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不知其旨也B. 虽有嘉肴C. 教然后知困D. 教学相长也5.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B.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大概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C.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 《虽有嘉肴》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6.文学常识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__________(朝代)经学家__________(作者)编纂的,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间__________(学派)论著的汇编。
(2)《虽有嘉肴》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课内文言文节选,回答小题。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炀,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日似瞑,意取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请教。
1 . 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场主\积薪其中C.其\一犬坐于前D.乃悟\前狼假寐2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顾 (2)止(3)寐3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两狼之并驱如教”。
4 . 选文的故事情节:惧狼→(______)→(______)5 . 理解选文内容,具体说说文中是如何刻画屠户的机智?傅永传傅永①,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
齐将鲁康祚、赵公政侵豫州,肃令永勒甲士三千击之。
永量齐兵好以斫营③为事,即夜分兵二部,出于营外。
又度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④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教之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祚、公政等果亲率军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祚等奔趋淮水。
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
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课堂跟踪练·追踪课堂核心】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基础卷)一、填空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选贤与能能:②讲信修睦修:③不独亲其亲亲:④不独子其子子:⑤矜、寡、孤、独、废疾者寡:者:⑥男有分分:⑦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作:2.文章来源。
①孔子,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
②本文选自《·》。
礼运,《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著作。
③《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朝代)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还有。
3.填空。
①《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西汉(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②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③《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④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二、默写4.名句默写。
(1)《虽有嘉肴》中写重视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来明白道理的好处的句子是:,,。
(2)《虽有嘉肴》中指出“教”和“学”之后才能认识到不足的句子是:,。
(3)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道之行也》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大道之行也》中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句子是:,。
三、翻译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4)“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四、综合题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哺.乳(pǔ)憎.恶(zēng)两肋.插刀(lèi)强.词夺理(qiǎng)B.怯懦.(nuò)棱.角(léng)味同嚼.蜡(jiáo)自惭形秽.(huì)C.凛.冽(lǐn)翘.首(qiǎo)潜.滋暗长(qián)忧心忡.忡(chōng)D.烟囱.(chōng)苍劲.(jìn)血.气方刚(xuè)咄.咄逼人(duō)7.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为富不人任劳任怨杳无消息抑杨顿挫B.深恶痛绝油光可签一丝不苟弹精竭虑C.惊心动魄眼花燎乱屏息敛声度江作战D.摧枯拉朽从容不迫震耳欲聋卓有成就8.下列划线词语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一路上,到处都有穿着靓蓝小袄官绿色比甲的丫鬟,敛声屏气地垂手立着。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虽有嘉肴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弗:不至道:最好的道理(2)虽有至道..(3)不知其善.也善:好(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也自反:自我反思(5)然后能自反..3.解释下列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详见本课“学法点津”】(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择其.善者而从之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解析:C.“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9.“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
10.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D.是谓/大同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 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2)男有分.(3)是.谓大同(4)故.人不独亲其亲(5)女有归.(6)是故谋闭而不兴.(7)盗窃乱贼而不作.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老师教得精彩,学生们学得扎实,真是教学相长....。
B.我们欣赏孙中山先生的墨迹,感悟其坚忍不拔的革命信念和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
C.全社会都要关心老人,使老人老有所终....,老有所乐。
D.这里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乙]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
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尝临.镜默然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注] 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③允:符合。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亲() (2)干() (3)临()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二)同步练习1.《大道之行也》通过对儒家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对的期待。
2.《大道之行也》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3.选贤与能,。
4.“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是“,,”。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5.弗食.,不知其旨也()6.故人不独亲.其亲()7.选贤.与能.()8.故外.户而不闭()9.使老.有所终()10.盗窃..乱贼而不作()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3.【素养拓展练】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两句,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在材料的横线上。
①宗传后稷家声远②忠厚传家远③互谅互帮邻里温馨④德勤孝义传家宝⑤学绍濂溪道脉长⑥诗书继世长《礼记·乐记》里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有“,”“克勤克俭”等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警示世人。
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①,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注】①篡:掠夺。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外户而不闭C.兄弟不和.调和.风细雨D.盗窃乱贼而不作.成功之作.15.【甲】【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社会理想。
【甲】文强调理想社会的核心是,【乙】文阐明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性学习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 )男有分.(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二、文言文阅读3.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解释。
5.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6.如何理解和评价“大同”社会?7.本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男有分.(2)不独子.其子9.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盗窃乱贼而不作。
三、综合性学习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2)故人不独亲.其亲(3)男有分.(4)是.谓大同(5)故.人不独亲其亲(6)女有归.(7)是故谋闭而不兴.(8)盗窃乱贼而不作.(9)是谓大同.12.《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醉翁之意不在酒(2)云归而岩穴暝(3)山间之四时也(4)颓然乎其间者2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3 . 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段围绕“尤美”,描绘了山林的茂盛、泉水的流淌、亭子的姿态,营造了一幅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的美丽画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B.初次见面时,还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的话题,因而谈得很少。
C.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是否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关键在于是否通过生活现象地描写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D.未来战争必将是海、陆、空、电、网一体化的新型战争,而在这神秘的战场空间,国家意志将充分得到体现。
2.选出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老有所养/ 养生送死B.天下为公/ 此为何若人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不独子其子D.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3.根据所学课文,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雁归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
B.《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C.《灯笼》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
D.《虽有嘉肴》引用《兑命》的内容,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有说服力。
4.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佳肴(yáo)自强(qiǎng)男有分(fēn)B.学学半(xiào)矜寡孤独(guān)讲信修睦(mù)C.幼有所长(cháng)兑命(yuè)选贤与能(jǔ)D.天下为公(wéi)讲信修睦(mù)货恶其弃于地也(è)二、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A.古代诗词歌赋是先辈们投入历史长河的箴.(jiǎn)言,B.我们在这长河的下游撑一支好奇的竹篙.(gāo),扬一叶求知的帆,C.打捞着那源自千年前的信笺.(zhǎn),品位其中的或喜或悲的情感,D.那散发着古朴芬芳的诗文,让我们陶醉、沉溺.(ruò)、留连忘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B.《兑.(yuè)命》曰“学学半”C.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D.力恶.(è)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D 项,注音错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恶”应读作“wù”。
2.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答案】D【解析】课文原文为“弗学”,故D项不正确。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夫)D.故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C项,“矜”是通假字,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通假字是“与”;B项,通假字是“矜”;C项,通假字是“甫”;D项,没有通假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大道之行也》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选贤与.能()男有分.()讲信修睦.()货恶.()矜.寡孤独()幼有所长.()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找出来,并解释(1)(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B 矜、寡、孤、独、废疾.者(病)C女有归.(回家) D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选贤与.能()(2)男有分.()(3)谋闭而不兴.()(4)货恶.其弃于地也()(5)故外户..()..而不闭()(6)是谓大同5、找出下列各句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货恶弃其于地也,不必藏于己C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二、教材探究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2“、大同”社会管理者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成员关系是如何呢?请用原文回答。
3、本文体现作者什么样的理想?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三、读写链接桃花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思出来的,是艺术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请你用流畅语言描绘一下“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吧!(语言概括简洁,150字)答案:一、1、jǔ fèn mù guān zhǎng2、(1)矜通鳏(2)与通举3、D4、(1)与通举,选拔(2)职业、职守(3)发生(4)憎恶(5)从外面把门扇合上(6)和平5、B二、1、三个方面;一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二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三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体现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理想愿望4、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思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三、略。
《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基础达标(30分)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8分)(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大道之行也》)(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3)点出“大同”社会纲领的句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8分)(1)大道..之行也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天下为.公是:表判断(3)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4)讲信修.睦修:培养(5)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6)不独子.其子子: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8)男有分.分:职分、职守(9)女有归.归:女子出嫁(10)货恶.其弃于地也恶(wù):憎恶(11)是故谋闭.而不兴.闭:杜绝兴:发生(12)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13)故外户..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14)是谓..大同是:这样谓:是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大道之.行也:助词,的。
B.故人不独亲其.亲:代词,自己的。
C.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D.不必为.己:为了。
【答案】A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故外户而不闭.是故谋闭.而不兴C.是谓.大同予谓.菊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答案】D二、文言文阅读(60分)(一)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14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选贤与.能() (2)讲信修睦.()(3)矜.、寡、孤、独() (4)男有分.()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B.女有归.(回家)C.选贤与.能(同“举”)D.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男有分,女有归.B. 大道..之行也C.盗窃乱贼....而不作D.虽有嘉肴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使老有所终”中的“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志.怪者也B.故人不独亲.其亲C.斗折蛇.行D.选贤.与能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不独子.其子B.然后能自反.也C.故人不独亲.其亲D.故外.户而不闭6.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外户而不闭(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7.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礼记”的意思即“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的记述”。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本文对偶句使用十分巧妙,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简洁凝练。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8.填空。
(1)《大道之行也》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2)出自《大道之行也》的两个成语是:、。
(一)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男有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2《礼记二则》(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1·全国八年级期末)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qiáng)学(xué)学半讲信修睦(mù)不知其旨(zhǐ)B.嘉肴(yáo)男有分(fēn)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wèi)己C.弗(fú)学有所长(zhǎng)选贤与(jǔ)能好逸恶(wù)劳D.兑(duì)命尘埃(āi)也天下为(wéi)公矜(jīn)寡孤独【答案】C【解析】A.“学”读作xiào;B.“分”读作fèn;D.“兑”读作yuè;“矜”读作guān;故选C。
《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大道之行也》选自《》,它是_______ 家的经典之一,与《》、《》、《》、《》被合称为“五经”。
『参考答案』儒,《诗经》、《尚书》、《易经》、《春秋》。
(二)课文默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2)使老有所终,________________,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3),不必藏于其;,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的“,,。
”(5)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异『参考答案』(1)选贤与能(2)壮有所用(3)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盗窃乱贼而不作(4)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三)解释词语(1)大道..之行也(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4)故人不独亲.其亲(5)矜.、寡、孤、独、废疾者(6)男有分.,女有归(7)货恶.其弃于地也(8)是故..谋闭而不兴.(9)故.外户.而不闭(10)盗窃乱贼而不作.(11)不独子.其子『参考答案』(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2)“与”通“举”,选拔;(3)崇尚、培养;(4)以……为亲(赡养);(5)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6)职业,职守;(7)憎恶;(8)因此;发生。
(9)所以;门。
(10)兴起(11)以……为子(四)翻译语句(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参考答案』(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因此人们不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 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基础练习一、文学知识。
1. 《礼记》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人名 )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
其中《大学》《中庸》是《》中的两个篇章。
二、给予下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3.选贤与能,讲究修睦与:睦:..4.矜、寡、孤、独、废疾者矜:.5.男有分,女有归分:.6.货恶其弃于地也恶:.三、重点词语。
讲解加点的字词7.讲信修睦.8.使老有所终.9.男有分.10. 货恶其弃于地也.11. 盗窃乱贼而不作.12. 是谓大同.四、指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3.选贤与能。
通意思:1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意思:15.可爱者甚蕃。
通意思:1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思:五、词类活用。
17. 选贤与能 ( 形容词作名词,;..18.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名词的意动用法,..19.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形容词作名词,...六、古今异义。
20.大道之行也 ( 古义:今义:..21.男有分,女有归 ( 古义:今义:.七、翻译句子。
2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通意););;)))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用藏于己。
26.盗窃乱贼而不作。
八、重难点解析。
27.本文从哪三个方面说了然“大同”社会的基本特色?九、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习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来往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一)虽有嘉肴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弗:不(2)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3)不知其善也善:好(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5)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解析:C项“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02 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9.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选贤与.能()(2)讲信修睦.()(3)矜.、寡、孤、独()(4)男有分.()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B.女有归.(回家)C.选贤与.能(同“举”)D.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男有分,女有归.B. 大道..之行也C.盗窃乱贼....而不作D.虽有嘉肴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使老有所终”中的“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志.怪者也B.故人不独亲.其亲C.斗折蛇.行D.选贤.与能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不独子.其子B.然后能自反.也C.故人不独亲.其亲D.故外.户而不闭6.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外户而不闭(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7.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礼记”的意思即“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的记述”。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本文对偶句使用十分巧妙,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简洁凝练。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8.填空。
(1)《大道之行也》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2)出自《大道之行也》的两个成语是:、。
(一)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男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把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必为.己广为.传播为.富不仁碌碌无为.B.幼有所长.拔苗助长.茁壮成长.草长.莺飞C.讲信.修睦信.以为真信.口开河通风报信.D.废疾.者大声疾.呼疾.风劲草讳疾.忌医1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的人都是替大家着想的。
理解: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以此为纲,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具体表现。
[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翻译: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理解:这两句是顺承前文得出的结论,大同社会中,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不复存在,从而形成“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局面。
15.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找出材料所展现场景与选文相对应的句子,判断其形成原因是否与选文相近,并阐明理由。
(6分)链接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链接材料二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③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向往的。
当你带着善意面对你周围的人、事、物时,你会感到“和谐”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心中。
观察下面一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给这幅漫画拟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这幅漫画所揭示的主题,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白/互/译大道①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②能,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信修③睦。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 不独(人们)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有所长,矜⑤、寡⑥、孤⑦、独⑧、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⑨,女有归⑩。
货恶⑪其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财物,厌恶把它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⑫而不作⑬,自己的私利。
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词语注释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②与(jǔ):同“举”,推举。
③修:培养。
④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⑤矜(guān):同“鳏”,老而无妻。
⑥寡:老而无夫。
⑦孤:幼而无父。
⑧独:老而无子。
⑨分:职分,职守。
⑩归:女子出嫁。
恶(wù):厌恶。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
参考答案1.(1)jǔ(2)mù(3)guān(4)fèn2.解析:B归:女子出嫁。
3.解析:D A项,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B项,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C项,古义:作乱害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
4. 解析:D“使老有所终”中的“老”,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的人。
A项,名词用作动词,记载;B项,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C项,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品德高尚的人。
5.解析:B A项,子,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C项,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D项,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6.(1)故/外户/而不闭(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7.解析:D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8.(1)男有分女有归(2)鳏寡孤独夜不闭户9.(1)职分,职守。
(2)兴起。
10.(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为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故人不独……不必为己”为第二层,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故谋闭……是谓大同”为第三层,总结全文内容,说明什么是大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