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暂停诊疗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呼吸暂停诊疗常规新生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 秒,多伴有心率减慢(v 100次/分)、发绀。
诊断(一)临床表现1 .病因分类(1 )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不伴有其他疾病者称原发性呼吸暂停。
一般发生在生后2-10 天,主要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以及对CO2 升高的反应性较差所致。
(2 )继发性呼吸暂停多见于足月儿,可继发于下述情况:①低氧血症:如肺炎、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持续胎儿循环、血容量不足等;②呼吸功能受损或功能紊乱:如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败血症、低血糖、低血钙、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分娩前用过镇静药等;③反射性:导管吸氧、插胃管、胃食管反流等,均可刺激咽喉部,反射性引起呼吸暂停;④其他: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体位不正、被动的颈部弯曲或面罩给氧时颏下受压等。
2.一般表现主要表现为呼吸停止、青紫、心率减慢和肌张力低下。
3 •诊断标准凡呼吸停止》20秒,或呼吸停止V 20秒,但同时伴有心率减慢(V 100次/分)及/ 或青紫(苍白)及/ 或肌张力低下者,每日发作3 次以上或6 小时内连续发作2 次者可确定诊断。
(二)辅助检查1 .血常规、血小板。
2.血气。
3.血糖、血钙。
4.疑有感染时作血培养。
5.情况允许时摄X 线胸片。
6.随时检查神经症状,包括瞳孔大小。
治疗(一)监护对可能发生呼吸暂停的新生儿应加强观察,注意呼吸状况,有条件者可使用监护仪。
(二)物理刺激如采用托背、刺激皮肤(如弹足底)等,使小儿啼哭或清醒后呼吸暂停可消失。
(三)药物兴奋呼吸中枢氨茶碱首次剂量4-6mg/kg ,12 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次2-3mg/kg ,每12h 一次。
用法:将氨茶碱加入10% 葡萄糖液10-20ml 中,缓慢静点。
(四)辅助呼吸疗法在应用药物治疗无效,呼吸暂停仍频繁发作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低血糖,酸中毒,低氧血症等。
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护理常规【概念】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指早产儿呼吸停止超过20秒,足月小儿呼吸停止超过15秒;或呼吸停止不超过15~20秒,但伴有心跳减慢,皮肤青紫或苍白,肌张力减低。
【临床表现】新生儿呼吸道气流停止≥20秒,伴或不伴心率减慢或<15秒,伴有心率减慢。
生后24小时内发生呼吸暂停的患儿往往可能存在败血症;生后3天至1周内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考虑为原发性;出生1周后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应寻找病因,排除症状性。
所有足月儿发生呼吸暂停均为症状性。
【护理评估】新生儿入院后正确详细的评估患儿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反应,面色,哭声,呼吸情况等,对于早产儿、生后吃奶少,母乳不足,有感染史等,尤其是生后3—7天的早产儿应详细评估患儿的病情,做好预见性护理。
【护理措施】1、对高危新生儿均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呼吸暂停通知医生及时救治。
2、症状护理给予触觉刺激:呼吸暂停发作时需要专人守护,给予患儿托背、弹足底或给予其他的触觉刺激,常能缓解呼吸暂停的发作。
将患儿置于振动水床,可以通过增加前庭的位觉刺激而增加呼吸中枢的传感神经冲动,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
3、药物护理(1)茶碱或氨茶碱:最常用的治疗药物,(2)枸橼酸咖啡因:作用机制类似茶碱,但其半衰期长,毒性较低。
4、持续气道正压(CPAP):一般供氧不能缓解呼吸暂停者可用CPAP,常用的是双侧鼻塞或气管内插管方法。
5、机械通气:部分患儿应用上述各种方法治疗后,仍频发呼吸暂停并伴有低氧血症或明显的心动过缓时,可用机械通气。
6、保证营养供给,合理喂养,严格记录出入量。
7、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
8、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新生儿呼吸暂停名词解释
新生儿呼吸暂停,也被称为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在出生后的呼吸系统中出现的短暂停滞。
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胎儿窘迫、呼吸道阻塞、呼吸肌无力等。
新生儿呼吸暂停可能会导致缺氧,对婴儿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
新生儿呼吸暂停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1.中枢性呼吸暂停: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引起,包括呼吸调节中枢的发育不良、脑干功能异常等。
2.外周性呼吸暂停:由于呼吸机械问题导致,包括呼吸道阻塞、呼吸肌力量不足等。
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方法包括:
1.管道通气:使用呼吸机或呼吸囊对婴儿进行人工通气。
2.气道疏通:通过吸引器或吸痰球等工具清除阻塞呼吸道的分泌物。
3.给予氧气:提供充足的纯氧气以增加血氧浓度。
4.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药物来刺激呼吸中枢或提高呼吸肌力量。
此外,一些预防措施也可采取,包括孕期保健、提高分娩质量、避免产科操作时对婴儿的不良影响等。
总的来说,新生儿呼吸暂停是一种严重的医学问题,较早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婴儿的呼吸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以保障婴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
新生儿频道呼吸暂停处理原则引言: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发育不完善,呼吸系统较为脆弱,可能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
针对新生儿的呼吸暂停,医务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处理原则,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一、呼吸暂停的定义和分类呼吸暂停是指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停止呼吸,通常分为中枢性呼吸暂停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类型。
中枢性呼吸暂停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异常引起的,而阻塞性呼吸暂停则是由呼吸道梗阻引起的。
二、呼吸暂停的危害和风险因素呼吸暂停会导致新生儿缺氧、窒息甚至死亡,因此必须及时处理。
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窒息、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三、呼吸暂停的处理原则1. 及时发现和识别: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呼吸状态,一旦发现呼吸异常,应立即进行处理。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阻塞性呼吸暂停,应检查呼吸道是否有异物或分泌物堵塞,及时清除。
3. 给予氧气:缺氧是呼吸暂停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予新生儿适量的氧气可以缓解缺氧症状。
4. 刺激呼吸:对于中枢性呼吸暂停,可以通过轻拍背部或足底,刺激新生儿呼吸中枢,促使其重新呼吸。
5. 辅助通气:如果刺激呼吸无效,可以使用呼吸机或面罩等设备进行辅助通气,确保新生儿的氧气供应和呼吸功能。
6. 寻找病因并治疗:呼吸暂停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医务人员需要寻找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如治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等。
7. 监测和观察:处理呼吸暂停后,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新生儿的呼吸情况,观察有无复发。
四、呼吸暂停的预防措施1.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进行规律的产前检查,及时治疗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或其他相关疾病。
2. 临产期护理:临产期医务人员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给予特殊关注。
3. 产后护理:出生后的新生儿要进行及时的生命体征监测,保持体温稳定,避免感染等。
结语: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常见的危急情况之一,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掌握呼吸暂停的处理原则至关重要。
完整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规范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起的,主要发生在胎龄<35周的早产儿,但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也有可能发病。
该病的病理特征是肺透明膜,也被称为肺透明膜病(HMD)。
诊断方面,对早产儿、剖宫产新生儿、糖尿病母亲新生儿要随时注意可能发生RDS。
临床表现方面,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先是呼吸增快、急促、鼻扇,呼吸60次/分以上,然后出现呼气性,吸气时出现三凹征,至生后6小时症状已非常明显。
病情会逐渐加重,继而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发绀、呼吸衰竭。
听诊双肺呼吸音减低。
血气PaO2下降,PaCO2升高,BE负值增加,生后24-48小时病情最重,病死率高,能生存3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可逐渐恢复。
但不少患儿并发肺部感染或PDA,病情可再度加重,轻度病例可仅有呼吸困难、,而发绀不明显。
剖宫产新生儿发生RDS多见于足月儿或晚期早产儿,可在1-72小时发生呼吸困难,有些患儿先后有湿肺表现,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然后发生RDS。
X线检查方面,对发生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应立即进行胸片检查,随着病情进展需动态随访胸片。
根据病情程度可将胸片改变分为4级,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鉴别诊断方面,GBS(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和重度湿肺需与RDS进行鉴别。
治疗方面,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应及时使用。
治疗时机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胸片提示RDS,立即给药,不要等到胸片出现严重RDS改变。
给药剂量:固尔苏一般每次使用100mg/kg左右。
对于严重病例,剂量可增加至100-200mg/kg。
XXX一般每次使用70mg/kg左右,首次可在40-100mg/kg。
给药次数:轻度病例一般只需要给药一次。
但应根据病情需要决定给药次数。
如果FIO2>0.4或MAP>8cmH2O才能维持正常血气,应重复给药。
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轻度或早期RDS应尽早使用CPAP。
新生儿呼吸暂停诊疗常规呼吸暂停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反复发作可致颅脑损伤或新生儿猝死,应引起重视。
诊断1.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20s,同时伴有心率减慢(<100次/min),及(或)紫绀、肌张力低下等。
心肺监护仪或呼吸心动描记仪可协助诊断。
lh内反复发作2-3次以上呼吸暂停,称为反复发作呼吸暂停。
2.新生儿呼吸暂停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呼吸暂停。
(1)原发性呼吸暂停多发生在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1750g的早产儿。
一般发生在出生后2-7日。
患儿除"不成熟"外并无其他疾病征象。
(2)继发性呼吸暂停多见于足月儿,但也可发生于早产儿,常继发于下述情况:低氧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严重感染。
代谢紊乱等,也可因导管吸引反射、环境温度过高、胃食管返流等引起。
因此,对任何呼吸暂停患儿均应作相应的辅助检查以寻找原因。
排除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多种病因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
治疗(一)心肺监护患儿发生呼吸暂停,均应监护呼吸和心率,有条件时使用呼吸或心肺监护仪。
(二)去除诱因根据机体状况予以纠正代谢紊乱、控制感染等。
(三)促使呼吸恢复呼吸暂停发生时可先用物理刺激,促使呼吸恢复,如面罩加压呼吸、托背、拍打足底等。
(四)药物治疗反复或长期的呼吸暂停,可用药物兴奋呼吸中枢。
1.首选氨茶碱,负荷量5 mg/kg,20min内静滴,12h后用维持量,每次2-2.5mg/kg,8-12h1次。
2.枸橼酸咖啡因,负荷量20mg/kg,静滴,12h后用维持量,每次5mg/kg,每日1次。
国内制剂为苯甲酸钠咖啡因,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黄疸程度较重的早产儿应该慎用。
3.多沙普伦(doxapram)是一种呼吸兴奋剂,低剂量时对周围化学感受器也有兴奋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对氨茶碱无效的患儿。
剂量每小时1-1.5 mg/kg,持续静滴,或先用负荷量5.5 mg/kg,然后以每小时1 mg/kg维持。
多沙普伦的不良反应有流涎、激惹、肝功能障碍和高血压等,因此应监测血压的变化。
新生儿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暂停(apnea of newborn)指呼吸停止20秒以上,伴有发绀和心率减慢(%100次/分),反复呼吸暂停,可致脑损伤,预后严重。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呼吸停止、发绀、心率减慢和肌张力低下。
临床分为两类:1.原发性多见于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77%在生后第二天开始。
多由于神经发育不成熟,肌肉疲劳,低氧抑制等。
2.继发性肺部疾患,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全身性疾病,高胆红素血症,代谢紊乱,胃食管反流(GEF),贫血等。
【诊断要点】1.病史多见于早产儿。
如为足月儿,多有其他原发病史。
2.呼吸停止>20秒,伴有青紫,心率减慢≤100次/分或肌张力低下者。
3.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有PaOz下降、PaCOz增高、Sa02下降;血糖、血钙、血钠、血培养、胸片等。
【治疗】1.轻症触觉刺激。
对触觉刺激反应好者,不必过多特殊治疗。
90%左2.氧疗避免低氧及高氧。
可用鼻导管,1~2L/分,维持SaO2右。
3.持续正压(CPAP)呼吸鼻塞或气管插管CPAP(压力3--~4cmHzO)可减少发作。
一般不用间断强制呼吸(IMV),只在有呼吸性酸中毒,或开始治疗时以尽快使病情稳定。
4.药物治疗氨茶碱或咖啡因可减少发作次数及呼吸机的应用。
(1)氨茶碱:首次5~6mg/kg(负荷量),12小时后2.5mg/(kg·d)分2次(维持量),不良反应有呕吐,喂养不耐受,心率快等。
拔气管插管前应用氨茶碱已被临床广泛采纳,但对其效果仍有不同看法。
(2)咖啡因:10~20mg/kg(负荷量),2.5~5.0mg/(kg·d)(维持量),疗效与氨茶碱无差别,且不良反应少,每天只用一次,但药品来源有困难。
(3)其它:盐酸吗乙苯吡酮(doxapram):作用于周围及中枢化学感受器,可用于治疗呼吸暂停,需静脉持续输人,效果与氨茶碱相似。
为第二线药物。
不良反应有高血压,易激惹,胃肠反应等。
儿科新生儿呼吸暂停的诊疗常规
【概述】
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20s以上,伴有青紫和心率减慢(≤100/min),是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常见的危重症状之一,重者可危及生命。
【诊断依据】
1.常见于早产儿或伴有不同并发症(如缺氧、各种离子紊乱、咽喉部反射性刺激及保温不当等)的足月儿。
2.呼吸停止≥20s,伴有青紫,心率减慢≤100/min和(或)肌张力低下可确诊。
3.血气改变有PaO₂下降,PaCO₂升高,SaO₂下降。
4.血清电解质如钠、钙、镁等定量以及血糖、胸片等检查可辅助查找病因。
【治疗】
1.发作当时给予物理刺激,如拍打足底,摇动胸部等,使自主呼吸恢复。
2.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低氧血症、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控制感染。
3.加强呼吸、心电监护,注意保温,合理喂养,防止胃食管反流。
4.应用呼吸中枢兴奋药物:氨茶碱,首次剂量5mg/kg,
12h后给予维持量,每次1.5~2mg/kg,每日2次静脉注射,疗程3d左右。
5.药物治疗无效或呼吸暂停频繁发作(>5次/h),或每次暂停时间过长(超过30s)者,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原发疾病的治疗 如能发现呼吸暂停病因者,必需对原发疾病给予积极的治疗。
如纠正贫⾎,低⾎糖等。
(⼆)呼吸暂停的治疗 如呼吸暂停的原因不能确定或原因确定后(如脑室内出⾎等)⽆特殊治疗者可采⽤下列⽅法; 1.供氧:呼吸暂停患⼉都需供氧,往往由于纠正了;被认识的低氧⾎症⽽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
⼀般可选⽤⾯罩或头罩,在给氧期间需给监测氧合,应保持PaO26.65~10.76kPa(50~80mmHg)脉搏氧饱和度在90%左右,以防⾼氧⾎症。
2.增加传⼊冲动发作时给予患⼉托背、弹⾜底或给予其他的触觉刺激常能缓解呼吸暂停的发作,但是其缺点是需要专⼈守护。
将患⼉置于振动⽔床,可以通过增加前庭的位觉刺激⽽增加呼吸中枢的传感神经冲动,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
3.药物治疗 (1)茶碱或氨茶碱 最常⽤的治疗药物,属甲基黄嘌呤类。
茶碱可能直接刺激呼吸中枢或增加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呼吸频率增加,减少呼吸暂停的发作。
其机制是由于抑制磷酸⼆酯酶,增加cAMP和⼉茶酚胺的⽔平。
使⽤⽅法为:负荷量5mg/kg⽤适量10%葡萄糖稀释后,静脉内输⼊,15~20min内完成。
维持量1~1.5mg/kg,每8~12h⼀次,静脉内给药或⼝服。
茶碱的副作⽤有⼼动过速、低⾎压、烦躁、惊厥、⾼⾎糖和胃肠道出⾎等。
副作⽤的发⽣志药物⾎浓度有⼀定关系。
⾎浓度过于15~20mg/L时,⾸先出现的是⼼动过速(≥180次/min),以后出现抖动、激惹、腹胀、呕吐、喂养困难,药物浓度>50mg/L时,可发⽣惊厥,⼼律紊乱。
(2)枸橼酸咖啡因 作⽤机制类似茶碱,但其半衰期长,毒性较低。
临床推荐剂量为:负荷量20mg/kg(相当于咖啡因基质10mg),静脉或⼝服⽤药,24~48h后⽤维持量5mg(kg.d),每天给药1次,静脉或⼝服。
药物有效⾎浓度在8~20mg/L,每3~4d测定1次。
当⾎浓度>50mg/L时,可出现恶⼼、呕吐、⼼动过速、⼼律紊乱、利尿和烦躁,甚⾄惊厥。
新生儿呼吸暂停诊断*导读:根据上述的定义诊断呼吸暂停并不困难,关键是鉴别原发性和症状性。
……诊断(一)病史以下为易发生呼吸暂停的高危儿:1.出生体重≤1800g(孕32周)的早产儿;2.其同胞患有猝死综合征的婴儿;3.有神经系统患及上述各种疾病的婴儿。
(二)临床表现:见临床表现根据上述的定义诊断呼吸暂停并不困难,关键是鉴别原发性和症状性。
因此,对呼吸暂停的患儿应当进行详细的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低体温、紫绀、心脏、肺部和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
生后24h内发生呼吸暂停的患儿往往可能存在败血症;生后3d至1周内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考虑为原发生;出生1周后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应寻找病因,排除症状性。
所有足月儿发生呼吸暂停均为症状性。
(三)实验室检查:见实验室检查(四)监护对易发生呼吸暂停的高危儿入Icu,单靠临床的严重观察往往不够,应用监护仪进行监护能及时诊断呼吸暂停。
近年来一些资料表明单用心肺监护仪仅能发现中枢性呼吸暂停。
一些患儿发生呼吸暂停后,虽然已存在低氧血症但其心率可不下降。
因此,有条件的单位应使用四频道监护即心电、呼吸监护加上脉搏氧饱和度和外鼻孔下的热敏传感器。
鼻孔下热敏传感器能记录呼吸道的气流变化,有助于诊断阻塞性呼吸暂停。
辅助检查1.全血常规血细胞压积和血培养可以识别贫血、败血症。
血生化检查可除外电解质紊乱和代谢紊乱。
2.影像检查(1)X线检查胸部X线能发现肺部疾病如肺炎、肺透明膜病等,并对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有一定帮助。
腹部摄片可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头颅CT 有助于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3)超块检查头颅超声检查可排除脑室内出血。
心超声检查有助于先心病诊断。
3.多导睡眠描记(polysomnography) 通过监护脑电图和肌肉运动,不但能区别不同类型的呼吸暂停,而且能指出呼吸暂停与睡眠时相的关系,有助于对呼吸暂停病因的诊断。
新生儿呼吸暂停护理常规【概述】1.疾病介绍呼吸暂停(apnea)是指一段时间内无呼吸运动。
如20秒内有3个≥3s 的规则间歇的呼吸停顿,但不伴有心动过缓及皮肤颜色改变,称为周期性呼吸(periodicrespiration)。
如呼吸停顿超过20 秒或不足20 秒而伴有紫绀或突发明显的苍白及肌张力减退/心动过缓(心率小于100 次/分),称为呼吸暂停。
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也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
2.临床表现1)原发性呼吸暂停常在生后2~7天开始出现,在生后数周内可反复发作。
中枢性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期间呼吸运动停止、气道内气流停止,持续时间短,较少发生心动过缓;阻塞性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时气道内气流停止,但仍有呼吸动作,持续时间长且较早发生心动过缓。
2)继发性呼吸暂停病情变化与原发病密切相关。
发作时出现青紫、肌张力低下、心率变慢、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降低,如不能及时发现可致脑损伤,甚至死亡。
3.治疗原则1)心肺监护24小时监测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设置灵敏的报警,定时巡视,密切观察。
2)去除诱因根据机体状况予以纠正代谢紊乱、控制感染等。
喂奶时严密观察,防止吐奶或反流引起反射性呼吸暂停。
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压迫气管。
3)促使呼吸恢复物理刺激,如面罩加压呼吸、托背、拍打足底等。
4)药物治疗①首选氨茶碱:可增加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和膈肌收缩力。
首次负荷量5mg/kg,20分钟内静脉滴注,12小时后用维持量,每次2~2.5mg/kg,8~12小时一次。
②枸橼酸咖啡因:首次负荷量20mg/kg,20分钟内静脉滴注,12小时后用维持量,每次5mg/kg,每天一次。
5)无创呼吸支持及机械通气鼻塞持续加压呼吸可增加功能气量和肺容量,对频发的阻塞性或混合性呼吸暂停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压力一般为0.29~0.48kPa,吸入氧浓度0.25~0.4。
若对CPAP和药物治疗均无效的患儿,应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参数,维持血氧分压在50~80mmHg。
新生儿呼吸衰竭诊疗常规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第1版《新生儿危重症NICU建设管理标准与危重症诊疗及急救护理操作规程实用手册》所制定的:一、诊断(一)临床指标1、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和节律改变、甚至护呼吸暂停,三凹征明显,伴有呻吟。
2、青紫除外周围性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青紫。
3、神志改变精神萎靡、反应差、肌张力低下。
4、循环改变心率〈100次/分,肢端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足跟部)4秒。
(二)血气分析指标1、I型呼衰在海平面,吸入室内空气时,Pa02≤667kpa(50mmHg)2、II型呼吸衰竭PaO2≤667kpa,PaC02⅛667kpa轻症:PaCO2667〜933kpa(50-70mmHg),重症:PaC02)933kpa临床指标中,1、2为必备条件,3、4为参考条件,无条件做血气分析时,若具备临床指标1、2两项,可临床诊断为呼吸衰竭。
二、治疗(一)病因治疗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予以及时治疗。
若由肺部感染引起,给予抗生素治疗,若有脓气胸立即穿刺排脓排气。
因先天肺部畸形引起者,尽可能手术治疗。
(二)改善通换气功能1、保持呼吸道通畅(1)使患儿保持适当体位,以开放气道。
(2)及时清除上、下呼吸道分泌物。
(3)雾化和湿化吸入。
(4)胸部物理治疗:包括翻身、叩背、体位引流、吸痰。
2、氧气疗法:指证:临床有呼吸窘迫表现,吸入空气时,经皮血氧饱和度<85%氧疗目的是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5%。
常用方式:(1)鼻导管给氧:新生儿氧流量03-051∕min,适用于轻度的低氧血症患儿。
(2)空一氧混合仪给氧:通常氧流量为b81∕min(3)鼻塞气道正压给氧(CPAP):压力2-6CmH20,流量3-51∕min,对于经普通吸氧无效者,均可尽早选用。
(4)机械通气:指证:a需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b反复呼吸暂停,c经CPAP给氧血氧饱和度仍不能稳定在85%以上的患儿。
常用机械通气方式包括间歇气道正压通气(IPPV),间歇指令通气(IMV),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PEEP),辅助/控制通气(A/C)等。
新生儿呼吸暂停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出现呼吸停止的现象,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以确保在发生新生儿呼吸暂停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治。
下面是一份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供参考。
一、前期准备1.学习相关知识:医务人员应熟悉新生儿呼吸暂停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
2.装备准备:确保医疗机构具备必备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包括呼吸机、吸引器、红细胞悬液、多巴胺、肾上腺素等。
二、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早期识别1.观察病情: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包括呼吸、心率、皮肤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护理评估:定期进行新生儿的护理评估,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呼吸、胸骨抬头等生理表现。
三、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处理流程1.问题识别: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呼吸暂停,立即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处理。
2.通知呼吸暂停的处理人员:医务人员应立即通知相关的呼吸暂停处理人员,如呼吸治疗师、护士长等。
3.呼吸治疗:将新生儿置于氧气面罩下,并观察呼吸恢复情况。
如需进一步处理,可通过吸引器辅助排除气道内分泌物,或者进行新生儿复苏。
四、新生儿复苏的处理流程1.心脏按压:在进行心脏按压时,要注意手法和节奏,常用的方法为双侧拇指和食指交叉置于胸骨下三分之一的位置进行按压。
2.人工呼吸:如果新生儿不能自主呼吸,可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辅助呼吸,一般为每2秒进行一次呼吸,每次呼吸时间为1秒。
3.维持氧合状态:为了维持氧合状态,可使用氧气面罩、呼吸机等设备进行辅助通气。
4.血液循环支持:如需进一步血液循环支持,可通过红细胞悬液输注、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药物调节。
五、整理和记录1.整理设备和药品:在处理完新生儿呼吸暂停后,要及时整理设备和药品,确保其完好,并及时补充不足的物品。
2.记录病情:及时记录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处理情况,包括处理方法、使用药物、处理时间等信息。
新生儿呼吸暂停诊疗常规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反复发作可致颅脑损伤或新生儿猝死,应引起重视。
诊断
1.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20s,同时伴有心率减慢(<100次/min),及(或)紫绀、肌张力低下等。
心肺监护仪或呼吸心动描记仪可协助诊断。
lh内反复发作2-3次以上呼吸暂停,称为反复发作呼吸暂停。
2.新生儿呼吸暂停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呼吸暂停。
(1)原发性呼吸暂停多发生在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1750g的早产儿。
一般发生在出生后2-7日。
患儿除"不成熟"外并无其他疾病征象。
(2)继发性呼吸暂停多见于足月儿,但也可发生于早产儿,常继发于下述情况:低氧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严重感染。
代谢紊乱等,也可因导管吸引反射、环境温度过高、胃食管返流等引起。
因此,对任何呼吸暂停患儿均应作相应的辅助检查以寻找原因。
排除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多种病因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
治疗
(一)心肺监护
患儿发生呼吸暂停,均应监护呼吸和心率,有条件时使用呼吸或心肺监护仪。
(二)去除诱因
根据机体状况予以纠正代谢紊乱、控制感染等。
(三)促使呼吸恢复
呼吸暂停发生时可先用物理刺激,促使呼吸恢复,如面罩加压呼吸、托背、拍打足底等。
(四)药物治疗
反复或长期的呼吸暂停,可用药物兴奋呼吸中枢。
1.首选氨茶碱,负荷量5 mg/kg,20min内静滴,12h后用维持量,每次2-2.5mg/kg,8-12h1次。
2.枸橼酸咖啡因,负荷量20mg/kg,静滴,12h后用维持量,每次5mg/kg,每日1次。
国内制剂为苯甲酸钠咖啡因,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黄疸程度较重的早产儿应该慎用。
3.多沙普伦(doxapram)是一种呼吸兴奋剂,低剂量时对周围化学感受器也有兴奋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对氨茶碱无效的患儿。
剂量每小时1-1.5 mg/kg,持续静滴,或先用负荷量5.5 mg/kg,然后以每小时1 mg/kg维持。
多沙普伦的不良反应有流涎、激惹、肝功能障碍和高血压等,因此应监测血压的变化。
(五)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可用鼻塞CPAP,压力3--4cmH2O。
(六)机械通气
对CPAP和药物治疗均无效的患儿,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的初调值为:Fi02 0.3-0.4,PEEP 2-3 cmH2O,PIP10-15 cmH2O,RR15-20次/分,吸气时间0.5-0.75秒。
然后根据血气分析调整,维持血氧分压在50-8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