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系统分类- 1
- 格式:ppt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23
植物的分类植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植物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历程。
植物的分类系统是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和演化关系来划分不同的组别。
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进步的顺序。
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1.形态特征:植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都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比如,种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就是根据种子的存在与否来划分的。
2.生态习性:植物在适应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特征差异也是一种分类依据。
例如,沙漠植物和水生植物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的适应特点。
3.生殖方式:植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这些特征也被用来进行分类。
不同种类的植物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是一类原始的植物,它们没有真正的根、茎和叶,只有比较简单的结构。
苔藓植物包括藓类和地衣类,它们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起着固定土壤、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裸子植物的一个类群,它们具有根、茎和叶等明显的器官,通常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
蕨类植物主要包括蕨类和石松类,它们在古代是地球上的主要植被。
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一类,它们种子裸露在子房外,不像被子植物那样包裹在果实中。
裸子植物包括松、杉、银杏等植物,它们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另一类,它们的种子被包裹在果实中。
被子植物是现代植物界中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群体,包括被子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等。
植物分类的意义植物的分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特征和演化历程,还可以为植物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植物分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植物的分类是植物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之间的关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分类表-(1)植物分类植物界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万种左右)。
1 藻类植物(Algae)藻类植物是一群古老的植物,地球上已知的藻类植物答约有3万余种,主要分布于淡水或海水中,分为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两种,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裸藻门Euglen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红藻门Rhodophyta、褐藻门phaeophyta。
我国的土地面积广大,江河、湖海面积也大,海岸线长,沿岸地形复杂,藻类植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
藻类植物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藻类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糖、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各种维生素和有机碘,如发菜、石莼、海带、裙带菜、鹅肠菜等可以食品。
在海边沿岸生长的藻类,既是鱼类的食料,又是鱼类极好的产卵场所,可以保护鱼卵及鱼苗的发展。
藻类化石还是是探矿的指示生物,它们常常是矿藏的伴生物。
2 地衣植物门(Lichens)地衣(Lichenes)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
由于菌、藻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形态上、结构上、生理上和遗传上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有机体,所以把地衣当作一个独立一门看待。
本门植物约有500属,25,000余种。
多数地衣是喜光植物,要求新鲜空气,不耐大气污染,因此,大城市及工业区很少有地衣生长。
但地衣的耐寒和耐旱性很强,能在岩石、沙漠或树皮上生长,在高山带、冻土带和南北极,其他植物不能生存,而地衣独能生长繁殖,并形成一望无际的广大地衣群落。
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再加上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变为土壤,为以后高等植物分布创造了条件,地衣是植物分布的先导。
植物的分类第一节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一、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分类学是在人类认识植物和利用植物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任务不仅仅是识别物种、鉴别名称,而且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自然的分类系统。
现在所知自然界的植物约有50余万种,为了更好的发掘、利用和改造它们,就必需学好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对植物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
植物分类的方法可分为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两种。
人为分类法是按照人们的目的和方法,以植物一个或几个特征或经济意义作为分类依据的分类方法。
如将植物分为木本或草本植物,粮食或经济作物等。
此种方法简单易懂,便于掌握,但不能反映植物类群的进化规律与亲缘关系。
自然分类法是以植物进化过程中亲缘关系的远近作为分类标渡的分类方法。
判断亲缘关系的程度.是根据植物相同点的多少,例如小麦和水稻有许多相同点,因此认为它们较亲近,小麦与油菜相同点较少,所以它们较疏远。
这种方法科学性较强,在生产实践中也有重要意义。
例如,可根据植物亲缘关系,选择亲本以进行人工杂交,培育新品种;也可根据亲缘关系,探索植物资源。
二、植物分类的单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
所谓种,是指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且能进行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少数例外)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种内个体由于受环境影响而产生显着差异时,可视差异大小分为亚种、变种等。
其中变种是最常用的。
集种成属,集属成科,集科成目,由此类推组成纲、门、界等分类单位。
因此,界、门、纲、目、科、属、种成为分类学的各级分类单位。
在各级单位中,根据需要可再分成亚级,现以水稻为例说明分类上所用单位:界:植物界(Vegetabile)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亚纲:颖花亚纲(Glumifiorae)目:禾本目(Graminales)科:禾本科(Gramineae)届:稻属(Oryxa)种: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不是分类学上的单位,它只用于栽培植物,而不存在野生植物中,如葡萄的玫瑰香、龙眼、巨峰都是品种。
植物体内的组织系统概念
植物体内的组织系统是指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组织之间相互协调和协作的结构。
植物的组织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构成单位,负责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合成、分解与转运。
2. 组织:是由一群具有相似特性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
植物体中主要的组织包括:表皮组织、维管组织和基本组织。
- 表皮组织:由保护性的表皮细胞组成,包裹在植物体的表面,起到保护内部组织和调节水分蒸发的作用。
- 维管组织:包括导管和维管束,负责物质的运输、水分的吸收和输送。
- 基本组织:包括基本原形组织和分化组织,如根的皮层组织、韧皮部、木质部等,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
3. 器官:由不同类型的组织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 根: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地下器官。
- 茎:用于支撑植物体,承载叶片和花朵等器官。
- 叶:主要用于进行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
- 花:用于繁殖,包括雄蕊和雌蕊等生殖器官。
- 果实:包裹种子,用于传播和繁殖。
4. 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器官组成的,共同完成特定功能的结构,如根系、茎系和叶系等。
- 根系:由根及其分支组成的结构,主要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稳定植物体。
- 茎系:由茎及其分支组成的结构,主要用于植物的承重和输送物质。
- 叶系:由叶及其分支组成的结构,主要用于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
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连接和协调,共同构成了植物体内的组织系统。
这些不同层次的结构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its2 its1 植物分类植物分类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帮助我们对植物进行系统的组织和归类。
根据国际植物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axonomy)制定的植物分类系统,我们可以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和层级。
ITS2和ITS1是两个重要的植物分类标记,它们常被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中。
ITS2是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域,ITS1是核糖体DNA的外转录间隔区域。
这两个区域的序列变异较大,可以用来研究不同植物种类之间的遗传关系。
植物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植物的多样性。
通过对植物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特征、生态习性、进化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植物的形态、生理特征以及遗传信息将其归类。
这些分类标准可以是形态学特征,也可以是分子标记,如ITS2和ITS1。
根据植物分类系统,植物被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和种。
门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包含了不同的纲。
纲是门下的一个分类单位,包含了不同的目。
目是纲下的一个分类单位,包含了不同的科。
科是目下的一个分类单位,包含了不同的属。
属是科下的一个分类单位,包含了不同的种。
种是属下的最小分类单位,代表了一个独立的生物种类。
植物分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的植物分类是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的。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植物分类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现代植物分类不仅考虑植物的形态特征,还包括了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信息。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植物的亲缘关系。
ITS2和ITS1作为分子标记,在植物分类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ITS2和ITS1序列的测定和比对,我们可以确定不同植物种类之间的遗传差异。
这些遗传差异可以用来构建植物的亲缘关系树,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演化历史和亲缘关系。
除了ITS2和ITS1,还有其他的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植物分类研究,如核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被子植物的分类,并建立分类系统,用以说明被子植物间的演化关系,是分类学家长期以来所寻求的目标。
但由于有关植物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现介绍几个常用的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于188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认为无瓣花、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为原始的性状,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
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时把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
被子植物计48目,280科,1964年修订为62目,344科。
二、哈钦松系统本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中提出的,1973年作了修订,从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分离、多数的比连合、定数的较为原始;花各部螺旋状排列的比轮状排列的较为原始等。
他还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且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无被花和有被花是后来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
三、塔赫他间系统这系统是1954年公布的,自1959年起进行了多次修订,在1980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把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总计92目,410科。
塔赫他间(Takhtajan)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出来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莼菜科。
他主张单元起源,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全部单子叶植物都出自睡莲目,木本单子叶植物则由木兰目演化而来,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