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致橡树》的爱情观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赏析舒婷《致橡树》苗雨时《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但它的蕴含又不止于爱情,而是情深入到人格理想。
这正是它的独到和深刻之处。
作为爱情诗,它歌吟了忠贞、平等、高尚的爱情,而这种歌吟又是在鲜明的反衬和强烈的对比下进行的。
全诗的爱情的表白和昭告,婉曲而深邃地抒写了诗人的心迹,分否定与肯定两个层次。
开始诗人以假定句式,意脉递进地推出六种否定,表明她对各种庸俗爱情的鄙视:象冰霄花那样借高枝炫耀自己;象痴情的鸟儿只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象泉源只会传递慰藉;象险峰只能衬托威仪……,真正的爱情甚至也不能只有阳光般的温暖、春雨般的甜蜜。
这些爱情,是攀援的、依俯的、陪衬的、赐予的,其共同的一点,是“无我”,即缺乏人格的独立。
因而,它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爱情。
在这些否定句中,诗人选用了一系列美丽的意象,如“冰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月光”、“春雨”等,一是为了化观念为意象,二是为了在外形与内质的反差中,造成惊人的艺术效果。
既然诗人不满意那些低下的爱情,那么她渴望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在她对爱情的正面肯定中,表现了诗人冷静、深沉的思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是一首纯粹的象征诗。
明显地借鉴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技巧和手法。
把我拟物化为“木棉”,把对方拟物化为“橡树”,在展示二者的关系时,既紧紧地、抓住它们作为树的特征,又寄寓了诗人关于爱情的观念和关于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追求。
它通过这两个中心意象及其关系,深情绵邈地告诫人们:唯有象“橡树”和“木棉”那样,自尊自重,并枝连理,立足现实而又向往美好的未来,才会有伟大的爱情。
这反映了历史转折时期,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现代化趋向。
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曲爱情的咏叹调,也是一篇人格理想的宣言!。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
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州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舒婷对诗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感觉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时空体验。
她让你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音符的流动。
她巧妙地使用“通感”,让诗更富有含义,也更富有个性。
苏婷《致橡树》诗歌赏析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
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
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
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
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
”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
《致橡树》有感致橡树》中,作者认为的爱情观是独立,平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
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仅要同甘共苦,还要精神上的融合。
她用“凌霄花”象征了“攀附” ,“鸟儿”象征了“痴情”,“泉源”象征了“慰藉”,“险峰象征了“陪衬”……而这些都是她否定的爱情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钟声相依。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既然选择在一起,那必定风雨同舟、甘苦与共。
曾经,我问过妈妈,她和爸爸为什么会结婚,妈妈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就凑了个对,一开始也是性格很不适合,一直吵架,但是后来有了你,就开始慢慢体谅,慢慢相依,相互帮助。
”也许爱情是陪伴,又或许爱情的最终是亲情。
但无论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经典“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才敢与君绝。
”诗中女子的痴情,鉴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痴情是信念坚定的表现,同时也只有信念坚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与共,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不痴情吗?“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他为了她放弃了秦罗敷,放弃了官位,放弃了母亲,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于是自挂东南枝。
最后,二人共赴黄泉,合葬墓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人终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话,萧红的生命中出现了三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
萧红的命运是坎坷的,她的爱情也是坎坷的,她总是在失与得之间徘徊。
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尽头时,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骆宾基比萧红小了6 岁,他是崇拜萧红,爱慕萧红的,他在萧红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断的安慰萧红,给萧红最需要的关怀,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
骆宾基给予萧红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致橡树赏析
诗歌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
舒婷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根据致橡树阐述自己的爱情观作文
爱情啊,我就觉得它得像橡树那样,得稳,得扎实。
不是说整
天腻在一起,甜言蜜语啥的,得能经受得住生活的风吹雨打才行。
说到爱情,我觉得它得是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两个人在一起,不用多说什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啥都明白了。
这种默契,
比啥都来得实在。
爱情嘛,我觉得它也是一种担当。
不是说光享受甜蜜,还得有
勇气面对困难,一起扛事儿。
就像橡树一样,风来了,雨来了,它
都能稳稳地立在那,这就是担当。
爱情这东西,得慢慢培养,不能急。
就像种树一样,得浇水、
施肥、修剪,才能长得好。
爱情也一样,得花时间、花心思去经营,才能越来越甜。
爱情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感觉,一种让人心里暖洋洋、甜滋滋
的感觉。
有了爱情,生活好像都变得更美好了,干啥都有劲儿。
当
然啦,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爱,啥困难都不怕!
总之啊,我觉得爱情就像橡树一样,得稳、得默契、得有担当,还得花时间经营。
这样的爱情,才能长长久久,让人心里踏实又满足!。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致橡树》中的爱情观杨旭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摘 要:女作家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本诗用多个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深刻思考并探索了两性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山诗作。
爱情是这首诗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现代性诉求,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男女人格上相互平等,感情上互为依存,以及责任上的同甘共苦。
关键词:《致橡树》;意象;爱情观作者简介:杨旭(1993.5-),女,汉,黑龙江省绥化市人,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46-011.否定传统的爱情观一般经典爱情诗的主题通常表现对爱人的无私奉献和思念,但本诗开头,作者就个性鲜明的以“我如果爱你”领起全诗,用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明确清楚地传达了爱情信息的同时,又以现代女性不卑不亢的态度和气势否定了世俗的爱情观。
本诗的第一层: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富势的凌霄花”绝不学“重复吟唱歌曲的痴情鸟儿”一味地倾其所有,只为讨好你,两个“绝不”体现了这份心意之坚决,也让一个人格独立,敢于肯定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女子跃然纸上。
这样的女子没有传统女性那燃烧自己只为照亮爱人的奉献,奉献这一高尚的品质自然无可厚非,但对于舒婷而言:“奉献”这一被前人百般歌颂的价值观,却是以一方的牺牲为前提,是另一种角度下的人格不独立,不平等。
因此,这种只是陪衬和点缀的情感,这样充满奉献的情感仍非爱情的真谛。
诗的第二层:甚至常年送来清凉慰藉的源泉,甚至能衬托威仪增加高度的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这些都仅仅是依附于男权世界的一种体现形式,但实际依旧是女性缺乏自我,人格丧失的表现。
作者保留地肯定了爱情中的奉献观,却没有以此为满足。
她认为:奉献意味着以一方牺牲为前提,舒婷用一种另辟蹊径的角度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批判了传统男性的大男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把女性视为附属品和陪衬物的观念。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引用了橡树作为象征,通过对橡树的倔强与坚韧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舒婷通过橡树和女性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和坚强。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解读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情感和态度。
舒婷通过描述橡树在遭受风雨侵袭时依然屹立不倒的形象,暗喻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坚韧。
在诗中,舒婷写道:“你叶落归根,而我,永远地飘零”,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寻求和追求。
同样地,橡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执着地迎接每一片叶子的离开,这种宁愿孤独也要坚强面对的态度,正是女性在爱情中的真实写照。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的一方,但她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是舒婷想要表达的。
舒婷在诗中对橡树的描述充满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她写道:“你可曾想过,为什么她要变得那样坚强?”,这里的“她”指的是橡树,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女性。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希望能够获得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希望男性能够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坚持。
女性渴望能够得到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渴望能够得到爱情的坚韧和执着。
这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也是舒婷想要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的。
舒婷通过描绘橡树在风雨中凄凉的形象,突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她写道:“在黎明之前,你挺立在夜色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橡树在黑夜中的凄凉和孤独。
同样地,女性在爱情中往往会遭遇到种种的挫折和困难,她们需要承受着孤独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勇敢,正如橡树一样,去面对爱情中的挫折和困难。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无畏,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无悔和忠诚。
她写道:“如果天是可以选择的,我愿变作一棵橡树,站在充满风云的高岗”,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致橡树》赏析舒婷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5]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
[5]"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
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
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
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
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6] 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
”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篇一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篇二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
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
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致橡树树立了什么样的爱情观作文作文一。
致橡树里的爱情观是很美好的。
就像我的爸爸妈妈。
爸爸在外面努力工作赚钱,妈妈也有自己的工作。
他们回到家,会一起做饭,一起打扫卫生。
橡树和木棉,橡树高大,木棉也不弱小。
就像我的邻居叔叔和阿姨。
叔叔喜欢打篮球,阿姨喜欢跳舞。
叔叔不会因为阿姨跳舞就觉得不好,阿姨也不会因为叔叔总是在球场上而生气。
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爱好,互相尊重。
他们在生活里,有什么事都是商量着来,不会谁命令谁。
这种平等独立的爱情就像致橡树里说的,两个人是并肩站在一起的,而不是一个依赖另一个。
这就是致橡树里很棒的爱情观呀。
作文二。
致橡树的爱情观很让我感动呢。
我看到过这样一对老人。
老爷爷的腿不好,老奶奶就每天陪着他散步。
老奶奶眼睛不太好,老爷爷就给她读报纸。
就像橡树和木棉,橡树遇到风雨,木棉会在旁边。
木棉有什么难处,橡树也会给予力量。
在我们的生活里,爱情不是一个人独自承担所有。
而是像那对老人一样,你帮帮我,我帮帮你。
致橡树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相互扶持的。
当一个人开心的时候,另一个人陪着笑;当一个人伤心的时候,另一个人递上纸巾,给个温暖的拥抱。
这就是致橡树的爱情观在生活中的体现呀。
作文三。
致橡树有着很伟大的爱情观。
我知道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妻,他们刚开始的时候很穷。
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冬天很冷,夏天很热。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彼此。
丈夫努力去打工,妻子就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就像橡树和木棉。
橡树可能会遇到雷电的打击,木棉会和它一起承受。
后来他们的生活慢慢变好了,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珍惜彼此。
这就是致橡树里的爱情观,同甘共苦。
不管是好的时候,还是坏的时候,两个人都紧紧依靠在一起,一起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样的爱情真的很美好呢。
致橡树读后感
《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一颗橡树为主题,通过树与人的对话,表达了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虽然只有一百多个字,但其深刻的情感和简单的语言却感染了无数人。
在我看来,《致橡树》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它所表达的那种坚定执着的爱情,那种执着不仅仅是对于爱人的承诺,更是对于生命的承诺。
诗中的橡树象征了爱情的力量,舒婷以橡树的形象,将爱人和自己的情感化为一颗永不倒伏的树,表达了对于爱情的坚定追求,同时也表达了生命的无限价值。
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是可以激发人类的内心深处,从而使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坚韧。
不论是爱情中的两个人,或者是我们自己,都需要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才能在人生路途的旅途中前行。
此外,《致橡树》这首诗所具有的思想感染力,是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人的坚韧精神,从而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开创未来。
对我而言,《致橡树》这件作品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鼓舞了我自信、勇气和坚定的信仰。
在我人生的路途中,我希望自
己能够像诗中的橡树一样,拥有坚韧的骨气和无畏的心灵,勇敢地向前走。
综上所述,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极具感染力和深刻含义的现代诗歌。
通过这首诗,我感受到了人类爱情的力量和情感的不可思议,也发现了自己内心坚韧执着的一面。
这首诗延续了爱情与生命的情感,是一篇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和感悟的佳作。
结合致橡树谈谈自己的爱情观300字作文Love is a complex and profound emotion that has been explored and debated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 In the poem "To the Oak Tree" (致橡树) by Chinese poet Mao Zedong, we are presented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love. This poem beautifully depicts the struggles and sacrifices one may make for love, as well as the enduring nature of true affection.In "To the Oak Tree," Mao compares his unrequited love to an oak tree, steadfast and unwavering. He declares his love for an unnamed person, expressing his willingness to endure hardships and even death for them. This portrayal of loveis intense and all-encompassing, revealing Mao's belief in the power of love to transcend obstacles.This theme resonates with my own understanding of love. I appreciate how Mao emphasizes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 in romance. Love should not be fleeting or conditional; it requires commitment and resilience to weather the storms that may come our way.Furthermore, "To the Oak Tree" reflects a selfless aspect of love - the willingness to put someone else's happiness before our own. Mao's declaration to become bird food if it brings joy to his beloved demonstrates that true love requires sacrifice and a spirit of selflessness.On a personal level, I believe that love should be based on mutual respect, trust, and support. It is essential to maintain individual identities while fostering a strong connection with each other. Love should inspire growth, encourage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n environment where both partners can thrive.Additionally, "To the Oak Tree" reminds us that love is not always reciprocated or guaranteed. Sometimes we pour our hearts into someone who cannot give us what we desire in return. Despite this potential disappointment, it iscrucial to remember that true fulfillment comes from loving without expectations or conditions placed upon others.Ultimately, "To the Oak Tree" calls upon us to reflect onthe essence of love. It challenges us to question our own beliefs and perspectives on this complex emotion. Love,like an oak tree, may endure hardships, sacrifice, and even unrequited affections. Yet, it remains a powerful forcethat enriches our lives and gives us the courage to grow.爱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在人类历史上一直被探索和争议。
结合致橡树谈谈自己的爱情观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致橡树>读后感》。
《致橡树》是舒婷写的一首诗,我特别喜欢。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赏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该怎么去赏析诗歌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致橡树》赏析,欢迎阅读!《致橡树》赏析 1《致橡树》是一艺术形式的爱情宣言,在这首爱情诗里,包含着一位青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理想,对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的思考。
经过了独立而深入地思考之后,诗人在作品一开始就表明,女性不应成为男性的附庸,不愿像“凌霄花”一样“攀援”,不愿学“痴情的鸟”“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不似“泉源”和“险峰”,“甚至日光”和“春雨”。
这六个比喻,强烈地否定了历来的爱情观,其中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我国妇女生活的历史和现状的痛苦认识,表现了诗人争取女性的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有力批判。
从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破”。
有“破”当然就有“立”。
接下来,诗人在愤激的抗争之后,进入了理性的诉说,并且对爱情观的确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如果说这首诗是爱情宣言的话,这两句就是本诗的中心观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被称为“诗眼”的句子,它所昭示的也是全诗所要表达的,即“平等”二字。
爱情,不能作为交换的条件,不能变一方为另一方的附属物,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相知相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爱情观念。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真、哲理的思考,流露出了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与渴望:“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我们共同分担困苦,我们共享欢乐,我们有各自独立的人格,且又彼此忠贞不渝──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致橡树》经典情诗赏析《致橡树》经典情诗赏析《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致橡树》经典情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赏析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创作背景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
”舒婷回忆说。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
致橡树读后感200字
《致橡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爱情散文,作者舒婷用橡树的形象来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这篇散文通过对橡树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爱情的坚守和不离不弃的承诺。
在散文中,作者以橡树的形象来比喻自己对爱情的执着。
橡树虽然在风雨中摇摆,但它依然坚定地站在那里,不离不弃。
作者通过橡树的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爱情的坚守和承诺。
橡树象征着永恒的爱情,是作者对爱情的一种美好向往和追求。
在散文中,作者还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橡树虽然在风雨中摇摆,但它依然坚定地站在那里,不离不弃。
这种坚定和不离不弃的精神,正是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像橡树一样,坚定地守护着爱情,不离不弃。
通过对橡树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橡树象征着永恒的爱情,是作者对爱情的一种美好向往和追求。
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像橡树一样,坚定地守护着爱情,不离不弃。
这篇散文通
过对橡树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爱情的坚守和不离不弃的承诺。
龙源期刊网
浅析《致橡树》的爱情观
作者:张宏波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26期
舒婷的《致橡树》,借抒情主人公倾诉爱情理想,塑造了一位见识卓然、不同凡俗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显示了一种男子之气,展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该诗用“木棉”的独白口吻,同“橡树”对话,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真正的爱情必须在相知、相依、相恋、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就是像诗人所说“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
这首诗一开始就宣告自己决心抛弃世俗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以激昂强烈的感情,来倾吐长期积压在女性心中的愤怒与不平。
她讨厌高攀对方的人,不想借对方来衬托、炫耀自己,也不愿做“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这里的每一个意象,都凝聚着诗人对妇女生活的历史和现状的痛苦认识。
她不想成为男性的附庸,她要向传统的婚姻观念挑战,要冲破封建伦理习俗的羁绊,来争取女性的尊严和独立的地位,要解放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作为女性,她也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温柔与体现。
送来“清凉的慰藉”、“甚至日光、春雨”,诗人对女性柔美的气质作了赞美,那春雨般的情丝,清泉般的情意,那丰满硕大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女性美的标志吗?同时,诗人也毫不掩饰对橡树男性美的礼赞,赞美那种“铜枝铁干”般的阳刚之气,欣赏他们的豪壮挺拔和睥睨风云,这可以说是现代女性的共同心曲。
两性的爱,必须基于纯洁的友爱、美感的浓厚、个性的接近、相互的了解、思想的融洽、人生观的一致等成分。
此外,必须两性间觉得有共同的“学”与“业”来维系着移动性的爱情,以期永久。
诗人经过一段理性的思考,感情由激荡而冷静,如潺潺小溪,滋润心田。
她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地抒发了内心的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融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
”爱情,既不是隶属和依附,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安慰与归宿,而应该是一种彼此完全平等的、密切联系而各自独立的新型关系,两人齐心协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显示了诗人博大的情怀和深刻的思想,爱情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