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_无意识心理学的典范:精神分析学派
- 格式:ppt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37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1.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西格蒙德佛洛依德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图示,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以及人格发展阶段。
在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图示中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几个部分。
早期佛洛依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机制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具体来说既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
佛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和出生后基于本能所形成的各种欲望。
这些原始冲动和欲望不被人类文明的伦理道德约束所接纳,因此被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并未消失,它们在不自觉的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当中。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可以观察的心理现象,它负责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晚年佛洛依德对此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说,既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他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本我过程常常是无意识的,遵循着“唯乐原则”,追求快乐逃避责任与痛苦。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环境影响发展起来的。
它从本我中发展而来,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开始考虑行为的后果与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超我既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从儿时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最终形成道德约束和自我理想。
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简言之,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协调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在其人格发展动力理论中,他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里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
第八讲精神分析疗法一、精神分析疗法的发展历程精神分析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但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
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学说媲美。
就它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既是一个系统的疗法,又是整个现代心理治疗的基础。
精神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有时从正面,有时从反面,给后来的其他疗法以灵感或刺激。
精神分析疗法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完成,基本是在它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有生之年完成的。
综观它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说,经历了艰难的崛起、辉煌鼎盛和渐趋衰落这样几个时期。
1、创立阶段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属摩拉维亚一个名叫弗赖堡的小镇,父母都是犹太人。
弗洛伊德的犹太人身份在他早年的生活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件,它对弗洛伊德的个性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作为一名犹太人,弗洛伊德在学业和后来的学术研究上不断受到歧视,这又促使他养成了自尊自强、决不妥协的个性特点。
虽然弗洛伊德很早就对精神病学感兴趣,但直到1885年之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组织学方面,并且取得了几项相当重要的成果。
同年秋天,由于得到一笔奖学金,弗洛伊德得以赴法国巴黎,在萨尔帕屈里哀医院就学于当时欧洲著名的精神病专家沙可(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
在这里,沙可对癔病的研究和治疗给弗洛伊德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维也纳以后,他便开始独立行医,以治疗神经症为主。
从此开始了他对神经症的病因学,尤其是神经症的心理学原因的探索。
弗洛伊德开始用从沙可那里学来的催眠方法治疗歇斯底里症。
其实在此之前,弗洛伊德的一位至交J.布洛伊尔医生已经在这么做。
布洛伊尔曾向弗洛伊德详细介绍过他治疗的一位患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的情况,这位姑娘在清醒的时候和别的病人一样,既说不清症状的起因,也闹不清这些症状与她生活中的其他经历有什么联系。
而在催眠状态中,她一下子就吐露了这种联系。
1.基本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原因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的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主要学派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对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揭示人类内在思维和情感的规律。
心理学主要学派是指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学派和理论体系,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学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并分别阐述它们的基本观点和代表性人物。
一、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是心理学发展史上最早的学派之一,它强调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和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抛弃对不可观测的内在心理现象的研究,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刺激对个体的反应产生的结果。
例如,当我们走进一间房间时,看到了一张椅子,我们会自动坐下。
行为主义者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这种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他们相信,通过设计适当的刺激,可以塑造和改变人的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是对行为主义的一种反思和修正,它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在行为形成和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主义者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个体对刺激的感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心理学家Vygotsky。
认知主义学派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人的思维过程,探索人类主观体验和内在心理结构的规律。
他们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受到内部心理模型的制约,这些模型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和调整。
认知主义者通过探索人脑的信息处理机制,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三、人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美国心理学家Rogers。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强调个体对于自己的体验和意义构建具有主导作用,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驱动力。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Transmission)是一门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流派。
它继承了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并在精神分析学派创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立场,分析方法强调潜意识。
在其理论中,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森塔尔、艾宾浩斯、弗洛伊德等。
在该学派的研究中,精神分析学派从一个孤立、非理性、不完整的阶段发展到一个完整而理性的阶段。
在其发展过程内,曾出现过对人格进行初步研究(1970~1989)、心理学家研究其形成机理(1989~1990)及对其发展阶段进行过一些研究(1990~1999)等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
一、罗森塔尔罗森塔尔在童年时期受到母亲影响,后进入心理学院学习,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于1927年回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创立了"罗森塔尔学派"(Lazard& Sintorium),以弗洛伊德为代表。
罗森塔尔于1927年11月15日在洛杉矶被当时美国第一任总统约翰·肯尼迪暗杀。
后来,他曾担任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并于1948年3月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48年10月12日因病逝世,享年60岁,死后被追认为美国独立战争英雄,并被葬于芝加哥烈士陵园里。
美国著名人物爱德华·诺顿夫人曾说:"我最敬佩的人是罗森塔尔教授。
"罗森塔尔曾写过一本回忆录《罗森塔尔传略》,但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被禁止出版。
1978年12月2日罗森塔尔逝世;美国心理学会于198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罗森塔尔基金会来纪念罗森塔尔先生诞辰100周年。
1、精神分析学1928年,精神分析学被美国政府正式接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美国人所承认。
精神分析学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他在解释和治疗精神病方面有自己的观点,其思想最鲜明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即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第三个人格"(Mystery Life),其理论为"三段论"。
要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读几本介绍其思想的著作。
查尔斯·布伦纳所的《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阐述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书虽写于上世纪30年代,却仍不失其价值。
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佛洛伊德(S.Freud 1856-1939) 奥地利人,受尼采、叔本华等人影响。
著有<<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近照[1]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早年曾和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观点的不同,两人的关系终于宣告破裂[2]。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编辑本段主要学理1、人格动力---- 人的本能、冲动(libido)。
人的本能冲动:(1) 生之本能:食、性、爱欲=> 爱神(Eros) (2) 死之本能:冲突、攻击性、死亡=> 死神(Thanatos)2、人格结构(1) 本我(ID):本然的我,遵循快乐享受原则,受生、死本能之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