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人格魅力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0
总结庄子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庄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深邃而幽默,包含着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庄子的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淡泊、懒散、超然和幽默。
他主张追求自由与自在的生活状态,宣扬无为而治,反对一切功利主义的追求。
他不愿被社会琐事所困扰,倡导放下一切欲望,舍弃世俗的名利追求,追求心灵自由和灵魂的升华。
他在《逍遥游》中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表达了他对自己生命理想追求和对世俗一切假象的不屑。
其次,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无为而治”、“胡乱而生”、“太虚原则”和“忘我自然”。
他反对人为的干涉和劳累,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他认为,人在追求个人自由的过程中,应该遵循顺应天道、自然而然的原则,不做违背本性的勉强和妄为。
他在《齐物论》中写道:“吾齐彼不齐兮,修予以俟吾将。
吾未得谓是修之而甚劳也,有时而更益谬乎!且夫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未也。
夫天之厚君子者也,以其未缴也。
”,提出了顺应自然、以从容对待生死的观念。
庄子的思想中还有一种反抗和激进的想法,他主张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颠覆,提倡个人追求自由与自在的生活方式。
他在《庚桑楚》中写道:“桚、楚之人,修其德行然后敬其亲,修其戎行然后敬其君。
庖人虽不肖,敬其神而诚以事之。
”,提出了社会中个人追求自由与自尊的观念。
庄子的思想还包括对于人类智慧与自由的思考,他在《养生主》中提出了“忧民之志,甚思其志,不能万全之也。
德齐于医,可保藏也;曜于星,可报世也;浑沦于万物,可事焉也;神明于鬼神,可与游也。
”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和养护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追求智慧与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体系深受世人的推崇和喜爱。
他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淡泊、超然和幽默;思想主要包括“无为而治”、“胡乱而生”、“太虚原则”和“忘我自然”。
纵横生死,豪迈豁达——庄子,一个最浪漫而豪迈的不二奇才提到庄子, 我们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以及“庄周梦蝶”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
但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庄子,看懂庄子的故事呢?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不二奇才,庄子一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书。
它是哲学,是散文,是神话,也是寓言;是浪漫,是荒诞,是想象也是穷根究底;是抽象扮演,也是奇论怪论。
——王蒙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绝无仅有。
——郭沫若是的,中国人的达观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来自于距我们2400年的这个我们称作“庄子”的人。
庄子是世界级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纵横生死,豪迈豁达,终其一生,对生命严肃而幽默,从未亵渎。
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他引导我们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积极主动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触发我们去深度地思考人生应有的选择与态度。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有的人,思想可以突破一隅,有的人,思想可以突破一方,有的人,思想可以突破地球,有的人,思想可以突破银河,而庄子的思想,突破了宇宙。
庄子是杰出的文学家,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浪漫的男人。
司马迁说他:”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是的,庄子的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比喻精当、辞藻华丽、讽刺幽默,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妙不可言。
所以,被誉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的人格观与道德教育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一直对庄子的人格观和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庄子的人格观强调自由和自主。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和自主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和期望所束缚。
庄子提出了“自由自在”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个体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种人格观对于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强调行为的规范和社会的期望,而庄子的人格观则提醒我们,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内在品质和自主性,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其次,庄子的人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庄子提出了“大同小异”的思想,主张人应该超越个体的差异,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人格观对于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的价值和意义。
庄子的人格观提醒我们,道德教育应该培养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然的合作者和守护者。
此外,庄子的人格观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成就。
庄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知止而后有定”的思想,主张人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这种人格观对于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往往过分追求物质的成功和社会的地位,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庄子的人格观提醒我们,道德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最后,庄子的人格观强调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
他认为人应该认清自己的本性和局限,超越个体的欲望和私利。
庄子提出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思想,主张人应该超越自我,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
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的思想虽然不占统治地位,但它主张以“道”为体,“道法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和人们的共识。
如果说儒家以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这一侧面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话,那么道家则可以说是从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个体人格自由这一侧面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而显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任何理想人格的构想,都离不开社会、时代的土壤,都要以一定的现实为基础。
庄子所构想、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庄子对其所生活现实的回应、超越。
庄子生活于战国,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急剧动荡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型时期,伴随着剧烈的阵痛。
其表现为战乱频仍,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根据史载统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的战争达480多次,弑君36起,灭国52个。
面对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灵涂炭,敏感的知识分子能无动于衷吗?于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生活于春秋后期,面对“礼崩乐坏”、天下动荡形势的孔子,提出“仁”的观念作为济世良方,开创了儒家仁政德治的理想主义之先河。
与儒家仁政德治的道德理想主义不同,老子反对儒家所倡导的仁政德治,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社会动荡不已的原因是人们的“知”(智巧)和“欲”(欲望),而儒家倡导的以仁义治乱世,不但于治世无补,反而会滋长人们的贪欲、伪诈,加剧社会的动乱。
最好的办法应是自然无为,即取消人们的智巧和欲望,使人回到原始古朴、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
老子开创了道家批判现实社会、主张清静无为思想的先河。
庄子继承了老子以道为本,自然无为,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现实人生的否定的思想。
在庄子看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
下引《庄子》,仅注篇名。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名人对庄子的简短的评价名人对庄子的简短评价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名人对庄子的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下面将介绍几位名人对庄子的简短评价。
1. 鲁迅: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他的著作《庄子》中所表达的“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陶行知:庄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提出的“逍遥游”、“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庄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3. 周恩来:庄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他的著作《庄子》中所表达的“无为而治”、“知足常乐”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庄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追求真理和智慧。
4. 朱熹: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巨擘,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智慧。
他的著作《庄子》中所表达的“道”、“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明确人生的目标和价值,追求真理和智慧。
5. 梁启超:庄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他的著作《庄子》中所表达的“无为而治”、“知足常乐”的理念,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庄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以上是几位名人对庄子的简短评价,他们都高度赞赏庄子的思想,认为其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无为而治、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这些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庄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庄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庄子人物形象的特点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人物形象具有以下特点:1. 游侠式的人物形象:庄子在人物形象上常常被描绘为一个游侠式的人物,他不拘泥于世俗的规则和传统的束缚,而是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天地间。
他把自己比作一只蝴蝶,随风飘荡,无拘无束。
这种形象使庄子显得独立、超脱、自由。
2. 深沉的思想家形象:庄子不仅是一个游侠式的人物,更是一个深思熟虑、思想深邃的哲学家。
他对于人生、宇宙、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思想。
他的思想深邃而超越,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3. 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庄子的人物形象中还带有一些幽默诙谐的元素。
他经常使用夸张、幽默的比喻和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趣味性和幽默感。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他的思想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4. 淡泊名利的态度:庄子的人物形象中还体现出他对于名利的淡泊态度。
他不追求权势和财富,而是将重心放在了追求内在的自由和精神的追求上。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而不是追逐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名声。
5. 深情厚意的人物形象:庄子的人物形象中还体现出他的深情厚意。
他关心人民疾苦,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尊严和社会公正的观点。
他的思想充满了人道主义和关怀他人的情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深情厚意的人物形象。
总的来说,庄子的人物形象具有游侠式的特点,他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天地间,超脱于世俗的束缚;同时又是一个深思熟虑、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他的语言风格幽默诙谐,使得他的思想更加生动有趣;他对于名利的淡泊态度和深情厚意的人道主义情感,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庄子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
庄子人物形象的特点
1.无忧无虑:庄子是一个无忧无虑的人物形象,他不愁吃穿,也不计较名利,一心追求自由和快乐。
2.神秘莫测:庄子不喜欢露面,他常常隐居山林,独自思考人生哲学,他思维深邃,难以捉摸。
3.懒散逍遥:庄子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物形象,他不喜欢繁琐的琐事,只喜欢悠闲自在地度过每一天。
4.超乎寻常:庄子不断挑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他的想法常常超乎寻常,让人感叹不已。
5.爱好自然:庄子倡导自然主义,主张顺其自然,以自然的方式和节奏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
6.玄学追求:庄子喜欢研究神秘玄学,他追求超越理性的境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
庄子的魅力与思想的影响力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感受到了他的魅力与思想的影响力。
庄子的魅力首先体现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上。
他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寓言故事和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哲学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形式,使得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变得易于理解。
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让人们在阅读他的著作时能够获得愉悦的心灵享受。
庄子的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性,更注重实践性,他提出的“无为而治”、“自由自在”等理念,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一种宽容、自由、平和的心态,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其次,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中国哲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庄子主张“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与儒家的人伦道德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庄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化、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人墨客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中融入了庄子的思想,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庄子的思想还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这与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例如,庄子的思想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尼采的超人思想等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庄子的思想在东西方哲学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使得东方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庄子的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摒弃功利和虚荣的追求。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以一种宽容、自由、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境,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功利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浅论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及其现实意义庄子,名周,字子休。
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小吏,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因崇尚自由,拒绝楚王千金相邀为相,安居陋巷著书立说。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代表作品为《庄子》。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气势磅礴、想象奇特,寓意深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一、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
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
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我眼中的庄子作文400字作文一:我眼中的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庄子”,他被誉为“无人知庄子,六通预其中”。
在我眼中,庄子是一个独特而与众不同的智者。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顺其自然,不要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超脱尘世的险恶。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名利,努力奋斗,但往往会陷入虚假的欲望和迷失的目标中。
而庄子的主张告诫人们,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让自己的心态和思想变得宁静,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庄子的思想还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人应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将个人修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他主张人要摒弃功利心和炫耀的心态,活在当下,不要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要以宽容和宁静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变故。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提醒我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开放,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庄子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我看来,庄子是一个智者,他的思想和智慧至今仍然可以指导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的理念和态度,告诉我们应当放下功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的价值。
我深深地敬佩他,也希望能在自己的人生中学习他的智慧,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宁静和真实。
作文二:庄子的智慧庄子是我眼中的尊者、智者、哲人。
他的智慧让我深深地敬佩和崇拜。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摒弃功名利禄的追逐,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忙忙碌碌,为了物质和地位而奋斗,却忘记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自我。
而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要保持心灵的宁静,放下功利的追求,去欣赏自然的美妙和人生的真谛。
庄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理解上。
他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和偏见,以宽容和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
他的著名寓言《胡蝶梦》告诉我们,人的认知并非一定是真实的,我们不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去确定事物的本质。
只有接受多元的观点,包容他人的不同,我们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真实的认知。
走近庄子初二作文800字5篇庄子,永远是那样逍遥。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发扬人,著有《逍遥游》,一生逍遥自得,无拘无束。
庄子淡汩名利,拒绝利诱,乱世之中,独做清流。
当群侯争霸天下时,庄子不愿同流合污,便隐居山林专心著书,他将“贵生,为我,达我,忘我”归结为道我合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走近庄子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走近庄子作文1在我的认知中,庄子是一个冷静、豁达、超凡脱俗的人。
他的豁达逍遥并不是像阿Q那样逃避一切,而是看淡一切。
庄子的豁达逍遥是在经过一番磨难,心智进步后的豁达,是在经历挫折后才体验到的自由。
这一份心智让庄子的人生变得超凡脱俗,注定他的一生会在不凡中度过。
而反观21世纪之现代人,缺少的恰恰就是一颗豁达的心。
人们似乎都急功近利,人心不古。
只知道大步向前赶,而忽视了路上的美丽风景。
人们因此常常抱怨活得累,锦衣玉食却索然无味,不知幸福在哪里。
其实,我们还有庄子!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无妨,你也许看不到树叶从枝头落下,但你可以去听空气的声音,那里有庄子所说的“天籁”可能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山密林之中,当你在流动的水中听出一份安静,在鸟语花香的宁和中获得一丝欣喜,你就是体验到了生活的美,你就是遇到了庄子!然而现实中总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庄子那样既“出世”又“入世”的。
既要奋斗,又不注重结果,几人能有这样的心境?我想,我还做不到!我努力学习,为的就是那一份结果。
每当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时,就掉入纠结与烦恼中了。
因此,我佩服庄子!庄子的心性注定了他的不凡,他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圣人,却没有几个朋友。
据说在惠子死后,庄子就孤独一人了,再也没有人和他斗嘴了,再也没有人和他谈人生了,自然也不会再有“濠上之辩”了!他的不凡注定他要寂寞一生,不入俗世之人,又怎会食“人间烟火”呢,普通人又怎会读懂他呢?所以圣人是注定要孤独的。
庄子的蝴蝶梦-- 浅谈庄子的文化人格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随着《庄子》文本注疏的踵增,庄子的思想也逐渐流布广远,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文学的源头活水;而庄子志尚高洁的品行、恣肆汪洋的文风和逍遥自在的心灵追求,也深深的影响了传统时代的贤者士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宏伟人格坐标,我们从“庄周梦蝶”入手,窥视一下在梦蝶背后庄子的悲剧性人格。
庄周那时还是漆园吏,没事时就在家中空想。
一日睡觉时突然做了一个梦,梦中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于是庄子就开始思考,最终成就了一本「逍遥游」。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当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方式来思考存在时,当其在“人生如梦”的虚幻中迷失自我时,他便有了一种失落的哀愁。
叶朗讲,“闻一多说,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一种神圣的客愁。
所以《庄子》是哲学,因为凡大哲学家都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从“庄周梦蝶”中确能味出神圣的客愁与深深的惆怅,而且整部《庄子》似乎都有那种失落精神家园的“无家可归”,“庄周梦蝶”中的迷失也就带有了一种浓厚的哲理意味——“看到人类的盲目和可悲,仰望着全宇宙的沉默,人类被遗弃给自己一个人而没有任何光明,就像是迷失在宇宙的一角,而不知道是谁把他安置在这里的,他是来做什么的,死后他又会变成什么,他也不可能有任何知识。
”人类整体的存在与追求似乎失去根本性的意义与价值依据,这是悲剧性的,反映在“庄周梦蝶”中便是追寻精神与失落情绪的并存。
而且认识的局限也就造成人的“有待”和限制了人行动的自由。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庄子会有这样的思考与惆怅呢?这种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首先就是社会及个人原因,庄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社会混乱,生命易逝,庄子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方面,对于社会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道义感,希望可以对社会负责,规范社会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在庄子看来,他所处的正是一个“处昏上乱相之间”,“士有道德不能行”的社会,这就是庄子的现实境域。
论庄子的人格魅力摘要:庄子不但是一个文学家与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而且是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其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一、提倡“天人合一”,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
二、他对生命有着强烈的热爱与追求,以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来审读生命,对待死亡。
三、对自由有着执著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他追求个体生命逍遥无待的浪漫风度;对现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对自由人格尊严的维护。
四、在他恬淡怡然,闲适平和的心态之下,蕴藏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尤其体现在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上。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热爱生命;追求自由;批判精神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Zhuang ziAbstract: Zhuangzi not only is a writer but also is a philosopher. He left us very rich spiritual inheritance and he was a special person who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 and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His personality charm mainly displays in four aspects: Firstly, he advocated “nature and human united together”, encouraged that human would get along with nature and itself harmoniously. Secondly, he has the very deep love and pursue to life, he read life, treat to death by his optimistic outlook of life. Thirdly, he has the inflexible pursue to freedom. He pursue to spiritual free shows that he pursue the romantic style of carefree individual life. He pursued the reality free shows that he protected the free personal dignity. Fourthly, there was very strong criticism, especially criticize to the dark reality at that time under his gentle point of view.Key words:Zhuangzi; Nature and human united together; Deep love to life; Pursue to freedom; Criticism中国古代典籍,可谓汗牛充栋,许多文人圣哲的名字也因而留在历史文化的功德碑上。
论庄子的人格魅力胡文英这样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甚爱这句,将徘徊两间,在内心矛盾中作困兽之斗的庄子描绘的妙极。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所顾忌———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世人皆叹他的才学,我独偏爱其人格魅力。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的。
庄子认为只有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
庄子说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追求自由,这便是庄子的处世哲学,恰恰是现代人严重缺失的品质。
我们执着于沸腾的人际交往,在华丽而虚无的面具下迷失自我,硬生生的被物化的社会、物化的人情拽着走,要金钱、要名利、要唯我独尊,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明争暗抢,得到了些缥缈的浮华,却倦了体肤,疲了身心,外界的枷锁压得我们太累,触手可及的美好被我们自动屏蔽,我们疯了似的追求一些被神化的目标,却将自己的真实感受锁在眼前的玻璃瓶内。
因为我们耐不住寂寞,需要外在的辉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其实如果肯留一份寂寞给生命,我们的生命可以更开阔。
人能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就会有空灵之境,让我们眼睛锐利起来,我们会看到不经意处有很多至极的道理。
而只有看破功名利禄,保持无羁无绊的本性,我们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
累了,为何不停下来,回头看看。
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逍遥游”实质是精神自由问题。
我眼中的庄子800字作文
庄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眼中,庄子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禅意的人,
他的思想和作品让我深受启发。
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由自在”,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超脱尘世的束缚。
他通过各种寓言和故事,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
刻思考,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
在他看来,逍遥游并不是逃避
现实,而是一种超然的心境,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他以“大鹏之飞,海不可逆,大鱼食小鱼,小鱼食虾蟹”等寓言,表达了对人生
和世界的独特见解,引导人们超越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
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作品中充满了禅意和哲学思考。
他以“蝴蝶梦”、“望
梅止渴”等寓言,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犹
如一场梦境,一切皆为虚幻,只有超脱了名利和欲望的束缚,才能
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提出了“庄周梦蝶”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引发了人们对现实和梦境的深刻思考。
他以“望梅止渴”的寓言,表达了对人生欲望的深刻反思,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庄子的思想深刻而且富有哲理,他以诗意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我眼中,庄子是一个智慧
和禅意并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和作品让人深受启发,引领人们超
越功利和欲望的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议论文庄子议论文篇一:高考写作素材庄子【运用示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
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
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
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
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运用示例】人文素养与发展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处“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庄子”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运用示例】换一种角度“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看起来多么洒脱啊,“直教生死相许”的深情,就如此抛撇下了!换一个角度,其实,这只是绝情。
既然水已干涸,鱼在陆地,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各自游走于大江大湖,又如何可能?就算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实在的生命过程,因为?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 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
【运用示例】理性和情感;自我管理情感需要理性的约束和管理。
庄子在妻子死后从悲戚到鼓盆而歌,是“以理化情”的经典范例。
浅谈庄子的“道”浅谈庄子的“道”摘要:庄子一生淡泊名利,逍遥自在,有其独立的人格魅力。
“道”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在经历了老子的自然本体及宇宙论解读后,发展到庄子阶段则转变为对生命本体的追求。
庄子的“道”所指的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
他将人作为本体放置到与自然宇宙同等的高度来加以论述,认为人的本体存在和宇宙自然的存在是同一的。
庄子的“道”就是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
关键词:逍遥;无用为用;遗世独立对于“道”,庄子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一些思想,指出“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他和老子一样,将“道”视为宇宙的本体和动力,并且认为“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是无法认识的,“道不可闻,闻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但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庄子又有与老子不同的一些讲法。
庄子承认“道”的无法认识,但是他并未否定人能与“道”相沟通、相往来。
庄子从“道”是形上与形下的统一出发,来探求“道”与万物的关系,“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聘而要其宿”。
“道”产生万物而存于万物,无所不在而孤立存在,“道”“无所不在。
……在蝼蚁。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的玄妙处,正在于它与现实世界既相隔离又能沟通,既相区别又能同一,因此“道”的存在状态既非“倏”又非“忽”,而是其统一体———“混沌”。
“道”是混沌的,它既不以抽象的理念存在,也不作为具体的实物形态,因此靠“知”(智慧)、“离朱”(感官)、“吃诟(语言),都是无法求得“玄珠”———“道”的,而只能靠“象罔”。
“象罔”是一种似有若无、朦胧恍惚的存在状态。
“道”是“混沌”的,故只能这样去索得。
“道”既是可得的,具体而玄妙的“道”更增加了它在世人面前的魅力,使沉缅于世俗的世人对得“道”的渴求,或者说对于现实的超越愈发显得迫切而强烈。
分析庄子的“道”对深入了解庄子的内在精神品质有重要的意义。
论庄子的人格魅力摘要:庄子不但是一个文学家与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而且是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其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一、提倡“天人合一”,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
二、他对生命有着强烈的热爱与追求,以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来审读生命,对待死亡。
三、对自由有着执著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他追求个体生命逍遥无待的浪漫风度;对现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对自由人格尊严的维护。
四、在他恬淡怡然,闲适平和的心态之下,蕴藏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尤其体现在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上。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热爱生命;追求自由;批判精神On the Personality Charm of Zhuang ziAbstract: Zhuangzi not only is a writer but also is a philosopher. He left us very rich spiritual inheritance and he was a special person who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 and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His personality charm mainly displays in four aspects: Firstly, he advocated “nature and human united together”, encouraged that human would get along with nature and itself harmoniously. Secondly, he has the very deep love and pursue to life, he read life, treat to death by his optimistic outlook of life. Thirdly, he has the inflexible pursue to freedom. He pursue to spiritual free shows that he pursue the romantic style of carefree individual life. He pursued the reality free shows that he protected the free personal dignity. Fourthly, there was very strong criticism, especially criticize to the dark reality at that time under his gentle point of view.Key words:Zhuangzi; Nature and human united together; Deep love to life; Pursue to freedom; Criticism中国古代典籍,可谓汗牛充栋,许多文人圣哲的名字也因而留在历史文化的功德碑上。
而庄子,在这众多的贤圣雅士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庄子》则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一名文学家,庄子用奇伟瑰怪的寓言来寄托自己诗意的人生观,所以,闻一多评说他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
[1](P280-281)因此,“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泉源”。
[2] (P1)作为一名哲学家,庄子能进一步发挥老子的“道”学观,并能超越之,在庄子那里“道不再是一个万物之外或万物之先的独立实体(指老子的道,笔者注),而是回到了自然万物本身,道就在自然之中,或者更干脆的说,道就是自然”,[3](P220)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宇宙观与生命观。
这对后世的哲学家探讨自然宇宙问题,探讨人的生命问题,有极大的启发和影响。
所以,庄子的“道”学观“则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可以说,“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不少是引发于庄子”。
[2](P1)既然庄子在文学和哲学上有如此的成就,是文学与哲学的集大成者,那么,可以肯定的说庄子是一位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文学家与哲学家,他的人格魅力也许使他的形象更加焕发光彩,更能引发人的崇高感。
那么,庄子的人格魅力究竟在哪里呢?本文拟从《庄子》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庄子的人格魅力在于他提倡“天人合一”,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
天人关系论,探讨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在当今可引申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应如何生存诸问题。
关于天人关系,中国大多数哲学家主张“天人合一”,庄子也不例外,他的“天人合一”关系论,是中国哲学很独特的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强调了人应顺应自然,虚静无为,遵循自然规律。
(一)庄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和”的范式,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和睦共处。
在庄子眼中,自然是自己心灵向往的神圣净土,庄子经常出没于山水林木之中,领悟其中深邃的内涵。
如“庄子钓于濮水之上”(《庄子•秋水》,以下只注篇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秋水》),“庄周游于雕陵之樊”(《山木》)等。
庄子在大自然界里寻找自己与自然的某中契合点,试图在自然界里通过精神的游移,去获得一种宁静的和睦与深刻的感悟。
开启人对生命、对宇宙的深层的惜爱意识,这种惜爱意识“本身就使心灵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生命的本原是内在与自然,而非内在文化,所以,只有走向自然,生命才会有蓬勃的生机,庄子正是惊异于自然的无限性,从中领悟到深广的蕴含”。
[4](P18)难怪他深情的呐喊:“山林欤!皋壤欤!独与我欣欣然而乐欤?”(《知北游》)正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强烈的情感追求,庄子提出“交通成和”的人与自然关系论。
在庄子看来,“天道运而无所积”(《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
自然的运行是没有停顿的,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人不应该破坏这种内在的规律,应与之“和”。
《田子方》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
”这里庄子指出的是天地产生阴之“肃肃”和阳之“赫赫”,“交通成和”后,产生万物或成为其规律。
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和”,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
《达生》篇记载了吕梁丈人游于水的寓言。
吕梁丈人能在“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的水上“被发行歌”,其原因何在?因为他“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
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顺应了水的规律,人与自然之水合二为一,达到一种融与大道的“和”。
故《大宗师》篇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畸人能以开阔的心态与自然合一,徜徉与精神境界,而小人则玩味于卑污的世俗之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尔虞我诈的封闭尘网中,失去人和与天和。
(二)庄子反对一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活动,反对以人的意识去干预自然,主张淡泊无为,怡适自由,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庄子重视人文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其理论源头在于老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
《老子》第39章载:“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5](P177)这里的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能得一而反归本真,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天与人的归化与交合,是道的境界。
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观理论,将这“一”审美化,生命化。
他说:“凡物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大宗师》)这里庄子所说的“一”,就是“突破俗谛,消解机制,参赞阴阳,会通道器”的“一”,是“天与人,文明与自然同根,同体,同归”[6](P65)的“一”。
既然万物都是齐一的,那么就无须再说谁主宰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了,那么人与自然也就是平等的、和谐的。
人如果破坏自然,就是对“天”的亵渎,违反“一”而走向“二”。
《秋水》篇载,当河伯问:“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回答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牛马本来是有天性的,但因为人的因素,他们的天性改变了,所以说是违反了他们的“真”,破坏了自然的固有之道,毁灭了生命。
同样,《马蹄》篇载,本来“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
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但自从有了伯乐(暗指一切人为因素)以后,对其“烧之,剔之,刻之,雒之。
连之以羁絷,编之以阜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再加上“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这样的马是与“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的自然马是完全背离的,所以庄子说“伯乐善治马”是“治天下者之过也”。
这里可以看出庄子对人以自己的意志戕害马的自然本性这一恶劣行经给予了愤怒的批判。
既然庄子反对以人的功利目的去干预自然,提倡人与自然互相通和,那么到底有没有达到这种和谐互融的途径呢?有。
庄子的回答是“心斋”与“坐忘”。
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这里的“心斋”与“坐忘”,“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7](P114)以空明澄澈之心去观照万物,淡泊无为,怡适自由。
“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在宥》),只有这样人才能在无垠的天地之境中振翮翱翔。
(三)庄子天人关系的现代启示及意义。
庄子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让事物按照自然的本性去活动和表现自己,不要以任何外在力量强行干预和改变之。
然而,在人类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是以主人翁自居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支配,分割自然界里的一切财富。
当今,人类正以其强大的破坏性和摧毁力,冲击着整个自然界: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对石油资源的乱开滥采,对土地资源的乱坑滥挖,对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已经使这个世界变得千疮百孔,能源危机日益加重,人类或许已正在走向坟墓了。
而庄子的“天人合一”关系论,正是对这种弊病的诊断,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陈鼓应说:“庄子的天人一体的观念,表达了人和宇宙的一体感,人对宇宙的认同感和融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