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及陈子昂共53页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53
第二节初唐四杰引题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旧唐书·杨炯传》四杰之共性•早慧聪明,热衷政治。
•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
•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多不得善终。
(一)王勃勃(648—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之孙,王绩之从孙,一家祖孙父子皆有才名。
勃六岁能文,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走到禁卫森严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惟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敏,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字字顺耳。
主考官此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郎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郎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嗣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烔、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不久,沛王贤闻其名,如为沛王府修撰,十分爱重。
沛王贤,周王显,均是贪嬉少年,相与以斗鸡为乐,不惜千金求珍禽,以较高下。
二王素来喜欢与王勃谈笑,每次斗鸡时,必请王勃一道畅饮欢宴。
王勃仗着文才,戏为《檄英王斗鸡文》,文云:传到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第三讲初唐四杰与陈子昂《春江花月夜》与唐诗“兴象一、初唐“四杰”——唐诗的“始音”1、“初唐四杰” “以文章齐名天下”: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骆宾王(619~684?)。
“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的审美追求十分明确: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
王勃(649-676),字子安,是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
一生处于下位。
最后溺海而死。
他是一个才学兼富的青年诗人,他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持的反对态度并在诗歌革新上取得了初步成绩。
从他现存的数量不多的诗篇来看,内容虽然还开拓得不够广,但的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如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品P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四杰”送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
虽意识到羁旅的辛苦和离别的孤独,但没有伤感,没有惆怅,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感情壮阔,其中,“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却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他还有一首小诗《山中》《辞典P24》: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用寥寥二十字,表现出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
此外,他的《滕王阁诗》《辞典P19》(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等,在七言、杂言诗体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创造。
他的创作,初步地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他的优秀诗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生活阅历作基础的。
初唐四杰都有谁与代表作篇一: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尤善五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