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法-内治法
- 格式:ppt
- 大小:2.97 MB
- 文档页数:80
中医骨科急性创伤的药物内治法急性创伤包含单纯的软组织损伤及以合并骨折的软组织损伤,伤骨必伤筋,筋骨损伤难以截然分开,故可一并而论。
根据中医学“损伤一证,专从血论”“气伤痛,形伤肿”“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恶血必归于肝”,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有关气血经络、筋与脏腑内在联系的整体观念等理论,临床可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祛瘀生新以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和滋脾长肉等治法。
根据损伤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初、中、后三期。
损伤初期,由于气滞血瘀,肿痛较重,则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若瘀积化热或邪毒感染,迫血妄行,则以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为法;若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宜急则治其标,以开窍醒神为法。
损伤中期,肿胀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
损伤后期,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则以补养气血、肝肾、脾胃,坚骨壮筋为主;而经络阻滞、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以舒筋活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原则。
1.初期治法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说:“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
”所以伤科在治疗上必须活血化瘀与理气止痛兼顾,调阴与和阳并重。
损伤早期常用治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通关法等。
(1)攻下逐瘀法:创伤初期络破血溢,气滞血瘀,脉络阻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变证多端。
《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的原则,需及时应用攻下逐瘀法。
本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苔黄,脉滑数的体实患者。
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大成汤、鸡鸣散、黎洞丸等加减。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药物以攻逐瘀血、通泄大便、排除积滞的治法,药效峻猛,临床不可滥用。
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妇女妊娠、经期及产后失血过多者,应当禁用或慎用该法。
肛瘘怎么治疗最好?
肛瘘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肛肠疾病,严重是会出现溃疡流脓等症状,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内治法、外治法、封闭疗法、扩肛疗法的效果都比较好,患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千万不能吃辛辣的有刺激性的食物,尤其不能大量饮酒。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一:内治法
以中医辨证施治为总的原则,如果热结于肠道。
以泻热通便,养阴凉血为治则,代表方为凉血地黄麻仁丸;湿热下注者,以清热利湿为治则,可用止痛如神汤加减;阴虚肠燥者,以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为治则,可用增液汤加减;血虚肠燥者,以补血养阴、润肠通便,常用润肠丸加减。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二:外治法
肛门局部用药治疗,方法有:
坐浴:排便前温水坐浴,使肛门括约肌松弛,能减轻粪便对
肛瘘的冲击;便后坐浴可洗净粪便残渣,减少异物刺激,减轻括约肌痉挛和肛门疼痛。
外敷药物:采用中西药物配制消炎止痛软膏,直接涂于裂口处,能减轻疼痛和缓解括约肌痉挛,也可用止痛栓剂。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三:封闭疗法
适用于早期单纯性肛瘘,采用亚甲蓝普鲁卡因注射液作为长效麻药,对肛瘘行局部注射,药液注入肛瘘基底部和周围组织内,手指轻轻按摩。
★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四:扩肛疗法
要求在局麻下,以手指撕裂紧束的栉膜带,使痉挛的括约肌松弛,改善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治愈肛瘘的目的。
通过以上介绍肛瘘的最佳治疗方法,大家应该了解了怎样治疗肛瘘,希望通过上述内容介绍能给肛瘘患者带来帮助。
一、概述头皮痒,中医学称之为“头皮风”,是指头皮部位出现瘙痒不适,甚至伴有头皮屑、头皮红肿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中医治疗头皮痒,强调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调理。
以下将详细介绍头皮痒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肺热:肺主皮毛,若肺热内盛,则热邪熏蒸,上扰头皮,导致头皮痒。
2. 脾虚: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肌肤失养,易致头皮痒。
3. 肝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上扰头皮,引起头皮痒。
4. 湿热:湿热内蕴,蕴阻肌肤,导致头皮痒。
5. 虫侵:头皮虫侵,如虱、疥虫等,导致头皮痒。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肺热型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痒。
方药:桑菊饮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桔梗、杏仁、生地黄、赤芍、黄芩、栀子、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脾虚型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止痒。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肝郁型治法:疏肝解郁,养血止痒。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湿热型治法:清热利湿,养血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虫侵型治法:杀虫止痒。
方药:百部煎加减。
组成:百部、苦参、蛇床子、花椒、白矾。
用法:煎水外洗,每日1次。
2. 外治法(1)中药熏蒸取桑叶、菊花、苦参、蛇床子、花椒等中药,煎水后,用蒸汽熏蒸头皮,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中药外敷取黄连、黄柏、大黄、冰片等中药,研末后,用香油调匀,涂于患处,每日1次。
(3)中药洗剂取百部、苦参、蛇床子、花椒等中药,煎水后,用洗剂清洗头皮,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1. 保持头皮清洁,避免过度抓挠。
2. 注意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内治法内分泌治疗中医内治法外治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内治法内分泌治疗目的是为了调整、恢复女性的生殖内分泌节律及功能,改善女性的精神、心理、内分泌、代谢和机体功能状态。
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促性腺激素类药物、性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孕激素类药物、雄激素类药物)、抗催乳素类药物、抗雌激素类药物、抗孕激素类药物、抗雄激素类药物、前列腺素。
中医内治法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清热解毒利湿除痰调理奇经(一)滋肾补肾1.补肾益气适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月经失调、崩漏、闭经、先兆流产、滑胎、子宫脱垂等,治宜补肾固肾。
代表方如寿胎丸、补肾固冲丸。
2.滋肾益阴适用于肾阴不足或肾精亏损所致的月经失调、绝经综合征、先兆流产、不孕症。
代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养精种玉汤等。
若阴不敛阳,阳失潜藏,阴虚阳亢,可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治宜滋阴潜阳。
若肾水不能上济,心肾不交,心火偏亢可致经行口糜、经行失眠、妊娠心烦、绝经前后诸证等,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若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肺失宣润可致经行吐衄、妊娠咳嗽、妊娠失音等,治宜滋肾润肺宣气。
代表方如顺经汤、百合固金汤等。
若肾水不能涵养肝木,使肝肾不足,冲任损伤,可致崩漏、闭经、痛经、月经不调、滑胎、胎萎不长、不孕、阴痒等,治宜滋肾养肝。
可于滋肾药中加养肝之品。
代表方有调肝汤、一贯煎等。
3.温肾助阳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闭经、崩漏、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妊娠肿胀、妊娠小便不通、不孕症等,治宜温肾扶阳。
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内补丸等。
若肾阳不足,脾阳失煦可致月经后期、闭经、胎萎不长、带下病、妊娠肿胀、不孕症等,治宜温肾培脾。
可于温肾药中加温脾之药。
代表方如健固汤、真武汤。
若肾阴阳俱虚可致崩漏、闭经、绝经前后诸证、滑胎、不孕症等,治宜阴阳双补。
代表方如归肾丸、二仙汤等。
总结--滋肾补肾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常用治疗大法之一。
第三章眼科常用治疗方法眼病既是局部疾患,又与人的整体有密切的关系,治疗必须局部与全身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眼病的治疗分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主要指口服中西药物、肌肉注射药物、静脉输液等治疗方法。
外治法包括点眼药法、熏洗法、外敷法、冲洗法以及针灸按摩、眼科小治疗、眼科手术。
清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说:“病有内外,治各不同,内疾已成,外症若无……惟以服药内治为主……若内病既成,外症又现,必须内外并治。
”大多数内眼病是以内治为主,外眼病则多内外合治。
本章介绍一些简单的外治法和中医中药知识,西药(指内治药物)在讲眼科疾病时介绍。
第一节外治法一.点眼药(一)点眼药法本法是将药物直接点入眼部。
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药粉与眼药膏三种。
功效:消肿退红、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还有降眼压、麻醉等作用。
1. 滴眼药水:如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方放置一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其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外眦外侧。
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将药水滴入眼内。
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液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
一般每日3~4次,急重眼病次数可增加。
注意滴药前要仔细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慎勿触及眼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如滴入毒性药物,则滴后须用手指压迫泪囊部1~2分钟,以防药物流入鼻腔,引起中毒。
2. 点眼药粉:以小玻璃棒头部沾湿生理盐水,再蘸药粉约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医生用手指轻轻分开眼睑,一般将药粉轻轻放置于泪湖部,令患者闭目数分钟。
每日3次。
注意一次用药不可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刺激而带来不适,甚至可导致红肿刺痛等反应。
同时,注意玻璃棒头部要光滑,用前要消毒,点时不能触及角膜。
3. 涂眼药膏:将药膏挤出少许,置于眼睑皮肤患处;或医生用左手轻轻拉开下睑,右手将药膏涂于下穹隆部,轻轻拉提下睑后,令患者闭眼,用棉球轻轻按揉眼睑2~3分钟即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第一节内治法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托、补。
(一)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如: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适应症: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该法可使病人免受溃脓、手术之苦,又能缩短病程,故古人有“以消为贵”的说法。
(二)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
如:透脓散。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己腐肉成脓,由于一时疮口不能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滞留。
治疗上应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邪毒盛衰状况,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a.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b.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三)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如八珍汤。
适应症: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症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
二、内治法的具体应用(一)解表法:方剂举例:a. 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消风散。
b. 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麻桂各半汤。
注意点: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引起痉厥之变。
(二)通里法:(三)清热法(四)温通法(五)祛痰法(六)理湿法(七)行气法: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
(八)合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外科疾病肿消痛止的目的。
方剂举例a. 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b. 活血逐瘀方,如大黄虫丸(九)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限局化,使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寓有“扶正达邪”之意。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