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5.34 MB
- 文档页数:29
中医外治法在危急重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医外治法在危急重症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理论基础。
在应对急症、危重病患者时,中医外治法的应用不仅能够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症状,还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本文旨在就中医外治法在危急重症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中医外治法的概念和分类中医外治法即中医药外治疗法,是指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来针对疾病的外部症状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手段。
它通过调整患者的外部环境和使用各种外治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外治法不仅包括了中药外用、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等常见治疗方法,还包括了中医理疗、推拿按摩等特殊的外治方法。
中医外治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中药外用疗法、手法治疗、理疗治疗以及针灸疗法等。
中药外用疗法主要是通过将中药熬制成药液或者药膏,外敷在患者的病态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法治疗则包括了拔罐、刮痧、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手法,通过刺激患者的经络、穴位,以及促进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目的;理疗治疗则是通过运用理疗仪器,如艾灸、红外线等物理因素,来进行治疗;针灸疗法则是通过针刺患者的经络穴位,以及运用灸法、艾灸等手段来进行治疗。
1. 中医外治法在心脑血管急症中的应用心脑血管急症是危重症中的一类常见病症,在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疾病中,中医外治法具有独特的疗效。
例如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中医外治法常用的有推拿按摩、艾灸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情况,减轻疼痛,加快心肌的康复。
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方法有针灸治疗、拔罐疗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病患的脑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康复速度。
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医生对中医外治疗方法的重视,中医外治法在危急重症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中医外治法是指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时采用的外治疗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皮肤状况。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疗效明显、见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势。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优势。
中医外治法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中,包括湿疹、痤疮、皮肤瘙痒、癣症等常见皮肤病。
其中,湿疹是中医外治法的主要应用对象之一。
湿疹是一种多发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与体质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有关。
中医外治法通过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手法,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润燥止痒等治疗目的。
外用药物主要包括中药外敷、中草药浸洗等,外部手法主要包括针刺、刮痧、按摩等。
通过中医外治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湿疹患者的皮肤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皮肤病中具有以下优势:1. 疗效明显:中医外治法采用中药外敷和中草药浸洗等方式,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能够迅速缓解皮肤症状。
中医外治法还通过针刺、刮痧等手法刺激相应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
2. 见效快:中医外治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直接作用于患处,药物迅速被皮肤吸收,能够迅速达到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的效果可在短时间内显现,患者往往会感觉到皮肤症状的明显缓解。
3. 安全无副作用:中医外治法采用的药物主要为中药,药性温和,副作用较小。
中医外治法通过外用药物或外部手法直接作用于患处,避免了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减少了药物对全身器官的影响和副作用。
4. 经济实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所需药物和材料相对较少,制剂简便,适合广大患者使用。
与西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的治疗费用较低,经济实惠。
5. 个体化治疗:中医外治法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医医师会结合患者的四诊信息,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中医外治法的原则与应用中医外治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通过外部手段对病患进行治疗,如按摩、拔罐、艾灸、针灸等。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中医外治法中,有一些基本原则和应用技巧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医外治法的原则和应用。
一、基本原则1. 针对疾病症状: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不同的病症需要不同的外治法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2. 个体差异化: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因此中医外治法在应用时需考虑个体差异。
同样的外治方法,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3. 综合治疗:中医外治法通常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如内治法、草药等。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全方位地提高治疗效果。
4. 个别化调配: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中医外治法在应用时要根据病情的不同,个别化调配治疗方案。
二、常见应用1. 按摩疗法:按摩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改善气血不畅等症状。
常见的按摩手法有推拿、揉捻、拿捏等。
2. 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加热或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于皮肤表面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解除淤血和湿气等症状。
拔罐疗法常用于肌肉疼痛、感冒等病症的治疗。
3.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利用中药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特殊的药性,刺激相应的穴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温补气血、祛寒湿、调理气机等,常用于寒湿痹痛、虚寒体质等问题的治疗。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具,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医外治法中可以用于肌肉骨骼疾病、内脏疾病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三、观点和理解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皮肤科疾病中医外治法简述皮肤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各异。
中医外治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在皮肤表面直接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感染性皮肤病:如脓疱病、疖等,中医外治法可有效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中医外治法可改善皮肤炎症,缓解瘙痒症状。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红斑狼疮等,中医外治法可调节皮肤免疫,减轻红斑和鳞屑症状。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如白癜风、黄褐斑等,中医外治法可促进黑色素细胞再生,恢复正常肤色。
皮肤附属器疾病:如痤疮、脂溢性皮炎等,中医外治法可调节内分泌,减轻皮肤油脂分泌,缓解病情。
中药外敷: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剂,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药浴疗法:通过药浴的方式,使药物渗透皮肤,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改善皮肤疾病。
拔罐疗法:通过拔罐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皮肤炎症。
其他方法:还有艾灸、按摩等方法,也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中医外治法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不可随意更改药物或剂量,以免影响疗效。
中医外治法一般起效较慢,患者需耐心治疗,不可急于求成。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能有效缓解病情,减轻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调节身体内部环境。
然而,中医外治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起效慢、药物作用不稳定等。
因此,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加强中医外治法的科学研究,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将为皮肤科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非口服药物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刺激人体的穴位、经络和皮肤,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1种中医外治法⼤全(精⼼总结)每天为您推送优质的医药学知识| 导⾔:中医外治疗法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除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拔罐、⽵筒、牵引、结扎、埋藏、放⾎、咂吸、冰敷、⽔疗以及针⼑,微创等⾮药物外治疗法外,其药物外治疗法尚有90余种。
现从《备急千⾦要⽅》《本草纲⽬》以及《理瀹骈⽂》的改编本——《中医外治法类编》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将有关药物外治疗法作⼀分类归纳,并举例加以介绍,以期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扬。
1.贴(帖)法是指⽤黏稠状膏药,或将药物调制成饼状,贴于患处。
如治风寒头痛及夹脑风,以川芎9g、南星3g、葱⽩适量,捣贴太阳⽳,⼩⼉贴囟门。
治⼩⼉阴肿,捣芜菁薄上。
(按:⿊膏药,古称“薄贴”。
)2.涂法是⽤较稀薄的药物于患处薄薄地涂上⼀层。
如治中风⼝眼歪斜,⽤⽩附⼦、蝎尾各15g,僵蚕30g共为末,酒调涂患处。
3.敷(傅)法 是指⽤较浓厚的药物敷于患处或腧⽳。
如治胃热痛,⽤⼤黄、⽞明粉、⾹附、郁⾦各30g,滑⽯60g,⽢草、黄芩各15g,研末,姜汁调敷中脘⽳。
4.围(圈、箍)法 与敷法相同,但要求药物敷在四周,中间留孔,是外科疮疡常⽤的⼀种外治疗法。
如铁箍散治痈毒疔疮,箍瘤膏治肿瘤。
5.封法与敷法类似,上药后不但要扎紧,⽽且必须经过⼀定时间才能揭开。
如治疔疮⽤拔疔丹。
6.覆法指⽤较浓药物,扣盖患处。
如治阳黄,⽤新鲜百部根捣烂覆脐上,以糯⽶饭⼀升、⽔、酒各半,合揉软,盖药上,包扎,⼀两⽇⼝内作酒⽓,⽔从⼩便出,肿⾃消。
也有⽤核桃壳、蚌壳装药覆盖患处及剖鸡或蟾蜍破腹覆胸的。
7.发泡法⼜称“冷灸”,是⽤对⽪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肤,使之发⽣⽔泡⽽达到治疗疾病的⽬的。
如治黄疸,南星捣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
8.摊法⼀般是⽤药末同黄蜡融化摊于患处,如治中风逆冷、惊悸,⽤南星、川芎各半,共为末,同黄蜡融化摊⼿⾜⼼。
(按:类似现在的蜡疗)。
1、膏药疗法膏药外贴应用甚为广泛:①急性炎症;②慢性劳损,腰腿痛;③关节扭伤、骨折等;④手术后肠粘连;⑤皮肤病。
2、围敷疗法是指外敷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留头)四周的药物,是贴敷疮面以外的一切外敷疗法的总称。
清代徐洄溪的《医学源流论》有“围药论”专论,指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
“留头”的作用:①束毒聚脓,控制炎症;②溃脓后,有利于排脓引流,束毒排脓;③有利于换药,观察疮口,消除感染,束毒消肿。
3、贴敷疗法是应用糊膏、软膏等摊于敷料上,外贴患处的治疗方法。
到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才有“贴熁药”的名称和专论。
“贴熁药”主要用于:①急性感染,有疮头者,用温热药膏敷贴,促使消散溃脓;②疮头周围红肿处,用寒性药敷贴,促进炎症消散吸收;③敷贴急性感染周围,“须当中开孔”,有利于排脓,热毒外泄。
4、掺药疗法是将药粉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外敷,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的一种方法,是重要的外科外治疗法。
解毒消散法:急性炎症初期,将解毒消散药(内消散等)掺布于膏药上贴敷,使炎症肿消毒散。
提脓祛腐法:疮口有脓、坏死组织,将提脓祛腐药(九一丹、九黄丹等)蘸于油纱布条上,插入疮口内,盖大黄油纱布,以提脓祛腐。
生肌收(敛)口法:疮口干净,或是慢性溃疡,将生肌收口药(生肌散等),掺布疮面,盖玉红膏纱布,促进疮面收口愈合。
这是外科临床的独特治疗方法。
5、药捻疗法疮口、窦道、脓液坏死组织不易排出者,用药捻(提脓祛腐药)插入疮口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6、药筒疗法将竹筒用中药煮后,将其迅速扣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
是应用空气负压吸引脓液的排脓方法。
此法也可用于关节疼痛等。
7、熏洗疗法是应用中药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熏蒸、淋洗、浸浴、坐浴的一种方法。
外科急性炎症:应用解毒洗药、大黄溻汤等,使炎症内消。
疮口有脓液:应用解毒洗药、猪蹄汤等,消毒杀菌,清洁疮口。
疮口久不愈合者:应用溃疡洗药或是艾叶煎浓汤温洗。
肛门疾病,痔瘘等:应用复方荆芥洗药、硝矾洗药等熏洗坐浴。
针四缝疗法
是通过点刺四缝穴以治疗小儿疳积症、调理脾胃的一种方法。
此法针对性很强,疗效显著,在中医儿科应用广泛。
一.操作方法
1.在四缝穴部位(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指节横纹正中取穴)用75%酒精消毒。
2.用三棱针(消毒)浅刺四缝穴。
(避开静脉,直接迅速刺入(两手均刺)1mm左右,随即拔出。
)
3.刺后从针孔中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以消毒棉球擦去。
1次/d,直至没有黄色液体溢出为止。
二.主治病症
此法适用于小儿疳积证,对虫积转为疳证者有良效,具有驱虫、消积、调理脾胃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
1.非疳证不宜用此法。
2.疳证患儿在发热期间或患有其他急性病时,应暂停刺疳,待急性病愈后再行刺四缝治疳。
3.刺四缝穴时应注意消毒和掌握操作规程,刺后2小时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
4.治疗后7天内要吃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禁止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中医外治法原则中医外治法原则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外部手段对患者身体进行刺激或调理,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以下是中医外治法的原则:一、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中医外治法的核心思想。
在使用任何一种外治方法之前,必须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辨证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候类型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再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外治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在使用中医外治法时,必须注意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就是指在针对局部问题进行处理时,必须兼顾整个人体的情况,并将其纳入整体调理范畴。
例如,在进行推拿按摩时,不仅要针对患处进行刺激,还要考虑到其他相关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整体调理的目的。
三、寒热适宜在中医外治法中,寒热适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所谓寒热适宜,就是指在选择外治方法时必须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寒、温、凉、热等不同性质的方法。
例如,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时,可以采用艾灸或火针等温性方法;而在治疗急性扭伤时,则可以采用冰敷等凉性方法。
四、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中医外治法的又一重要原则。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指在使用外治方法时必须根据患者所处环境和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并进行相应调整。
例如,在城市和农村等地区使用推拿按摩时,可以根据当地人民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差异化处理。
五、安全第一在使用中医外治法时,安全第一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任何一种外治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和副作用,在使用前必须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例如,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必须注意消毒、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六、疗效为本中医外治法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在使用时必须以疗效为本。
在选择外治方法时,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以取得最佳疗效。
中医外治法是指中医学中利用物理手段或外部应用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包括了多种技术和疗法,如按摩、推拿、针灸、刮痧、拔罐、艾灸、外敷贴药等。
中医外治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局部组织,以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消除病邪、改善身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外治法的特点在于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或相关穴位,具有简便、安全、经济的优势,并常常与中医内治法相结合,共同实施综合治疗。
它广泛应用于各个临床科室,对于一些外伤、风湿性疾病、皮肤病等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中医外治法还可以在康复医学和保健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外治法应该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医医师或相关专业人员来操作,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外治法课件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外部手段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课件将为大家介绍中医外治法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常用方法等内容。
一、中医外治法的定义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它以调整人体的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应用外部手段对人体的局部或全身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二、中医外治法的分类根据疗法的作用范围以及运用的具体手段,中医外治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使用针刺穴位,刺激人体经络,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针灸方法有温针、电针、耳针等。
2.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通过按摩人体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舒筋活络、疏通经脉、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推拿手法有揉、捏、拿、抓等。
3.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运用玻璃罐或陶罐等器具,在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吸力处理,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调节人体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用特制的刮板,对人体的特定部位进行刮擦,刮破毛细血管,排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刮痧可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解毒等。
5. 其他外治法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中医学还有其他一些外治法,如火罐疗法、导引、负重疗法等。
这些方法在特定的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三、中医外治法的优势与适应症中医外治法与西医药物治疗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 适应症广泛:中医外治法适用于各种病症,包括内科、外科以及妇科等疾病,并且对某些慢性病症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2. 高效安全:中医外治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避免了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和依赖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 个体化治疗:中医外治法注重个体的整体调理,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到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的分类包括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以及其他外治法。
中医外治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通过非口服药物的方式,利用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以下是中医外治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概述:1. 针灸疗法:- 作用机制:通过刺激体表的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机体自我修复。
- 适应症:广泛应用于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等。
2. 拔罐疗法:- 作用机制:利用负压吸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
- 适应症:常用于治疗风湿痛、腰背痛、肌肉劳损等。
3. 刮痧疗法:- 作用机制:通过刮拭皮肤表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
- 适应症:适用于感冒、颈肩痛、腰腿痛等症状的缓解。
4. 艾灸疗法:- 作用机制: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 适应症:适用于寒湿引起的关节痛、肌肉酸痛、消化不良等。
5. 中药敷贴:- 作用机制:将中药直接敷于体表,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
- 适应症:常用于关节炎、扭伤、皮肤病变等。
6. 推拿按摩:- 作用机制: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调整肌肉张力,促进气血流通。
-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肌肉疲劳、运动后恢复等。
7. 中药熏洗:- 作用机制:利用中药煎剂的热气熏蒸或液体洗浴,以达到温通经络、清热解毒的效果。
- 适应症:适用于皮肤病、关节炎、局部肌肉疼痛等。
8. 耳针疗法:- 作用机制:通过刺激耳部穴位,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 适应症:常用于减轻疼痛、调节内分泌、改善睡眠等。
在应用中医外治疗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反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应注意个体差异,避免不适反应,并与内服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以取得最佳康复效果。
中医外治法概念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非口服药物或手术的方式,直接作用于病人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
中医认为,体表与脏腑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体表或皮肤疾病通常是由于脏腑失调后,在皮肤上出现的症状。
例如,疮痈疖肿通常是由于湿热外发于皮肤导致的,治疗时应以清利湿热为主。
因此,中医外治法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整体的治疗理念。
中医外治法有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中药外敷、推拿、针灸、拔罐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
同时,中医外治法也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外治法并不是一种替代口服药物或手术治疗的方法,而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在使用中医外治法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