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宋代词的风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望海潮》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把握柳永词风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深入了解,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望海潮》,了解宋代词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对比分析:将《望海潮》与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柳永词的独特之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5.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深入剖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6. 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以“望海潮”为题的词。
7. 展示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柳永的其他词作,总结其词风特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创作一首以“望海潮”为题的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望海潮》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柳永的其他词作,深入理解其词风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4. 运用实践创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审美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柳永的生平图片和词作,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感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词的基本格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词牌《望海潮》的特点。
2. 柳永《望海潮》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把握词的特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望海潮》为例,讲解词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文本、注释、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望海潮》,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第一章:词牌《望海潮》简介1. 介绍词牌《望海潮》的起源和发展。
2. 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第二章:作者柳永简介1. 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
2. 分析柳永的创作风格和词的特点。
第三章:词《望海潮》内容解析1. 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意象和典故。
2. 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词《望海潮》鉴赏方法讲解1. 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运用方法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实践与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同词牌的词作。
2. 选取优秀的学生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词牌《望海潮》和作者柳永。
2. 学生朗读词《望海潮》,感受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意象和典故。
4. 引导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望海潮》与其他同词牌的词作。
6. 总结词《望海潮》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词《望海潮》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案背景望海潮是宋代文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情浓意和抒发离愁别绪的感人之处而被广泛传诵。
柳永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望海潮这首作品,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 能准确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出自己的文学作品;3. 了解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扩大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2)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3)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4)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述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2)解读:通过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望海潮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4)写作:指导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步骤1. 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约10分钟)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同时也简要介绍宋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2. 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约15分钟)通过分析望海潮的词牌、韵律和文学风格,让学生对于宋代词的特点和美感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约20分钟)将望海潮分为几个段落,依次解读每一段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约30分钟)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词、散文或其他文体。
5. 学生展示和讨论(约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鼓励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并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祖国江山的壮美,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感受柳永《望海潮》的意境美。
2. 理解并背诵《望海潮》。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及其意境。
2. 掌握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3. 以读促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感受词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展示杭州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b. 简介柳永及其《望海潮》。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望海潮》,理解词意。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b. 讲解词中描绘的景物及其意境。
4. 品味欣赏a. 学生诵读《望海潮》,感受词的美。
b. 讨论交流,分享欣赏心得。
5. 拓展延伸a.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b.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强调背诵《望海潮》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a. 背诵《望海潮》。
b. 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望海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望海潮》。
2. 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描写杭州的诗句或词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八、课程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柳永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
2. 图书资源:关于宋词、杭州历史文化的书籍。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具体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颔联赞叹杭州美景;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
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海潮》,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讲解其表达的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钱塘江潮景象。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2. 内容:首联:钱塘江潮颔联:杭州美景颈联:人生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鉴赏短文。
2. 答案:(1)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颔联赞叹杭州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永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词作风格。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七章《两宋词赋》第三节,详细内容为《望海潮》一词,作者柳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宋代词赋的特点,把握柳永的词作风格,深入领会《望海潮》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体会其词作风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永词作风格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望海潮》词谱、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讲解: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分析《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重点句子,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解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词谱,朗读并背诵《望海潮》。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进行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柳永2. 内容:柳永生平及地位《望海潮》基本内容韵律特点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中的艺术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望海潮》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是否提高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了解宋代词坛的其他名家,拓宽知识面。
组织一次古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柳永词作风格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2.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重点句子,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解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进行互动交流。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独特的词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提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词语解释:潮、夜、浙江、千帆等。
2. 词牌特点:《望海潮》的词牌格律。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意境。
2. 感受柳永词风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望海潮》全文、词人柳永的画像及生平介绍、相关注释。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介绍词人柳永的生平。
(2)提问:同学们对宋代词人了解多少?柳永的词风有什么特点?(3)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柳永的一首代表作《望海潮》,感受其独特的词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生字词。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分析词中的意境,并分享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赏析(1)教师范读《望海潮》,学生跟读。
(2)学生品读词中的关键字词,体会柳永的词风。
(3)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词中的意境。
5. 拓展延伸(1)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柳永的代表作吗?(2)学生分享拓展成果,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海潮》的特点。
(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古诗词的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7. 布置作业(1)熟读《望海潮》,掌握生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分析词中的意境,写一篇短文。
(3)课后搜集其他柳永的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不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
2.分析《望海潮》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望海潮》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难点: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柳永诗词,如《雨霖铃》等。
2.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望海潮》。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分析课文(1)分析《望海潮》的意境美描述钱塘江的壮丽景色,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分析“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等句的意境。
(2)分析《望海潮》的情感表达柳永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现出来?(3)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等。
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分明。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望海潮》的艺术价值。
(2)讨论《望海潮》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气氛是否活跃?2.学生对《望海潮》的理解是否深入?3.教学目标是否达成?1.导入(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号乐山,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被誉为“词中之龙”。
(2)回顾柳永的其他词作,如《雨霖铃》等,引导学生了解柳永的词风。
2.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望海潮》。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孙山何处?谢公遗迹,千古犹存。
异日图之,天堑无涯。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分析课文(1)分析《望海潮》的意境美描述钱塘江的壮丽景色,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分析“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等句的意境。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柳永望海潮教案篇一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四叠——四片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
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
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
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理解词牌的特点,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宋词的魅力,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望海潮》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描绘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词牌特点:介绍词牌“海潮”的起源、结构特点及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词牌的基本知识。
2.3 诗词解析:详细解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的格式等。
(2)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杭州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杭州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望海潮》的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词的背景,疏通字词。
4.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词中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6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望海潮》。
5.2 结合课后注释,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5.3 选择一首宋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自主鉴赏。
5.4 思考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诵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此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背景、意境及词牌特点。
2. 领悟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所表达的国家情怀和个人情感。
3.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重点:词的背景、意境、词牌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柳永及《望海潮》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境。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望海潮》,感受词的韵律美。
4.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5. 例题讲解:讲解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并进行例题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意象分析修辞手法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举例说明《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效果。
答案:(1)意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作用: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
(2)修辞手法:对仗、夸张。
效果:使词句工整、形象生动,增强表现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望海潮》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自然景观,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海潮》,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情感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古代社会生活背景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杭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钱塘江”、“湖光山色”等,并分享各自的感悟。
3.4 讲解与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的意义。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成果:评价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望海潮》相关内容。
5.2 网络资源:关于杭州美景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5.3 参考书籍:有关宋代社会生活、诗歌鉴赏的书籍。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6.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如播放古典音乐、展示古代绘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的意境。
6.3 对比教学:与其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望海潮》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望海潮》,了解诗的大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
2. 能够理解《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
3.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永的词风。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通过词中的意象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柳永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 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
3. 深入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望海潮》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
2. 分析并欣赏柳永的词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海的壮丽景象,引发学生对《望海潮》的兴趣。
2. 简介柳永的生平和词人的地位。
3.2 朗读与背诵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海潮》,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 分组或个人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3 词牌特点和词律分析1. 介绍《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艺术手法。
第四章:课堂练习与互动4.1 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望海潮》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
2. 让学生写一段关于自己对《望海潮》的感受和欣赏的文字。
4.2 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选取几组代表进行汇报,鼓励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或疑问。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
2. 强调学生对《望海潮》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5.2 拓展1. 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永的其他词作。
2.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词,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1. 检查学生对《望海潮》的背诵情况。
2. 评估学生对《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词律的理解程度。
《望海潮》课堂教学设计柳永一、教学目标1、把握词的思想内容。
2、体会本文“点染”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朗诵——小组交流——师生交谈总结——学生反思提升”的教学过程,品味词的艺术特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精心设置导语,导入新课(2分钟)1、有一个地方, 非常美丽迷人,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2、有一首词,写得非常优美,传说竟引起一个人“遂起投鞭渡江之志”……3、(宋)谢驿因此写了这样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4、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词《望海潮》。
和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刚好相反,这首词写得豪放。
(这个导入可谓简洁高效:1扣地点,2扣词美,3扣史事,每一句都有用,每一句都与所学内容有关)二、教学目标(1分钟)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把握词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点染”的艺术手法。
三、创作背景(1分钟)《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
是他从家乡福建崇安赴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宜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时的赠词。
当时,孙何徙两浙转运使,礼贤下士,爱好词艺,故柳永作词相赠,以博得孙何的称扬和赞誉。
可见,柳永有升迁之意,只是一生潦倒不得志四、听朗读。
(6分钟)1、请同学听朗读录音,①注意生字读音,②注意词的节奏、情感。
朗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③下片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2、齐读五、自主学习:检查预习效果,感知全词内容(15分钟)阅读思考:1、《望海潮》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分别从哪些方面去写?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全词结构)2、本词的主旨是什么?(找出关键句子)上片:钱塘的繁华形胜、繁华(总)居住环境华美钱塘景观壮阔(分)百姓生活富足下片:西湖抒发了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借以赞颂地方长官政绩卓著西湖美景百姓生活愉悦长官生活休闲六、合作探究:(10分钟)赏析“点染”的艺术手法(结合课后习题2)点拨: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
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
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
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
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
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
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
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
或者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
这三句诗中,以烟柳翠幕为主体来欣赏,那个万千人家就是背景。
画面轻灵如水又气势博大。
如果以万千人家作为主体,那么烟柳翠幕就是几抹写意的点缀。
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种想象,然后齐读一遍。
5.还有什么让人惊叹的?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用语言描绘一下: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
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不同
“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
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
指导诵读
总结:上半阙中,作者紧扣住东南形胜,精心选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使之点缀在万千人家之中,风光旖旎,风情万种。
又写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两遍
6.但是,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
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翻译
叠巘:重叠的山峰初中时郦道元的《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清嘉:清秀的样子
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那么它美在何处?
桂花意象特点:清香淡雅
尘也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宫,移将天上众香国,寄在梢头一粟金。
美在什么地方?
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
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
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荷花冰清玉洁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美在什么地方?绿叶红花,颜色鲜艳,卷舒开合,姿态优雅,冰清玉洁。
这点点滴滴的花朵,清香淡雅,充溢着时间的分分秒秒,这卷舒开合的花朵,冰清玉洁,牵动着每一寸目光的涟漪。
置身此景,顿时心神肃静,涤荡尘世杂芜,内心充满了圣洁和宁静。
带着这种仙风道骨的感觉,齐读两遍。
板书自然风物壮美清嘉
指导诵读
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抬眼望,烟柳长堤,帘幕轻摆。
低首时,桂香淡雅,沁人心脾。
远处钱塘江潮水翻涌,荷花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
齐读这一句接上上面两句写景的句子
安居
1.那么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
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欧阳修只是说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到底有多富庶不得而知,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意象:珠宝罗绮(精致,奢华,丰富了人们的想象)
板书百姓生活繁华富庶
指导诵读
2.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嬉嬉:愉快的样子。
能联想到什么?
(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
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
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
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
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指导学生读
官民
1.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是如何描写的?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翻译吟赏观赏吟唱
《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你知道官员是在乐什么吗?
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醉是一种微醺,是陶醉,是沉醉,是满足,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
学生读
板书官民同乐政治清明
总结: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
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
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老子曾说,大美合乎自然。
也许你能想象天堂有多美,杭州也不过如此吧。
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遍。
作业:梨花节来了,试就这首词牌,以梨花节为对象,填词一首。
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