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2 KB
- 文档页数:8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篇6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二、朗诵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这是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第1篇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1、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名句。
【教学难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雨霖铃》大家喜欢唱歌吗?刚才这首歌大家会唱吗?它是台湾已故著名歌星邓丽君演唱的,根据柳永的词《雨霖铃》谱成的歌曲。
古人写词本就是配乐歌唱的。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柳永的《望海潮》,柳永在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画卷,非常形象生动,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北宋。
然而,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的作品是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雨霖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词牌《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反复诵读,体会情感:1.找出这首词的词眼:“伤离别”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在诗人的笔下却化作了美丽的诗篇。
第4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篇一: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
.。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熟悉民间乐曲。
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
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篇一:《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B、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板书[雨霖铃]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1、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2、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三、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四、诗词赏析:(一)赏析上阕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补充: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寒蝉、长亭、(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互相交融真可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长亭送别时的情景是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倾诉只好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二)赏析下阕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三字明确:伤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凄凉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结合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明确: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明确:“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晓风残月”的意象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从而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问: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五、请同学们听录音再次体会这首词并思考一下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有些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六、小结: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约七、板书雨霖铃柳永上阕: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实写)烟波、暮霭、楚天(虚写)一切景物皆情语情景交融!下阕:羁旅长愁: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写)感情基调:缠绵哀怨伤感低沉八、作业:1、背诵这首词2、《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虚实结合篇二:雨霖铃公开课教案《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二、作家作品简介: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二、整体感知课文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三、具体赏析课文1、上阙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2、下阙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句(寒蝉凄切)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四、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六、拓展思维: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七、布置作业: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2、预习《声声慢》八、板书设计:雨霖铃景情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实)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虚)篇三:教学能手优质教案《雨霖铃》《雨霖铃》教案朝邑中学鱼红文《雨霖铃》教案朝邑中学鱼红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领会这首词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点染的写法【教学方法】以”互动—探究”为主辅以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二、知识积累1.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牌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2.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三、初读全词整体感知1.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2.学生齐读读前正音:暮霭(ǎi)凝噎(yē)那堪(nǎ)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让学生划出停顿(/)并强调朗读要点: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要想读好诗词就要理解作品的内涵要走进作者的内心去要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就当这首词是我们自己写的4.整体感知全词说说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概括上下片大意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上片写了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了对离别后的想象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1.上片都写了些景物这些景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悲伤“骤雨”又更添一份悲凉俗话说“一阵秋雨一层凉”嘛这里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秋天)、地点(长亭)气氛(秋雨暂停的黄昏)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做到了字字含情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词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开船时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这既实又虚的景物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无边而情无限如此空阔的空间里充满如此浓密的烟霭更渲染了无边无际的离愁别绪2.下阕开头两句在全词的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重要作用明确:从结构上看上阕末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束也是下阕写离别之理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孑然一身的离人怀着无比寂寥惆怅的心情怎能不由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这就很自然地有了下片首二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阕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用议论揭示出离别之理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从内容上看“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然后层层加码极言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三字映射开头三句前后照应“更那堪”三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3.下片写别后想象的景物有些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明确:先是酒醒后所见到的杨柳、残月和感觉到的冷风以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寂寞凄恻的感情;此句以写景为主是触景生情后写更远的日子里每逢那“良辰好景”却无知音共享反衬出词人的孤独痛苦;这是以抒情为主的句子是以景会情五、归纳写法特点1.情景交融上面已经指出“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雨霖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板书:雨霖铃柳永)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
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
(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2、内容把握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板书)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意境修辞表现手法情景关系)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关键词:意象特点作用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
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C骤雨:凄冷(身心)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
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
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
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
“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板书: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矛盾之处情感赏析——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
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
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板书: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意)关键词:表现手法表现情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赏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
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
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课堂活动: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
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和大家分享。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参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娘子,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板书 :烟波暮霭楚天—迷蒙辽阔,反衬孤寂)关键词: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情感赏析——“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内心独白。
采用了借景抒情,以虚景写实情的手法。
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种迷蒙辽阔的意境。
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
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虚写,而不是眼前的实景。
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
“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
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
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
课堂活动:此处一别,此人以后的生活如同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壮阔的楚天却不知走向何方。
当词人感到无尽渺茫、无限伤悲的时候,请用一句古诗来劝慰他。
参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人有悲欢离合。
千里共婵娟”“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只在青楼找”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题:伤离别词眼)关键词:主题景情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
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
“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愁苦,柳-寂寥,风-清冷,月-破碎——虚写,烘托孤寂惆怅的心境)关键词:意象象征含义表现手法情感赏析——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寂惆怅的心境。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被称为“古今俊语”。
“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
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
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
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
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一丝柳,一寸柔情”,——《诗经》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李白·忆秦娥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周紫芝.踏莎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衬情的名句。
柳——留。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张九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酒——高兴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愁酒醒——愁来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人的心情。
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虚写)关键词:表现手法赏析: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
(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关键词:收束全词情感赏析: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