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3线性、行车视距
- 格式:ppt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41
各级道路对视距的要求道路交通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视距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驾驶员的视野和反应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
各级道路对视距有着不同的要求,本文将分别介绍不同道路级别对视距的要求。
首先,高速公路作为车辆通行速度较快的道路,对视距的要求也相应较高。
根据相关规定,在高速公路直线段的视距要求中,视线高度不低于1.2米,水平距离不短于150米。
这是为了确保驾驶员在高速行驶中能够早一步发现前方车辆和障碍物,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制动距离。
此外,高速公路的超车道视距要求更高,视距应达到200-300米以上,这是为了保证超车安全和过程的流畅。
其次,一般公路,也就是我们日常驾车经常行驶的城市道路、乡村道路等,对视距的要求相对较低。
一般来说,一般公路直线段的视距要求视线高度不低于1.0米,水平距离不低于100米。
这主要考虑到一般公路车速相对较低,车辆密度较大,路面交通流量也较大,因此对驾驶员的预见性和反应时间要求相对较低。
另外,山区道路对视距的要求相对较高。
山区地形复杂,道路曲线较多,因此对驾驶员的视距要求比较严格。
根据规定,山区道路的水平视距要求水平距离不低于60米,并根据实际路况和视线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在山区道路的上下坡道路段,视距要求更高,一般要求水平距离不低于100米。
这是因为在山区道路的上下坡区域,车辆行驶速度会发生较大变化,如果视距不足,驾驶员难以及时发现擦肩而过的车辆,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最后,建筑工地周围的道路对视距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建筑工地周围常常有临时围挡和机械设备等,这些都会对驾驶员的视线产生影响。
因此,在建筑工地附近的道路上,对视距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要求视距不低于80米。
这是为了确保驾驶员能够提前发现工地附近的障碍物,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总的来说,各级道路对视距都有相应的要求,这是为了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
不同道路级别的要求主要考虑到了车速、交通流量、路面条件等因素,以保证驾驶员能够早一步发现前方的障碍物和车辆,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制动距离。
汇报人:日期:•行车视距的概念•行车视距的标准•行车视距的措施•行车视距的注意事项•行车视距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行车视距的概念行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正常驾驶状态下,能够感知和判断前方路况及交通情况的最远距离。
根据驾驶行为和交通状况,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和超车视距。
会车视距是指在双向行驶的道路上,两车相向而行时,能够相互安全避让的最远距离,用于保证会车安全。
超车视距是指在道路上,一辆车超过另一辆车时,能够保持安全距离的最远距离,用于保证超车安全。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正常驾驶状态下,能够感知和判断前方路况及交通情况的最远距离,用于判断是否能够安全停车。
定义与分类行车视距也是交通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道路设计和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车型的行车视距,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驾驶员的视认距离01驾驶员的视认距离是指驾驶员在正常驾驶状态下,能够清晰地观察和判断前方交通情况的最远距离。
视认距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驾驶员的视力、天气条件、道路状况等。
车辆速度02车辆速度越快,驾驶员需要反应的时间就越短,因此需要更远的行车视距来保证安全。
在道路设计和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车型在不同速度下的行车视距要求。
道路宽度03道路宽度越窄,驾驶员需要更加注意两侧的交通情况,因此需要更远的行车视距来保证安全。
在道路设计和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车型在不同道路宽度下的行车视距要求。
行车视距的标准定义停车视距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车辆制动性能、路面状况等。
影响因素标准在一般道路上,停车视距通常取40米以上;在高速公路上,停车视距通常取100米以上。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正常行驶过程中,从看到前方障碍物到汽车完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跟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跟车行驶过程中,从看到前方车辆尾部到本车完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定义影响因素标准跟车视距受本车制动性能、前方车辆速度和距离、路面状况等因素影响。
在一般道路上,跟车视距通常取30米以上;在高速公路上,跟车视距通常取100米以上。
三级公路直线标准
一、长度与距离
三级公路直线的长度原则上不应小于500米,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300米。
直线之间的距离应根据地形、地物等因素进行合理设置,确保行车安全。
二、宽度与车道数
三级公路直线的宽度应不小于7.5米,并应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流量和地形条件进行设置,一般不应超过双向两车道。
三、纵坡与横坡
三级公路直线的纵坡应符合以下规定:长直线段不宜过大,短直线段不宜过小。
一般情况下的最大纵坡不应超过10%,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5%。
横坡一般采用双向倾斜,横坡度宜采用1.5~2.5%。
四、视距与净空
三级公路直线的视距主要考虑行车视距和路侧净空。
行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在一定距离内能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以确保行车安全。
路侧净空是指路面边缘与障碍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以确保车辆安全通过。
五、交叉口
三级公路直线上的交叉口应根据交通流量和地形条件进行设置。
交叉口应设置交通信号灯或标志,以确保行车安全。
同时,交叉口的设计应考虑视距和净空的要求。
六、路肩与边坡
三级公路直线的路肩宽度应不小于0.75米,边坡应稳定、平顺。
路肩和边坡的设计应考虑排水和防护的要求。
七、安全设施
三级公路直线应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如标志、标线、护栏、隔离设施等。
这些设施的设置应考虑行车安全和地形条件的要求。
同时,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些设施,确保其完好有效。
浅谈道路视距三角形区域事故多发原因及解决措施道路视距是指在驾驶过程中,车辆驾驶员能够看到前方道路的可见距离。
而道路视距三角形区域事故多发,是因为这一区域的视距较短,驾驶员容易发生视觉盲区,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从驾驶员、道路环境以及车辆装备等方面,浅谈道路视距三角形区域事故多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驾驶员是事故发生的主体,其驾驶技术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事故的发生率。
在道路视距三角形区域,驾驶员往往面临着不良天气条件(如雾、雨等)以及夜间驾驶等不利因素,这加大了驾驶员的驾驶难度。
此外,一些驾驶员可能存在驾驶习惯不良、缺乏安全意识以及疲劳驾驶等问题,这些都是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因此,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以及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次,道路环境的因素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一些道路视距三角形区域可能存在设计不合理、道路标识不完善以及交通设施缺乏等问题,这都增加了事故的发生概率。
为此,应加强对道路视距三角形区域的规划与设计,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引导牌等,并加强对道路条件的维护与保养,确保道路视距的畅通。
另外,车辆装备的问题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一些车辆可能存在制动距离过长、灯光照明不良以及防抱死制动系统功能不全等问题,这都会增加事故的发生风险。
因此,在车辆装备上,应加强对车辆制动系统、灯光系统等的检查与维护,并提倡安装防抱死制动系统等安全装备,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道路视距三角形区域事故多发的原因主要包括驾驶员、道路环境以及车辆装备等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如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和安全意识、改善道路环境的设计与维护、加强车辆装备的检测与改善等措施。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有效降低道路视距三角形区域事故的发生率,保障行车安全。
二、行车视距标准
我国《标准》将各级公路的行车视距进行了计算和取值,并列表如下,设计中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
二、三、四级公路的停车视距、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视距采用停车视距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均设置了中间带,没有对向行车,也就不存在同一车道上会车问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均有4个以上的行车道,而且划有分车道线,设有专门的超车道,也不存在到对向车道超车的问题。
2.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
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的措施的地段,可以采用停车视距。
行车视距的使用要求
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应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4.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3min 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要求得的超车路段。
5.平曲线内侧设置的人工构造物,或平曲线内侧的挖方边坡妨碍视线,或中间带设置防眩设施时,应对视距予以检查与验算,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视距三角形-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为了保证驾驶人员行车安全,能随时看到前方的道路和道路上出现的障碍,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能采取安全措施,避免事故发生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时距,简称视距。
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交叉视距、弯道视距和纵坡视距。
其中与道路交叉处行车直接相关的包括停车视距和交叉视距。
停车视距:由驾驶员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汽车的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三部分组成。
停车视距(St)=驾驶人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车辆制动距离+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
(表1)一般城市道路计算行车速度20-60KM/h,停车视距在20-75米之间,可以理解为驾驶人员反应越快、车辆制动性能越好、行车速度越慢停车视距越小,但确/+V2/254φ2+L安,安全一般可以取定行车视距有统一标准,其计算公式:St=V*T反5米。
——驾驶员反应时间,取;式中:T反φ2——路面与轮胎之间的纵向摩阻系数,因轮胎、路面、制动等条件不同而异,计算停车视距一般按路面潮湿状态考虑;V——行驶速度。
当设计速度为120~80km/h时为其85%;当设计速度为60~40km/h时为其90%;设计速度为30~20km/h时为其100%。
(表2)L安——安全距离, 5~10m表1 城市道路停车视距表2 各类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分别对应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在实际中,由于我国城市中机动车拥有水平飞速发展,交通问题远远不同于1990年标准发布时的情况,车辆运行速度一般达不到上述水平。
交叉视距:在保证两条相交道路上直行车辆都有安全的停车距离的情况下,还必须保证驾驶人员的视线不受遮挡,由两相交叉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又称为视距三角形(图1)。
视距三角形是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的,它是最靠道路右侧第一条直行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的轴线,以停车视距为边长所构成的三角形。
3级公路设计参数
3级公路设计参数
设计车速40km/h 车道数2 单车道宽3.5m 路基宽度8.5m 停车视距40m 最大纵坡7% 车辆荷载公路2级
平面同向曲线夹直线长度(一般240m 最小120m)
反向曲线夹直线长度2V=80m
横向力系数0.15
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60m 一般最小半径100m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路拱≤2%=600m 路拱>2%=80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50m 最小值40m
停车视距40m
超车视距(一般值200m 最小值150m)
平坡段货车停车视距和下坡段一样50m。
纵坡面:最大纵坡7% 最大坡长500m
最小坡长:一般值160m最小值120m
合成坡度10%=i y2+i x2开平方。
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4%=1100 5%=900 6%=700 7%=500m
设计洪水频率1/25
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450m 一般最小半径700m
极限长度35m 一般最小长度90m 横断面行车道宽度7.0 车道宽度3.5
土路肩宽度0.75 上坡最低速度25km/h
道路横坡2% 土路肩横坡3%。
视距三角形视距三角形【sight triangle】指的是平面交叉路口处,由一条道路进入路口行驶方向的最外侧的车道中线与相交道路最内侧的车道中线的交点为顶点,两条车道中线各按其规定车速停车视距的长度为两边,所组成的三角形。
在视距三角形内不允许有阻碍司机视线的物体和道路设施存在。
保证两条相交道路上直行车辆都有安全的停车视距的前提是必须保证驾驶员视线不受遮挡,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又称视距三角形。
要求在视距三角形限界内清除高度超过1.2m的障碍物。
按最不利情况,考虑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的组合确定视距三角形的位置。
行车视距对交通安全十分重要,在交叉口必须充分考虑这一要素,特别是无交通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应使驾驶员在足够长度的距离内看清路口,以及相交道路上的交通情况,以保证行车安全。
但是由于道路等级的不同,交叉路口的大小及道路宽度的不同,在低级道路或支路上的交叉口,往往因路口旁边建筑物和树木等影响到驾驶员的视线,形成一定的视线盲区。
同样,迎面横路上车辆的视线也会受到阻碍。
当两个方向行驶的车辆开始看到对方时,如图1-10所示,将两车所处的位置A、B两点与两车相交点K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两车相距K点不等,而且相差较大,又行驶速度相同,则两车会以先后次序安全通过相交点K;如果两车相距K点相等,且距K点较近、车速相同又较快,就容易发生碰撞事故;如果两车相距K点不等,车速也不相同,距K点远的速度快,距K点近的速度慢,这样也可能同时到达K点而发生危险。
因此,在影响视距的交叉路口,驾驶员应提前减速,做好应急推备,以保证安全通过路口。
在交通流量不大的路口,通常不设让路和停车标志,也没有采用交通信号控制。
车辆进入交叉路口的时机和行车速度由驾驶员自行掌握。
一般情况下,主干路车辆有优先权,次于路车辆应等待并寻找主干路上车流的间隙通过。
对采用停车控制方式的主于路和次干路,交叉路口主干路是优先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