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变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命题人:于爱华审核人:于爱华时间:2月29日班级:姓名:学号:【考纲要求】1、国际和建国后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人口迁移的作用。
【课标要求】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记忆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能够针对着不同的迁移事件说出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经济、自然、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能运用其解释人口迁移的实例。
人口的迁移【自主学习】1、人口迁移(概念):2、人口迁移的分类:(1)划分依据:是否跨越国界(2)分类:3、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4、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2)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3)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问题思考】二战后,短期流动人口增加的原因是什么?【跟踪训练】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A. 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2、二战后,人口由迁入地区变成迁出地区的是()A.非洲B.大洋洲C.北美D.拉丁美洲3、下列省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人口迁出地的是()A.上海B.四川C.广东D.江苏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主学习】1、影响因素2、迁入地的吸引力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地,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或的变化而变化。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评价①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②、、、、,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③在某种选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4、案例探究——美国的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思考:美国东北部退休的老年人,向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案例探究——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1)我国秦汉时期以前的人口迁移(2)促成人口重心南移的三次人口迁移高潮(3)我国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问题思考】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各包括哪些方面?【跟踪训练】1、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水源条件的改善B.民族政策的改变C.交通和通信的进步D.经济布局的改变2、“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比较,正确的是()A.从迁移方向看,都是从北方迁向南方B.从迁移原因看,都是战争因素引起的C.从迁移方式看,都是自发性迁移D.从迁移结果看,都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课堂巩固练习】(其中1—8题为必做题,第9题为选做题。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程标准: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4.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人口措施。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时间差异(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差异性3.空间差异(1)特点: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2)表现:兴旺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1)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基数共同决定的,即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因此不能仅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比拟人口自然增长数量。
(2)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图中A出生率;B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征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空间差异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兴旺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开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③我国:目前已根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④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不一定比开展中国家的低许多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型〞模式,且人口的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
相反一些兴旺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虽然已经属于“现代型〞模式,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大,在不同年龄段人口死亡率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比拟高,往往使这些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反而比开展中国家的高。
(2)开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不一定属于“传统型〞模式当前,绝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模式,但有些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如古巴。
学校:诸城市第二中学学科:高一地理编写人:李夕田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课本先展示图片,讲了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年增长量、以及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使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概念有个大概的认识,并对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产生震撼。
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可看作对课本前面情景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产业革命与二战是两个人口增长的分水岭,并让学生思考其深层次原因关于第二部分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我认为应该把各阶段对应的模式及特点统一起来讲,第一阶段对应原始型、第二阶段对应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过渡型、第四阶段对应现代型,并把各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人的寿命也作比较,然后让学生考虑各模式和阶段在什么地区和国家或什么时代存在。
第三部分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应的人口模式入手进而讨论会引起什么人口问题,关于人口问题的概念,不仅包括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引起的人口问题,也包括人口增长过慢、负增长以及人口过少引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可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2.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人口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深入,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等知识还不了解,本节运用本地资料,绘制表格,探究人口的增长模式,认识什么是人口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有哪一些,怎么解决等。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一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及其计算1、人口规模的变化一个城市的人口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它主要受到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的影响,两者之和便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值。
(1)自然增长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来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的高低与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初育年龄、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传统观念和习俗、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密切关系。
死亡率则受年龄构成、卫生保健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已由解放初期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趋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2)机械增长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机械增长的多少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以及国家的城市发展方针密切相关。
机械增长的速度用机械增长率来表示,即一年内城市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对年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千分率。
(3)人口平均增长速度(或人口平均增长率)人口平均增长速度(或人口平均增长率)指一定年限内,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的速度,可用下式计算:根据城市历年统计资料,可计算历年人口平均增长数和平均增长率,以及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平均增长数和平均增长率,并绘制人口历年变动累计曲线。
这对于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市无固定户口的人口。
一般分常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
前者指外地或外国来本市从事较长一段时间公务、商务的人员,也包括外来的临时工、季节工、借调、支援人员等;后者指前来开会、参观学习、工作出差、游览以及路过而短时间停留的人员。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中心城市,流动人口已占市区人口的20%〜30%左右。
【板书】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异(1)时间差异极其缓慢先快后慢明显加快农业革命工业革命(2)空间差异大洲:国家:3、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社会生产力【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现在老师的小心肝一直砰砰地跳,同学们能不能来点掌声给老师鼓励一下,平复一下老师现在绷紧的神经。
【师述】谢谢,大家的掌声!老师小心肝跳的怎么快是因为新年过后,竟然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多得美女——和帅哥!现在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春节是哪一国的节日?【生答】中国【师述】那中国什么东西最多【生答】人口【师述】今天的主题“人口的数量变化”来告诉我们世界人口数量有怎样的变化趋势?【板书】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ppt显示】【师述】我们先看一下这张图,这位黑黝黝的人是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他为什么跑到医院看望一个男婴呢?难道这是超人?我们都没听见有关超人相关新闻,可见并非如此!看一下这样图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个男婴是世界上第60亿人口,再看一下时间是1999年!这已经是20年多年前的事。
现在我们地球有多少人呢?老师查阅了相关的文件,发现有大概65亿。
人口数量变化怎么多,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人口数量变化呢?我们看一下这则材料,了解一下这个概念——自然增长率。
【ppt显示】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师述】大家看一下这则材料,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生答】出生率、死亡率【师述】了解概念之后,再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人口的数量变化,老师将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给大家分析。
先从时间角度给大家分析,我们看一下这两张图。
【ppt显示】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生答】相对较少。
人口数量变化及统计分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球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2.掌握常见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及计算方法。
3.实现对人口数量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二、教学内容1.全球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2.人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总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构成等。
3.人口数量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及分析。
三、教学过程1.全球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首先引导学生对全球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等。
接着,老师讲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基本模型以及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人口数量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人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总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构成等讲解总人口的概念,并强调人口数量统计所需的人口普查。
然后分别讲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构成等指标,并介绍具体的计算方法。
在介绍每个指标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计算相应的指标。
3.人口数量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及分析学生可以利用Excel等工具,将所学的人口数量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可以尝试利用不同的图表类型,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分析人口数量数据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同时,学生还可以结合其他数据,如经济数据、教育数据等,进一步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可以设计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比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短文进行总结。
作业可以包括数据图表、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给予评分。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注重实际情况及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适量使用计算工具,提高人口数量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效果。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深入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复杂性。
同时,需要老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教学资源。
六、总结人口数量变化及统计分析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社会课程设计人口变化的教案社会课程设计——人口变化的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人口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 分析人口变化的原因和趋势;3. 探讨如何应对人口变化对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4. 培养学生的统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口变化的概念和背景知识;2. 人口变化的原因和趋势;3. 人口变化对社会的影响;4. 应对人口变化的挑战;5. 统计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情境:通过引入一个真实的人口变化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课堂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全面介绍人口变化的概念、原因和趋势;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共同探讨人口变化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4. 数据分析和展示:学生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图表和报告;5.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社会活动家等角色,就应对人口变化的挑战进行辩论;6.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思考。
四、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相关图片和数据;2. 统计数据和图表,可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获取;3.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问题和指导材料;4. 学生统计和数据分析报告的模板。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情境(约10分钟)教师以一个真实的人口变化案例为引子,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课程的主题。
例如,可以以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为例,让学生想象并讨论一下这种变化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步骤二:课堂讲解(约15分钟)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简要介绍人口变化的概念、原因和趋势。
结合具体数据和图表,让学生对人口变化的过程和特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步骤三:小组讨论(约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就人口变化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和指导材料,帮助学生思考和组织讨论。
步骤四:数据分析和展示(约25分钟)学生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对人口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并形成报告和图表展示。
世界的人口教案标题:世界的人口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变化情况;2. 掌握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人口统计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变化;2. 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有多少吗?在哪些地方人口最多?”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本课话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世界的人口,了解人口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第二步:介绍世界人口(15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最新的世界人口数据和图表。
2.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人口的分布特点、人口的变化趋势等。
第三步: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2. 学生积极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整理答案,并补充新的原因,如生育率、死亡率、医疗水平的提高等。
3. 通过案例分析和群体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四步:解决人口问题(20分钟)1. 教师提问:“人口过少和人口过多都会带来什么问题?”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列出人口过少和人口过多可能带来的问题,并进行报告。
第五步:延伸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研究和调查,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建议。
第六步:总结(5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鼓励学生通过跨文化交流,增进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学生完成课堂讨论和报告的质量和深度;2. 学生在延伸拓展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3. 学生给出的解决人口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教学资源:1. 图表和数据的投影仪或黑板;2. 世界人口的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世界人口的话题,让学生了解人口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再通过学习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人口统计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世界人口日是每年的7月11日。
1987年7月11日,地球人口达到50亿。
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这天达到80亿。
读图,完成表格内容:
活动:认识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分析:
(1)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有何特点?
(2)世界人口从50亿到8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有何特点?
(3)利用这些数据,说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由于全球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很多。
2011-2020年平均每年新增人口超过8000万,相当于每年大约新增一个德国的人口。
(二)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衡量标准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越大,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小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人口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
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增长越快;读图完成表格内容: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明确:
全球人口增长迅速
理解自然增长率:
结合我国近几年人口增长理解:
读图获取信息:
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亚洲人口最多,大洋洲人口最少,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找出关键信息:每年有不少人从其他地区迁入北美,使得北美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其自然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除了受人口自然增长影响,还受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
形象理解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会出现就业困难、饥饿贫困、交通拥堵、资源消耗多等问题。
一、教案基本信息《人口的数量变化》学科领域:地理、人口学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水平: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地图解读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1. 人口数量变化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2.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 利用地图、数据和实例,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
3. 开展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地图、数据表格等教学材料。
3. 投影仪和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数据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数量变化的现象。
2. 学生分享对人口数量变化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PPT,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即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复习心得和疑问。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PPT,了解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7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
200000×(1+2%)10=24.38万(人)
24.38万×1.7%=4144(人)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
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过渡: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是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教师补充材料二、三
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提问:人多且增长快的国家又采取什么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让学生阅读课本P5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