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分水滨江景观规划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3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分区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
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
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
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
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
桐庐规划馆桐庐规划馆是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的一座建筑设计和规划展示中心,位于桐庐县城的中心区域。
规划馆的建筑风格充满现代感,外立面采用了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整体造型简洁大气。
规划馆共有三层,展览面积达到了2000多平方米。
进入规划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宽敞明亮的大厅。
大厅中央是一个圆形接待台,左右两侧是展示区域。
展示区域利用光线和色彩的巧妙搭配,展示了桐庐县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未来发展规划。
墙上挂满了介绍桐庐的图片和文字,还有一幅幅地图和规划图,生动地展示了桐庐的魅力和潜力。
规划馆的二楼是主要的展示区域。
这里设置了不同的展示区,涵盖了桐庐县的各个方面。
首先,有一片大型的沙盘模型,展示了桐庐县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地形地貌。
沙盘上栩栩如生的模型构建了一个微缩的桐庐,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在沙盘的周围,还有一些介绍桐庐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展板,配合沙盘一起展示了桐庐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另外一个展示区是关于桐庐发展规划的展示。
这里展示了桐庐县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蓝图,介绍了桐庐县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
展示区通过文字、图片和模型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桐庐县的未来发展前景。
这对于吸引投资和促进桐庐县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一个展示区是关于桐庐的文化和民俗的展示。
这里展示了桐庐县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包括桐庐县的传统美食、服饰、工艺品等。
这个展示区非常丰富多样,让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桐庐的文化底蕴。
除了展览区,规划馆还设有一个多功能演讲厅和一个咖啡厅。
演讲厅用于举办各类座谈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咖啡厅则为参观者提供了休憩的场所。
规划馆的设计和规划非常人性化,方便参观者的游览和交流。
总之,桐庐规划馆作为桐庐县的地标建筑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展览内容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
规划馆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桐庐县的城市形象建设,也为桐庐的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相信在规划馆的引领和带动下,桐庐县的发展将更加繁荣和美好。
古树天堂养生福地——桐庐云湖省级森林公园作者:叶晨曦来源:《浙江林业》 2018年第3期分水镇是桐庐县的副中心,至今已有1300多年建制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云湖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分水镇北面分水江畔,距桐庐县城50公里、杭州市区80公里,是一座由朝阳、盛村和徐桥三大村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串联而成,以休闲、度假、观光为主体功能,集疗养、避暑、健身和农家文化为一体的生态型、山水融合型森林公园,经营面积1058.31公顷,其中林地面积984.19公顷。
曲折迂回的水景,山峦起伏的地貌,绚丽多彩的森林,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交相辉映,构成了极佳的森林避暑度假胜地。
依托古树资源加快森林公园建设云湖省级森林公园内森林覆盖率达93%,绿化率达94.8%,常年绿海漫漫、郁郁葱葱。
除了四季常青、林相丰富、色彩多样、富有特色的森林植被景观外,还拥有丰富的古树资源,据2017年5-6月对公园范围内的古树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森林公园范围内现有古树201株,占全桐庐县古树总数的十分之一,隶属7个科,7个属,以银杏、榧树属为主,银杏51株,占25.37%,榧树属共140株,占69.65%,其中榧树139株,香榧1株,另外公园范围内还有后备古树资源135株,树种以榧树为主。
挖掘古树资源,加强保护工作。
近年来,分水镇大力挖掘古树资源,通过改善立地条件,增加营养面积,地下做好通气透水,地上做好护栏维护,保证古树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加强古树名木日常养护,清除古树名木周边杂物、垃圾,及时修剪整枝,加强古树名木施肥追肥等复壮管理工作,防治病虫害。
同时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资金的投入,建设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专项基金,确保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进一步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宣传力度,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制度与保护监理,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法治化。
实行一树一策,个人责任落实。
森林公园内的古树大多分布于村边、路边、屋旁、小公园内,较为分散。
HANGZHOU QIANTANG RIVER URBAN DESIGNAND LANDSCAPE PLANNING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1. INTRODCTION 序言新一轮的杭州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杭州市的发展方向为“以主城为基础,沿江向东发展,跨江向南发展”。
二十一世纪杭州城市已经迈向了充满希望的“钱塘江时代”。
为创建有杭州自己个性的城市形象,营造杭州自己特有的建筑风貌和环境特色,形成有杭州地域文化背景的文化特色,对以钱塘江为中心的新杭州城市空间形态应超前做出合理的处理和艺术安排,并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下就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提出规划探讨和概念设计。
1.1 Background 项目背景杭州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长期以来是以西湖和旧城为核心,层圈式地逐步向外扩展,这种单核式、封闭型的团块状空间形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按照新一轮杭州市总体规划对杭州市城市用地布局原则与基本思路,根据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杭州市的发展方向为:以主城为基础,沿江向东发展,跨江向南发展。
因此,及时对以钱塘江为中心轴线的新杭州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大手笔的艺术处理和划时代的科学安排,形成杭州本身特有的建筑风貌和环境特色,显示杭州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城市形象,必须在充分考虑和利用钱塘江江滨现状的同时,建立一个超前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模式,精心创作一个理想的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此项目的设计范围包括钱塘江两岸,北岸西起钱江一桥,东至钱江二桥;南岸西起滨江一号路西端,东至钱江三桥,两岸纵深500米至1000米左右。
根据要求,通过城市设计,对已完成的控规提出修改和建设性意见,指导即将实施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满足适应社会发展的经济和生产条件、生活环境和人的活动的功能需要和视觉感受等要求,在技术上做到科学合理,在美学上赋予城市特征和形象,使钱塘江及钱江两岸真正形成富有现代气息及地方特色、风格协调、品味高雅的城市新空间,推动城市沿江发展。
滨江公园设计方案滨江公园设计方案一、规划背景和目标:滨江公园位于城市南部,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设计目标是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和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公园,以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并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放松的场所。
二、主要设计内容:1.景观设计:以滨江公园所处的自然环境为基础,采用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增加绿地面积,并有选择性地引入特色植物,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在滨江公园内设置人工湖泊和水景,增加水体面积,为游客提供湖畔休闲区域和水上娱乐设施。
2.功能区划:根据市民需求和公园规模,将滨江公园划分为休闲区、运动区、文化区和游乐区等四个主要功能区:休闲区主要设置有健身步道、凉亭和休闲座椅,供市民散步、休息和聚会;运动区主要设置有篮球场、足球场和网球场等运动设施,满足市民的运动需求;文化区设置有音乐喷泉和露天剧场,为市民提供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游乐区设置有儿童游乐设施、旋转木马和攀岩设施等,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
3.交通配套: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滨江公园设计了完善的交通配套措施。
首先,在公园周边设置了公交车站和自行车租赁点,方便市民搭乘公共交通进入公园;其次,在公园内设置了停车场,提供充足的停车位,方便市民自驾前往公园。
三、预期效果和创新点:1.提供一个城市绿肺: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引入大量的植被,滨江公园将成为城市的绿肺,为市民提供一个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大自然的场所。
2.促进城市文化交流:在滨江公园的文化区设置音乐喷泉和露天剧场,可以举办音乐会、戏剧演出和文化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促进城市文化交流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3.打造多功能的休闲场所:滨江公园的多功能区划,能够满足市民的各种休闲需求,不仅可以进行体育运动,还可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为市民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休闲场所。
4.注重生态环保:在滨江公园的设计中,注重保护自然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并提供了循环利用的水处理系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1)10-0054-04 收稿日期 2020-05-15摘 要 乡村景观特征的研究是乡村规划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该文选择桐庐梅蓉村为典型样本,微观上,利用图解分析从自然景观要素、农业景观要素及聚落景观要素三个层面分析梅蓉村乡村景观要素特征;宏观上,利用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两个角度整体分析景观格局特征,从而总结提炼乡村景观特征现状。
为分析富春江其他乡村景观特征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乡村景观特征 景观要素 景观格局 梅蓉村Abstract The study of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hoosing Tonglu Meirong village as a typical sample, from the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we analyze the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of Meirong village from three aspects of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nd settlement landscape elements by means of graphic analysis. On the macro level, the Fragstats landscape index is used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pattern features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patch type level and landscape type level, so as to summarize and ex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nalysis of other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of Fuchun river.Keywords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Landscape elements, Landscape pattern, Meirong village姚 洁 | Yao Jie 杨 凡 | Yang Fan 包志毅 | Bao Zhiyi富春江滨江平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以桐庐梅蓉村为例Rur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Binjiang Plain in Fuchun River: A Case Study of Meirong Village in Tonglu乡村景观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依据地形等自然资源形成的生产与生活的景观,由于自然、历史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1]。
桐庐县钱塘江流域分水江干流(桐庐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桐庐县富春江干堤加固一期工程)施工图说明桐庐县钱塘江流域分水江干流(桐庐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桐庐县富春江干堤加固一期工程)施工图总说明1总则1.1工程概况分水江流域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钱塘江下游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的山云岭,于杭州市桐庐县与富春江汇合,流域面积3444km²,河道全长164km,总落差965m,主流以紫溪、横村镇方埠为界,分为上、中、下游河段。
主流的上游河段(山云岭~紫溪)长度106.9km,河道平均坡降8.6‰;中游段(紫溪~横村镇方埠)长度44.8km,河道平均坡降0.8‰。
下游段(横村镇方埠~桐君街道)河长12.5km,河道坡度减缓(平均坡降0.5‰),为感潮河段,洪水时受富春江河道洪水顶托影响明显。
本工程涉及的分水镇五里亭至桐君街道段长42km,平均比降0.52‰,除瑶琳镇毕浦处河道较窄外,两岸均有河谷平原分布。
分水江流域早在1998年就制定了《分水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随后因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等原因重新编制了《分水江干流(桐庐段)河道治理规划(2006-2020)》,对以流域防洪安全为基础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行了规划。
2008年,《浙江省桐庐县钱塘江流域分水江干流(桐庐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得到浙江省发改委审批通过。
2009年6月《桐庐县钱塘江流域分水江干流(桐庐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得到浙江省发改委的批复。
2010年1月初,我院完成的《桐庐县钱塘江流域分水江干流(桐庐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也经浙江省发改委评审通过。
因初步设计报告中的东溪堤、上王家堤、瑶林三期堤、上浦滩堤和旧县三期堤均已实施完成或正在施工,本次施工图设计仅包括城东干堤、孙家干堤和浮桥埠堤。
各堤段的设计标准及范围见下表。
施工图各堤段的设计标准及范围表编号堤名位置防洪标准堤防等级长度m)1 城东干堤上段九岭溪出口(方埠村)~支流出口5% 4 13062 城东干堤下段横村二桥~徐家埠5% 4 10693 孙家干堤上段孙家~横村新大桥5% 4 21274 孙家干堤下段独山机埠~龙伏溪出口处老横村镇段5% 4 5835 浮桥埠堤桐庐化工厂~分水江大桥5% 4 1030本工程所涉及的桩号均为各堤段自编桩号。
桐庐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桐庐县人民政府二零零八年二月桐庐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鹤忠副组长:吴金富(县环保局)成员:金世勇(县发改局)皇甫瑞国(县建设局)汪文清(县环保局)江明德(县国土局)汪来宝(县水利局)周华新(县林业局)王华杰(县农业局)仇文富(县经贸局)余德泉(县统计局)钟玲珠(县交通局)潘志琪(县旅游局)领导小组下设技术组,技术组成员名单由县生态办另行下文。
(桐政办[2006]131号)《桐庐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责任表编制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市环科院桐庐县环境保护局项目负责人:刘瑜(工程师)参加编制人员: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卢瑛莹(工程师)张雍(工程师)杭州市环科院:高玉蓉(工程师)盛海燕(工程师)桐庐县环境保护局:汪文清(副局长)胡存有(科长)洪敏储云峰审核:谭湘萍(教授级高工)吴金富(局长)第一部分桐庐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桐庐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性质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划,明确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基本要求、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的过程。
第二条规划目标根据桐庐县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生态环境要素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全县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设臵区域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门槛,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以控制和改善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行为,为政府开展区域性开发建设活动提供环境决策基础,为环保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提供基本依据。
第三条规划范围与期限本规划以桐庐县整个行政区域为规划范围,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
规划基准年:2005年;近期:2006-2010年;中远期:2011-2020年。
《桐庐县瑶琳仙境景区旅游改造项目策划方案》文本目录第一篇概况述要一、策划区概况 (1)(一)区位述要 (1)(二)位置范围 (1)(三)地形特点 (1)(四)环境现状 (2)二、项目概况 (2)(一)项目历史 (2)(二)项目现状 (3)(三)项目要求 (3)(四)项目依据 (4)第二篇基本分析一、资源特点分析 (5)(一)资源基本分析 (5)1.自然旅游资源 (5)2.人文旅游资源 (6)(二)资源评价与特色分析 (6)1.美学观赏价值评价 (6)2.科学教育价值评价 (6)3.历史文化价值评价 (7)4.游憩价值评价 (7)二、现状问题分析 (7)(一)景区原有框架、格局的种种限制 (7)(二)周边居民的争利矛盾 (7)(三)周边各类景点的分流冲击 (7)(四)产品结构较单一,社区环境不和谐 (7)(五)景区开发内重外轻 (8)三、背景趋势分析 (8)(一)景区改造的外在背景分析 (8)1.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环境背景 (8)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状况 (10)3.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需求的环境背景 (11)(二)项目改造的内在背景分析 (11)1.浙江富春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自身发展诊断 (11)2.旅游改造项目策划的要素与环境 ...................................................................................... 13 四、市场客源分析 . (14)(一)总体市场定位 (15)(二)国内客源市场 (15)1.核心市场划分 (15)2.目标市场细分 (15)3.市场开发目标 (18)(三)海外客源市场 (18)五、竞争对手分析 (18)(一)国内溶洞旅游现状特点分析 (18)(二)溶洞旅游发展动态趋势 (19)1.封养生息,萎缩关闭 (19)2.出新造奇,夸最求大 (19)3.优化环境,丰富内容 (19)4.扩大空间,做大景区 (19)5.强强组合,联线结盟 (20)六、SWOT分析 (20)(一)优势分析 (20)1.景区有可开发的空间 (20)2.景区有可开发的基础 (20)3.景区有可开发的资本 (20)4.景区有可开发的机遇 (20)5.区位优势 (21)6.生态环境优势 (21)(二)劣势分析 (21)1.旧日业绩辉煌,阴影效应强大 (21)2.资源缺乏独特性,景区设施陈旧老化 (21)3.同类资源丰富,空间竞争替代性强 (21)4.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2)5.旅游产品不足,缺乏拳头品牌 (22)(三)威胁分析 (22)1.交通条件的改善,可能带来的“绕过”威胁 (22)2.对手众多,竞争激烈 (22)3.警惕非理性的规划误导 (22)4.“适度”开发难以把握 (22)(四)机会分析 (23)1.国际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23)2.“三江两湖”旅游开发的机遇 (23)3.企业资本对旅游的推动作用 (23)(五)基本结论 (23)第三篇主体构想一、总体策划 (24)(一)战略目标 (24)(二)基本理念 (24)(三)总体方向 (24)(四)指导思想 (24)(五)景区定位 (24)1.规划衔接 (24)2.性质定位 (25)(六)目标定位 (25)(七)形象定位 (25)1.定位策略 (25)2.主题定位 (25)3.形象口号 (25)(八)开发期限 (26)二、框架构想 (26)(一)构想原则 (26)(二)框架布局 (26)(三)基本思路 (26)(四)主导结论 (27)(五)特色创新 (27)三、分区设计 (27)(一)瑶琳溶洞科学旅游区 (27)1.空间位置 (27)2.资源现状 (27)3.功能区形象 (27)4.总体创意 (27)5.策划思路 (28)6.区块布局 (29)7.主要项目与景点清单 (29)(二)、西宫溶洞景观游览区 (30)1.空间位置 (30)2.总体创意 (30)3.基本思路 (30)4.特色创新 (30)4.主要项目/景点的策划设计 (31)(三)东宫地穴探险考察区 (34)1.空间位置 (34)2.总体创意 (34)3.基本思路 (34)4.主要项目/景点的策划设计 (35)(四)洞前旅游综合服务区 (35)1.空间位置 (35)2.资源现状 (35)3.区块形象 (35)4.总体创意 (36)5.主要景点/项目的策划设计 (36)(五)瑶池生态休闲度假区 (37)1.空间位置 (37)2.资源现状 (37)3.区块形象 (37)4.总体创意 (37)5.主要景点/项目的策划设计 (38)(六)灵谷森林露营活动区 (40)1.空间位置 (40)2.资源现状 (40)3.区块形象 (40)4.总体创意 (40)5.主要景点/项目的策划设计 (41)(七)“大瑶琳”布局构想(影子方案/虚拟方案) (42)1.布局结构: (42)2.具体内容: (42)第四篇实施发展一、线路组织 (43)(一)景区游线安排 (43)(二)游客行程安排 (43)二、形象策划 (44)三、市场营销 (44)(一)旅游营销策划 (44)1.市场营销理念 (44)2.市场发展趋势 (45)3.市场开发方向 (45)4.基本营销策略 (46)四、近期开发重点 (47)五、环境设计与资源保护 (48)六、运营管理 (48)1.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48)2.政策支持 (48)3.资金支持 (49)4.加强人才培养 (49)七、注意事项 (49)图集目录一、区域位置图二、市场分析图三、综合现状图四、总体平面图五、功能分区图六、主要景观项目图七、洞内景观项目图八、交通游线图九、桐庐县景点分布示意图第一篇概况述要一、策划区概况(一)区位述要瑶琳仙境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距杭州115公里,离县城28公里。瑶琳仙境所在的桐庐县位于杭州市郊,是“西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县境北邻富阳,西邻淳安、临安,东接诸暨、浦江,南连建德;富春江、分水江流经全县,320国道穿境而过,杭(州)——新(安江)、新——淳(安)、于(潜)——分(水)、桐(庐)——浦(江)4条公路干线穿境而过,并与杭浙赣铁路及杭徽公路相衔接;县内有多条支线组成“乡乡通车”的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如今,杭州市正在实施“交通西进”的重大战略部署,横贯县境的05、16省道和杭千高速公路均已实现通车,县域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桐庐县地域面积1825平方千米,人口39万,辖4个乡、7个镇、2个街道,境内自然景色多姿多彩,旅游风光得天独厚,是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素有“钟灵毓秀之地,潇洒文明之邦”的美称。(二)位置范围本次策划的空间范围,有两个层面:一是项目实施空间(小空间)即根据甲方委托所定,主要以景区之内、驼峰山以南的22公顷占地面积为核心空间,并根据项目设计的需要,涉及少量近邻区块。具体包括:景区牌坊以内的原三宫六苑地块、洞前区地块、山北林荫大道地块、林荫大道北山塘(湖泊)地块、出口区地块(妙峰苑等)、东部山林地块(小火车周围山地)等(,有关地块的四至范围,详见“策划图件”中的《总体平面图》)。二是项目发展空间(大空间)即为了今后的发展,根据策划思路、目标定位、项目操作等的需要,拟以瑶琳仙境(小空间)为轴心区块,辐射至周边如红灯笼乡村家园、天目溪漂流及浪石金滩、垂云通天河、琴溪香谷等瑶琳片景区群的大空间(,参见“策划图件”中的《桐庐县景点分布图》)。本次策划具体实施的项目内容,主要布设于前者(小空间)。(三)地形特点瑶琳仙境位于杭州、桐庐、建德、淳安一带的钱塘江复向斜的毕浦向斜,主要发育在黄龙灰岩、船山灰岩以及一部分栖霞灰岩中。规划区在强烈的印支运动中,上升成陆,并使以前的构造一起卷入新华夏系构造形式。在它的控制下,境内主体与洞穴的走向多呈北东向。又因本地碳酸盐主要限于上古生界上部,故喀斯特沿这方向作条带状断续分布。新构造运动部体间歇上升,并以掀升和断地上升为特色。其幅度随时间由大变小,塑造多期(代)性层状喀斯特,并使后期层状洞继承性地近距离下接,叠成如瑶琳洞的多期复合型高大洞穴。本区地貌发育和分布具有盆状特点。在平面上,区内低山、丘陵、阶地,略呈长方形,组成的地貌类型和形态较为简单,只由侵蚀剥蚀强烈的砂页低山和喀斯特低山组成,海拔一般500M-600M,最高达803M;内圈近三角形,组成地貌类型较为复杂,由各类丘陵、阶地构成,地势较低,高度一般小于300M。其中丘陵分布在周边,阶地分布在内部;中心部门为分水江和桃源溪下游沿岸宽阔低平的河谷平原。瑶琳仙境系浅埋型石灰岩溶洞,其主体发育于石碳纪船山灰岩中。洞体受北洞向断裂控制,及北东向张扭断层强烈切割,形成北东向构造破坏带。地下水活动强烈,经过溶蚀,形成洞穴。地表上升,基准面下降,产生崩塌,地下水也随之下降,使原来形成的溶洞,地下河抬升并在饱气带中变成干洞。由于构造破坏,产生大量崩塌,岩溶水利用破碎构面,向深处岩溶通过。如此几经溶蚀、崩塌,形成了今天的瑶琳洞。(四)环境现状1.水质。瑶琳仙境饮用水主要为山塘水库和天目溪江水,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其中天目溪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2.大气。景区内无严重污染,全景区4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中,山体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瑶琳仙境洞内温度16-17℃,四季如春,空气中含氧量约为21.4-21.6%,二氧化碳含量在0.3%以下。3.酸雨。据1985年县监测站对桐庐镇降雨酸雨度测定,酸雨为55.2%,降雨平均酸碱度为6.5,最小为4.34;由于瑶琳仙境所在地瑶琳镇无重工业等污染源,且植被覆盖率较高,景区重视环境优化,其实际状况应该远远低于这个标准。4.噪音。景区内测得49.5分贝,符合国家0类标准。5.土壤。景区内土壤主为红壤和黄壤两类,一般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地发育红壤,分布面较大,以石灰岩上发育较好。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发育黄壤,分布面积较小。二、项目概况(一)项目历史本项目的历史背景如下:瑶琳仙境自1979年10月首次开发、1981年对游人正式开放以来,至今已经历了27个年头的漫长历程。27年来,瑶琳仙境凭借其独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平均年游客量达到60万人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瑶琳仙境的问世和倩影,曾引起了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旅游的轰动;1984年年游客量高达126万人次。1986年,地方政府在原开发出的前厅、一二三厅的空间基础上,又组织开发了瑶琳洞的新空间――四五六厅。由于后开发的三厅先天不足,景观单调,开发虽然带来一定效益,但并没有引起轰动效应。1991年,为改变后四厅自然景观单一的缺陷,有关部门又将其建成以中国神话故事为题材的神仙世界游乐宫,迎合了部分旅游者的需要。但在溶洞内搞此类项目究竟是否合适,当时争议极大。1992年,为解决游客从七厅出口返回行走路线太长,一条578米长的游览列车线(小火车)开通,成为瑶琳仙境的辅助功能项目。1993年,旅游总公司又投资200余万,将三厅出口的2800平方米休息室改建成以中国古代三十六计为题材的“蜡像馆”(现已封馆);1995年,旅游公司又与当地村民合伙创建了“三宫六苑”,主要以展出奇石、农艺工具、根雕等作为人造景观,成为瑶琳景区的又一寄生性项目。(二)项目现状按照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瑶琳仙境问世25多年,几经开发,目前已处于产品衰退期。景区设施已显陈旧,景观老化现象严重。为保护景观,控制人流,瑶琳景区现在采取了每一刻钟放入40-60人进洞的措施,节假日经常会有等候的人群因此而排起长龙。现状年游客量基本维持在32万左右。本着“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和“洞内是仙境、洞外是花园”的建设方针,景区现已初步打造成洞内、洞外全面绿化、设施文明的景区。林木覆盖率达95%以上。2000年世界旅游洞穴会议首次移师至亚洲并在瑶琳仙境召开,瑶琳仙境进入世界著名洞穴之列。此次会议后,为了加强对溶洞的保护,旅游集团公司又将四五六厅关闭;同时,增加了一些新产品(如“锣鼓情缘”、“妙峰苑”等),以吸引游客。由于历史悠久,瑶琳景区的品牌在华东乃至全国都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并在长期经营之中形成了自己良好的营销网络和经营队伍。(三)项目要求本项目是浙江富春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面对瑶琳现实,立足景区发展,根据资源特点、市场需求和竞争水平,审时度势而提出来的瑶琳仙境景区“提升改造”项目。其实质是传统老景区谋取自我发展的“二次改造”项目。公司提出:应“以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对瑶琳仙境景区进行“提升改造”。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瑶琳仙境品牌及现有营销网络的市场占有率等无形资产的潜力,更多地吸引、接待中外游客,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公司要求策划的具体内容有:资源特点分析;客源市场定位;功能分区和项目策划;旅游形象与营销策划;游线与游览组织;景区运营管理;环境设计与资源保护等。这实际上涉及到:产品提升、内容扩张、布局调整、业态转型、市场拓展和人气重聚等重大问题。重点在:项目策划与档次提升。这是二次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本策划根据浙江富春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需要和所面临的市场机遇与竞争,适应杭州旅游西进、建设旅游大市(大省)和桐庐经济发展、产业提升的有利形势和现实需求,以“创建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为战略发展目标,以构建桐庐──杭州──上海;桐庐──千岛湖──黄山;桐庐──天目山;桐庐──浦(江)义(乌)东(阳)等旅游经济圈,增强桐庐县城旅游集聚和辐射功能为运作实施方向,通过对瑶琳仙境景区的客源市场、功能分区、项目活动、旅游形象营销、以及与之相应的游线与游览组织、景区运营与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重新策划改造,实现产品扩张,游客增量,努力将瑶琳仙境推向景区发展的“第二春”。这是一个对“两江一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众多传统景点“二次改造”有着典型示范作用的重要的探索性项目,是一个光荣而艰难的重大课题。(四)项目依据《杭州市风景旅游业“十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纲要》;《关于推进“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推进杭州旅游国际化启动方案》(中共杭州市委,2004年8月);《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桐庐旅游产业“十五”总体规划纲要》(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桐庐县风景旅游局,2001年编制);《瑶琳仙境风景区总体规划(草案)》(桐庐县人民政府[1984]41号文件上报附件,1984年4月);《关于瑶琳仙境风景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84]317号文件,1984年7月);《瑶琳仙境景区总体规划(2000-2010)》(浙江树大园林建筑设计所、浙江省桐庐县风景旅游局,2001年5月编制)。第二篇基本分析一、资源特点分析(一)资源基本分析瑶琳仙境拥有极其丰富和富有特色的溶洞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1.自然旅游资源瑶琳仙境旅游区主要是以溶洞内的自然景观欣赏为主,辅之溶洞探险旅游、森林度假为一体的观赏度假旅游区。景区内的瑶琳洞古称仙灵洞,又称瑶琳仙境。瑶琳洞内石笋、石钟乳其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类型之齐全、形态之奇特,均为国内罕见,是我国中部中亚热带湿润区沿海地区典型的喀斯特洞穴景观。洞内景石类型齐全,形态各异,美感度高,且密集程度在国内罕见:钟乳石。各洞厅都有分存,主要分布在一、三洞厅,一般长约几十厘米到一米,最长约二米,如一厅的“玉树琼林”和第三厅的海狮接水。形状有钟状、乳房状、倒锥状、碗状等。石笋。为瑶琳洞碳酸钙沉积物的主要类型,各洞厅都有分布,尤其在一厅的“聚仙厅”、二厅的“群狮厅”、三厅的“三十三重天”等都是石笋密布、集中生长的地方。如“三十三重天”景点的石笋从集百支,形态千差万别,最大的一支长7M,直径1M左右,非常罕见。石柱。也是瑶琳洞碳酸钙沉积物的主要形态之一。各洞厅都有分布,最大一根石柱高14M,直径7M。石瀑布。主要分布在一、二洞厅,规模较大的有10余处之多,其中宽大于5M,高大于6M的石瀑布就有6处。一洞厅有一石瀑布“银河飞瀑”,宽约17M,高约15M。石帷幕。各洞厅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一、三洞厅,一般宽约10-15M,高约3-8M,有的由上部钟乳石与下部的石笋连接在一起构成,如一洞厅的狮象迎宾,三厅洞的曲桥通幽等。边石塘。在三洞厅中部和四洞厅尾部,他们的沉积形态由边石、石梯田、石冰、石片、石珊瑚、石花、晶针等。钙(华)板。各洞厅都有分布,尤其三、四洞厅发育最好,层次较厚,如三厅的“发财鼓”钙板层厚达十几厘米,敲打时可发出悦耳的声响。穴珠。瑶琳洞内存在二种穴珠,一种在四洞厅尾部,为白色或乳白色的圆珠状、椭圆状、扁圆状,直径一般在4CM左右;另一种在三厅尾部的地下河道上,一般为青灰色,直径一般在3CM左右。卷曲石。在五洞厅尾部的洞厅板上,有白色卷曲石,长约8CM。瑶琳以其曲折有致的洞势地貌、瑰丽多姿的群石溶洞景观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华东旅游热点,赢得了“全国诸洞冠”的美誉。其中,第二洞厅地厅地形崎岖,深潭幽谷,危崖陡壁,暗河露出。特色是峡谷幽深,第三洞厅,规程物发育,“三十三天”是岩岭成壁、层次丰富。“擎天大柱”气势壮观,巍峨突兀。第四洞厅主要是水,其次是石砍、石坝,以双江口为最。第五洞厅地下暗河河漕流动,时伏时露。基座有洞穴次生物,主要是缓流地面钙壳、地云纹,部分顶板鸭管石丰富,蔚为壮观。第六洞厅以管道式洞道为主。方介石、石英石和小型石珠闪闪发光,堪称奇观。茅山溶洞探险游览区内有深谷、悬崖、洞穴,洞穴密集,尚未开发,适应现代探险旅游的市场需求,是目前全国首批溶洞旅游探险区之一,在华东地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桃源溪游览休闲区内森林茂密,植被保护良好,一条山涧小溪贯穿通过,呈现一派原始森林气象,是森林休闲旅游度假圣地。景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植被多为灌丛草地,一般覆盖度均较大,达80%以上。自然植被分为针叶林,针叶阔叶林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中山山顶矮林、山地灌丛、草丛、竹林7个植被型,人工植被分为农业植物、竹林、经济林、茶园、果园7个植型组。景区内动物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野生动物。根据县林业局初步调查,兽类8目17科39种;鸟类12目24科81种;蛇类3科14种;鱼类15目26科114种;昆虫类16目93科873种。2.人文旅游资源瑶琳洞景,以“奇、秀、雄、深”为特色,历代文人多有青睐,其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清《严州府志》称瑶琳:“天境殊绝,唐宋以来,题墨尚存。”至今在洞内三厅石壁上,有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88年)和唐贞观十七年的游人字迹。元末乡人徐舫避住于此,有《瑶琳咏集》一卷。在瑶琳洞洞口上方,镌有“瑶琳仙境”四个大字。在洞口右侧的石壁上,刻有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673年),同游石刻一方,系当时知县杨保彝所题写。在三厅出口的高台处,有一处被胶结的木炭层,炭层上结有45CM高的石笋,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有关专家1982年用同位素(C14)检验测定,距今为2900年。据分析,这可能是西周时期古人用火的遗烬,当时人们已发现这个洞穴,并有人进洞探险。洞内还陆续发现自东汉以来的古钱、陶瓷残片、剪刀和铜镜,其中铜镜上刻有“方舟”字样。更可贵的是在一厅“银河飞瀑”处,曾发现一枚4.7公分、直径3.5公分“中国犀牛”的牙齿。瑶琳洞又以其规模宏大,形态丰富,沉积物类型众多等特点,成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洞穴研究对象,并历时三年编写有《瑶琳洞形成与环境研究》一书。(二)资源评价与特色分析1.美学观赏价值评价瑶琳之美在于天工造化,在于神奇虚幻,在于似与不似,在于妙不可言,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瑶琳洞集形态美、石景美、水景美、气氛美、音响美、色彩美于一体。可浏览狮象迎宾、广寒舞台、银河飞瀑、仙乐厅、灵芝仙山、龙宫殿、桃源村、群狮厅、三十三重天和瀛洲华表、仙药池、玉宇琼楼、擎天大柱、神女玉峰、海狮接水等300多个景点,令人目不暇接,飘飘欲仙。2.科学教育价值评价瑶琳洞的科研价值归纳为三点:A.瑶琳洞是我国中部亚热带沿海湿润地区的喀斯特洞穴的代表,是研究多期性、多类型洞穴的最佳范本。B.洞穴沉积物的环境信息特别丰富。它是研究石地磁、石地气候、石生物的信息库。对瑶琳洞的环境研究,是环境监测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监测点。C.瑶琳洞又是一个地下文化信息库,具有文化和考古意义。3.历史文化价值评价瑶琳洞是一处珍贵的地下文化宝库,其历史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三厅中的“隋开皇十八年”和“唐贞观十九年”游人题墨,和现已镌刻在石壁上的宋·柯约斋的七律《瑶琳洞》,惧在《富春江诗文集》中汤显祖的《游洞诗》。桐庐籍诗人徐舫的《瑶琳吟集》。都是珍贵的洞穴文化。此外,在1979年重新开发瑶琳时,还发现一些东汉以来的陶瓷碎片、石钱、剪刀等,其中有一面铜镜,有《方舟》字样,方舟即徐舫。可贵的是在一厅"银河飞瀑"旁曾发现一枚长4.7公分,直径3.5公分的牙骨,经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鉴定为"中国犀牛"的牙齿。这对研究这一带的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很有意义。4.游憩价值评价瑶琳仙境的溶洞景观、生态环境、开阔的空间和清新的森林空气,都是人们旅游休憩的极佳环境。人们可以到此洞内游览,或探险登山,或休闲娱乐,由此获得许多“仙境”游憩的无尽快乐。二、现状问题分析(一)景区原有框架、格局的种种限制瑶琳仙境景区在开发之初就已划定了框架和格局。对游客开放的27年来,老景区的已有建筑格局、已有线路格局和已有空间划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陈旧、保守、欠时尚。并且,旅游资源损耗,旅游设施陈旧等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并变得越来越突出。但是,本策划若要改变其格局和造景,势必大动干戈,实为不妥,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二)周边居民的争利矛盾瑶琳仙境所在地,名为洞前村,现有居民四五百人口。过去,洞前村经济落后,生活贫穷。在溶洞开发前的文革期间,该村生产队的每个劳动者分红仅2角钱,只够买一包当时的廉价香烟。瑶琳洞开发后,当地农民都随之而富裕起来,村落也发展成了小镇。如今该镇已急剧发展至1万多人口的大镇,经济总收入达2亿多元。镇上有20余家旅店、数十家商店与餐厅,总床位达1000多。附近的皇甫村、姚村、沈村也是受益者。沈村还在地下河的延伸处盖了座“太阳庙”,已有游人前往参观。目前,由于百姓对旅游的认识不足,导致周边环境的商业氛围浓郁,淳朴厚道的农家气息一去不返。尤其在景区入口处,经常有当地百姓拉客吃饭,兜售旅游商品,严重影响景区旅游形象的全面树立。(三)周边各类景点的分流冲击桐庐旅游业起步较早,由此也形成了旅游景点遍地开花的局面。就瑶琳周边的旅游景区看,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如:碧云洞、垂云通天河、天目溪漂流、红灯笼乡村家园外婆家、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富春江小三峡·严子陵钓台、江南龙门湾、浪石金滩等等。这在无形之中就分流了许多游客,直接导致了瑶琳名气衰退、客源年减的局面。(四)产品结构较单一,社区环境不和谐瑶琳仙境景区现有旅游产品主要是溶洞观光旅游和探险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很难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洞内的游览线路过长,洞大山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