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间质性肺病治疗现状和进展

间质性肺病治疗现状和进展

间质性肺病治疗现状和进展
间质性肺病治疗现状和进展

间质性肺病治疗现状和进展

一、间质性肺病治疗的现状

不仅有许多种原因可导致弥漫性间质性肺病,而且其病理特征也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因此,需临床医生根据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的不同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类型等多面作出正确的诊断后,在实施相应的治疗"这样不仅增加了治疗的成功率,再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病程,同时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等等。目前根据不同间质肺病的种类采取的治疗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间实质性肺炎

以色列Krame在对45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弥漫性肺病患者进行开胸肺组织活检的临床研究发现,2例患者诊断为感染性肺疾病,占4.4%,结核和病毒感染各1例。而3例免疫功能低下的弥漫性肺病患者的开胸肺组织活检结果显示,感染性肺疾病13例,占33.3%,感染病原包括结核、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和其它病毒、曲霉菌、卡肺孢子虫等。因此,对原因不明性弥漫性间实质性肺病来说,不论其时否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在临床上是否有明确的感染征象,均有感染的可能在无确切诊断依据时,应经肺组织活检病理确定,明确感染病因后选择相应特异性治疗。否则,可能因单一不适当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产生严重后果。

2 非感染性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

在确定因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弥漫性肺间实质性病变后,则可在综合评估病情后可考虑选择以下不同的治疗措施。

2.1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非感染性弥漫性肺间质性疾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主要用于肺泡或肺间质中有炎性渗出性、增殖性改变的大部分良性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风湿免疫病所致的间质性肺病、药物所致的肺间质性改变、肺血管炎、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等。而对肺部已形成的纤维化改变或其他不伴有炎性渗出性改变的疾病而言,则疗效甚微,有可能表现为以激素副作用为主的临床过程,如特发行肺间质纤维化晚期蜂窝肺、肺泡蛋白沉积症和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

由于非感染性弥漫性肺间实质性病变的病因种类繁多,下面以/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所选择的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举例说明。

由于IPF起病隐匿,常在出现症状后才得以确诊,确诊后的自然病程为4~6年,但目前的研究显示5年存活率仅30%~50% IPF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抑制引起肺损伤和纤维化的炎性反应,并不能逆转已形成的纤维化。在发病的初始阶段,炎性和免疫效应细胞在肺实质内聚集,引起肺实质和间质的反应加重,以及肺泡壁、血管壁和气管受累损伤,继之出现不完全性修复,进而发展为纤维化,最终肺实质出现不可逆重塑,并伴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糖皮质激素治疗IPF在剂量、疗程和疗效等多方面,迄今尚无确切的临床和实验依据予以充分论证。业有的临床资料显示有近10%~30%的IPF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其中近40%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不同程度上有主观症状或客观指征改善,但治疗反应常为部分或一过性改变,病情仍有反复或进一步恶化,难以治愈,因此一般强调治疗决策个体化(表1)。

对于诊断明确且无治疗禁忌证的初治患者,原则上应首选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初始剂量为1mg/kg/d,持续治疗2~4个月(平均3个月)后,根据客观临床参数(包括呼吸困难评分、肺生理功能、胸部平片和HRCT等)进行评价疗效,因为激素安慰剂治疗也可改善主观症状,故主观改善指标不应作为为评价疗效的依据。对于病情稳定或有好转者,可根据临床和生理功能参数逐渐减量,初始剂量治疗3个月后减至0.5mg/kg/d,6个月后减至0.25mg/kg/d,口服持续治疗6个月,如疗效显著可维持治疗1~

表1

2年或更长。如病情反复或恶化,应适当调整剂量或加用免疫抑制剂。其它类型弥漫性间质性肺病时,糖皮质激素剂量、时间、疗程的选择可以此为参考,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2.2 细胞毒性药物

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的治疗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出现激素的严重副反应;有激素治疗高危险的人群(如年龄>70岁、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控制不佳、严重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等);非感染性炎性反应重,病情发展迅速。文献报道治疗有效率为15%~50%。美国胸科协会和欧洲呼吸协会于2000年推荐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的治疗方案。

2.3 免疫调节治疗

被动免疫调节治疗有些疾病在发病的过程中,体内病灶局部或全身出现或潜在存在体液免疫之间和(或)细胞免疫之间的失平衡。治疗可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基础等,可给予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进行增强或补充体内相对或绝对减少的细胞因子水平,亦或抑制体内异常增高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例如,大部分学者认为IPF在纤维化形成的过程中表现为IL-4等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和主导作用,而IFN-γ等Th1型细胞因子在纤维化肺组织局部的表达则相对不足,因此,可给予呼吸道局部吸入或肌肉/或皮下注射人重组IFN-γ治疗,有些研究病例获

得了较为有效的治疗,而个别经肌肉途径进行重组人IFN-γ治疗的IPF病例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因此,笔者认为经呼吸道吸入IFN-γ仅作用于局部,较为安全可行,且副作用小。再者,如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生目前主要认为于体内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表达减少,或体内出现GM-CSF抗体,导致体内尤其是肺泡内吞噬细胞的代谢功能明显减弱,从而使肺泡内产生大量磷脂样物质沉着。对确定由GM-CSF基因表达缺陷或不足引起的PAP患者可给予GM-CSF替代疗法,一般给予重组的GM-CSF8ug/kg/d肌肉或皮下治疗,疗程3个月左右。认为也可考虑给予呼吸道局部吸入重组GM-CSF治疗,但因药物费用较为昂贵,不宜推广使用。现阶段GM2CSF 的替代疗法对相应基因缺陷的部分患者来说,有探索前景。

主动免疫调节治疗-基因治疗对于可进行被动免疫治疗的弥漫性肺间质性疾病来说,由于重组的细胞因子半衰期较短,需反复给予,且价格昂贵,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也可考虑使用质粒或其他载体将目的细胞因子基因导入体内,实现局部或全身部位的转基因表达。如IPF给予IFN-γ基因经治理或病毒载体实现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的转基因表达,等等。

2.4 其它内科治疗对IPF来说,由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常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因此临床上仍不断探索新的抗纤维化治疗措施,如秋水仙碱、青霉胺、舒缓素、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因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大多主张试用孕酮治疗。

2.5 肺灌洗治疗目前PAP的治疗主要以全麻状态下实施全肺灌洗。通过灌洗将沉积在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排去,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全肺灌洗后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均有明显改善。由于全肺灌洗技术的应用,PAP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约半数患者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有些患者需要重复多次全肺灌洗治疗,但仍有少数PAP患者病情呈进行性进展,最终死亡。

二、间质性肺病治疗的进展

1 干扰胶原生物合成的化合物

胶原蛋白过度聚积是IPF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明确胶原蛋白合成和降解机制的基础上,已开发了一些在转录、翻译、翻译后水平和降解途径上干扰胶原蛋白的化合物,并在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上进行了实验。但是目前这些化合物大都无效或毒性较大。

2 稳定胞内NAD和ATP水平的化合物

博莱霉素(BL)引起的肺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类似人IPF的症状,有助于研究肺部纤维化的生化机制和形态改变,寻找治疗靶点。BL诱导的肺纤维化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损伤阶段;炎症反应阶段;慢性反应阶段。BL诱导的肺纤维化早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它与内皮细胞发生黏附后,迁徙浸入组织并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如活性氧族(ROS),进而造成肺部损伤。同时中性粒细胞中含有的髓过氧化物酶可氧化卤化物生成相应的次卤酸盐,其中次氯酸盐(HOCl)能够攻击细胞膜,引起NAD+和ATP的耗竭,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此外,BL结合胞内DNA和Fe2+所形成的复合物能够表现出酶的催化活性,降低胞内分子氧的含量,并促进多种ROS的产生,进一步导致DNA双链的断裂。损伤后的DNA可刺激核酶、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P)的活性。PAP以NAD+为底物,促进腺苷二磷酸核糖在核蛋白的游离羧基端的聚合,修复DNA的损伤,但这同时又可使NAD+耗竭,能量传送系统发生紊乱,最终导致细胞凋亡。NAD+本身除了参与能量转换外,还在维持细胞形态的完整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肺部纤维母细胞与完整上皮细胞密切连接,它的增殖会受到上皮细胞限制。NAD+和ATP的缺乏可引起上皮细胞的坏死,破坏上皮和成纤维母细胞之间的关系,促使成纤维母细胞过度增生,以及胶原蛋白的大量合成和聚积。

烟酸作为NAD+和NADP的前体物质,可维持细胞内NAD+的水平,阻止DNA的损伤,维持细胞活性,抑制BL诱导的纤维化作用。氨基乙磺酸则能够俘获HOCl,产生抗氧化作用,维持细胞膜的稳定,因此被用来对抗脂质过氧化、臭氧引起的肺损伤和BL 诱导的肺纤维化。烟酸和氨基乙磺酸作用机制不同,二者联用时,可增强疗效。

3 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

慢性间质性肺损伤疾病中,肺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下呼吸道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活化密切相关,其中巨噬细胞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肺纤维化与某些细胞因子的调节障碍及过量生成有关,其中TGF-β持续过量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TGF-β可调节多种基因表达,包括与器官生成、组织再生、纤维增生以及ECM 相关的基因;TGF-β可刺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生成,并增强其活性,刺激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以及蛋白多糖的生成;TGF-β抑制ECM蛋白酶的表达;TGF-β促进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因子的表达。通过以上机制TGF-β可影响ECM的代谢,

导致ECM蛋白的过量聚积。在动物肺纤维化模型中TGF-β基因表达增加,同时DNA 合成以及丝裂原分化增加,患有IPF患者的肺泡巨噬细胞有大量TGF-βmRNA的表达,肺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显著的TGF-β生成。正常情况下TGF-β与组织的损伤修复密切相关,可促进ECM蛋白在损伤部位的聚积,有利于纤维和疤痕的形成,但这种作用发生在肺部则会产生致命后果。因此TGF-β可能成为有效治疗IPF的靶点之一,包括以下治疗措施:

氨基乙磺酸和烟酸: NF-κΒ是一种对氧化剂敏感的转录因子,可被ROS激活,NF2JB活化进入细胞核后,与细胞因子启动子区的NF-κΒ结合位点结合后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BL诱发的肺纤维化模型有大量的ROS的生成,因而可显著活化NF2JB,刺激TNF-a、IL-1、TGF-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实验中发现氨基乙磺酸和烟酸联用时,可显著降低ROS的生成,减少NF-κB的活化,降低TGF-β等促纤维生成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以及相应蛋白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含量,减轻肺部的纤维化。

吡非尼酮(pirfenidone): 吡非尼酮不仅能够治疗BL和环磷酰胺诱导的大鼠或小鼠的肺纤维化,同时还能够在发病的早期阻止这种症状的发生,显著改善肺部功能。在临床研究中也观察到吡非尼酮对于纤维化的早期和晚期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目前吡非尼酮正在日本和墨西哥进行随机和双盲临床实验。吡非尼酮抑

制肺纤维化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对O

2.、H

2

O

2

.和OH. 等活性氧族的直接清除,

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肺部的急性炎症反应;抑制TNF-α、TGF-γ和PDGF等生成,阻断它们促进肺纤维化的作用;抑制NF2JB的活化,进而抑制BL诱导的肺部TGF-β和前胶原蛋白mRNA的高表达。

NF-κB的反义寡核苷酸: 人工合成的NF-κB反义寡核苷酸可减轻BL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其原理在于抑制了TGF-β等多种前炎症因子的转录活性,因而对IPF等多种肺部疾病都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但NF-κB为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作用非常广泛,阻断后可能导致全身毒性。另外它易于被胞内内切酶降解失活,存在给药途径的限制。

干扰素(INF-C): INF2C能够降低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进而抑制成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和胶原蛋白的合成"近来,又发现INF2C能够降低炎症状

态下肺部TGF-β和前胶原蛋白基因的高表达。临床实验中观察到INF-C和低剂量泼尼松龙联合使用优于单独使用后者的效果。但由于INF2C只能通过肌肉和皮下注射给药,并且使用INF-C可产生类流感综合症和慢性肺部疾病(如肺气肿、肺容量增大以及肺部炎性细胞的浸润等)等副作用,因此限制了INF-C在临床上的应用。

抗TGF-β抗体、可溶性TGF-β受体和核心蛋白多糖: 阻断TGF-β的活性可以降低肺纤维化的程度。如抗TGF-β抗体可显著降低肺和肾的纤维化,TGF-β受体拮抗剂可减少肺胶原蛋白的聚积,气管滴注TGF-β可溶性受体可显著抑制肺纤维化的形成。但是,TGF-β的大量降低可能导致致命性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如TGF-β1基因敲除小鼠出生后快速死亡;另外,外源性抗体输入时,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会阻断抗TGF-β抗体的作用。上述原因使得二者不能成为临床长期使用的药物。为此,人们观察了核心蛋白多糖的抗纤维化作用,核心蛋白多糖是一种分子量较低的蛋白多糖,具有结合并降低各种类型TGF-β生物活性的作用。反复气管滴注给药时,可阻止肺纤维化的形成。由于这种给药方法不够理想,可改用喷雾方式。核心蛋白多糖是一种天然产物,也可通过人工重组的方法获得,引起各种免疫反应的危险性较小。

TGF-β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剂: 激活的TGF-β受体可使Smad2和Smad3蛋白磷酸化,然后与Smad4结合形成复合物,再转入核内,从而刺激TGF-β的转录。近来发现Smad7能够与TGF-β受体结合,抑制Smad2和Smad3与受体的结合及磷酸化。Nakao等利用重组5型腺病毒载体将外源性Smad7用于小鼠肺纤维化模型时,发现它可抑制型前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降低羟脯氨酸的含量,减轻肺纤维化症状。但是因为基因转入的效率较低;腺病毒载体本身可引起肺部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并且长期抑制TGF-β生物学作用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这种治疗方法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4 抗整合素抗体

α4整合素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异源二聚体分子具有与细胞和基质黏附的特性。α4整合素亚基CD49d与B1(CD29)或B7亚基结合形成的二聚体分别称为缓慢抗原24(A4B1,VeryLateAntigen24VLA24)和A4B7。体内实验研究证实,在炎症和免疫系统疾病,尤其是在过敏性疾病中CD49d对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具有重要作用,A4B1

和A4B7是淋巴细胞发挥病理作用的关键性整合素。采用淋巴细胞整合素CD211a、CD211b特异性单抗和整合素A4的抗体都能够抑制BL诱导的肺纤维化,证实了整合素在肺部病理及生理学方面的作用,也为IPF等肺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5 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重要磷脂类介质,它涉及多种肺部炎症疾病,如慢性肺损伤引起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气管阻滞和间质性纤维化。PAF与其特异性的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后,可活化多种蛋白激酶,引起细胞内钙的活化,促进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如花生四烯酸、TNFA、IL1和IL6等,促进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另外,臭氧可促进肺泡巨噬细胞PAF受体的表达,慢性接触可引起肺纤维化。PAF受体拮抗剂WEB2086可抑制BL和胺碘酮引起的肺纤维化。BL作用后的动物肺泡巨噬细胞中功能性PAF受体表达增加,在PAF的作用下,其钙离子活化作用增强,并可促进过量促纤维生成细胞因子的释放。因此,用PAF 受体拮抗剂干扰细胞内钙释放对IPF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6 NO合酶抑制剂

肺纤维化中的最初细胞损伤是炎性细胞所释放的ROS引起的"活化的巨噬细胞可产生NO,NO和超氧自由基结合可生成过亚硝酸盐,它们与氧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介入肺部疾病的产生,如NO生成增加会伴有肺泡纤维化、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的发生。新近研究发现,BL引起的肺纤维化鼠的肺中诱导型NO 合酶(iNOS)mRNA过表达,NOS蛋白含量增加,BALF中NO的水平增大,其原理是由于NF-κB的活化,调节了iNOS的基因转录。氨基乙磺酸和烟酸联用可显著抑制BL所诱导的iNOS mRNA的过表达及NO的生成,提示抑制NO的过度生成可成为抑制肺纤维化的重要靶点。特异性iNOS抑制剂氨基胍可显著减轻BL诱导的肺纤维化症状,证实了这种假设。

7 花生四烯酸类物质和C2亚油酸(GLA)

花生四烯酸类物质对于肺纤维化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中发现IPF患者的肺中52脂氧酶的活性增强,白三烯(LTs)的生成显著增加,肺间质细胞以及成纤维母细胞的增殖,胶原蛋白生成增加;而PGE的作用则与LTs相反,它在肺中的含量

明显高于在血浆中的含量,其作用在于维持正常肺ECM内环境的平衡,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抗肺纤维化物质。环氧酶22(Cyclooxygenase22,COX22)基因缺失的人肺部成纤维母细胞PGE2生成不足,对TGF-β的敏感性增加,可促进肺纤维化的产生。C2亚油酸在链加长酶的作用下生成GLA二聚体(DGLA),后者分别在环氧酶的催化下生成PGE1,在15脂氧酶的催化下生成15-HETrE。PGE1和15-HETrE都有抗炎和抗纤维生成的作用,其中15-HETrE还可抑制5脂氧酶的活性,减少LTB4的生成。GLA的副作用微弱,而生物活性强大,因此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8 半胱氨酸前药

谷胱甘肽(GSH)是机体内俘获氧自由基的重要物质。IPF患者的BALF中GSH的含量显著降低,使炎症反应阶段ROS引起的肺部损伤增加。外源性半胱氨酸不能进入细胞内,并可被快速水解失活,因此不能成为有效药物。但其前药N2乙酰2L半胱氨酸(NAC)则不会被快速水解,可进入胞内促进GSH的生成,保护肺部免受ROS的损伤。目前只有气管滴注NAC具有抑制肺纤维化的作用而皮下和腹腔注射无效,这可能与不同给药途径后半胱氨酸的生物利用度不同有关。一种新型的半胱氨酸前药Z2196腹腔注射后生物利用度较高,因而具有较强的抗肺纤维化作用。

9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随着IPF发病机制中相关分子机制广泛深入的研究,已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疾病相关基因,在IPF的家族中已发现母婴同出现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的突变,因而使患者肺内表面活性蛋白减少或缺乏。在散发的IPF患者中亦发现了一些易患基因,如IL21A受体基因和TNF2A基因等。其实IPF疾病相关基因可能涉及到氧化、抗氧化、蛋白酶/蛋白酶抑制剂、TH1/TH2、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基因间的平衡,因此这些基因都有可能成为IPF 基因治疗的靶基因。以上的问题,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新技术肯定会大大改善IPF的基因治疗水平。

研究证实单一的基因治疗或基因敲除对实验性IPF动物有治疗作用,目前基因治疗IPF的研究主要目的亦是保护肺泡上皮、对抗肺纤维化。已经证实: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作为潜在的促肺泡上皮的有丝分裂原可刺激肺泡上皮增殖及损伤肺泡上皮的再上皮化,应用含HG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基因治疗博莱霉素诱导的鼠肺纤维化,结果明显抑制小鼠肺内胶原的沉积和肺纤维化。

TGF-β作为一种强烈的致纤维化因子,其在IPF发病中的作用已经被肯定,对抗TGF-β的作用亦成了IPF基因治疗的热点。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又名修饰素)是一种富含亮氨酸的蛋白聚糖,是一种TGF-β的抑制剂,具有潜在的抗纤维化作用,给经博莱霉素刺激后的小鼠肺内羟脯氨酸水平明显下降,明显抑制了肺纤维化。Nakao等给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的气管内注入含Smad7(一种TGF-β信号传导的负调控信号分子)cDNA的腺病毒载体,小鼠肺组织型前胶原mRNA表达明显受抑,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经组织学证实没有纤维化的改变,表明Smad7转基因可阻断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的发生。IFN2C作为一种TH1细胞因子不仅可抑制TGF-β及其它致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TH1/TH2平衡,并可上调Smad7及肺泡上皮细胞表面的HGF受体的表达,具有潜在的抗纤维化作用,IPF患者的肺泡巨噬细胞IFN2C表达明显降低,且IFN2C1b治疗IPF已显示了一定的疗效,因此IFN2C转基因治疗IPF正成为研究的热点并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因治疗最有希望的领域是“基因矫正”,即设计寡核甘酸和改变了的功能失常的单一核酸结合并矫正错误的核甘酸,这一理念已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得到证实,但目前仍面临矫正效果低等诸多技术迄今为止,IPF仍是肺系疾病中的疑难重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10 肺移植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IPF的主要手段,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若IPF患者存在下列因素,则预后不佳: 年龄50岁以上,男性严重的呼吸困难,肺

容量下降(FEV1<60、TLC<60%)FEV1/FVC比率升高、DLCO<40%、P

(A-a)O

2

增加低氧血

症、高碳酸血症、肺动脉高压等。这些患者为肺移植绝对适应证。肺移植的方法有:心肺联合移植、单侧肺移植、双侧肺移植,1983年Toronto肺移植组为一例IPF 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单侧肺移植,据心肺移植国际协会的最新统计资料,行肺移植的IPF患者占心肺联合移植的2.9%、占单侧肺移植19.5%、占双侧肺移植7.1%。目前肺移植后的存活率还不高为:1年73.9%、2年64.9%、4年49.5%。IPF行肺移植后的存活率为: 1年66%、3年50%、5年33%。

影响肺移植后的存活率的因素很多,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问题,大多数IPF患者在肺移植前均接受过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术前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肺移植的禁忌症,手术期间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不仅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且易

引起支气管吻合口的并发症。目前认为术前酌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龙0.1~0.3mg/kg/d)是合适的,有限的研究资料认为术前术前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降低移植后3年内支气管再狭窄的发生率,若术前联合应用环胞霉素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尽管肺移植为终末期IPF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手段,且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然而肺移植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供体来源困难,供体肺的选择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预防,移植后生存率不高,费用昂贵等。近年来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为器官移植创造了条件,随着肺移植技术的日趋成熟,必将进一步改善终末期IPF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目前临床上的治疗药物多为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单独或与秋水仙碱等细胞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副作用明显,疗效差。而随着IPF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近发现的治疗方法如抗TGF-β抗体、PAF受体拮抗剂等在抑制IPF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水平上,进一步研究IPF产生的机制,寻找更好的作用靶点,将促进开发新一代的治疗药物。

间质性肺炎治疗方法

间质性肺炎治疗方法 医生常说间质性肺炎大部分都是慢性的,一小部分是急性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常伴有发烧,人自身觉得疲惫,饭量也会相对减少。间质性肺炎是可以用药物来治疗的,医生会对症下药,主要针对肺部,脾和肾,其疗效是在于治疗肺部的纤维和修复肺部的气管,药物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患者要有耐心。 间质性肺炎还可以用针灸穴道的方法来治疗,可以干预相应的经络,来抵抗炎症,产生抗病毒的作用,治疗肺和气道,排出病毒。治疗间质性肺炎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进行治疗和修复,肺部功能才可以逐渐恢复。总而言之,不管采取怎样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们都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因为其收效甚微而放弃,这样不但依赖药物,使病情加重,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注意保暖。 间质性肺炎治愈率 间质性肺炎治愈率高,但是根据患者年龄不同,以及自身情况的不同,治愈率也在变化,不过相同的是,早期发现很重要。在目前的医学阶段,还缺乏全面的特效的治疗方法,病情常表现出进行性发展,所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很重要,这样可以防止感染,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中药方面,在必要的时候,与激素一起用可以减轻其副作用,增强疗效。间质性肺炎这样的病必须先仔细谨慎地诊断,然后在有经验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长期治疗,切记不可大意。 总的来说,间质性肺炎这样的病,其实并没有某些专家说的那么可怕,但也不容易治疗,因此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虽然根据调查,间质性肺炎是难以治疗的,而且死亡率也高,这些片面的信息与患者的无知和大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患者及家属一定要仔细研究了解间质性肺炎的病情特点和发展规律,及早采取措施。 间质性肺炎早期治疗 间质性肺炎早期以肺泡壁的炎症为主,中期则为弥漫性间质肺纤维化,晚期转化为肺泡壁纤维化。患者通常出现呼吸不畅、缺氧、丧失劳动力、靠呼吸机生存,最后衰竭、甚至死亡。目前西医无有效治疗方法,中医却备受患者们的信赖。 间质性肺炎的病因很多,如吸入无机和有机粉尘,微生物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癌性淋巴管炎,肺水肿等,还有绝大部分病因暂且不明。

间质性肺病进展

间质性肺疾病分类进展 中文摘要: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低氧血症及影像学上的双肺弥漫性病变。ILD可最终发展为弥漫性肺结构的损害,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ILD的不同病因及分类,其治疗和预后可能不同,故而对ILD进行准确的分类尤为重要。 英文摘要: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 is a group diffuse lung disease of mainly involving the pulmonary interstitial and alveolar cavity, causing the alveolar-capillary function units los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fficulty in breathing, restrictive ventilation with dispersion function reducing, hypoxemia, and imaging of pulmonary diffuse lesions. ILD can eventually develop into diffuse lung structure damage, leading to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even death. Different eti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ILD, it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may be different, so the ILD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关键词: 间质性肺疾病(ILD),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RB-ILD),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急性间质性肺炎(AIP),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特发性胸膜间质弹力纤维化(PPFE),急性纤维素性机化性肺炎(AFOP) 第一节、间质性肺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一、间质性肺疾病的概念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一组以肺泡单位的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变的异质性非肿瘤和非感染性肺部疾病的总称。 肺间质,从解剖学上看,是指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之间的间隙,含肺泡间隔内的血管和淋巴周围组织,包括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周围组织。ILD病变目前认为起始部位与肺泡的上皮细胞和肺泡炎有关,但是病变可能并不仅仅累及肺泡与毛细血管基膜之间的间质,同时也可累及细支气管、肺泡实质、相关的淋巴管和血管以及胸膜等。因此,有学者提出将ILD称为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 DPLD),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选用DPLD,视其为ILD的同义词。DPLD也逐渐成为这类疾病使用更多的术语,但我国学者多使用ILD作为术语。 我国学者认为,间质性肺疾病是由各种病因所导致的弥漫性肺“间质-实质”病变的总称。间质性肺疾病的概念也应该是包含两个方面: (1)不包括肿瘤性和感染性病因所致的“类”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及放射的表现,在临床中需要予以排除; (2)病变累及肺组织的全部:间质和实质。

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性。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 (NSIP/fibrosis)。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 (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D。UIP属IPF 的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 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 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 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炎性及免疫细胞的活化,不仅释放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直接损伤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释放蛋白酶等直接损伤间质、胶原组织和基底膜等。同时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已发现的包括单核因子(monokines)、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白介素-2(IL-2)、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

间质性肺疾病病例讨论教案

间质性肺疾病病例讨论教案

*********医院病例讨论教案 讨论题目间质性肺疾病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年轻医师、进修 医师和实习生 课时数1(30分钟)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呼吸科示教 室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等层次) 1)掌握间质性肺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2)熟悉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熟悉特发性肺纤维化/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熟悉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 5)了解急性间质性肺炎的定义、诊断和治疗 (二)能力目标 提高年轻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生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提高对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使临床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德育目标 此课程通过让年轻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生充分了解间质性肺疾病的相关知识,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强化爱岗敬业、追求进步的工作作风。导致间质性肺疾病的原因很多,有的病因已明,如吸入无机粉尘、吸入有机粉尘、放射线损伤、微生物感染、药物等,有的病因不明,如特发性肺纤维化、脱屑性间质性肺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如加强呼吸道防护等,应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健康教育,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以减少社会的医疗负担,促进和谐社会。要让学员了解并非所有影像学表现为“肺炎”的都是感染所致、都需要使用抗菌素。

教学 内容、过 程 和 时 间 分 配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一个病例介绍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定义、病理特征、症状体征、影像学特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并引申出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过程:主要以PPT形式开展教学,教师主讲,师生互动,教师讲授时会随时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提问,病例介绍结束后留5分钟让学员向教师提问 时间分配:教师主讲15分钟,师生互动10分钟,PPT结束后5分钟学员提问 具体时间分配: 1、教师介绍病例(3分钟) 2、第一个问题讨论——间质性肺疾病 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钟) 3、教师介绍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定义和间质性肺疾病(ILD)的定义、分类(3分钟) 4、第二个问题讨论——间质性肺疾病 的常见病因有哪些?(2分钟) 5、教师介绍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2分钟) 6、第三个问题讨论——间质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疾病诊断思路

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内科 一、间质性肺疾病的相关定义 弥漫性肺疾病(Diffuse Lung Disease/Disorders,DLD):指在肺部影像学或病理学上表现为广泛、多发性病变的疾病。有人也称为“肺间质纤维化“或称为”间质性肺炎“等等。包括所有肺实质和肺间质性疾病在内,病灶的定位广泛。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一组异源性疾病,也称?°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 DPLD)?±,指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以弥漫性肺泡单位非肿瘤、非感染、非特异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变化,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 L 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大类肺部疾病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变不仅局限于肺间质,而且常伴有肺实质受累,也可累及细支气管和肺血管,因此,ILD也有人称为°弥漫性肺疾病(DLD)“。 二、ILD 的分类 (一)ATS/ERS的临床-影像-病理分类(2002) (二)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分类 按病因是否清楚分: 1. 病因已明 2. 病因未明 1. 病因已明 (1)与环境/职业有关的ILD: (2)与药物/治疗相关的ILD: (3)放射线损伤:放射性肺炎 (4)与微生物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原虫、卡氏肺孢囊虫、寄生虫)有关的ILD:(5)与疾病有关的ILD: (6)与农药有关的ILD:白草枯 2. 病因未明 (1)原发性ILD (2)胶原血管病相关性ILD (3)肺泡充填性ILD (4)肺血管炎相关性ILD (5)肺血管相关性ILD: (6)淋巴增殖性疾病肺受累 (7)肝病相关性ILD (8)肠道病相关性ILD (9)其他ILD 3.按具体病因分类 (1)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 一种原因不明、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其组织病理学分型复杂,并经历多次修改发展。 (2)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 原因不明;组织学上缺少诊断任何其他一种间质性肺炎特征的间质性肺疾病; 组织病理学上是独立的病变实体,是IPF组织病理学分型之一; 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和预后较好。 具体分类: 略. 三、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

间质性肺疾病的护理措施

间质性肺疾病的护理措施 https://www.doczj.com/doc/495266843.html, 间质性肺疾病的护理措施?我们知道病人得病后需要良好的护理,如果护理到位,那么病人的病情会得到很快的缓解,如果护理措施不对,将会可能导致治疗效果的下降。间质性肺疾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我们需要注意间质性肺疾病的护理措施,不能对治疗效果有损害。我们一起来看看间质性肺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吧。 间质性肺疾病的护理措施: 在治疗阶段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虽然你的选择可能不会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但你的选择对如何处理您的间质性肺疾病,由此带来的结果肯定会有不同,因此,积极参加疾病治疗的全过程才是明智的选择。 做到定期随诊,及时关注自身的疾病可以使你更快恢复健康,可以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饕物的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您最好准备一个病情记录本,把身体的不适和服药情况记录下来;别忘了门诊携带您所有的医疗记录和医疗资料,包括化验、影像资料等。 在生活中注意避免感染,感染后会加重症状和您的病情,但患者往往因为习惯了呼吸不好,容易忽视呼吸上的微小变化及加重的咳嗽,或者认为不重要。应该及时向医生汇报自身新发的症状或症状的新变化,以尽快采取治疗,保护自身健康,做好间质性肺疾病的护理 注意间质性肺疾病的护理措施的同时,另外还要注意治疗方法,现在公认最好的治疗方法是“磁药叠加调节免疫疗法”,是我国著名肺病专家陈银魁教授经过十余年的临床研究而独创的肺病中医治疗最新疗法。它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中医发明专利的肺病治疗方法。 该疗法是以中医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拔罐、药物熏蒸、针灸、外贴等多种手法对疾病进行综合的治疗和调理。通过这种特殊的治疗方法,以绿色(不产生副作用,不伤及其他器官功能)、自然(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为治疗原则,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又达到了“治未病”的目的。磁药叠加调节免疫疗法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在进行调整,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治疗和药物方法组合,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间质性肺病预后

间质性肺病 一、概念: 肺实质指各级支气管和肺泡结构。肺间质是指肺泡间及终末支气管上皮以外的支持组织,包括血管及淋巴管组织。正常的肺间质主要包括两种成分: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细胞成分占肺间质的75%,其中30%~40%是间叶细胞;其余是炎细胞及免疫活性细胞。 间质性肺炎是肺的间质组织发生炎症,炎症主要侵犯支气管壁肺泡壁,特别是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小叶间和肺泡间隔的结缔组织,而且多呈坏死性病变。 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简称ILD)是以肺泡壁为主要病变所引起的一组疾病群,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改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 线胸片示弥漫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DLCO)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ILD 可呈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经过。急性期以损伤或炎症病变为主,慢性期以纤维化病变为主。 二、流行病学 本病多为散发,见于各年龄组,以40~70 岁较多,诊断时平均年龄为66 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无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且无明显种族倾向,但其病死率似乎白人高于黑人,其原因不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三、病因 1、病因已明 (1)吸入无机粉尘:二氧化硅、石棉、滑石、锑、铍、煤、铝、锡、铁。 (2)吸入有机粉尘:霉草尘、蔗尘、蘑菇肺、饲鸽者病、棉尘、合成纤维、电木放射线损伤。 (3)微生物感染: 大多由于病毒所致,主要为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其中以腺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较多见,也较严重,常形成坏死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病程迁延易演变为慢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也能引起间质性肺炎,支原体经呼吸道侵入后主要侵犯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周围组织,由于无破坏性病变故能完全恢复。 其他有病原菌有细菌、真菌、卡氏肺孢子虫病、寄生虫。 (4)药物:细胞毒化疗药物、白消胺、环磷酰胺。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和治疗进展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和治疗进展 摘要】近年来ILD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虽然目前国内外对其的研究仍在 持续进行着,对其诊治指南也多次提出更新及补充,但在临床上仍缺乏有效及时 的治疗,ILD仍然是众多临床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将就对ILD的分类及治疗作扼要综述。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分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007-02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指以弥漫性肺泡单位的慢性炎 症和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以活动性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最终患者多因呼吸衰竭而丧命。 此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多种多样,但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 和肺功能损害情况十分相似,因此归为同一组疾病[1]。其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肺间质炎性疾病,因为无 特效治疗方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也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类特发性间质 性肺炎。 20世纪初,就已经有了对慢性间质性肺疾病相关描述;1935年由Hamman 和Rich[2]首次描述病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炎;此后,对于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和描 述都有了明显的进展。到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3]提出弥 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作为ILD的同义词,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近几年来,随着医学 的不断进步发展,对于ILD的分类、诊断及治疗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1.ILD的分类 目前为止,ILD所包含的疾病多达200余种。由于ILD所包含的疾病种类繁多,引起ILD的原因十分广泛,大致包括环境因素、药物、放射性、免疫相关等,但 遗憾的是,仍有许多IL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所以ILD的分类是相当困 难的。为了理顺以前混乱的情况,在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3]进行总结之后,将ILD分为4大类,包括:(1)已知病因:包括职业、 药物相关、免疫相关等;(2)肉芽肿性:结节病、血管炎等;(3)其他类型: 如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多症和嗜酸性肺炎等;(4)特发性 间质性肺炎(IIP):包括了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急性间质性肺炎(AIP)、呼吸性细支气 管炎伴间质性肺疾病(RB-ILD)、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淋巴细胞性间质性 肺炎(LIP)。此后,临床过程中不断出现些新问题:如气道中心性肺间质纤维化[4](ACIF)的报道,它在病理学上就与已知的ILD不完全相符;又如DIP和RB- ILD的发生均与吸烟有着密切关系,故其是否可归为已知病因类,与吸烟相关的ILD。 到2013年[5]又提出了关于IIP分类补充和修正。将IIP分为3大类,包括:(1)主要的IIP,即2002年IIP的7类中除LIP以外的其余6类,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 及病因等分为慢性致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IPF、NSIP)、急性/亚急性间质性肺炎(COP、AIP)以及吸烟相关性间质性肺炎(DIP、RB—ILD);(2)少见的IIP,包括特发性LIP、特发性胸膜肺弹性纤维组织增生症(PPFE)(临床上曾被报道过的急性球形纤 维素性机化性肺炎和气道中心性间质性肺炎未被列入,仅作为特殊的病理类型提出);(3)不能分类的IIP,包括病理表现不一致,和临床资料不全而无法确诊等情

间质性肺病的护理措施和健康宣教

间质性肺疾病的护理措施和健康宣教 一、定义 间质性肺疾病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病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二、常见五大症状 间质性肺炎是顽固症状,也就是说间质性肺炎是很难根治的,所以一般我们对于间质性肺炎都是预防为主,既然预防就要我们从间质性肺炎的症状方面对此病症进行一个认识。 1、开始时常无症状,甚至疾病有相当进展时仍无明显症状,而是因体检或其他疾病照胸片或胸部CT发现。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或气促,许多病人描述是“上气不接下气”的感受。 2、许多病人忽视偶尔的气短,认为这仅是因为上年纪或体形发胖的缘故。但当病情发展,肺破坏严重时,轻微活动后如洗澡、穿衣、打电话等后也发生气短。 3、其他间质性肺炎的症状包括频发干咳,有些人有流感症状如疲乏,体重减轻,肌肉关节疼痛。 4、疾病变化因人而异。有些人间质性肺炎的症状出现缓慢,持续数月或数年;而有些人则进展迅速;有些人则稳定在一个时期,过程较难预测。 5、呼吸困难干咳,此后常因感冒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和加重,且呈结合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呼吸增快。但无喘鸣刺激性咳嗽或有咳痰少数有发烧咯血或胸背痛,严重后出现动则气喘心慌、出虚汗、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唇甲紫绀及杵状指(趾)并且作体检时在下肺野可听到湿罗音。 三、护理措施 1、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避免感染:感染后会加重病情,当呼吸困难,咳嗽加重时,及时向医生汇报,以尽快采取治疗。每年注射流感疫苗,能降低因流感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次数。另外,疫苗也可以用于预防特定细菌引起的肺炎,咨询医生是否这些疫苗适合您。 2、告知患者要保持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体重:良好的营养对保持理想体重很有帮助,间质性肺病的患者,因为怕吃饭时气短,所以进食减少,导致营养不良,低营养使呼吸肌乏力,从而气短加重。另外,体重超重增加心肺供氧到全身的负担,也导致气短,超重也增加膈肌的压力而使呼吸不足。

治疗间质性肺炎的最好方法

治疗间质性肺炎的最好方法 陈银魁对于间质性肺炎患者一定要注意休息,只有保存好体力,才不会让外邪轻易入侵,从而比较好的保护住自身,为治疗带来便利。自我护理措施是影响患者身体恢复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进行良好的自我护理。另外特别是在饮食方面,不要疏忽大意,一旦饮食不当就可能引起疾病的发作。影响治疗效果与进程。下面我们了解下治疗间质性肺炎的最好方法。 我们所熟知的肺部疾病中,要说哪一种疾病在中晚期需要我们去特别的注意,那就是间质性肺炎,因为间质性肺炎在早期并不明显,一般都是在中晚期发作,往往可能将疾病往肺纤维化的方向发展,所以间质性肺炎患者需要注意肺部发生纤维化,这时候疾病就很严重了。这种疾病一定不能拖延,积极治疗才是关键。 治疗间质性肺炎的最好方法 中医的技术手法,并加以改良和提高,以求达到对患者身体内部病灶的接触并予以治疗的效果,再配以中药汤剂来为患者固本培元,以期达到治疗的最好效果,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身躯。 间质性肺炎的饮食须知 少量多餐,进食优质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例如:蛋类、动物肝脏、糙米、玉米面、荞麦面、水果和蔬菜等,可多给予木耳、紫菜、海带、蘑菇等。 少吃辛辣、煎炸等刺激性油腻食品:平时以清淡为宜,尤其对于肥胖患者,脂肪供应量宜低。吃肉以瘦肉为宜,以达到祛痰湿与适当控制体重为目的。辛辣、煎炸等食品,易生痰,导致热助邪盛,邪热郁内而不达,久之可酿成疾热上犯于肺,加重病情。 重度肺纤维化病人可予软食或半流食:这样可以减轻呼吸急迫所引起的咀嚼和吞咽困难,既有利于消化吸收,又可防止食物反流。 多饮水:重度肺纤维化患者因张口呼吸,出汗多、饮食少,常使患者失水,并使痰液黏稠不易咯出,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增加液体摄进量,对于纠正或防止失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如患者不能饮食时,可用静脉补液,这样有利于稀释痰液。伴有心衰的患者饮水要适量。 对某些已知会引起过敏、诱发哮喘的食物,应避免食用:所谓忌口就是忌发物。发物一般是指食后能引起宿病复发或新病加重的食物。发物包括的范围很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因人而异的。

间质性肺纤维化最佳治疗方法

间质性肺纤维化最佳治疗方法 陈银魁生活中如果人们经常感到胸部有一些不适时,并且工作在木材(红杉尘、软木加工)、蔗糖加工、蘑菇养殖、就要到医院检查检查是不是得了间质性肺纤维化了,正是由于人们对间质性肺纤维化症状的不了解,等到发现有这种病时,就可能已经严重了,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什么是间质性肺纤维化?什么是间质性肺纤维化最佳治疗方法? 北京总院肺病中医诊疗中心的专家如是说。 间质性肺病的症状体征 间质性肺病通常不是恶性的,也不是由已知的感染性致病源所引起的。虽然此疾病存在着急性期,但起病常隐袭,病程发展呈慢性经过,机体对其最初反应在肺和肺泡壁内表现为炎症反应,导致肺泡炎,最后炎症将蔓延到邻近的间质部分和血管,最终产生间质性纤维化,导致瘢痕产生和肺组织破坏,使通气功能降低,炎症也可累及气管、毛细支气管,往往伴机化性肺炎,也是间质性肺炎的一种表现。这一组疾病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类似的症状,X 线征象及肺功能检查特点。继发感染时可有黏液浓痰,伴明显消瘦、乏力、厌食、四肢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急性期可伴有发热。 体征:呼吸急促、发绀、双肺中下部可闻及Velcro 啰音(连续、高调的爆裂音)有杵状指趾,其中Velcro 啰音最具特征性。 分类:间质性肺病的分类未统一,按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 间质性肺炎的护理 间质性肺炎在治疗中的护理措施。我们所熟知的肺部疾病中,要说哪一种疾病在中晚期需要我们去特别的注意,那就是间质性肺炎,因为间质性肺炎在早期并不明显,一般都是在中晚期发作,往往可能将疾病往肺纤维化的方向发展,所以间质性肺炎患者需要注意肺部发生纤维化,这时候疾病就很严重了。这种疾病一定不能拖延,积极治疗才是关键。 在治疗时的护理才是重中之重: 防寒保暖: 间质性肺炎的护理首先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预防各种感染。注意气候变化,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剧烈,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后加重病情。 居住环境: 间质性肺炎患者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房间要安静,空气要清新、湿润、流通,避免烟雾、香水、空气清新剂等带有浓烈气味的刺激因素,也要避免吸入过冷、过干、过湿的空气。 什么是间质性肺纤维化最佳治疗方法 “磁药叠加调节免疫疗法”科学、规范、系统、安全、有效, 是治疗各类慢性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佳选择。该疗法是辨证论治理论的完美释意,即针对每位患者的体质特征和症状差异,因人而宜,因证而异的选取不同穴位、方剂,制定不同治疗方案,该疗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疗法。中药经络药罐(纳米提纯天然药材以拔罐疗法作用于经络腧穴直达病灶) →中药穴位熏蒸法(纯正地道药材加热高压熏蒸直达肺部) →穴位注射(国家严格保密处方的纯中药注射液注射穴位经络中长期控制病情的效果) →三穴五针(该疗法的核心与灵魂可培元固本) →穴位免疫激活(磁药贴敷增强机体免疫、刺络放血祛瘀生新给疾病一个出口) →中药汤剂(高原藏药现代高浓缩提取技术提炼出来特效汤药

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的复杂性肺部疾病。其中包括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结节病、以及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等。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课题和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不断涌现,一些有望改变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现状的新疗法已开始显现。目前认为,对于某些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而言,其治疗的最好目标,可能仅仅是控制症状;但对另一些患者而言,则有可能实现其病情的稳定、甚至达到缓解。 为了对一些可提示为某种具体间质性肺疾病的特征性病史和体征加以总结,并为相关的非专科医生,提供一些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建议,来自英国 Portsmouth 市 Alexandra 皇后医院的胸部放射科顾问医师Wallis 等,在近期的 BMJ 杂志上发表文章,综述了间质性肺疾病在诊断和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 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率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最常见的间质性肺疾病。据估计,其在英国、欧盟、和美国发病率,分别为每 10 万人口 7.44 例、23.4 例和 63 例。特发性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结节病、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是人们在临床实践中最常遇到的间质性肺疾病。而其他的间质性肺疾病则较为罕见。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具有不同预后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疾病。其中,许多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比如,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足 3 年;急性间质性肺炎还可能使患者很快死亡。但也有一些间质性肺疾病(如结节病),可以不治而愈。 将患者早期转诊给专科医生,对于间质性肺疾病的准确诊断、患者预后、及其适当管理策略的实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一项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队列研究显示,相关患者从呼吸困难出现到转诊至专家中心的中位数时间长达 2.2 年。该研究还发现,转诊延迟与患者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无关。此外,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也会影响患者进入许多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药物试验的可能性。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相当复杂(表 1),这反映了其潜在病因及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多样性。虽然大部分的间质性肺疾病都是以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炎症或纤维化为特征,但也有一些间质性肺疾病,如脱屑性间质性肺炎、肺泡蛋白沉积症等,主要表现为肺泡内的异常物质充盈。

间质性肺病临床路径

间质性肺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间质性肺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间质性肺病(ICD-10:J84.900)。 (二)诊断依据 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间质,累及肺泡壁和肺泡周围组织的一组疾病。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肺功能和肺部病理生理改变类似,具有:(1)劳力性呼吸困难;(2)影像表现为双侧弥漫性间质性浸润;(3)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下降;(4)组织病理特征为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表现。 间质性肺病种类繁多,包括:(1)环境、职业相关的间质性肺病;(2)药物、治疗相关的间质性肺病;(3)肺感染相关的间质性肺病;(4)慢性心脏疾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病;(5)肺血管炎及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病;(6)肝病、肠道相关的间质性肺病;(7)特发性间质性肺炎;(8)其他病因间质性肺病:如结节病、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积症等。 根据《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间质病学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06):427-432)和《特发性肺纤维化国际指南》

(Am J RespirCrit Care Med,2011,183;788-824),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标准如下 (1)除外其他已知病因所致的间质性肺疾病,如职业接触、室内外环境暴露、结缔组织病和药物性肺损害等。 (2)未行外科肺活检的患者,HRCT表现为UIP型。 (3)行外科肺活检的患者,结合HRCT和外科肺活检符合特定的类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间质病学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06):427-432)和《特发性肺纤维化国际指南》(Am J RespirCrit Care Med,2011,183;788-824),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标准如下。 1. 非药物治疗 1). 戒烟:对于吸烟者,应劝导和帮助患者戒烟。 2). 氧疗:对于有低氧血症者,可以给予持续吸氧。 3). 机械通气:IPF伴呼吸衰竭的患者大多数不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无创正压通气可能改善部分IPF患者的缺氧,延长生存时间。医师综合IPF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情况,推荐部分患者选择性使用无创正压通气。 4). 肺康复:肺康复的内容包括呼吸生理治疗,肌肉

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炎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炎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是我国的人民的智慧结晶,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块瑰宝。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炎的方法有哪些。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间质性肺炎的发病原因: 环境污染虽然目前肺纤维化的发病原因还不很明确,但环境污染无疑是病人激增的一大重要原因。常用的桶装水在装水过程中容易带进空气中的杂菌,在温度、湿度都比较适宜的季节,如春夏,极易造成孢子、真菌等快速繁殖,而且目前许多饮水机的过滤装置不够先进,细菌可能通过饮用水侵袭肺部。 工作中吸入无机粉尘:滑石粉肺、铁尘肺、锡尘肺;吸入有机颗粒(过敏性肺泡炎)。海域风湿免疫慢性病:系统硬化症、多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结缔组织病、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现任或药物相关性疾病:抗心律失常药、抗炎药物、抗惊厥药物、化疗药物、维生素、放疗、氧中毒; 然后我们看下间质性肺炎的危害 间质性肺炎的结果当然就是其危害了。通常间质性肺炎最容易引发的疾病就是间质性肺纤维化,然后逐渐形成蜂窝肺。但是间质性肺炎并不是单单只能形成这一种疾病,还有其他几种也是有关联的疾病,同样严重:比如淀粉样沉积、弥漫性肺泡损伤、嗜酸性粒细胞肺炎、肉芽肿性肺炎、肺纤维化、蜂窝肺。 间质性肺病的症状体征 通常不是恶性的,也不是由已知的感染性致病源所引起的。虽然此疾病存在着急性期,但起病常隐袭,病程发展呈慢性经过,机体对其最初反应在肺和肺泡壁内表现为炎症反应,导致肺泡炎,最后炎症将蔓延到邻近的间质部分和血管,最终产生间质性纤维化,导致瘢痕产生和肺组织破坏,使通气功能降低,炎症也可累及气管、毛细支气管,往往伴机化性肺炎,也是间质性肺炎的一种表现。这一组疾病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类似的症状,X线征象及肺功能检查特点。继发感染时可有黏液浓痰,伴明显消瘦、乏力、厌食、四肢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急性期可伴有发热。 体征:呼吸急促、发绀、双肺中下部可闻及Velcro 啰音(连续、高调的爆裂音)有杵状指趾,其中Velcro 啰音最具特征性。分类:间质性肺病的分类未统一,按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 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炎的方法有哪些 磁药叠加调节免疫是临床研究独创的最新疗法,在运用中医治疗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慢阻肺、肺气肿、矽肺、肺心病以及各类哮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临床应用中以其确切的疗效和低廉的费用深得患友及其家属的赞誉。 以上是中医治疗间质性肺炎的方法有哪些的一些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您,间质性肺炎需积极治疗以免演变成肺部纤维化。

间质性肺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质性肺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胡斌清 间质性肺病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且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经济等都有了一定的变化,目前引发间质性肺病的原因有很多,导致近几年间质性肺病患者数量飙升,因此如何治疗已经成了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 间质性肺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提高免疫功能:免疫是指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磁蛋白的入侵。但是间质性肺病患者由于受到病毒或致菌磁蛋白的侵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法正常发挥免疫保护功能,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病情的加重。该疗法不仅能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应激反应,同时其精制的药物能恢复并提高呼吸系统免疫功能,构建牢固免疫防护屏障,防止再次感染。 修复再生细胞:传统的疗法只能单纯抗菌,对受损的粘膜和组织“无从下手”,只治标不治本。磁药叠加可以保护气管,修复由于感染、发炎引起的受损粘膜或组织,同时促进受损组织或粘膜细胞再生,重新形成功能完整的机体。 知道了间质性肺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我们生活中还需配合治疗做好护理,下面我们看一下间质性肺病的生活调理: 1、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房间要安静,保持清洁卫生,空气要清新、湿润、流通,避免烟雾、香水、空气清新剂等带有浓烈气味的刺激因素,也要避免吸入过冷、过干、过湿的空气。 2、远离外源性过敏原,诸如:一些花草(尤其对花粉过敏者)、用羽毛或陈旧棉絮等易引起过敏的物品填充的被褥、枕头、鸟类、动物(宠物或实验饲养者)、木材(红杉尘、软木加工)、蔗糖加工、蘑菇养殖、奶酪、酿酒加工、发霉稻草暴露、水源(热水管道、空调,湿化器,桑那浴)以及农业杀虫剂或除莠剂等。 3、间质性肺病饮食方面,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多吃瓜果蔬菜,多饮水,避免食用辛、酸、麻、辣、油炸的食物及蛋、鱼、虾等易诱发哮喘的食物。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总的说来饮食特点应是:饮食必须做到多样化,合理搭配、富有营养、比例适宜,并且宜于消化吸收。 4、精神上应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防止精神刺激和精神过度紧张。这就要求你要有一个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要保持精神愉快,就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不过分追求名利和享受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保持精神愉快,还要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间质性肺病治疗现状和进展

间质性肺病治疗现状和进展 间质性肺病治疗现状和进展 一、间质性肺病治疗的现状 不仅有许多种原因可导致弥漫性间质性肺病,而且其病理特征也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因此,需临床医生根据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的不同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类型等多面作出正确的诊断后,在实施相应的治疗"这样不仅增加了治疗的成功率,再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病程,同时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等等。目前根据不同间质肺病的种类采取的治疗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染性间实质性肺炎 以色列Krame在对45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弥漫性肺病患者进行开胸肺组织活检的临床研究发现,2例患者诊断为感染性肺疾病,占4.4%,结核和病毒感染各例。而3例免疫功能低下的弥漫性肺病患者的开胸肺组织活检结果显示,感染性肺疾病13例,占33.3%,感染病原包括结核、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和其它病毒、曲霉菌、卡肺抱子虫等。因此,对原因不明性弥漫性间实质性肺病来说,不论其时否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在临床上是否有明确的感染征象,均有感染的可能在无确切诊断依据时,应经肺组织活检病理确定,明确感染病因后选择相应特异性治疗。否则,可能因单一不适当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产生严重后果。 2非感染性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

在确定因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弥漫性肺间实质性病变后,则可在综合评估 病情后可考虑选择以下不同的治疗措施。 2.1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非感染性弥漫性肺间质性疾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主要用于肺泡或肺间质中有炎性渗出性、增殖性改变的大部分良性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风湿免疫病所致的间质性肺病、药物所致的肺间质性改变、肺血管炎、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等。而对肺部已形成的纤维化改变或其他不伴有炎性渗出性改变的疾病而言,则疗效甚微,有可能表现为以激素副作用为主的临床过程,如特发行肺间质纤维化晚期蜂窝肺、肺泡蛋白沉积症和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 由于非感染性弥漫性肺间实质性病变的病因种类繁多,下面以/特发性肺间 质纤维化所选择的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举例说明。 由于IPF起病隐匿,常在出现症状后才得以确诊,确诊后的自然病程为4?6 年,但目前的研究显示5年存活率仅30%?50% IPF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抑制引起肺损伤和纤维化的炎性反应,并不能逆转已形成的纤维化。在发病的初始阶段,炎性和免疫效应细胞在肺实质内聚集,引起肺实质和间质的反应加重,以及肺泡壁、血管壁和气管受累损伤,继之出现不完全性修复,进而发展为纤维化,最终肺实质出现不可逆重塑,并伴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糖皮质激素治疗IPF在剂量、疗程和疗效等多方面,迄今尚无确切的临床和实验依据予以充分论证。业有的临床资料显示有近10%?30%勺IPF患者接受激素 治疗,其中近40%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不同程度上有主观症状或客观指征改善,但治疗反应常为部分或一过性改变,病情仍有反复或进一步恶化,难以治愈,因此一般强调治疗决策个体化(表1)。 对于诊断明确且无治疗禁忌证的初治患者,原则上应首选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初始剂量为1mg/kg/d,持续治疗2?4个月(平均3个月)后,根据客观临床参数(包括呼吸困难评分、肺生理功能、胸部平片和 HRC等)进行评价疗效,因为激素安慰剂治疗也可改善主观症状,故主观改善指标不应作为为评价疗效的依据。对于病情稳定或有好转者,可根据临床和生理功能参数逐渐减量,初始剂量治疗3个月后减至0.5mg/kg/d,6个月后减至0.25mg/kg/d, 口服持续治疗6个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