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及废止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名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背景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其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和消化道,易感禽类发病后最终死亡率极高,对畜牧业造成极大损失,同时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为了控制和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需要建立完善的防治措施和规范。
本文档旨在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技术规范进行详细说明和解析。
病毒特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单股负链RNA 病毒,具有高度致病性和强传染性,易于引起禽流感的大规模暴发。
病毒具有快速变异的特点,在不断适应环境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于免疫系统的逃逸性,对预防和控制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防治技术规范禽场管理禽流感防治的基础在于加强禽场管理,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各禽场应制定完善的防疫措施,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卫生控制禽舍的环境卫生是禽流感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以下措施:•消毒:禽舍应该定期进行消毒,将禽场消毒有效地控制在7.0-7.5之间。
针对不同物品可以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消毒,如用10%氢氧化钠、5%石灰等物资进行物品消毒。
消毒不允许有死角。
•饮水卫生:要避免强酸强碱、有毒有害物质(硫酸、氮肥等)进入饮水,定期清洗和消毒管子、水质检测等措施要得到落实保证。
•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在储存以及清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耐药藻的接触,隔离处理或免费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区外人员尽量减少进出。
禽员管理禽员应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被感染或疑似被感染者,禁止从事禽类饲养环节。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加强个人卫生:洗手,切换衣服,换洗鞋,用不同的消毒液清除不同的鸟展具。
•尽量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禽场:禁止非相关员工进入禽场,所有访问的人员都应该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
•采取鸟类管理措施:禁止人与家禽同室,饲养的禽肉不宜出售给市场。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范禽流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保护禽群健康,减少疫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农医发[2007]12号农业部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知2007年4月9日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诊断指标2.1.1 流行病学特点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
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
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
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2.1.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2.1.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新修订《动物防疫法》与相关法律法规浅议任宝忠(新疆塔城市动物防疫监督站新疆塔城 83470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于2007年8月30日经全国人大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熟悉了解与动物防疫法相关和配套的法律法规,是贯彻执行防疫法基础和前提。
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现有的配套法规、标准登等进行清理,需要重新修订的和重新制定的应尽快制定出台,使防疫法更具操作性.现笔者对与动物防疫法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的法规、规章、技术标准等进行大致罗列,并作简要分析。
1. 动物防疫法的立法依据是《立法法》,是对1998年的《动物防疫法》的修订.2。
与动物防疫法有关联的法律有,《食品质量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3。
与动物防疫法执行程序等有关的法律有,《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等。
4。
与动物防疫法相关的法规有,《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以及各地制定的配套地方性法规.5。
与动物防疫法条款中配套的法规、规章、技术规范等。
5.1防疫法第四条,关于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农业部在1999年公布了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但随着近几年动物疫病的发展变化,此病种名录应作适当调整,应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规定相衔接一致。
建议农业部能尽快公布调整后的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5。
2 防疫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内外动物疫情和保护养殖业生产及人体健康的需要,及时制定并公布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技术规范”。
近几年来,农业部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下发了多种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规范,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等等,这些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在防控动物疫病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5.3 防疫法第十三条是关于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的规定。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农业部畜牧兽医局 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 2fluenza ,HPA I ),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E )将其列为A 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高致病性禽流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确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2.1.1 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急、死亡率高,且能排除鸡新城疫和中毒性疾病,血清学检测阳性。
2.1.2 未经免疫鸡场的家禽出现H 5、H 7亚型禽流感血清学阳性。
2.1.3 在禽群中分离到H 5、H 7亚型禽流感病毒株或其它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毒株。
2.2 流行特点 鸡、火鸡、鸭、鹅、鹌鹑、雉鸡、鹧鸪、鸵鸟、鸽、孔雀等多种禽类均易感。
传染源主要为病禽和带毒禽(包括水禽和飞禽)。
病毒可长期在污染的粪便、水等环境中存活。
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箱)、垫草、种蛋、鸡胚和精液等媒介,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气源性媒介传播。
2.3 临床症状 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
表现为突然死亡、高死亡率,饲料和饮水消耗量及产蛋量急剧下降,病鸡极度沉郁,头部和脸部水肿,鸡冠发绀、脚鳞出血和神经紊乱;鸭鹅等水禽有明显神经和腹泻症状,可出现角膜炎症,甚至失明。
2.4 病理变化2.4.1 剖检病变 全身组织器官严重出血。
腺胃粘液增多,刮开可见腺胃乳头出血、腺胃和肌胃之间交界处粘膜可见带状出血;消化道粘膜,特别是十二指肠广泛出血;呼吸道粘膜可见充血、出血;心冠脂肪及心内膜出血;输卵管的中部可见乳白色分泌物或凝块;卵泡充血、出血、萎缩、破裂,有的可见“卵黄性腹膜炎”。
动物疫病的预防和免疫接种动物疫病的预防和免疫接种1.什么是动物疫病?我国对动物疫病采取什么防控方针?动物疫病包括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我国对动物疫病采取“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
2.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
传染病具有以下特点:(1)有病原体,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有免疫性,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4)可以预防,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改善饲养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传染病病程发展有什么规律?动物传染病病程大多数情况下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恢复期)。
4.什么是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
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毒)动物。
5.什么是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侵入另一个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传播方式是指动物传染病病原体更换宿主的方法,通常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6.什么是易感动物?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7.防治传染病应抓好哪些环节?防治传染病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传染源;二是传播途径;三是易感动物。
8.什么是一类疫病?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应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疫病。
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施封锁。
疫区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施封锁,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对疫区实施封锁。
各级兽医实验室建设标准1.县(市)级兽医实验室1.1 选址、布局、内部设施和内部环境等应当符合BSL-1实验室的要求。
1.2 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
1.3实验室应当分别设置有:解剖室、接样室、样品保藏室、血清学检测室、病原学检测室、洗涤消毒室、档案室等。
1.4 应当配备的仪器设备有:酶标仪、自动洗板机、微量震荡器、生物安全柜、真空检测仪、普通离心机、磁力搅拌器、生物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超声波清洗器、纯水仪、酸度计、高压灭菌器、普通冰箱、冰柜、恒温水浴锅、干热灭菌器、通风橱、电子天平(0.001g)、多道移液器、单道移液器、紫外灯等。
2.地(市)级兽医实验室2.1选址、布局、内部设施和内部环境等应当符合BSL-2实验室的要求。
2.2 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
2.3实验室应当分别设置有:解剖室、接样室、样品保藏室、仪器室、分子生物学检测室、血清学检测室、病原学检测室、洗涤消毒室和档案室等。
2.4 在配备县(市)级兽医实验室所应有的仪器设备基础上,还应当配备有:PCR仪、电泳仪、凝胶电泳成像与分析系统、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Ⅱ级生物安全柜、组织匀浆机、涡旋混匀器、超声波裂解器、超纯水仪、自动高压灭菌器等。
3.省级兽医实验室3.1选址、布局、内部设施和内部环境等应当符合BSL-2实验室的要求。
3.2 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不低于1500平方米。
3.3实验室应当分别设置有:解剖室、接样室、样品处理室、样品保存室、档案室、仪器室、试剂室、血清学检测室、分子生物学检测室、病毒检测室、细菌检测室、寄生虫检测室、病理学检测室、洗涤消毒室、实验准备室、菌(毒)种保藏室等。
3.4在配备地(市)级兽医实验室所应有的仪器设备基础上,还应当配备有:梯度PCR仪、荧光PCR仪、多功能电泳仪、恒温振荡摇床、细菌过滤器、小型冻干机、小型孵化器、细菌鉴定仪、自动组织脱水机、石蜡包埋机、自动染色机、倒置显微镜、多功能显微镜、二氧化碳培养箱、全自动高压灭菌器、超低温冰箱(-86℃)、制冰机、电子天平(0.0001g)、电动移液器等。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为进一步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规范疫情处置措施,根据我国有关规定,按照“早、快、严”原则,特制定本规范。
一、“早、快、严”的定义“早”,是指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确认”,确保禽流感疫情的早期预警预报。
“快”,是指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快速行动、及时处理,确保突发疫情处置的应急管理。
“严”,是指规范疫情处置,做到坚决果断,全面彻底,严格处置,确保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疫情损失减到最小。
二、“早”的技术规范(一)早发现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中心、各省级疫情测报中心、各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进行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作出疫情预测预报,及时发现突发疫情及隐患。
重点地区的监测包括边境地区、发生过疫情的地区、养殖密集区、候鸟活动密集区等。
每次组织监测结束,14天内提出汇总、分析和评估动物疫情报告,预测疫情流行态势,并根据疫情分析结果,完善相应防控对策和措施。
同时,及时向社会发布禽流感疫情预警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禽类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等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及其隐患,应当24小时内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二)早诊断各有关实验室要熟练掌握疫情监测和诊断技术,规范程序,切实提高快速诊断能力,确保及时、准确和规范。
1、试验方法①血凝抑制试验(HI)②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④病毒分离与鉴定2、诊断指标(1)临床诊断指标①急性发病死亡②脚鳞出血③鸡冠出血或发绀、头部水肿④肌肉和其他组织器官广泛性严重出血⑤明显的神经症状(适于水禽)(2)血清学诊断指标(非免疫禽)(H5或H7亚型的血凝抑制(HI)效价大于4lg2以上(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阳性(本法不适于水禽)(3)病原学诊断指标①H5或H7亚型病毒分离阳性②H5或H7亚型特异性分子生物学诊断阳性③任何亚型病毒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大于1.23、结果判定(1)临床怀疑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符合临床诊断指标①,且有临床诊断指标②、③、④、⑤之一的。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详见附件):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
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三、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
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六、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七、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八、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九、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
十、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
十一、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
十二、绵羊痘防治技术规范
十三、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十四、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技术规范
废止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名单
1.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
2.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
3.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
4.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
5.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
6.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
7.牲畜口蹄疫疫情防治技术规范(试行)
(农牧发[2004]20号)
8.亚洲I型口蹄疫防治技术方案(农医发[2005]13号)。
处置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技术规范1. 引言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对禽类具有高度致病性和传染性的疾病。
一旦发生禽流感疫情,给禽畜养殖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地处置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并防止病毒的传播,有必要制定一套规范的技术操作指南,以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
2. 防疫措施2.1 早期预防在禽流感疫情暴发前,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早期预防:•强化禽畜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对禽畜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健康状况;•增强员工的防疫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其关于禽流感的认识和防护措施;•定期巡查禽畜养殖场周边环境,防止野生鸟类或其他动物的入侵。
2.2 疫情监测与报告一旦发现禽流感疫情的征兆,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疫情监测与报告:•禽畜养殖场应当建立健全的监测制度,定期对禽畜进行检查;•发现禽流感相关症状的禽畜应立即进行隔离,并向相关部门报告;•疫情监测人员应进行疫情调查,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及时报告给上级部门。
2.3 疫情处置一旦确认发生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疫情处置:•尽量减少禽畜养殖场内的感染传播,对病鸟进行隔离,避免接触健康禽畜;•迅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禽畜的免疫力;•对病死禽畜进行及时处理,避免病毒在禽畜场内的传播;•对禽畜场内的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根除病毒的传播源;•加强禽畜养殖场周边区域的防护工作,避免病毒的扩散。
3. 卫生防护3.1 个人防护在处置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人员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3.2 环境卫生禽流感疫情处置完毕后,应进行环境卫生处理,包括以下方面:•对禽畜养殖场内的设施设备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杀灭潜伏于环境中的病毒;•清理和处理病死禽畜,防止病毒再次传播;•对禽畜场周边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加强环境卫生监测,防止病毒再次侵入禽畜场。
乡村兽医知识100问乡村兽医知识100问第一篇乡村兽医概要1.什么是乡村兽医?乡村兽医是指尚未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经登记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人员。
2.乡村兽医有什么权利?乡村兽医可在规定的乡镇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并根据其服务内容收取相应的费用;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优先确定乡村兽医作为村级动物防疫员。
3.乡村兽医应履行什么义务?在动物诊疗服务活动中,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
发生突发动物疫情时,应当参加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组织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不得拒绝和阻碍。
4.乡村兽医在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有什么作用?乡村兽医主要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乡村兽医登记制度?实行乡村兽医登记制度,有利于加强乡村兽医从业管理,提高乡村兽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保障乡村兽医合法权益,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6.哪些部门受理办理乡村兽医登记手续?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办理乡村兽医登记手续。
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的乡村兽医由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和监管。
7.哪些人才可以申请办理乡村兽医登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申请办理乡村兽医登记:(1)取得中等以上兽医、畜牧(畜牧兽医)、中兽医(民族兽医)或水产养殖专业学历的;(2)取得中级以上动物疫病防治员、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3)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连续5年以上的;(4)经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培训合格的。
8.申请办理乡村兽医登记时应提交哪些材料?(1)乡村兽医登记申请表;(2)学历证明、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培训合格证书或者乡镇畜牧兽医站出具的从业年限证明;(3)申请人身份证明和复印件。
9.申请办理乡村兽医登记时需要交费吗?不需要交费。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及废止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名单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详见附件):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
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三、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
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六、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七、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八、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九、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
十、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
十一、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
十二、绵羊痘防治技术规范
十三、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十四、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技术规范
废止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名单
1.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2.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3.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
4.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5.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
6.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7.牲畜口蹄疫疫情防治技术规范(试行)
(农牧发[2004]20号)
8.亚洲I型口蹄疫防治技术方案(农医发[200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