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94.50 KB
- 文档页数:16
白水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探析摘要:白水县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但多数存在分散、乱种、资料不全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从普查与收集的内容、方法、过程等多个方面探析了白水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保护和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策略一、引言二、普查与收集的内容(一)普查内容1. 确定普查的范围:明确普查的区域、品种和数量,对相对特殊、稀缺和容易遗失的种质资源进行重点普查;2. 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收集、整理和补充各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建立起科学合理、完整准确的种质资源数据库;3. 采集种质资源样本:科学采集种质资源样本,按照不同品种、不同地点、不同气候环境和不同年份、季节等因素,采集符合科学要求的种质资源样本。
(二)收集内容1. 保护已有的种质资源:对已有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和保存,不断丰富和完善已有的种质资源;2. 引入新品种:通过国内外招标、引进等方式,引入符合本地气候、土壤和资源条件的新品种,对传统品种进行改良和提高;3. 改良和推广:利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手段,进行品种的改良和提高,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生产力。
1. 现场观察法:到农田中实地观察记录信息,积极推动广大农民参与到普查工作中;2. 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图书、报纸、杂志、期刊等文献资料,收集各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3. 问卷调查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各地参与普查的人员进行问询,获取实时的种质资源信息。
2. 农民品种选育法:指导广大农民进行种植、更新、选育自己的优良品种,并进行鉴定和保存,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3. 扩大试种法: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在饲草地、林地、荒地等适当场地进行试种,选育适应性强、生产力高的品种。
(一)普查与收集的规划和组织确定普查与收集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目标,编写计划书并进行宣传,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操作流程。
种质资源圃对葡萄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研究保存是葡萄种质资源研究的前提。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部分科研单位即在收集的基础上,着手建立葡萄原始材料圃,开始对引进的品种和采集到的野生材料进行异生境地田间种植保存。
随着国家对种质资源的重视,从70年代初~80年代末,我国相继建成16个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
其中,有两个国家级葡萄种质资源圃(河南郑州、山西太谷),另外还有3个果树种质资源圃保存有葡萄种质资源。
90年代,又增建了山葡萄的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吉林左家)。
原西北农业大学建立了野生葡萄种质资源圃。
同期,我国部分省(市、区)的果树、葡萄研究及教学单位也相应建立了葡萄种质资源圃或葡萄品种资源圃。
全国各类圃地共保存葡萄种质资源 1 500?份左右。
在异生境地田间种植保存的同时,我国葡萄科技工作者还进行了试管保存、种子保存、花粉保存的研究和利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异生境地田间种植保存是葡萄种质材料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保存方式。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部分科研单位即相继着手建立葡萄原始材料圃。
1951年,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调查、搜集并引种山葡萄优良类型,并用于选种和杂交育种。
1952年,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兴城园艺试验场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了原始材料圃,至1965年,保存品种200多个,同时进行了与东北山葡萄的杂交育种工作。
1954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建立葡萄品种圃,同时开始收集保存葡萄野生资源材料。
1960年,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郑州分所建立的葡萄原始材料圃保存有300余个品种,至1966年,保存葡萄品种近600个。
196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结合山葡萄研究,建立了山葡萄品种资源圃。
其他一些省、市、自治区的果树和葡萄科研单位也搜集保存了部分葡萄野生种种质材料。
1978年,原西北农业大学开始系统搜集、研究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建立了收集保存中国野生葡萄种类最多的野生葡萄种质资源圃,保存我国野生葡萄20余个种和变种的100余个株系。
第三章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第一节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基本概念1种质(g e r m p l a s m):又叫遗传质是能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
2种质资源:携带种质的载体称为种质资源(g e r m p l a s m r e s o u r c e s),它可以是群体、一个植株或某个器官,如根,块茎,胚芽和种子,或者是细胞等,它们都具有遗传潜能,具有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
广义的种质资源包括由许多不同个体的基因型所组成的群体,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包括主栽品种、地方品种、近缘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类型、育种材料(品系和变异材料)它们具有自然进化过程中和人工创造变异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基因,是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和生产及研究的物质基础.二种质资源的作用及意义种质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在科学发展时代进步的现今,种质资源愈加显得其重要作用。
主要作用如下:1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为生产提供优良的品种(类型).优良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对园艺植物在生产和消费上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的地区条件需要有不同特性的品种。
1)掌握的种质资源越多,选择优良的品种的可能性也越大,对生产所起的作用也愈大。
种质资源又是植物育种的物质基础,如杂交育种时选配亲本用的种质2)资源愈丰富,也就愈有可能获得符合期望要求基因型的杂种。
为了满足育种上需要,必须不断发掘和研究利用有价值的种质资源.2种质资源又是植物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的物质基础,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掌握丰富的种质资源材料。
正如前苏联植物地理学家瓦维洛夫提出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他从60多个国家搜集到15万份种质资源材料,经过整理后得出的结论。
园艺生产发展,促进了园艺育种学的进程,生物技术的发展,作为基本材料的种质资源的重要作用也更显突出。
3可以作为药材,林木,工业原料,以及酿酒,榨汁,制干等.总之,种质资源的用途非常广泛,从根本上说它决定的育种成败的关键,,如抗性中的抗病育种,要想育成首先就必须要有携带这种抗源的种质资源,无此抗源,就不能实现抗性育种.所以要提高育种效能,就必须掌握丰富的种质资源,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三保护种质资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种质资源是极其珍贵的农业遗产与自然资源。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模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模板主要收集保存对象是:①早期选择的优树;②优良种源,包括有益于森林健康种质资源;③材质较好的珍贵阔叶树种,如黑核桃等;④高海拔地区、干旱、火灾发生区等易丢失遗传资源的一些小群体资源;⑤特殊种质种质资源,即处于濒危、生态敏感树种遗传资源。
1、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专项资金。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属于基础性工作,是林木良种选育和实现良种化的前提,对国家经济和生态安全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国家和省应高度重视,增加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并保持相对稳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林木种质资源的广泛收集和长期保存。
2、研究制定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总体方案。
目前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充分利用普查成果,有效保护种质资源,应尽快制定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总体方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和异地保存库,有条件的还要进行设施保存。
3、建立国家对林木良种选育工作的长期投资机制。
林木良种选育工作是一项投资大、时间长、经济效益不显著,但社会效益极大的一项工作,其性质决定了它既是一项科技型事业,又是一项公益型事业,理应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不是靠一两次投资就能解决问题的,国家应当制定林木种苗长期发展规划,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4、加强林木良种培育与推广,提高造林良种使用率。
针对目前我省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较低的现实情况,应进一步加强良种基地建设,加快良种选育步伐,提高良种生产能力,逐步达到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
5、坚持“生产、科研、管理”相结合。
以生产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良种基地为载体和平台,组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生产管理单位,在良种选育技术和管理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攻关,共同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达到项目建设和经济效益双提高。
6、苗圃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实行集约经营,建立种子加工、育苗生产控制和起苗、包装、贮藏、运输等一整套操作流程和管理体制,积极采用新技术,逐渐推行机械化作业,实行微机化管理,促进苗木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模板目录一、前言 (2)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2)1.2 调查范围与内容 (3)1.3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分析 (6)2.1 总体情况概述 (7)2.2 各树种种质资源数量与分布特点 (7)2.3 主要树种种质资源特性分析 (8)三、林木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9)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0)3.2 物种多样性分析 (12)3.3 生态多样性分析 (13)四、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议 (14)4.1 保护策略与措施 (15)4.2 开发利用方向与建议 (16)4.3 保护与利用的效益评估 (18)五、结论与建议 (19)5.1 调查结论总结 (21)5.2 对政策与管理的建议 (22)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3)一、前言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林木种质资源作为自然界中宝贵的遗传资源,对于培育新品种、改良现有林木、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利用现状,为林木育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调查旨在系统收集和整理林木种质资源的相关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本报告以全国范围内的林木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查阅、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现状及其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报告内容涵盖了林木种质资源的概况、优良种质资源筛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旨在为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1 调查背景与目的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林木种质资源作为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林木种质资源不仅为造林、育种提供遗传材料,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迁,我国林木种质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流失和破坏,亟需加强调查与保护。
白水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探析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而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则是保护和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工作。
本文以白水县为例,对该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进行探析,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的类似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白水县地处中国中西部地区,是陕西省最大的农业县,辖区内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各式各样的农作物生长。
近年来,白水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等工作,因此对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越发重视。
白水县农作物种质资源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番茄、辣椒等传统农作物,以及柚子、甜瓜、黄瓜、西红柿、草莓等现代农作物。
其中,水稻和小麦是该县主要的经济作物,品质优良,产量高。
其他农作物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和市场需求。
普查是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普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调查,包括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信息。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能够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包括以下方面:1. 建立资源数据库:通过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能够建立全面、详实的资源库,将不同作物品种的相关信息分类整合,建立资源数据库,并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和保护程度。
2. 保护生物多样性:传统乡土作物品种与当地环境紧密适应,不仅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而且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能够及时了解其现状,采取措施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
3. 发展农业经济:普查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能够帮助农民了解不同种植作物的适宜性和发展潜力,从而选择潜力更大的作物,提高生产效益。
1. 制定普查方案:制定合理的普查方案和实施步骤,明确普查区域、普查对象和普查内容等。
2. 组织并培训普查人员:县农业委员会组织专业普查人员,为其提供有关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
灌阳县种质资源调查搜集、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摘要】本文分析了灌阳县全境的各类林木种质资源及林木种质资源原保存地进行调查,并根椐调查结果提出了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开发和利用。
【关健词】种质资源;调查搜集;方法;对策;研究开发和利用引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精神,短期抢救与系统保存相结合,保存、评价与利用结合,统筹实施信息管理,建立林木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为我县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我县于“十二五”期间制定了《种质资源长期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并在2012年编制了种质资源调查实施方案,2012年3至10月对灌阳县林木种质资源现状与动态进行了全面调查工作,着力加强主要造林树种、乡土树种以及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保护对策研究,并对优良种源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1 种质资源调查范围和对象、方法我县本次调查范围和对象:调查范围覆盖灌阳县全境,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开展调查。
调查对象为行政区域内各类林木种质资源及野生林木种质资源。
我县本次外业调查的主要方法:(1)资料查阅法;(2)访问调查法;(3)踏查法;(4)样带和样方调查法标准地调查。
2 种质资源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由灌阳县林业局种苗站与桂林市林业设计院共同完成,通过这次调查,我县种质资源调查搜集出灌阳县林木种质资源有127种树种,47个科,74个属;其中有南方红豆杉、马褂木、刨花楠、重阳木、栾树、檫木等珍贵乡土树种。
这次种质资源调查对我县珍贵乡土树种良种选育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并摸清了灌阳县林木种质资源家底,灌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也是丘陵生态区,山地面积大,高海拔山地多,山地间交错分布有较大面积的谷地,夏热冬冷,春秋温和,春夏湿秋冬干,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自然生态系统相对保持较好,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广西森林覆盖率最高、森林质量最好的区域之一,已建有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洋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地位十分重要,生态发展优势明显,对于创建生态文明试点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XX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I.背景和目标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充分了解和有效管理本地农作物种质资源,实施一项综合的普查与收集行动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制定XX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实施方案,确保农作物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II.实施步骤和方法1.确定普查范围:确定普查的农作物种类、地理范围和时间周期。
包括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地方特色作物,涵盖全市各县区。
2.组建普查团队: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普查团队,包括农业科学家、农艺师、植物遗传学家等。
确保团队成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3.制定普查方案:制定详细的普查方案,明确普查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期限。
目标包括收集和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样品,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4.收集农作物样品:在普查范围内,通过田野考察和采样,收集各类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样品。
保证样品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并进行标注和分类。
5.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将收集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样品进行鉴定、鉴定和保存。
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包括实物样品、数据信息和图像资料等。
6.分析和评估:对收集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包括种源分析、品质评估和遗传多样性评估等。
为农作物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7.信息共享与交流:对普查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报告。
通过发布研究成果,向农民、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分享普查结果。
8.制定保护和利用政策:根据普查结果,制定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政策。
包括优先保护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推广适应性强的优质品种和加强科技研发等。
III.保障措施1.资金保障:为普查与收集行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包括普查团队经费、采样和鉴定设备费用等。
通过政府拨款、科研项目资助和社会资金支持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2.普查团队培训:对普查团队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包括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采样技术和种子保存等方面的培训。
农业种质资源调查方案一、背景农业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原因,我国的农业种质资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和流失。
为了保护和利用农业种质资源,需要对农业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评估。
二、目的本次农业种质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我国农业种质资源的分布、数量、种类、遗传特征和利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种质资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范围本次农业种质资源调查的范围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家禽、水产等农业种质资源及其相关的遗传信息和利用情况等方面。
四、内容和方法(一)内容1.农业种质资源的分布状况,包括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种植方式等方面的情况。
2.农业种质资源的数量和品种,包括种质收集、保存和繁育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3.农业种质资源的遗传特征,包括遗传多样性、遗传基础和遗传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4.农业种质资源的利用状况,包括育种、生产和经济价值等方面的情况。
(二)方法本次农业种质资源调查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资料统计、现场观测和样品分析等方式,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种质资源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五、人员和工具本次农业种质资源调查的人员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人员、统计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需要上好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本次农业种质资源调查需要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GPS、相机、笔记本电脑、数据处理软件等,其中GPS和相机主要用于采集农业种质资源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图片信息,笔记本电脑和数据处理软件则用于资料统计和数据分析等环节。
六、时间和预算本次农业种质资源调查预计需要6个月时间,具体时间安排和调查进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本次农业种质资源调查的预算大致估算在200万元左右。
具体预算需要细化和拟定关于实际情况,同时需要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和核算制度。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习植物种质资源的采集、保存和鉴定方法。
3. 掌握植物种质资源的初步研究方法,如形态学观察、遗传多样性分析等。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农业大学植物种质资源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植物样本:包括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不同类型的植物样本。
2. 实验仪器:显微镜、DNA提取试剂盒、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3.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PCR试剂、凝胶成像试剂等。
五、实验方法1. 植物样本采集:在实验地点采集不同种类的植物样本,注意记录样本的科、属、种等信息。
2. 植物样本鉴定:通过对植物样本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初步鉴定植物的种类。
3. DNA提取:采用植物DNA提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提取植物样本的基因组DNA。
4. PCR扩增: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检测植物样本的遗传多样性。
5. 凝胶成像分析:将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离,观察并记录电泳结果。
6. 数据分析:对PCR扩增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植物样本的遗传多样性。
六、实验步骤1. 植物样本采集:在实验地点采集不同种类的植物样本,注意记录样本的科、属、种等信息。
2. 植物样本鉴定:将采集到的植物样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叶片、茎、花、果实等特征,与已知植物样本进行比对,初步鉴定植物的种类。
3. DNA提取:将植物样本的叶片剪碎,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提取植物样本的基因组DNA。
4. PCR扩增:设计特异性引物,针对植物样本的特定基因区域进行PCR扩增。
将PCR产物进行电泳分离,观察并记录电泳结果。
5. 凝胶成像分析:将电泳分离后的PCR产物进行凝胶成像,观察并记录电泳结果。
6. 数据分析:对PCR扩增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植物样本的遗传多样性。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样本鉴定:根据植物样本的形态特征,成功鉴定出采集到的植物样本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