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摘要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中,文化的转型起着及其重要而有特殊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植根于传统的农业文明,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机制、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近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量和综合国力的迅速跌落,因西方列强坚船炮利的逼迫而发生地是整个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

危机中,中国人被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揭开了近代来痛苦而缓慢的文化转型的序幕。

关键词近代中国文化转型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转型

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从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就开始了,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中国文化才发生明显变化。那时候中国人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鸦片战争中亲眼所睹的坚船利炮。因此,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最初的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自然地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推断出,中国的失败主要在于技术落后于“西夷”,从而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意向主要是仿船造炮。60年代,清政府便进行了一场以“变器”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成为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中西两种文化如何结合的重大问题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冲击和动摇了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现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

的传播和发展。然而,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人们认识到,洋务派‘变器不变道’的技术主导论不能解决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

二、制度层面的文化转型

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与洋务派不同,改良派不仅要在物质方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从1895年起, 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君主立宪为目标,致力于变法图强,并开始启蒙宣传活动,他们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而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办报纸,立学会,创建新式学堂,使文化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萌生了近代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中国近代新文化初步创立起来。戊戌变法时期,“由于西方思想大量涌进中国,在士大夫中间造成激烈思想激荡,引起人们对传统人文精神的重新思考,现代人文精神开始孕育,人们超越几千年的封闭和内求,开始以整个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民族兴衰和国家的存亡;摒弃以祖宗成法、圣人经典来衡量得失是非的传统,崇尚和参与社会的变革创新;从近代科学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思维方法入手,融合个人利益与社会道义,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4]客观地讲,他们的宣传鼓动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范围上说,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从内容上讲,他们的宣传不能引起广大民众的兴趣,因而其效果就受到限制。就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状况看,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人们的认识还很肤浅,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还不成熟,但维新派较之

洋务派向前迈进了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要求的某些内容。“20世纪初期, 革命思潮逐渐取代改良思潮成为时代主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维新派在君主立宪框架下实行的改良,主张以民主共和代替君主立宪,以寻求中国的全面振兴”。这一时期,许多思想家、宣传家用鲜明的时代语言表达新思想,20世纪初的新文化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三、观念层面的文化转型

辛亥革命后,发生了袁世凯和张勋两次复辟。这表明仅有制度层面的变革是不够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认为,要巩固共和制度,就要提高国民觉,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汇合成近代改造国民性运动,推动着近代人文精神、近代国民素质的重建和转型。

“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树立起科学和民主意识,于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种新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以纲常名教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格格不入”。封建伦理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而新文化运动也在伦理、心理层面展开了近现代化过程。

经济、政治、文化转型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三大主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因此,近代政治转型取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缓慢的低水平的经济发展,使得政治转型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而政治转型的不顺畅反过来必然会牵制经济的近代化发展,没有强有力的政府作后盾和实质有

效的制度政策作支持,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难免历经曲折。文化变革是社会思潮的转换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社会转型中,文化的变革起着思想指导的作用,指导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的转型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转型,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文化的转型,这种观点的确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政治功利的文化选择,这一特点反映文化的转型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总之,在社会转型中,经济、政治、文化转型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纵览中国近代史,1840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先后大抵经历了被动开放时期、经济起步时期、政体变革时期、思想解放时期,也即经历了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文化转型的过程。从横向来看,这四个时期之间没有绝对的临界点,彼此有交集的空间存在;从纵向来看,每个时期内,社会的转型有其侧重的某一层面,但社会其它各个层面的转型不都是出于停滞状态,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处于交错进行的状态中。

参考文献:

[1]刘莹.浅议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j].华夏文

化,1998(01):4-5.

[2]王守昌.西学东渐—对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j].华南师

范大学学报,1993(04):4.

[3]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兼论中国文化转型的百年

历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