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织造布的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47.92 KB
- 文档页数:2
非织造布的发展史(834字)非织造技术兴于近代,但这项技术的仿生原理却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考古学家证实,远在七千年前,中国就已能将野蚕驯养成家蚕,抽丝制帛,用作装饰与服装。
我们祖先用来抽丝的蚕茧,从原理上启示了今日的仿粘法非织造布。
近代考古还证实,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们的祖先受漂絮的启发而发明了大麻纤维纸,在衬垫的竹垫上留下了一层薄薄的丝絮,从原理上说,这种漂絮是完全相同与今日的湿法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的工业化生产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
是英国一家公司首先设计制造了一台针刺法非织造布样机。
真正的非织造布工业现代化生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随着战争的结束,全球百废待兴,各种纺织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此情况下,非织造布获得了迅速发展,迄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代非织造布生产的萌芽期。
在此期间,只有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在研究与生产非织造布,其产品以粗厚的絮垫类非织造布为主。
第二阶段是非织造布的成长期,非织造布技术迅速转化为商业化生产。
第三阶段是非织造布的迅速发展期。
在这年间,在非织造布产量继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非织造布技术同时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引起世人瞩目,非织造布生产地域也迅速扩大。
至此时,在全球已形成非织造布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超过2亿美元的新兴工业,这是建立在石油化工、塑料化工、精细化工、造纸工业及纺织工业等部门大协作基础上的新兴行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一点也不为之过,其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四阶段是稳固发展期,在此期间,纺丝成网、熔喷法非织造布技术在生产中得到迅速推广应用,机械制造厂也纷纷向市场推出成套的纺丝成网、熔喷法非织造布生产线。
干法非织造布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有了重要的进展,水刺法非织造布投入了商业化生产,泡沫浸渍粘合、热轧粘合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我国是从1958年开始研究非织造布,1965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家非织造布厂,上海无纺布厂,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在数量、品种、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无纺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关于仙桃无纺布市场调查报告专业班级: 0903国贸学生姓名:欧阳乐学号: 20211311115一、无纺布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无纺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由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磨擦、抱合或粘合,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薄片、纤网或絮垫。
将纺织短纤维或者长丝进行定向或随机撑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
在我国,有时将无纺布称为“非织造布”。
无纺布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工业化生产的,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织造布工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目前,无纺布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工业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兴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中国无纺布行业是从1978年开始工业化生产的,至今已经30年。
30年来从无到有到大,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2021年中国无纺布产量200.2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8.23%,居第一位。
其中,中国纺粘和熔喷法无纺布行业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纺粘法无纺布总生产能力达到122.09万t/a,稳居世界纺粘大国的地位。
虽然我国无纺布生产数量已居世界各国之首,但是按人均占有量并不多。
仅为 1.5KG,是日本的1/2,是美国的1/3,因此,中国无纺布工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021年“限塑令”的实施无疑为我国无纺布行业带来了良好商机。
随着“甲型H1N1流感”来袭,国内外对口罩等医用防护性用品的需求量将进一步保持增长态势,医疗用纺织品,尤其是无纺布等行业迅速发展,国内无纺布出口增加。
2021年4月24日,国务院全文公布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一方面是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及汽车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产业用纺织品需求市场活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家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拉动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取得积极效果。
同时,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由于无纺布行业用电省、无污染和环保节能,无纺布产品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突出。
.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一.非织造布的定义和发展概况1942年美国首次商业性生产了一种在原理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织物的新型布状材料,并将它命名为非织造布。
虽然当时只生产了几千码布,但却标志着纺织工业中一个新的行业,一门新的技术的诞生。
非织造布是指由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磨擦、抱合或粘合,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薄片、纤网或絮垫。
它不包括纸及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带有缝边纱线的缝边织物和湿法缩绒毡制品(不论这种制品是否经过针刺加固)。
它使用的纤维可以是天然的或者是化学加工的,可以是短纤维、长丝或纤维状。
在我国,有时将非织造布称为“无纺织布”、“无纺布”、“非织造织网”等。
非织造布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工业化生产的,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百织造布工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到1995年,世界非织造布的产量已达到250万吨以上。
目前,非织造布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工业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兴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非织造布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得到高速发展,是与非织造布技术本身具有的特点密切相关。
总的说来,非织造布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劳动生产率高;生产速度高,经济效益显著;可应用的纤维原料范围广;产品品种多,使用范围广等特点。
中国的非织造布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逐步形成产业化生产。
至1993年中国的非织造布产量已近10万吨,目前,每年仍以15%的速度增长。
我国非织造布工业的门类比较齐全,其中以纺粘法和热轧洁非织造布增长较快。
二.非织造布的分类非织造布的品种繁多,其分类方法各异。
通常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 按非织造布纤网形成方法分干法非织造布是指纤维在干态下用机械、气流、静电或它们的结合方式形成纤网,再用机械、化学或热的加固方法而制成的非织造布。
聚合物挤压法非织造布是将高聚物经过挤压加工而形成网状结构的非织造布。
根据聚合物的挤压成网方式不同,它又可分为纺丝成网法非织造布、熔喷法非织造布和膜裂法非强造布。
他山之石Articles from Overseas68《生活用纸》2017·12期金佰利50年的非织造布业务变迁Karen McIntyre金佰利公司的全球非织造布(GNW)部门始终致力于非织造布技术的创新。
1966年金佰利吸收性纱布材料的问世,为应用于许多新产品的非织造布技术陆续出现创造了条件。
作为全球最大的快速消费品巨头,其旗下品牌产品已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金佰利GNW团队借2016年在美国佐治亚州罗斯威尔总部举办的非织造布50年庆祝活动,整理了其业务范围内的大事年表。
包括第一个平纹棉麻织物材料和Lurgi技术到更多的现代技术,如纺粘法、Coform(棵纺)工艺和弹性材料层压,以改进金佰利旗下品牌好奇、得伴和高洁丝产品,使客户更加满意。
GNW主席Jerry Baker在金佰利已工作33年,并在2016年5月担任GNW团队负责人。
金佰利非织造布业务起源于美国加州伯克利,Baker在这个地方长大。
20世纪50年代末,金佰利购买工厂前,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在这家工厂工作。
在购买之后,金佰利开始着眼于纺纱工艺并寻求机会对其进行改进。
1966年,公司引进超细的平纹棉麻织物加强材料(SRM)作为Teri Towel(一次性工业擦拭巾)和Kimbies纸尿片的生产材料。
两个产品在金佰利的业务中都不长久,但是在其后的50年里,为公司非织造布业务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Baker说:“开发非织造布可能是受传统的纺织品和日益增长的吸收材料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为高洁丝品牌女性卫生用品生产纱布的同时,公司的研发人员和工程师开始着手开发吸收性非织造布,以帮助改进其他产品。
”1968年,金佰利开始在威斯康辛州尼纳第一次专门生产非织造布。
一年后,公司获得了Lurgi熔融纺丝技术,生产定量范围在20~30g/m2的非织造布。
Baker回忆说,该技术可生产非常好的非织造布,纤度细、强度高,但是生产能耗很大,不适合作为长期的工艺使用。
一.非织造布的定义和发展概况1942年美国首次商业性生产了一种在原理上完全不同于传统织物的新型布状材料,并将它命名为非织造布。
虽然当时只生产了几千码布,但却标志着纺织工业中一个新的行业,一门新的技术的诞生。
非织造布是指由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磨擦、抱合或粘合,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薄片、纤网或絮垫。
它不包括纸及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带有缝边纱线的缝边织物和湿法缩绒毡制品(不论这种制品是否经过针刺加固)。
它使用的纤维可以是天然的或者是化学加工的,可以是短纤维、长丝或纤维状。
在我国,有时将非织造布称为“无纺织布”、“无纺布”、“非织造织网”等。
非织造布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工业化生产的,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百织造布工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到1995年,世界非织造布的产量已达到250万吨以上。
目前,非织造布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工业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兴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非织造布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得到高速发展,是与非织造布技术本身具有的特点密切相关。
总的说来,非织造布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劳动生产率高;生产速度高,经济效益显著;可应用的纤维原料范围广;产品品种多,使用范围广等特点。
中国的非织造布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逐步形成产业化生产。
至1993年中国的非织造布产量已近10万吨,目前,每年仍以15%的速度增长。
我国非织造布工业的门类比较齐全,其中以纺粘法和热轧洁非织造布增长较快。
二.非织造布的分类非织造布的品种繁多,其分类方法各异。
通常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 按非织造布纤网形成方法分干法非织造布是指纤维在干态下用机械、气流、静电或它们的结合方式形成纤网,再用机械、化学或热的加固方法而制成的非织造布。
聚合物挤压法非织造布是将高聚物经过挤压加工而形成网状结构的非织造布。
根据聚合物的挤压成网方式不同,它又可分为纺丝成网法非织造布、熔喷法非织造布和膜裂法非强造布。
湿法非织造布是指纤维在水中悬浮状态下,采用造纸成网,再用化学或热的方法加固而制得的非织造布。
简介:无纺布又叫非织造布,中国无纺布产业起步较晚,但生长十分迅速。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量还不到1万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掀起了生长无纺布产物热潮。
除接纳国产生产线外,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等省还分别从外洋引进了生产线。
中国无纺布产物的生长速度大大地凌驾纺织产业的平均生长速度,每年以8-10%高速增长,是纺织产业中生长最快的一个行业。
因为中国的无纺布产业已走向高等化,不少企业和产物在国际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通过多年的摸索和生长,中国的无纺布企业已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2009年1-11月,中国无纺布制造行业累计实现产物销售收入40,621,767千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03,760千元。
2010年1-3月,无纺布行业毛利率为13.71%,三费比率(营业、治理和财政用度率之和)为7.10%,利润率为4.69%,。
从产销衔接情况看,2010年1-3月份无纺布行业产销率为95.38%,表明该行业产物销售状况较好。
非织造主要受一些康健性消费品需求的驱动,如过滤、修建和擦拭布市场。
非织造布未来的生长来自于向其他领域的不停渗透,诸如产业用擦拭布及屋中用膜质料。
随着新技能的涌现,非织造布的功效不停得到改进。
中国各项建立中有不少范围巨大的工程,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环保工程、西部大开发、底子设施建立等等,这些都将大大促进土工布、过滤质料、防水质料、包装质料的消费。
另外海内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也将有力拉动种种卫生吸收性产物和空气过滤质料、医疗卫生用品及劳保文体用品的消费。
所以,中国无纺布业未来另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中国行业咨询网公布的《2010-2015年中国无纺布行业市场竞争观察及生长阐发陈诉》共十章。
首先介绍了无纺布的界说、分类、生长历史等,接着阐发了纺织业和无纺布行业的现状,并对中国无纺布制造行业的产业统计数据进行了详实的阐发。
随后,陈诉对无纺布行业做了区域生长阐发、竞争阐发、技能生长阐发、应用领域阐发和未来前景趋势阐发,最后阐发了海内无纺布行业二十家重点企业的运营状况。
无纺布行业发展调研报告市场部一、无纺布概念及用途无纺布(英文名:Non Woven)又称非织造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
多采用聚丙烯(pp材质)粒料为原料。
其用途大致可分为6方面:(1)医疗、卫生用:手术衣、防护服、消毒包布、口罩、尿片、民用抹布、擦拭布、湿面巾、魔术毛巾、柔巾卷、美容用品、卫生巾、卫生护垫、及一次性卫生用布等;(2)庭装饰用:贴墙布、台布、床单、床罩等;(3)服装用:衬里、粘合衬、絮片、定型棉、各种合成革底布等;(4)工业用;过滤材料、绝缘材料、水泥包装袋、土工布、包覆布等;(5)农业用:作物保护布、育秧布、灌溉布、保温幕帘等;(6)其它用:太空棉、保温隔音材料、吸油毡、烟过滤嘴、袋包、茶袋等。
二、国际无纺布行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生产商介绍(一)整体发展情况无纺布1870年在英国开始工业化生产,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至2006年已达到563万吨。
2002-2006年平均以7.6%的速度增长,2007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增速变缓,但世界非织造布需求的增长率仍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
2008年世界产量达到700万吨。
2008年,中国无纺布产量为200.2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8.23%,居第一位。
其次为北美和欧洲,其产量分别为146.4万吨和142.8万吨。
据国外机构估测,德国Freudenberg等全球40强的非织造布企业2008年的总产值达到138.56亿美元,约占全球非织造布总产值的8.5%。
近年来中国一些优秀的非织造布骨干企业也在异军突起,如广东俊富集团、浙江金三发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
上述40家企业共拥有299个品牌,平均每家拥有7个产品品牌。
从布局看,42家企业的约206个工厂遍布全球,其中欧美发达国家149个,新兴经济发展地区33个,中国15个。
位居前10名的企业有6家在我国设厂。
我国非织造布的发展情况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简介:无纺布又叫非织造布,中国无纺布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量还不到1万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掀起了发展无纺布产品高潮。
除采用国产生产线外,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等省还分别从国外引进了生产线。
中国无纺布产品的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过纺织工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每年以8-10%高速增长,是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
因为中国的无纺布工业已走向高档化,不少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中国的无纺布企业已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2009年1-11月,中国无纺布制造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0,621,767千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03,760千元。
2010年1-3月,无纺布行业毛利率为%,三费比率(营业、管理和财务费用率之和)为%,利润率为%,。
从产销衔接情况看,2010年1-3月份无纺布行业产销率为%,表明该行业产品销售状况较好。
非织造主要受一些健康性消费品需求的驱动,如过滤、建筑和擦拭布市场。
非织造布未来的发展来自于向其他领域的不断渗透,诸如工业用擦拭布及屋顶用膜材料。
随着新技术的涌现,非织造布的功能不断得到改善。
中国各项建设中有不少规模巨大的工程,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环保工程、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都将大大促进土工布、过滤材料、防水材料、包装材料的消费。
另外国内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也将有力拉动各种卫生吸收性产品和空气过滤材料、医疗卫生用品及劳保文体用品的消费。
所以,中国无纺布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中国行业咨询网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无纺布行业市场竞争调查及发展分析报告》共十章。
首先介绍了无纺布的定义、分类、发展历史等,接着分析了纺织业和无纺布行业的现状,并对中国无纺布制造行业的工业统计数据进行了详实的分析。
随后,报告对无纺布行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竞争分析、技术发展分析、应用领域分析和未来前景趋势分析,最后分析了国内无纺布行业二十家重点企业的运营状况。
非织造布第一节湿法非织造布简史湿法非织造布技术是各种非织造布技术当中发展最早的,它的起源主要是基于传统的造纸技术,而造纸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在公元105年东汉和帝时期,当时的宦官蔡伦任“尚方令”,即皇室手工业作坊负责人,以树皮、麻类、鱼网、破布等加水舀叩成浆造纸。
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开始利用楮皮、藤皮、枸皮等长纤维作造纸原料,出现了侧理纸、有色黄麻纸、凝光纸以及各种有色纸。
到了唐朝以后,有了染色纸与施胶纸,而且还有了质量较好的宣纸,出现了手工生产湿法非织造布的雏形,从此以后,中国的造纸技术和丝绸、陶瓷一样传遍了世界五大洲。
到了宋朝和清朝,仍然沿用唐宋旧法生产,清朝末叶,海禁大开,机制洋纸大举入侵,我国造纸事业一蹶不振,而在西方国家,不仅造纸业已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如荷兰人于公元1750年发明了荷兰式打浆机,1804年第一台长网造纸机在英国问世等,而且在湿法非织造布生产领域中进行了机械化生产的探索。
早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MILBOURN先生发明了初始的斜网造纸机,而真正开始用于长纤维湿法非织造布生产的斜网造纸机或成型器是在日本,即用菲律宾马尼拉麻长纤维在斜网成型器上生产日本和纸。
到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DEXTER公司发明了斜网成型器生产袋泡茶用湿法非织造布。
随着合成纤维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它又被扩大到利用或掺和合成纤维生产各种长纤维特种纸,随着近代干法非织造布的兴起和走向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湿法与干法非织造布几乎同时发展并开始了它新的一页。
湿法非织造布的发展过程可以说与造纸、纺织、化工、机械、自动控制等行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原材料从单一的韧皮纤维已经发展到今天常用的合成纤维、复合纤维等功能性纤维;装备已从单一的圆网和单层斜网成型器,到开发出了双层和复合式斜网;从普通的接触式烘缸干燥发展到高效率的穿透式干燥和红外线干燥;工艺技术已从简单的长纤维造纸技术发展到具有特种功能、不同用途和系列的湿法非织造布,制造技术日趋成熟。
熔喷布是一种非织造布,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以下是熔喷布的发展历史的主要里程碑:
1. 1950年代:熔喷技术的原始形式首次出现。
最初,熔喷技术主要用于制造纤维滤芯和纸巾等产品。
2. 1960年代:熔喷技术逐渐发展,开始应用于医疗领域。
熔喷布被用于制造医用口罩、手术衣和手术巾等产品。
3. 1970年代:熔喷布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熔喷布开始广泛用于家居用品、卫生巾、婴儿尿布等产品的制造。
4. 1980年代:熔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熔喷布的质量和性能得到了提高。
熔喷布开始应用于工业领域,用于过滤、隔热和防护等方面。
5. 1990年代:熔喷布的应用进一步扩展。
熔喷布开始用于汽车、建筑材料、电子产品等领域。
6. 2000年代:熔喷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熔喷布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新的熔喷布材料和应用领域也不断涌现。
7. 2010年代至今:熔喷布的应用继续扩大,尤其是在医疗和卫生领域。
熔喷布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口罩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熔喷布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医疗应用到现在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熔喷布的性能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可能性。
非织造布的发展史(834字)
非织造技术兴于近代,但这项技术的仿生原理却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考古学家证实,远在七千年前,中国就已能将野蚕驯养成家蚕,抽丝制帛,用作装饰与服装。
我们
祖先用来抽丝的蚕茧,从原理上启示了今日的仿粘法非织造布。
近代考古还证实,早在公元
前二世纪,我们的祖先受漂絮的启发而发明了大麻纤维纸,在衬垫的竹垫上留下了一层薄薄
的丝絮,从原理上说,这种漂絮是完全相同与今日的湿法非织造布。
非织造布的工业化生产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
是英国一家公司首先设计制造了一台针刺
法非织造布样机。
真正的非织造布工业现代化生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随着战争的结束,全
球百废待兴,各种纺织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此情况下,非织造布获得了迅速发展,迄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代非织造布生产的萌芽期。
在此期间,只有美国、德国
和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在研究与生产非织造布,其产品以粗厚的絮垫类非织造布为主。
第二阶段是非织造布的成长期,非织造布技术迅速转化为商业化生产。
第三阶段是非织造布的迅
速发展期。
在这年间,在非织造布产量继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非织造布技术同时取得了许
多实质性的进展,引起世人瞩目,非织造布生产地域也迅速扩大。
至此时,在全球已形成非
织造布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超过2亿美元的新兴工业,这是建立在石油化工、塑料化工、精细化工、造纸工业及纺织工业等部门大协作基础上的新兴行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一点也不为之过,其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四阶段是稳固发展期,在此期间,纺丝成网、熔喷法非织造布技术在生产中得到迅速推广应用,机械制造厂也纷纷向市场推出成套的纺丝成网、熔喷法非织造布生产线。
干法非织造布技术在这一时期
也有了重要的进展,水刺法非织造布投入了商业化生产,泡沫浸渍粘合、热轧粘合等技术得
到推广应用。
我国是从1958年开始研究非织造布,1965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家非织造布厂,上海无纺布厂,近年来
发展较快,但在数量、品种、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