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介入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3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治疗中注射替罗非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冠脉介入手术是其常用治疗方法。
替罗非班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扩张剂,能够改善心肌灌注和减少心肌损伤。
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罗非班在冠脉介入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机制。
通过分析替罗非班的药理作用、其在手术中的应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机制以及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并且安全性较高。
也需要关注其潜在副作用。
结论指出替罗非班在冠脉介入手术中可以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有望成为未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替罗非班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替罗非班、血流动力学、药理作用、安全性、副作用、临床研究、作用机制、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致的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 CAG)是目前治疗急性STEMI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缺血面积,提高患者存活率和心功能。
替罗非班(tirofiban)是一种非肽的GPIIb/IIIa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断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在冠脉介入手术中,替罗非班被广泛应用于减少术后心肌梗死、再灌注出血以及提高手术成功率。
随着对替罗非班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开始关注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中的作用。
替罗非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文旨在通过对替罗非班药理作用、应用情况、机制影响及临床研究结果的分析,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中的潜在作用和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与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及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延迟pci)在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100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四组:a组≤2小时,b组2-6小时,c组6-12小时;d组延迟治疗组。
观察冠脉再通率、30天并发症出血率及心绞痛发生率。
结果:四组血管再通率为82.35%,76.92%,55.56%,96.67%。
出血率分别为0%,3.85%,11.11%,3.33%。
30天反复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0%,3.85%,22.22%,0%。
a,b,d 组间比较均p>0.05无显著差异,a,b,d分别与c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ami 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与时间呈负相差,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 患者积极行延迟ptca及时支架植入治疗,对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是有益的,能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延迟性冠脉介入【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18-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梗死相关动脉(ira)所供血区域的心肌细胞急性坏死的一组综合征。
溶栓治疗的获益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溶栓越早,溶栓挽救的心肌就越多;但部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延误静脉溶栓术的最佳时机或溶栓不成功,对这部分ami患者是否实施延迟血运重建术(pci),延迟pci是否为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ami患者较好的治疗选择手段。
本研究通过比较延迟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ics)与静脉溶栓术对a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探讨延迟性pci 在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 患者近、远期预后中的有益作用。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入选的100例均符合who 的ami 诊断标准:①持续胸痛>3分钟,含服硝甘油无效;②ecg 示相邻两个胸前导联或更多导联st 抬高,在胸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③入院距离发病时≤12小时;④没有禁忌症。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_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_|马依彤|_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斑块发生急性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严重的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AMI根据心电图ST段的变化分为STEMI(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对于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最有效的再灌注疗法,在PCI治疗基本普及的现今,如何评价并合理选择PCI使STEMI患者最大限度获益,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选择,治疗时机的选择是关键。
2007年ACC/AHA指南指出对于STEMI的医疗体系目标(Medical SystemGoal)是将患者症状发作到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控制在120分钟之内,最理想时间为60分钟内。
STEMI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12h可采用直接PCI治疗,对于直接PCI在再灌注治疗策略中的地位亦已毫无疑问,GRACE(TheG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Events)研究[1,2]显示:1999~2004年,全球9101例STEMI患者,直接PCI 率为53.7%,溶栓率为30.89%,在治疗时间窗内行直接PCI的患者获益是最大的;而对于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AMI患者:①高危患者;②不能在90分钟内行PCI;③出血风险较低(年龄较小、无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体重正常)的STEMI可以采用易化PCI策略,即应用药物再灌注治疗后再行PCI治疗策略,虽然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尚未证明易化PCI较直接PCI能够进一步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2008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FINESSE研究[3]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易化PCI显著提高了STEMI患者的ST段回落率及术前血管开通率,但是与直接PCI相比并未显著减低90天的临床事件发生率,而且其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其临床净效益是有害的,但是易化PCI仍未穷途末路,其具有切实提高AMI患者术前血管开通率,缩小梗死面积的潜在价值仍然值得研究,并且,GPIIb/IIIa拮抗剂(阿昔单抗)的益处也不可小觑;而对于已行溶栓治疗失败但合并大面积梗死且发病时间小于12小时的患者可行补救PCI治疗策略。
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
我们发现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显著促进心室重塑的过程,有助于恢复心脏功能。
冠脉介入治疗也可以降低患者血浆BNP水平,减轻心脏负担。
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这些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冠脉介入治疗在心脏病患者中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关键词: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塑、血浆BNP水平、心脏健康、治疗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常需要立即进行治疗以减少心肌损伤和改善患者预后。
冠脉介入治疗作为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介入性操作重新建通患者冠脉血流,恢复心肌供血,减少心肌损伤。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显著疗效。
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备受关注。
心室重塑是心肌梗死后心室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而血浆BNP水平则是评价心脏功能及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研究冠脉介入治疗对心室重塑和BNP水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有助于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和改善患者预后。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评估冠脉介入治疗对心室重塑的影响,了解治疗后心脏功能的变化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冠脉介入治疗对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在心肌梗死后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最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24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急性冠脉事件中最危险的一种类型。
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为了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与治疗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2024年发布了《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典型的心绞痛,通常是剧烈的胸痛、憋气和出汗。
2. 心电图表现:持续ST段抬高≥1mm,出现在两个连续导联,并伴有持续性的动态变化。
3.血清生化标记:肌钙蛋白T及I的升高。
二、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早期介入治疗是关键,包括溶栓治疗和冠脉介入治疗。
对于患者的溶栓治疗,一般选择溶栓药物尽早静脉输入。
冠脉介入治疗是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恢复冠状动脉通畅,减少心肌坏死范围。
2.慢性期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三、溶栓治疗:1.适应症:在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病6小时内)可以考虑溶栓治疗。
2.禁忌证: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视网膜出血、近期创伤、手术等。
四、冠脉介入治疗:1.适应症: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高危的患者应尽早接受冠脉介入治疗。
2.介入时间窗口:冠脉介入治疗应在发病后的2小时内进行。
3.支架类型:DES支架比BMS支架更适合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五、抗血小板治疗:1. 阿司匹林: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300mg。
2. 氯吡格雷:常规使用氯吡格雷,剂量为300mg。
3.贝那普利:适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六、抗凝治疗:1.低分子肝素: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剂量根据体重调整。
2.依诺肝素:适用于PCI术后的抗凝治疗。
3.华法林:适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七、抗心律失常治疗:1.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腺苷等。
融术对心肌损伤很小,因此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而言射频消融术不影响心室肌的复极离散度。
目前已知影响Q Td 的因素很多,除了影响动作电位时限、Q T 间期的因素外,还包括心室不对称肥厚,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神经体液因素,尤其是自主神经张力的改变等。
最近一些研究还表明Q Td 增大与心肌后除极密切相关。
此外,测定技术的不足与标准不统一亦影响其结果。
目前Q Td 的临床资料均为小样本研究,缺乏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资料的循证医学支持,其可靠性尚需作更广泛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G ill J S ,L u Fe ,Ward DF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spectr al in pa tient s with idiopa thic ve ntricular tachycar 2dia [J ].PACE ,1992,15:2206.[2]Kuo CS ,Reddy P ,Muna kata K ,et al.Mec hanism of ventric ular ar rhyt hma us ca used by incr ea sed disper sion of repola rization [J ].Eur Hea rt J ,1985,6(suppl D ):63270.[3]Day CP.Mecomb J M ,Campbell R WF.Q T disper sion :an indicatior of ar rhyt hmia risk in patient s with long Qtinterval s[J ].Br Hea rt J ,1990,63:3422344.[4]Voss F ,Becker R ,BauerA.Ar e QT measure ments on body surface EC G indicative of ventricular ref ra tor y patterns[J ].Basic Res Cardiol ,2005,100(1):22227.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Apr ;25(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稿日期5223不同时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徐 戈1 周胜华 孙智山(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 长沙 410011)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 )不同时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的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完整版)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目前,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而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被认为是开通梗死血管、挽救濒临坏死心肌最有效的再灌注疗法。
然而,针对冠脉多支病变如何合理选择再灌注治疗策略一直是急诊介入领域讨论的难点与热点。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AMI的临床病例中,有30%~50%的患者存在多支血管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 ,MVD患者的病死率较单支血管病变( Single vessel disease,SVD) 者显著增高,多支冠脉病变病史较长,并发症较多,远期预后较差。
多支血管病变AMI患者行PCI是否与单支病变患者一样能改善左心功能、减少心脏事件,一直受到关注。
由于STEMI时全身高凝状态,干预非靶血管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以及非靶血管干预时如果出现无复流,往往恶化血流动力学等潜在增加并发症的危险性,2011 年ACCF/AHA/SCAI PCI指南指出,急诊PCI时干预非梗死血管是有害的,除非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同时非梗死血管下游缺血面积较大才会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
众多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APEX-AMI研究共入组2201例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其中217例(9.9%)在接受完全血运重建。
结果提示,干预非“罪犯”血管的患者90天死亡率、慢性心力衰竭及休克发生率显著高于仅处理罪犯血管的急诊PCI患者(18.9%vs 13.1%,P=0.011)。
HORIZONS-AMI研究入组多支血管病变接受PCI的STEMI 患者668例,分为one-time PCI策略(n=275)及分次PCI策略(n=393),随访1年。
冠脉造影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再通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是其中的一种常见病,因其病情突然,并发症多且危重,因此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而冠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是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
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剧烈的、持续性的胸痛,伴有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和心电图改变。
如果不及时救治,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冠脉造影及再通冠脉造影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方法,具有准确、直观、无创伤和微创的优点。
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明确诊断,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行动方案。
而冠脉造影再通则是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可以迅速地恢复血流,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冠脉造影的操作过程冠脉造影操作步骤如下:1.局麻后,在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通过血管造影机将导管引入主动脉及心脏内,进入左、右冠状动脉口,注入造影剂进行血管成像,观察冠状动脉阻塞情况;2.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冠脉血管介入治疗,在进入导管的基础上,利用导管介入器具将支架送入冠状动脉狭窄处;3.经过介入治疗后,再次进行造影,确认血管通畅情况。
冠脉造影再通冠脉造影再通术又称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迅速恢复心脏冠状动脉的血途径,减轻心肌缺血症状,预防心脏毁损,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1.年龄:一般来讲,发病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2.性别:男性患者的发病风险较女性高;3.烟草:吸烟者患上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两倍以上;4.高血压:高血压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较身材标准者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6.高胆固醇水平:过高的胆固醇水平将导致形成动脉硬化,从而影响心脏功能。
救治急性心梗,时间就是生命【摘要】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危险性。
在救治急性心梗的过程中,时间被视为生命的关键,因为在最佳时间窗口内进行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文首先介绍了急性心梗的病因和症状,以及救治急性心梗的关键时间窗口。
随后详细讨论了急性心梗救治的常见方法和并发症,以及预防措施。
最后强调了及时救治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宣传和培训的建议,同时呼吁未来继续深入研究急性心梗的救治方法,以提高对这一疾病的救治水平和效果。
通过深入了解急性心梗的特点和救治方法,可以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这一致命疾病。
【关键词】急性心梗、时间、生命、病因、症状、关键时间窗口、救治方法、并发症、预防措施、挽救生命、宣传、培训、研究、救治方法。
1. 引言1.1 急性心梗的危险性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心肌梗死。
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
急性心梗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和危险性,一旦发作,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心梗主要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急性心梗会导致心肌组织受损,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心肌梗死在发病后会迅速造成心肌坏死,留下心肌梗死区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心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急性心梗会引发严重的疼痛感,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气短、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
了解急性心梗的危险性,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在急性心梗的救治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要想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心脏功能,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救治急性心梗必须紧急进行,不能有丝毫拖延。
愈早诊断、愈早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也会大大提高。
1.2 时间对急性心梗救治的重要性在救治急性心梗的过程中,时间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迅速且病情严重,患者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救治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及效果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血液供应受到限制,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和死亡的病理过程。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已被广泛应用。
介入治疗的基本理念是尽早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梗死心肌。
本文将着重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及效果评价。
一、介入治疗的定义和原理介入治疗是采用导管技术,经皮穿刺进入主动脉或冠状动脉对心脏进行治疗的方法。
目前,介入治疗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脏衰竭等。
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管向梗死区域进行直接治疗,以缓解心肌缺血和坏死。
首先是经皮穿刺,置入导管进入心腔,然后是导管放射性造影,即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变形、狭窄、阻塞的冠状动脉部位和范围。
随后,沿着冠状动脉导管进入梗死区,采取腔内扩张、腔内修补等多种处理方法来恢复心肌的正常血液供应。
二、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介入治疗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和操作,在诊断和治疗流程中使用许多指标和方法来评估效果。
以下是介入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1. 冠状动脉再通率冠状动脉再通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成功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血管,使梗死区心肌获得正常的血液供应。
冠状动脉再通率是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一般用导管造影图像评估。
2. 心血管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或发生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比率。
心血管死亡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它会降低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3. 病变血管平均血流量病变血管平均血流量是指介入治疗前后,病变血管中的血液流量变化。
该指标反映了冠状动脉血流的恢复情况,是评估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4. 心肌缺血指数心肌缺血指数是一种能够反映患者心肌缺血情况的指标,它包括ST段的变化、T波的改变、Q波的出现等。
心肌缺血指数不仅可以评估治疗效果,而且可以监测埋藏性心肌缺血和再灌注伤害的发生。
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1. 机械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机械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是介入治疗的常见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