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封装和组装中的微连接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29.41 KB
- 文档页数:2
imc工艺原理IMC工艺原理IMC(Intermetallic Compound)工艺是一种常用于电子封装和焊接领域的技术,它通过在金属接合界面上形成一种金属间化合物来实现良好的连接效果。
本文将介绍IMC工艺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IMC工艺的原理IMC工艺的原理是基于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和稳定性。
在金属接合过程中,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相互接触,并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扩散反应。
随着反应的进行,金属原子逐渐交换位置,形成新的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能够提供良好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金属间化合物还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有助于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
因此,IMC工艺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焊接和微电子制造等领域。
二、IMC工艺的应用1. 电子封装领域在电子封装中,IMC工艺可用于连接芯片与基板、焊盘与基板等部件。
通过在界面上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可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电气性能。
例如,在芯片与基板的连接中,IMC层能够提供良好的机械支撑和导电性能,确保信号的传输和接收效果。
2. 焊接领域在焊接中,IMC工艺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元件的连接。
通过在焊接界面上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可以提高焊点的强度和可靠性。
此外,IMC层还能够提供良好的耐腐蚀性,延长焊接接头的使用寿命。
3. 微电子制造领域IMC工艺在微电子制造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在集成电路封装中,IMC层能够提供良好的界面粘附性和热导性,保护芯片免受机械应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同时,IMC层还可以提高芯片与基板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三、IMC工艺的优势和挑战IMC工艺具有许多优势,例如:1. 高强度: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能够提供良好的连接效果;2. 良好的导电性: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有助于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3. 耐腐蚀性: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延长连接件的使用寿命。
然而,IMC工艺也面临一些挑战:1. 反应速度控制:IMC工艺的反应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压力和扩散速率等参数;2. 材料选择:不同材料对IMC工艺的适应性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和工艺条件;3. 可靠性评估:IMC工艺的连接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测试,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可靠性。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arts图3主程序流程图1电子封装结构和微连接技术的相关知识1.1电子封装结构的概述电子封装主要就是安装内置芯片时所创作出的一种管壳,主要用于保护芯片,加强整个电子产品的内置稳定性能和安全性能。
电子封装包括很多个方面,例如电子封装技术、电子封装材料以及电子封装结构等等[1]。
传统的电子封装结构主要采用的都是半导体材料的结构,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子封装结构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子封装技术领域依旧还处于继续研发的状态中。
1.2电子封装结构的演变历史纵观电子封装结构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大致将电子封装结构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电子封装结构第一阶段,这也是电子封装结构最为原始和传统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大多数的电子封装结构都是采用的金属结构,应用的技术也是简单的波峰焊接技术。
这样的焊接技术制作出来的产品品相和质量都存在缺憾,大多的产品都有细节处理粗糙、制作耗费时间太长、产品制作的效率太低以及人工成本太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这样的电子封装结构很快便被市场淘汰。
其次是电子封装结构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电子封装结构已经做出了一个初步的改变。
此时的电子封装结构已经从最传统的插式封装逐渐转变成表面贴装封装结构,所采用的技术也开始尝试使用再流焊技术,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组装密度和精确程度,还从根本上改善了产品的质量[2]。
———————————————————————作者简介:高军(1984-),男,陕西神木人,博士,讲师,教研室主任,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工程问题的力学建模与仿真。
两边的安全情况。
当车后障碍与车体之间的距离大于设定安全距离时,液晶显示左右安全。
当车后障碍与车体之间距离小于安全设定距离时,液晶显示车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同时LED 与蜂鸣器报警。
系统的整体部分,通过无线控制小车模拟汽车的前进与后退,超声波进行测距,通过LCD1602液晶显示,当车后障碍与车体之间的距离小于最小安全距离的时候,模拟小车会急停,同时灯光、蜂鸣器不断报警。
电子元器件的封装与封装技术进展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元器件在现代社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电子元器件的封装和封装技术则是保证其正常运行和长期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电子元器件封装的概念、封装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电子元器件封装的概念电子元器件封装是指将裸露的电子器件(如芯片、晶体管等)进行包装,并加入保护层,以充分保护元器件的性能、提高连接可靠性,并便于安装和维护。
合理的封装设计能够保护电子器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电子器件在电磁环境中的工作稳定性。
二、封装技术的进展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电子元器件的封装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封装技术进展:1. 芯片封装技术芯片封装技术是将芯片包装在塑料、陶瓷或金属封装中。
近年来,微型封装技术的发展使得芯片的封装更加紧凑,能够将更多的功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从而提高了元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2. 表面贴装技术(SMT)表面贴装技术是指将元器件直接通过焊接或贴合等方式固定在印刷电路板表面的技术。
与传统的插针连接方式相比,SMT可以提高元器件的连接可靠性,同时减小了电路板的尺寸。
3. 多芯片封装(MCP)多芯片封装是将多个芯片封装在同一个封装体中。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不同功能的芯片集成在一个封装中,同时减少了电路板上元器件的数量,提高了整体系统的紧凑性和可靠性。
4. 三维封装技术三维封装技术是将多个芯片层叠在一起,并通过微连接技术进行连接。
这种封装方式大大提高了元器件的集成度和性能,同时减小了系统的体积。
三、未来的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元器件封装技术也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进一步集成化未来的电子元器件封装技术将会更加注重集成化,将更多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封装中。
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系统的紧凑性,减小系统的体积,并提供更高性能的元器件。
2. 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未来的封装技术将注重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采用先进的封装材料和工艺,可以提高元器件在极端环境下的工作性能,如高温、高湿等。
微连接定义、特点及其特殊性1 封装定义为基本的电子电路处理和存储信息建立互连和合适的操作环境的科学和技术,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并且超越学科的制造和研究领域——Tummala,电子封装技术手册。
由微元件再加工和组合构成微系统和工作环境的制造技术。
当被连接的材料尺寸非常细微时,在传统焊接方法中可忽略的因素可能对连接过程和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为适应这些作用的影响而设计的新的连接方法。
2 微连接的特点2.1结构特点在电子产品中,互连焊点的作用是实现电气连接和机械固定,在设计时主要以电气连接为主,接头形式服从电气设计原则,如信号传输特性、频率特性等;而从力学角度,普通PCB上的接头的设计与制造几乎违背了所有的结构设计原则。
2.2材料特点在封装中,涉及到的材料主要为Au、Pt、Pa、Al、Cu、Ni等有色金属材料,其尺寸在微米量级。
在微组装和组装中,以厚膜、箔、条片状存在。
这些薄膜、厚膜和箔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附着在基板或硅片表面。
2.3 连接技术的特点首先连接过程不能对芯片或期间造成损坏或影响其性能,这是由材料特性决定的,对薄膜、厚膜和箔施加的力、热也会作用到器件或芯片上。
同时,也不能破坏薄膜、厚膜及箔与基板之间原有的连接,要求控制变形所必需的扩散、溶解、熔化、变形的尺度要在材料原有的尺寸范围内。
因此,连接过程的力和热的能量控制要求非常精确,或者采用过程比较缓慢的连接方法,如钎焊、固相焊,而熔化焊则较少使用。
随着新型封装形式的不断出现,需要开发相适应的新的互连技术。
对互连焊点机械性能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可靠性的问题,PCB上焊点受到的力的作用来自于安装时产生的弯曲或扭曲产生的机械力,或者由于原件与基板之间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别的内部应力。
应力的水平一般小于或远小于接头的承载能力,但是会导致接头的疲劳破坏。
[王春青等,电子封装与组装中的微连接技术,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3 微连接的特殊性3.1 要求的特殊性——电性能优先,可靠性优先连接时除了强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靠性、电气连接性,连接过程不应对器件功能产生任何影响。
FAB(Faithful Alignment and Bonding)焊接方法是一种先进的焊接技术,主要用于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电子封装和微电子组装领域。
FAB焊接方法的核心在于精确对准(Faithful Alignment)和可靠连接(Bonding),它通过精确控制焊接参数和环境条件,实现高质量的焊接接头。
FAB焊接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准备阶段:首先,需要对焊接材料进行表面处理,以确保焊接表面的清洁和无氧化。
这通常包括化学清洗、等离子清洗或者机械研磨等方法。
同时,还需要对焊接设备进行预热,以达到适当的工作温度。
2.对准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将待焊接的部件精确地对准在一起。
这通常是通过显微镜或者自动对准系统来实现的。
对准精度对于焊接质量至关重要,因为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焊接接头的性能下降。
3.焊接阶段:在对准完成后,将焊接材料加热至熔点以上,使其熔化并填充到接头间隙中。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热压、热超声或者激光等方法来实现。
在加热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压力,以确保焊接材料的充分熔化和均匀分布。
4.冷却阶段:在焊接完成后,需要让焊接接头自然冷却至室温。
冷却速度对于焊接接头的性能也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控制冷却速度,以避免产生裂纹或其他缺陷。
5.检查阶段:最后,需要对焊接接头进行检查,以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
这通常包括外观检查、拉力测试、剪切测试以及无损检测等方法。
对于不合格的焊接接头,需要进行返工或者报废处理。
FAB焊接方法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生产效率等优点,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FAB焊接方法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各种高性能电子设备提供可靠的连接解决方案。
mems封装粘结方案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技术在传感器、微型执行器、生物医学传感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封装是MEMS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粘结技术则是MEMS封装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MEMS封装的需求出发,探讨mems封装粘结方案的技术原理和应用。
一、MEMS封装需求分析MEMS器件的封装要求既要满足器件本身的性能要求,又要考虑到制造工艺的可行性和成本的控制。
具体而言,MEMS封装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1. 保护器件:MEMS器件通常具有微小的结构和高灵敏度,对外界环境的微弱变化非常敏感。
因此,封装必须能够有效地保护器件免受机械、热、湿等因素的影响。
2. 电连接:MEMS器件通常需要与电路板等其他电子器件进行电连接,因此封装需要提供可靠的电连接方式,以确保信号的传输和功耗的控制。
3. 尺寸要求:MEMS器件通常具有微小的尺寸,封装必须能够满足器件尺寸的要求,以便与其他器件进行集成。
4. 成本控制:MEMS器件的制造成本通常较高,封装的选择和设计应考虑到成本的控制,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MEMS封装粘结方案MEMS封装的粘结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 焊接封装:通过焊接技术将MEMS器件与封装基板进行连接。
常见的焊接方式包括球焊、线焊、熔敷焊等。
焊接封装具有连接可靠、工艺成熟、封装效果好等优点,但对器件尺寸和材料要求较高,且成本较高。
2. 粘贴封装:通过使用粘合剂将MEMS器件粘贴在封装基板上。
粘贴封装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适用于器件尺寸较小、要求较低的场景。
常见的粘合剂有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等,选择合适的粘合剂要考虑到器件材料、尺寸和工艺要求。
3. 压力封装:通过施加适当的压力使MEMS器件与封装基板紧密结合。
压力封装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封装效果好等优点,适用于器件尺寸较小、要求较低的场景。
简述连接技术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060142班江西南昌330063)1 前言微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子封装技术发展迅速,微电子封装是将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个半导体元件(即集成电路芯片)组装成一个紧凑的封装体,由外界提供电源,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
微电子封装包括单芯片封装(SCP)设计和制造,多芯片封装(MCM)设种封装基板设计和制造,芯片互连与组装设计和制造,芯片后封装工艺,各封装总体电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可靠性设计、封装材料等多项内容【1】。
装不但直接影响着集成电路本身的电性能、力学性能、光性能和热性能.影响其可靠性和成本。
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子整机系统的小型化、多功能化、可靠性和成本,电子封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微电子连接技术是微电子封装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目前,表面贴装技术(SMT)是微电子连接技术发展的主流,而表面贴装器件、设备及生产工艺技术是SMT的三大要素。
因而在微电子封装技术发展过程中,微电子连接技术也随之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加工过程也越来越精细【2】。
2 电子封装的发展历程回顾【3】集成电路封装的历史,其发展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插装型封装为主。
包括最初的金属圆形(T0型)封装、后来的陶瓷双列直插封装(CDIP)、陶瓷一玻璃双列直插封装(CerDIP)和塑料双列直插封装(PDIP)。
尤其是PDIP.由于性能优良、成本低廉又能批量生产而成为主流产品。
插装型器件分别通过波峰焊接和机械接触实现器件的机械和电学连接。
由于需要较高的对准精度,因而组装效率较低,器件的封装密度也较低,不能满足高效自动化生产的需求。
第二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表面安装类型的四边引线封装为主的表面安装技术迅速发展。
它改变了传统的插装形式,器件通过再流技术进行焊接,由于再流焊接过程中焊锡熔化时的表面张力产生自对准效应,降低了对贴片精度的要求,同时再流焊接代替了波峰焊,也提高了组装良品率。
电子封装和组装中的微连接技术
Microjoining Technology in Electronics Packaging and Assembly
王春青田艳红孔令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微连接研究室,150001
李明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518055
摘要
材料的连接在微电子器件封装和组装制造中是关键工艺之一,由于材料尺寸非常微细,连接过程要求很高的能量控制精度、尺寸位置控制精度,在连接过程上体现出许多的特殊性,其研究已经成为一门较为独立的方向:微连接。
本文介绍了在微电子封装和组装的连接技术上近年来的研究结果。
0 前言
连接是电子设备制造中的关键工艺技术,印制电路板上许多集成电路器件、阻容器件以及接插件等按照原理电路要求通过软钎焊(Soldering)等方法连接构成完整的电路;在集成电路器件制造中,芯片上大量的元件之间通过薄膜互连工艺连接成电路,通过丝球键合(Wire/Ball Bonding)、倒扣焊(Flip Chip)等方式将信号端与引线框架或芯片载体上的引出线端相互连接,实现封装。
连接同时起到电气互连和机械固定连接的作用,绝大多数采用钎焊、固相焊、精密熔化焊等冶金连接方法,也有导电胶粘接、记忆合金机械连接等方法。
如图0-1是一个集成电路中可能的互连焊点的示意图。
-
图0-1 电子封装和组装中的连接技术
连接又是决定电子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环。
在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少则有几十个焊点、多则有上千个焊点,而在印制电路板上则可能有上万个焊点。
这些焊点虽然只起到简单的电气连接作用和机械固定作用,但其影响却非常重要,甚至只要有一个焊点失效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元器件或者整机停止工作。
而另一方面,焊接又是电子生产工艺中研究最为薄弱之处,在电子器件或电子整机的所有故障原因中,约70%以上为焊点失效所造成。
因此,随着电子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和对电子产品可靠性的更高要求,电子产品焊接技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已经在开展系统的研究:从事微电子生产工艺的科技工作者称之为
微电子焊接,而在焊接领域被称为微连接。
微电子器件封装和组装时要连接的材料的尺寸极其微小,在微米数量级;要求的精度很高,已达到纳米的数量级。
连接的过程时间非常短、对加热能量等的控制要求非常精确。
连
接接头的界面在服役过程中受到力、热等的作用会发生随时间的变化,逐步影响连接的力学、电气性能以及产品的可靠性。
与常规的焊接方法相比,微连接或微电子焊接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连接材料的尺寸变得极其微小,在常规焊接中被忽略或不起作用的一些影响因素此时却成为决定连接质量和可焊性的关键因素。
例如在结构件的钎焊中,钎料量远小于母材的尺寸,母材的适量溶解(数微米)被认为对钎焊过程有利,对溶蚀的控制却相对容易。
而在倒装芯片连接或者厚薄膜集成电路引线连接时,由于导体膜的厚度在微米数量级,焊盘金属(母材)的溶解除了对钎焊过程有利的一面外,更重要的是微米数量级的溶解量就有可能使焊盘发生溶蚀从基板上脱落下来而失效。
溶解的控制成为微电子软钎焊中重要的课题。
(2)、微电子材料和结构的特殊性、性能要求的特殊性需要采用特殊的连接方法。
微电子材料的尺寸上在微米甚至纳米数量级,在形态上为薄膜、厚膜、箔、丝等,绝大多数为异种材料之间的连接,且箔、膜不是单独存在而是附着在基板材料上。
连接时除了强度以外,更重要的是电气连接性、可靠性,连接过程不应对器件的功能产生任何影响。
为了实现这些要求,需要开发新的连接方法,有时甚至要采用在常规焊接研究看来是不合理的方法、采用从力学角度看可能不合理的结构。
往往连接过程的是在较低的温度、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产生的连接接头从金属学和冶金的角度也许是不完整的。
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微连接研究室在电子封装和组装中的微连接研究已经完成的一些结果,内容包括激光软钎焊的原理和设备、激光软钎焊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超声激光无钎剂软钎焊技术、钎焊接头的形态预测、钎焊接头的桥连分析、微电子封装的可靠性分析、插装件再流焊的可靠性、钎料合金设计的分子轨道理论方法、钎料熔滴与焊盘的界面反应、微连接界面的温度实时测量方法、微连接质量的实时检测与控制方法、无铅钎料在激光处理铜焊盘上的润湿性等内容。
目前微连接研究室正在进行的项目有:锡基钎料合金裂纹的物理过程、光电子器件封装自对准互连新技术、微型件和功能结构件的精密焊接技术、Flip chip无铅钎料凸点的可靠性和细观力学性质、铜丝球键合技术、无铅钎料应用中的问题、超环境下电子器件封装的寿命和可靠性等、复杂结构的焊接应力与变形预测。
研究结果将陆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