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区域气候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402.04 KB
- 文档页数:8
西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属于高海拔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到西藏旅游,那么,西藏的自然气候是怎样的呢?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
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
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
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
西藏的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
西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藏北高原海拔4500-5000米,藏东南谷地海拔1000米以下。
其气候特征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为: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等各种气候类型。
在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西藏干季和雨季的分别非常明显,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月至9月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各地降水量也严重不均,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
到西藏旅游,3—10月较为适宜,其中6—9月为最佳时节。
因为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8℃,最低月均气温—16℃,最高月均气温16℃以上,而藏北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以下,冰冻期长达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6—8月较温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风。
西藏的日照时间是全国最长的,在西藏旅游的你,防晒工作是必须的呢。
但西藏多数地区气温偏低,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气温仅为10℃左右,夜间气温甚至会降至0℃以下,所以到西藏旅游,衣服还是需要带齐的哦。
西藏,是我到目前为止走过的最神圣的地方。
西藏是纯净的,纯净的就像是那片纯蓝色的天空,容不得任何瑕疵。
(四川中青旅-西部旅游网温馨提示)。
西藏高原上气候复杂多变各地差异大西藏高原上的气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多变的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以及高原效应的影响,西藏的气候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西藏地区整体上属于高原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气压低、降水少的特点。
然而,由于西藏地域辽阔,涵盖高山、盆地和河谷等不同地形,导致各个地区的气候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西藏东南部地区的气候以高山季风气候为主。
这个地区的雨量较多,年均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
夏季气温较高,但幅度不大,冬季寒冷且干燥。
例如,拉萨作为西藏的首府,位于东南部,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集中在夏季。
其次,西藏西北部地区的气候属于高寒半干旱气候。
这个地区的降水较少,年均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
温度变化大,日温差较大,夏季多风,冬季严寒。
例如,阿里地区就位于西藏西北部,这个地区极寒干燥,是中国的最早到冬季的地区之一。
此外,西藏北部地区的气候属于高寒亚寒带气候。
这个地区气温极低,年均气温在零下1度至零下8度之间,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降水量也相对较少。
例如,那曲地区就位于西藏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气候条件极端恶劣。
西藏高原上气候的复杂多变主要受到高原效应的影响。
高原效应是指由于地理位置高不稳定造成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动的特殊现象。
西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和高海拔使得过程复杂多样。
例如,由于高山环抱,导致西藏高原上空空气无法扩散,容易形成气候反常现象,如较大的温度差异、瞬间降水以及急剧变化的天气。
为了更好地适应西藏高原上复杂多变的气候,当地居民采取了一系列的适应措施。
他们建造了特殊的建筑风格,如藏式房屋,利用地势降低风速以保温;种植一些特殊的作物和牲畜来适应高寒环境,并采取措施防止干旱和草原退化。
总的来说,西藏高原的气候复杂多变,各地之间的差异较大。
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是西藏高原的魅力所在,也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藏高原冬春季风的地理原因与气候变化西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它被视为地球上最美丽和神秘的地区之一,因其宏伟的山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而闻名。
然而,西藏高原的地理特征也对其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冬春季风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西藏高原冬春季风的地理原因以及与气候变化的联系。
首先,西藏高原地处大陆内部,远离大洋的影响,这使其成为高原性气候的代表地区。
冬季,西风在高原上流经大量山脉,并被迫升高。
由于阻挡了水汽的逆流,这种局面产生了丰富的降水量,尤其是在山区。
而西藏高原的地势复杂,交错的山脉使得冬季降水分布不均,从而导致降雪的出现。
由于大气温度较低,降水以雪的形式下降,给西藏高原的冬季增添了一层洁白的雪被。
这无疑使得西藏高原在冬季呈现出独特的美景和寒冷的气候。
另外一个重要的地理原因是西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接触。
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冬春季风的影响。
由于西南风从印度洋吹来,当它们遇到喜马拉雅山脉时,被迫上升并冷却。
这种冷却导致水汽凝结成云,最终形成降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藏高原降水量丰富,而附近的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温室气体的增加,西藏高原的冬春季风正面临新的挑战。
据科学家们的观察,西藏高原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许多地方已经感受到了明显的温暖。
这可能导致降水形式的改变,由降雪转变为降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地区已经观察到了这种变化。
冰川融化加剧了水资源的不稳定,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气候变化给西藏高原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也给该地区带来了一些机遇。
温暖的气候可能使该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更加有利。
此外,随着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西藏高原的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补充。
然而,这些机遇也需要合理利用,以避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总的来说,西藏高原冬春季风的地理原因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西藏气候概述佚名阅读次数:57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
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
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
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冬半年的主要气候特征冬半年的主要特点是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多大风。
西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1月平均气温,除藏东南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大部分低于-20℃,海拔4507米的那曲还出现过-41.2℃的低温。
由于高差悬殊,使得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差异甚大。
西部和北部地区从10月到翌年4月的月平均气温大都低于0℃,海拔低于40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也有2-3个月。
极端最低气温≤0℃的日数,在西部和北部地区高达250-280天以上,雅鲁藏布江地区约在100-200天,东南部地区则在100天以下。
冬半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
除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外,11-4月降水量小于80毫米,不到全年降水量的12%,有的低于5%。
相对湿度也很低,大部分地区都在30-40%之间,为全国最小值地区之一。
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雨雪较多,降水量可达150-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以上。
受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冬半年多大风。
除东部横断山区之外,大部分地区全年≥8级的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西部和北部地区可高达100-165天,风日多集中在冬半年。
高原上空气密度小,在风速相同的条件下,风压较小,一般只有平原地区的60-80%。
夏半年的主要气候特点是日照充足,气温凉爽宜人,降水集中,多夜雨和冰雹。
西藏高原上气候变化复杂温差和日夜温差大西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西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非常复杂。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温差和日夜温差大,给这个地区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影响。
西藏高原地处亚洲腹地,四周环绕着高山,气候受到山脉的阻挡和影响,呈现出典型的高原气候特征。
高原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日照强烈、空气稀薄、气温变化大。
因此,即使在夏季,西藏高原也不会像其他地方那样炎热。
首先,西藏高原的温差大是其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于西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普遍较低。
然而,由于其位置接近赤道,阳光照射强烈,所以在阳光照射下,日间的温度往往会升得很高。
但是,在夜晚,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持和空气的隔热作用,地表会迅速散发热量,所以夜间的温度会骤降。
这种大温差的现象在西藏高原非常普遍,使得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面临着较大的温度变化。
这种温差大的现象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调整。
由于温差大,人们需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来选择适合的衣物。
在白天,由于阳光强烈,人们需要穿轻薄的衣物来御寒。
而在晚上,则需要穿上厚重的衣物来保暖。
此外,人们还需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晒伤和过度干燥。
而在农业生产方面,温差大也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西藏高原是一个农牧交错的地区,农业对于当地的经济和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温差大,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昼夜温差大,使得农作物在夜晚很容易受到低温的侵害,降低了产量和质量。
因此,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覆盖保温、增加水分供应等,来减少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此外,温差大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西藏高原,植被稀疏,土壤薄弱,日夜温差大增加了当地植被的适应难度。
夜晚的低温容易使土壤冻结,导致土壤酸化和疏松,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此外,高温和干燥的白天也加剧了水分的蒸发,造成了土壤水分的流失。
对于西藏高原这个生态脆弱的地区来说,这样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了解青藏地区气候特点,阅读教案二即可。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环境复杂,海拔高低差异巨大,气温、降水及行业的冷暖差距也非常大,其主要分为西藏地区、青海地区、云南地区以及四川地区四个部分。
因此,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也因此而不同。
在西藏地区,该地区极度干旱,年平均气温很低,多数地区气温在零下20度以下,因此夏天白天的气温要远高于晚上,并经常发生大幅度的温差。
而在青海地区,该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也会低于西藏地区,而降水则比西藏地区要多一些。
四川地区则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较为温和,与青海地区相比,四川地区的气温要略微高一些。
云南地区则是典型的云南-贵州高原气候,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是冬暖夏凉的地方,日照时间能达到2000小时以上,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也表现为由地带性气候向高原型气候的过渡。
青藏高原的地带性气候有典型的季节性和高度性,地区气候因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可将青藏高原沿海拔高度从低到高分为北温带草原带、对风向山区、青藏高原山地荒漠带、冰川雪山区四个气候带。
总体来说,青藏高原气候特点的差异和复杂性非常明显,需要详细地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工作和研究。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的人们和经济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了解以上青藏高原的气
候特点后,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科学优势,探索和发展与此相关的科学技术,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推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西藏拉萨市气候特征与城市发展研究西藏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拉萨市的气候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这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拉萨市的气候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要特征。
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
拉萨市夏季湿润,气温较高,但由于高海拔的原因,温度并不会过于酷热。
而冬季则寒冷干燥,气温较低,常年有大量的日照时间。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了拉萨市的农业发展,使其主要以牧业为主导。
牧业是拉萨市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
其次,拉萨市的气候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拉萨市的土地资源有限,且不适合大规模农业发展。
因此,拉萨市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密度较低。
尽管如此,拉萨市的城市建设在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拉萨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努力追求可持续发展。
同时,拉萨市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再次,拉萨市的气候特征也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高原地区缺氧的特点,西藏地区的居民通常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以适应高海拔环境。
此外,拉萨市的气候条件也对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拉萨市的居民通常喜欢饮用酥油茶,在冬季用来保暖和提供能量。
而夏季,由于气温较高,居民则更青睐于饮用甜茶来解暑。
这些饮食习惯不仅是适应气候条件的产物,也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拉萨市的气候条件也对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产生了影响。
虽然农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但农民们仍然通过灌溉等措施,种植小麦、大麦、青稞等传统农作物。
另外,由于气候干燥,牧民们普遍采用游牧的方式,将牧场季节性地迁徙,以寻找更加丰富的牧草资源。
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与拉萨市独特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综上所述,拉萨市的气候特征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航拍中国西藏地理知识点总结高原气候主要特点:1.空气稀薄,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2.日照时间,长气温偏低,温差大;3.全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雨季;4.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
西藏主要地理信息:1.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
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2.西藏境内河流密布,同时还是国际河流分布最多的一个中国省区,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这里。
3.西藏拥有独特的高原气候,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4.西藏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体,其他民族还包括汉族、回族、门巴族等。
5.西藏农业历史悠久,西藏人民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
牦牛是西藏一般家庭主要交通工具,被称作“高原之舟”。
6.西藏名胜古迹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
“高原之舟”——牦牛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
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
牦牛全身都是宝。
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
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
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
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
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西藏的天⽓⽓候特点 西藏⾯积120万平⽅公⾥,平均⾼度在4000⽶以上,是青藏⾼原的主体部分,号称“世界屋脊”。
在这辽阔的⾼原上,它的天⽓、⽓候⽅⾯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光照强度⼤,⽇照时间长 西藏是全国的太阳辐射最强的地⽅,例如拉萨,全年总辐射达到195千卡/平⽅厘⽶,是同纬度成都的2.1倍,上海的1.7倍。
拉萨全年⽇照时数3005⼩时,为成都的2.4倍,上海的1.5倍。
所以拉萨被称为“⽇光城”。
西藏⾼原阳光强、⽇照多的主要原因是空⽓稀薄清洁,⽔汽含量少,阳光透过⼤⽓层时能量损失少。
⼆、⽓压低,空⽓密度⼩ 因西藏地势⾼,空⽓柱⽐四周短,它产⽣的压⼒也就⼩,因此⽓压低,⽓压随⾼度下降是很快的。
如果取平原地区⽓压值为1,西藏各地的⽓压值:林芝为0.71、拉萨为0.66、那曲为0.62、安多为0.60。
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空⽓密度和⽓压是成正⽐的,在⾼原上空⽓密度只有平原地区的75%-80%,含氧量⽐内地平原少25%-30%。
三、⾼原夏凉冬冷,⽓温随⾼度下降快,年变化⼩,⽇变化⼤ 西藏地形复杂,⾼度每上升100⽶,地⾯⽓温平均降低0.6℃。
按⽓温划分季节的标准,海拔4500⽶以上地区四季皆冬,如那曲年平均⽓温为-2.1℃,⽐哈尔滨还低5.7℃。
在⽓候⽐较温和的拉萨,年平均⽓温也只有7.5℃,⽐同纬度的平原地区要低8-9℃。
拉萨夏季极端最⾼⽓温在29.4℃,相当于成都三⽉份的天⽓。
冬季极端最低⽓温在-16.5℃,⽐汉⼝还⾼0.8℃。
西藏⽓温年变化⼩,是因为冬季冷空⽓南下时受到了⾼原及其北部⾼⼭阻挡,势⼒⼤⼤减弱,⽽夏季多云⾬⼜起了降温的作⽤。
⾼原上⽓温的⽇差与成都、长沙等地相⽐则⼤1倍以上,所以我区主要河⾕地带不仅夏季相当凉快,冬季也不冷,主要是⽇出后⽓温上升很快。
四、⾼原⾬季、风季明显 西藏的⾬量90%左右集中在6-9⽉份,称为“⾬季”。
各地⾬量差别很⼤,如拉萨年降⾬量454毫⽶,阿⾥的噶尔县仅60毫⽶,⼜⽆明显⾬季。
西藏天气气候西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藏北草原海拔4500-5000米,藏东南谷底低至海拔1000米以下),西藏天气气候总的来说,呈现西北干燥寒冷、东南湿润温暖的气候趋势。
拉萨天气气候: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有“日光城”的美誉。
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冬春两季比较干燥,有大风,每年3-10月比较温暖湿润。
夏天最高气温28℃,冬天最低气温-14℃,但冬季白天太阳出来时通常仍有10多度的气温。
日夜温差较大。
在旅游旺季的5-10月,一般衬衣加一薄外套就已足够,怕冷者再加一件保暖衣或毛衣。
冬季由于晚间冷,所以要备件厚的外套。
那曲天气气候:藏北草原牛羊遍地,对人类来说却是西藏天气气候条件最为严酷的地区之一。
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干旱、热量不足,属典型亚寒带气候。
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3月,是干旱刮风期,延续时间很长,气温低下,缺氧风沙大,下雪后很容易造成雪灾。
5月到9月气候相对温和温暖,阳光明媚,全年主要降雨也集中在这段时间。
青藏铁路开通后,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过乘坐火车浏览到那曲藏北草原的风光。
但适合游客到那曲旅游的时间是在每年5-10月左右草原相对风平日丽的季节。
那曲在最热的7月白天温度也多只有10几度,且昼夜温差大,游客应该准备棉服、羽绒服类衣物保暖防风。
山南天气气候:山南是西藏高原上比较温暖的地区,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温带干旱性气候,全年日照时间2600-3300小时,夏季短且凉爽,冬季长且干旱。
风大频繁,风期主要集中与12月到第二年3月。
雨季为每年6-9月,多有夜雨。
山南地区一年四季皆可旅行,冬季无严寒。
昼夜温差大需注意加减衣物。
此外,由于荒漠化现象,春秋两季傍晚时分雅鲁藏布江河谷一段会风沙漫天,最好准备上防风的衣物。
日喀则天气气候:日喀则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日照3300小时。
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干旱多风,5月到9月为雨季,多夜雨,多雷暴冰雹,空气气较湿润。
日喀则地区昼夜温差大,旅行时应注意加减衣物,到珠峰一带旅游应备羽绒服之内厚衣物。
农业资源与环境NONGYEZIYUANYUHUANJING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分析旦增顿珠(西藏拉萨市林周县阿朗乡政府,西藏拉萨 851600)摘 要 我国西藏自治区地域辽阔,但人口数量分布相对较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西藏自治区越来越多的珍贵资源得到了不断开发,从而促进了西藏农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粮食储备。
目前,西藏仍处于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想促进西藏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对西藏农业气候分布特点进行具体细致地分析,以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更好地发展。
基于此,对西藏自治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各种气候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西藏自治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分析;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2′~36°32′,处于孟加拉湾北面亚热带中低纬度地区[1]。
整体处于对流层中下部,夏半年是热源,源源不断地将热量传送给大地;冬半年是冷源,相应地形成了具有热低压、冷低压带及高温干旱性质的农业气候资源[2]。
1 西藏光能资源的区划分析1.1 西藏光能资源区划 西藏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是我国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区,光能资源居于全国第一。
太阳年辐射总量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1.5~2倍,在世界上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3],其太阳总辐射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具体如表1所示。
1.2 西藏光能资源特点分析 光能资源,即太阳辐射能,光能资源是极为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光能资源是各种农作物以及其他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物质循环及能量转换,形成产量的基本能源。
西藏位于我国的太阳辐射中心区,受日照时间较长,光能资源位于我国第一位,其光能资源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到西北递增的特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光能资源最为丰富,与其纬度相近的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其年太阳总辐射值仅为177.9~231.1 kJ/cm2, 定日县日照时间高达1 420~3 617 h[4]。
西藏高原气候极为复杂垂直变化显著西藏高原气候极为复杂,垂直变化显著西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境,被誉为“世界屋脊”,因其特殊的地形和海拔高度,使得该地区的气候极为复杂,具有显著的垂直变化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现象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海拔对西藏高原气候的影响西藏高原的地势起伏不平,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的变化,使得高原上的气候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1. 低海拔地区在西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气候以温暖而湿润为主要特点。
这些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平均降雨量较多,丰富的水源使得此处地貌丘陵起伏,植被繁茂,农业发展也相对较好。
2. 中海拔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上的中海拔地区气候逐渐变冷,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成为主要特征。
同时,降水量也相对较少,加之气温变化较大,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制约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和人类居住。
3. 高海拔地区当海拔超过4000米时,西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就变得更加恶劣。
这些地区极度缺氧,气温极低,气象环境极其恶劣。
此时,人类的居住和生存变得十分困难,只有少量的动植物适应了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
第二部分:应对西藏高原复杂气候的措施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在西藏高原上居住和生存的人们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以适应这片土地的气候特点。
1. 农业适应低海拔地区的农民利用丰沛的水源,种植大量小麦、高山蔬菜等作物,满足当地居民的食物需求。
而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条件恶劣,人们大多以放牧为主,养殖少量家畜以供食用。
2. 建筑工程在高山峻岭之间,居住着许多藏族人。
为了应对严寒的气候条件,他们采用独特的建筑风格,例如拉萨的白居寺和布达拉宫等建筑,以保持室内温暖和居住的舒适性。
3. 交通发展在西藏高原,交通十分困难,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
然而,为了克服气候带来的困扰,人们修建了一些特殊的交通设施,如青藏铁路和拉萨国际机场,使得西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
综上所述,西藏高原的气候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相关性解读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和蓄水量最多的高山湖泊聚集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使其成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相关性进行解读,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的是,青藏高原的气候系统是复杂而多变的,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
一方面,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尤其是高寒区域,升温速度更加迅猛。
这种升温现象不仅引起了冰雪的消融,还导致了高山湖泊和河流的水位变化。
此外,升温还改变了高原的生态环境,影响了植物的分布和动物的栖息地。
另一方面,降水的分布和量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降水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
例如,西藏和青海地区的降水量减少,而四川和云南地区的降水量则增加。
这种不均衡的降水分布可能导致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和冻土融化现象也日益加剧。
冰川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之一,而冻土则是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和冻土融化速度加快。
这不仅导致了河水径流量的变化,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同时,冻土融化还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由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湖泊聚集区,其湖泊的变化对于气候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
研究发现,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湖泊数量和面积都在逐渐减少。
湖泊的消失不仅减少了地表水的蓄存量,还可能导致局部气候的变化。
而大量的蒸发还会造成湖泊周边地区的干旱和土壤盐碱化。
总的来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实验二:区域特征分析第一部分:实验分析与设计一、实验内容描述(问题域描述)本次实验主要是对西藏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根据老师所给的西藏地区的是个县的已有的数据(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大风数等)分析这些因素在西藏地区的差异,时间以及空间的分布规律。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摄氏度,增温速率为0.22摄氏度/10a.而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特殊的热动力和动力循环而形成的天气气候系统对我国、亚洲乃至全球气候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将主要也将通过青藏省安多等十个县市的气候数据,对青藏部分地区1966至1999年的气温、降水、大风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气候要素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得出西藏地区的各个要素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得出自己的分析的结论并且分析自己的结论,探讨形成的原因。
二、实验基本原理与设计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包含冰川、积雪、冻土、森林、草原、荒漠和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
它深刻的影响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环境的演化,被视为南极和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级”。
青藏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
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地区面积辽阔,地势高,气候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可以概括为: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压低;温度、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西北部风大沙多。
西藏高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面积 122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大致地理坐标为北纬26°52′—36°32′、东经78°24′—99°06′。
东临四川,西连克什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部横亘着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
西藏被众多巨大的山脉所怀抱,奔流着无数湍急的江河和湖泊,由于地形复杂形成了各区域独特的气候类型。
西藏地区气候区域大致分为5个,分别为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西藏东南部、西藏中部、西藏的南部边缘地区。
根据提供的西藏省十个县市(包括安多、班戈、波米、昌都、改则、贡嘎、拉萨、林芝、芒康、日喀则等)1966-1999年的历年大风日、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等数据(年蒸发量数据拉萨地区没有,故没作为选择要素),选取上述三个要素作为气候分析的因子。
由于部分地区数据不全,故在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时选取1980-1999这20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本实验将主要完成以下内容:1.分别分析1980-1999年(20年间)间各县市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2.对1966-1999年各县市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进行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总结变化规律。
3.利用提供的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以及蒸发量等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spss,Arcgis软件,计算机第二部分: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一、实验具体步骤1.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1.1将改则先等十个县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中,数据要是自己以后分析会用到的,可以对数据进行求平均值等,我是求的二十年的数据的平均值,分别选取了降雨量,气温和大风日数作为主要因素,并取了平均值作为后面实验用的数据。
1.2我在百度地图中分别找出十个县市的大致点坐标,并且把这些县的坐标数据和我第一步求的的属性数据连接在了一起。
1.3打开Arcgis,加载1.2步骤生成的表,右击显示X、Y。
为图设置好坐标系之后并导出点图层。
如图1图1 西藏省各县市分布地图1.4加载刚生成的点图层,右击属性->符号,在选择图表下面的柱状图,选择要显示的要素,我选择的是大风日数,并且渲染显示,得到了结果。
如图2图2年大风日数空间分布图1.5重复1.4,选择年均降水量数据字段进行柱状图显示,以得出年均降水量在1980-1999年间的大致空间变化趋势。
结果如图3图3年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图1.6重复1.4,选择年均气温数据字段进行柱状图显示,得出了年均气温在1980-1999年间的大致空间变化趋势。
结果如图4图4年均气温空间分布图2.气候要素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为了分析气候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我以西藏省改则县为例分析其在1966年-1999年的气候变化趋势。
2.1:将改则县1973-1999年的年大风日数数据整理后,绘制大风日数随时间的变化线图,并以5阶移动平均法绘制趋势线,得到大风日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线图,如图5图5改则县1973-1999年大风日数变化图2.2:将改则县1973-1999年的年均降水量数据整理后,绘制年均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线图,并以5阶移动平均法绘制趋势线,得到年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线图,如图6图6改则县1973-1999年均降水量变化图2.3:将改则县1966-1999年的年均气温数据整理后,绘制年均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线图,并以5阶移动平均法绘制趋势线,得到年均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线图,如图7图7改则县1973-1999年均气温变化图3.对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以及蒸发量等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分析3.1我选取了改则县的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大风日数以及蒸发量等气候数据,汇总到一张表里,将其导入spss数理统计软件中,准备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全部是通过老师所给的数据进行汇总的得到的,导入到spss后中的截图如下图所示:图8 导入到spss中以后3.2对导入到数据表进行变量的正态性检验,样本数量小于50,进行SW检验方法,结果如下表1,sig 值都大于0.05,故都服从正态检验。
3.3由于4.2通过了正态检验,故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如下表2表2 相关性降雨量大风日平均气温年蒸发量降雨量Pearson 相关性 1 .150 -.134 -.565**显著性(双侧).455 .506 .002N 27 27 27 27二、实验结果及分析1.由上图2的结果,可知大风日数在空间上按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变化趋势,改则县、班戈县、安多县三个县的大风日数较为多,而林芝县,波米县,康盲县、三个县的大风日数较少,并且在1980-1999年区间,大风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西藏区各地年平均风速整体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分布规律,其中那曲地区中西部风速最大;我区南部边缘地区次之;林芝地区大部、昌都地区大部年平均大风日数稍低;沿雅江一线大风日数较少,但贡嘎至泽当一带较多。
2.由上图3的结果,可知年均降水量在空间上按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变化趋势,并且在1980-1999年区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西藏自治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干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显,而且多夜雨。
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
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从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近几十年的降雨量变化为:(1)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20年大气可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且年际变率相对较小,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即夏季大气可降水量最大、冬季最小;多、少雨年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西藏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相对稳定,有利于空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降水转化率在那曲中东部和西藏东南部最高、西藏西北部最低;近20年西藏地区降水转化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年际变率较大,其季节变化与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降水转化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年为多(少)雨年。
(3)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接近,但其时间变化趋势与同期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正好相反;大气可降水量转化率与实际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转化率的升高(降低)对应着降水量的增多(减少)。
3.由上图4的结果,可知年均气温在空间上大致按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变化趋势,并且在1980-1999年区间,年均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气温偏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西藏高原位于中低纬度地带,相当于我国东部亚热带,但因地势高,温度条件逊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尤其高原面上年均温大多在0℃以下,普遍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低10℃以上,似乎将西藏自治区的纬度北移了近20多度,几乎到了寒温带。
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各地气温差别很大。
年均温等于0℃的等值线,大致沿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分布,此线以北和以西的广大地区年均低于0℃,大部分地区1月均温低于-12℃,7 月份均温多在10℃,尤其昆仑南麓高寒地带最暖月均温还不到6℃,终年有冰冻现象,为西藏自治区最冷的地区;此线以南的雅鲁藏布中游谷地年均温5-8℃,最暖月温均15℃,为全自治区暖区,东喜玛拉雅主脊线以南,年平均温大于10℃,边境线一带高达18℃以上,为全自治区最暖区。
西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一般较东部同纬度地区小,狮泉河镇是西藏年较差最大的地方达26.1℃,但同纬度的徐州为28.5℃。
气温的月季变化具有升温早而快,最大升温出现日期较迟,秋季降温晚,最大降温日出现早,降温急等特点。
藏北高原升温早但较迟缓,降温则十分急剧;雅鲁藏布中游谷地升温早而急,降温早但较慢,藏东南气温的月际变化较缓慢。
气温的日较差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大得多,年均日较差11.1-16.1℃,区内东南比西北高原除藏东南以外,按气候均温标准来划分四季,没有真正的夏季,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最低的区域。
除藏北高寒地带外,冬季并不阴冷,如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最冷月均温在-4-2℃,气温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无严寒,春秋无酷暑的特点。
4.由上图5,图6,图7的趋势线,也应证了上述1-3中1980-1999的气候变化结果,即大风日数明显随时间下降,而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则呈上升趋势。
说明青藏地区已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温将逐渐回升;全球温室效应是最主要的因素,也与大气环流趋势变化有直接联系。
作为剧烈隆起的最年轻高原,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印度洋季风和环流的变化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臭氧层的变化也是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夏季存在显著的臭氧损耗增强过程,臭氧洞的出现使西藏气温上升。
由于气温升高,西藏降水出现了增加的趋势。
过去降雨主要发生在夜间,20世纪80年代初西藏曾有“七时雨”现象,即夏季每晚七时下雨,以后下雨时间逐渐推迟到夜半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