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气候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西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属于高海拔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到西藏旅游,那么,西藏的自然气候是怎样的呢?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
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
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
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
西藏的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
西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藏北高原海拔4500-5000米,藏东南谷地海拔1000米以下。
其气候特征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为: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等各种气候类型。
在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西藏干季和雨季的分别非常明显,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月至9月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各地降水量也严重不均,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
到西藏旅游,3—10月较为适宜,其中6—9月为最佳时节。
因为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8℃,最低月均气温—16℃,最高月均气温16℃以上,而藏北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以下,冰冻期长达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6—8月较温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风。
西藏的日照时间是全国最长的,在西藏旅游的你,防晒工作是必须的呢。
但西藏多数地区气温偏低,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气温仅为10℃左右,夜间气温甚至会降至0℃以下,所以到西藏旅游,衣服还是需要带齐的哦。
西藏,是我到目前为止走过的最神圣的地方。
西藏是纯净的,纯净的就像是那片纯蓝色的天空,容不得任何瑕疵。
(四川中青旅-西部旅游网温馨提示)。
西藏高原上气候复杂多变各地差异大西藏高原上的气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多变的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以及高原效应的影响,西藏的气候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西藏地区整体上属于高原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气压低、降水少的特点。
然而,由于西藏地域辽阔,涵盖高山、盆地和河谷等不同地形,导致各个地区的气候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西藏东南部地区的气候以高山季风气候为主。
这个地区的雨量较多,年均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
夏季气温较高,但幅度不大,冬季寒冷且干燥。
例如,拉萨作为西藏的首府,位于东南部,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集中在夏季。
其次,西藏西北部地区的气候属于高寒半干旱气候。
这个地区的降水较少,年均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
温度变化大,日温差较大,夏季多风,冬季严寒。
例如,阿里地区就位于西藏西北部,这个地区极寒干燥,是中国的最早到冬季的地区之一。
此外,西藏北部地区的气候属于高寒亚寒带气候。
这个地区气温极低,年均气温在零下1度至零下8度之间,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降水量也相对较少。
例如,那曲地区就位于西藏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气候条件极端恶劣。
西藏高原上气候的复杂多变主要受到高原效应的影响。
高原效应是指由于地理位置高不稳定造成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动的特殊现象。
西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和高海拔使得过程复杂多样。
例如,由于高山环抱,导致西藏高原上空空气无法扩散,容易形成气候反常现象,如较大的温度差异、瞬间降水以及急剧变化的天气。
为了更好地适应西藏高原上复杂多变的气候,当地居民采取了一系列的适应措施。
他们建造了特殊的建筑风格,如藏式房屋,利用地势降低风速以保温;种植一些特殊的作物和牲畜来适应高寒环境,并采取措施防止干旱和草原退化。
总的来说,西藏高原的气候复杂多变,各地之间的差异较大。
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是西藏高原的魅力所在,也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第三
集西藏
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境的高原地带。
以
下是一些关于西藏的地理知识点汇总:
1. 地理位置:
-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接壤。
- 西藏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
级行政区。
2. 地形地貌:
- 西藏地势高峻,拥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亚洲的水源涵
养地之一。
- 西藏还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雪域高原等自然地形。
3. 气候:
- 西藏属于高原气候,气候多变,年平均气温较低。
- 冬季冰冷且干燥,夏季气温适中,但仍然较凉爽。
4. 自然资源:
- 西藏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库,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如雅鲁藏布江、纳木错等。
- 西藏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钒、锂、铀等。
5. 旅游景点:
- 西藏拥有许多壮丽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
- 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大昭寺等。
以上是关于西藏的一些地理知识点汇总。
西藏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地方。
西藏气象统计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西藏地区的气象数据,并提供有关气候的统计信息。
通过对西藏气候数据的分析,我们希望为各行各业的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便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2. 西藏气候概况西藏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
根据长期观测数据,西藏的气候类型可分为高原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这两种气候类型特点如下:•高原气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少。
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较大。
•寒温带气候:西藏东北部和南部山脉地区,气温低于高原气候,年降水量较高。
冬季严寒,夏季适中。
3. 气候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为了编制本报告,我们收集了西藏地区的气象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具体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如下:1.数据收集:我们采用了多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量、湿度等气象参数。
2.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和缺失值,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平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指标,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
4. 西藏气象统计信息经过对西藏气象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统计信息。
下面列举了一些典型的统计指标:1.平均气温: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年度平均气温为X摄氏度。
其中,最高气温发生在X月份,平均为X摄氏度;最低气温发生在X月份,平均为X摄氏度。
2.降水量: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年度降水量为X毫米。
其中,最多降水发生在X月份,平均为X毫米;最少降水发生在X月份,平均为X毫米。
3.相对湿度: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年度平均相对湿度为X%。
其中,最高相对湿度发生在X月份,平均为X%;最低相对湿度发生在X月份,平均为X%。
5. 气候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西藏气象数据的长期观测和统计分析,我们还可以分析气候的变化趋势。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分析结果:1.气温变化趋势:从长期观测数据来看,西藏气温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张庆奎200621059 气象学2班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
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
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
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
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
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
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
西藏高原上气候变化复杂温差和日夜温差大西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西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非常复杂。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温差和日夜温差大,给这个地区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影响。
西藏高原地处亚洲腹地,四周环绕着高山,气候受到山脉的阻挡和影响,呈现出典型的高原气候特征。
高原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日照强烈、空气稀薄、气温变化大。
因此,即使在夏季,西藏高原也不会像其他地方那样炎热。
首先,西藏高原的温差大是其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于西藏高原海拔较高,气温普遍较低。
然而,由于其位置接近赤道,阳光照射强烈,所以在阳光照射下,日间的温度往往会升得很高。
但是,在夜晚,由于缺乏植被的保持和空气的隔热作用,地表会迅速散发热量,所以夜间的温度会骤降。
这种大温差的现象在西藏高原非常普遍,使得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面临着较大的温度变化。
这种温差大的现象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调整。
由于温差大,人们需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来选择适合的衣物。
在白天,由于阳光强烈,人们需要穿轻薄的衣物来御寒。
而在晚上,则需要穿上厚重的衣物来保暖。
此外,人们还需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晒伤和过度干燥。
而在农业生产方面,温差大也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西藏高原是一个农牧交错的地区,农业对于当地的经济和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温差大,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昼夜温差大,使得农作物在夜晚很容易受到低温的侵害,降低了产量和质量。
因此,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覆盖保温、增加水分供应等,来减少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此外,温差大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西藏高原,植被稀疏,土壤薄弱,日夜温差大增加了当地植被的适应难度。
夜晚的低温容易使土壤冻结,导致土壤酸化和疏松,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此外,高温和干燥的白天也加剧了水分的蒸发,造成了土壤水分的流失。
对于西藏高原这个生态脆弱的地区来说,这样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藏族地理特征
一、藏族地理特征
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大多数藏族人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内,其地理特征由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决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1、地理位置
藏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是西藏的主体民族,人口占总数的97.6%。
西藏自治区位于西南地区,是中国的块自治区,总面积省级单位之一,西藏自治区面积在中国陆地的面积中占全国面积的1/2,是中国大陆周边四大高原之一。
2、气候特征
藏族的气候特征相当复杂,因其地处西藏高原,面积大,高度较大,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跨越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大峡谷,大小山脉丛生。
藏族的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属高原温和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气温较低,出现少量降雨,夏季短、温度低,冬季漫长、气温低,十二月的月平均气温可出现在-25℃以下的低温。
3、土地特征
西藏自治区的土地性质较为复杂,地势从海拔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到海拔8000米的珠穆朗玛峰,土壤分类主要为沙壤土和表层质土。
藏族历来尊重自然,实行了“尊重山林,仁慈间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千百年来草木蓊郁,原始森林蔽日,土壤质量也相对保持得比较好。
4、藏族社会文化
藏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社会文化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社会分工对男女分别非常明确,宗教活动丰富多彩,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书法文化、音乐文化等繁多,一
股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息散发于藏地每处,直抵每个藏族人的心灵深处,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氣候特點西藏獨特的高原氣候,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氣壓低是其特點。
就是由於高原氣壓低、空氣稀薄、含氧量少,所以初來西藏的人,常有頭痛、胸痛、心跳快、氣喘、呼吸困難等高山反應,一般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高山反應才會逐漸緩解或消失。
且由於海拔高,所以空氣稀薄潔淨、塵埃和水氣含量少、大氣透明度高。
陽光透過大氣層時,太陽輻射能量損失少,所以光照充足、輻射量大,是全國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地方。
西藏氣壓低、溫度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
全年平均溫度,藏北高原在零下2 度左右,藏南谷地在8 度左右,藏東南地區在10 度左右。
西藏由於冬季不太冷、夏季氣溫不高,故年溫差不大。
而氣溫變化大,不少地方在30 度以上,所以有" 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 的諺語來形容氣溫年變化小而日變化大的高原氣候特色。
西藏高原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形成了獨特而且複雜多樣的高原氣候。
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十裏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含塵量和水汽含量少,空氣乾淨清潔,大氣透明度高,是西藏高原氣候的重要特徵。
在攝氏零度氣溫條件下,海平面的空氣密度是每立方米1292克,標準氣壓是1013.2毫巴,而海拔3650米的拉薩市區,空氣密度是每立方米810克,年平均氣壓652毫巴。
平原地區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氧氣250—260克,而西藏高原每立方米空氣中氧氣含量只有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
因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這種變化,初臨高原者的身體機能尤其是心肺功能會出現一系列應急反應,肌體這一調適過程的外在症狀,就是人們常說的“高山反應”,醫學界稱之為為高山適應不全症。
其常見症狀包括胸悶氣短,心跳加快,頭重腳輕,頭痛耳鳴,噁心嘔吐,咽喉不適,口唇發紺,鼻腔乾燥,易流鼻血,失眠或淺睡等。
高山反應的時間長短、程度輕重,因各人身體健康狀況、肌體自我調節能力而異,與年齡長幼、身體胖瘦似無明顯的直接關係。
中国青藏地区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中国青藏高原地处亚洲大陆中部的高原地带,东临中国内地,南邻喜马拉雅山脉,西抵横断山脉,北界昆仑山脉,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整个青藏高原地势崇山峻岭,气候严寒干燥,地理环境非常恶劣。
二、地形特点青藏高原是一片地势较高的高原,平均海拔约4500米,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高原,同时也是世界上十大最高海拔山峰的集中地。
青藏高原的地形呈现出高原地势、峡谷河谷、山地丘陵等多样化的地貌形态,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质奇观,如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昆仑山脉等。
三、气候特点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腹地,地处高纬度和高海拔,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青藏高原的气候主要表现为寒冷干燥、雨量不足、气温明显、温差大和阳光强烈等特点。
同时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青藏高原还存在着高山峡谷气候和垂直气候等不同的气候类型。
四、生态环境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着许多独特的生态资源。
高原草甸、森林、湿地、冰川、高山荒漠等各种生态系统都存在于这片土地上。
同时,青藏高原还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孕育着长江、黄河等中国重要的河流。
五、文化特色青藏高原是中国著名的多民族地区,这里生活着汉族、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
不同的民族在这里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其中,西藏地区更是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佛教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影响。
六、资源开发青藏高原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在西藏地区,有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如稀土、铜、锌、铅、金、银等。
同时,青藏高原还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这里拥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正在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供应基地。
七、旅游资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雪山、高山草甸、神秘的湖泊、悠久的寺庙,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情和特色。
航拍中国西藏地理知识点总结高原气候主要特点:1.空气稀薄,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2.日照时间,长气温偏低,温差大;3.全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雨季;4.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
西藏主要地理信息:1.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
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2.西藏境内河流密布,同时还是国际河流分布最多的一个中国省区,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这里。
3.西藏拥有独特的高原气候,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4.西藏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体,其他民族还包括汉族、回族、门巴族等。
5.西藏农业历史悠久,西藏人民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
牦牛是西藏一般家庭主要交通工具,被称作“高原之舟”。
6.西藏名胜古迹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
“高原之舟”——牦牛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
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
牦牛全身都是宝。
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
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
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
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
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高考地理航拍西藏知识点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境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也是中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地理航拍是一种现代地理教学手段,通过它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地貌、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通过航拍的方式,带领读者了解一些西藏的知识点,包括地势、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从地势来了解西藏。
西藏地势高原居多,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也是人类居住的高原的最高点。
航拍下来的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西藏的雄伟和壮丽,如雪山、湖泊、草原等。
西藏的海拔高度使得气候特点鲜明,境内的山川湖泊景色秀美,形成了西藏独特的地貌。
其次,我们可以从气候来了解西藏。
西藏地处高原,年均气温较低,气候寒冷干燥。
航拍可以看到西藏的崇山峻岭被白雪覆盖着,河流湖泊几乎全年都被冰封。
这种寒冷的气候使得西藏以冰川和雪山而闻名,同时也为草原牧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再次,我们可以从自然资源来了解西藏。
航拍照片可以展示西藏的丰富自然资源,其中以水资源最为突出。
西藏有众多高山峡谷和湖泊,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湖泊不仅具有观光价值,还为西藏的畜牧业和农业提供了水源。
此外,西藏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银、铜等。
除了地势、气候和自然资源外,航拍还能展示西藏的人文特点。
西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西藏一直保留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
航拍可以看到西藏的寺庙、城市和村落,人文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壮丽的感觉。
通过航拍西藏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这个神秘的地方。
西藏的地势、气候、自然资源和人文特点使其成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
而这些地理知识点,也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西藏的航拍,我们可以加深对西藏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高考地理考试做好准备。
在结束之前,再次提醒读者,本文所使用的航拍照片仅用于展示西藏的地理特点,并不包含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这里自然环境独特,民族文化丰富。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既有壮丽的山川,又有众多的湖泊,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这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拥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详细介绍西藏的特点。
一、自然环境1.1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临四川,南接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西连新疆,北靠青海、云南。
全区面积120.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
1.2 高原地貌西藏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
高原地貌特征明显,山势雄伟,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
1.3 气候特点西藏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全区大致分为三个气候区:藏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藏东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和藏北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区。
全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但降水量较少。
1.4 水资源西藏水资源丰富,全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
主要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错、巴松错等。
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湄公河、怒江等。
水资源为西藏农业、畜牧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5 动植物资源西藏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珍稀物种。
野生动物有藏羚羊、雪豹、棕熊、野驴等。
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种高山植物、草原植物等。
此外,西藏还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如藏红花、冬虫夏草等。
二、民族文化特点2.1 藏族文化藏族是西藏的主体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藏族文化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文化等。
其中,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族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2.2 宗教信仰西藏宗教信仰主要以藏传佛教为主,此外,还有本教、伊斯兰教等。
藏传佛教在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大量的寺庙、经轮、佛像等宗教设施和艺术品。
2.3 民间风俗西藏民间风俗独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藏历年、转山、朝圣等。
此外,藏族服饰、民居、饮食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十月去西藏旅游注意事项一、西藏的天气与气候特点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氧含量较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十月份期间,西藏开始进入冬季,气温较低,天气多变。
所以在十月份前往西藏旅游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二、行前准备1.准备足够的保暖衣物由于西藏的气候寒冷,十月份的天气更加严寒,所以在行前要准备足够的保暖衣物。
包括羽绒服、厚毛衣、内衣、保暖裤等。
此外,还要准备帽子、手套、围巾等保护头部和四肢的配饰。
2.增加氧气西藏的海拔较高,氧含量相对较低,容易引起高原反应。
为了减轻高原反应的不适,可以在行前咨询医生,准备一些高原药物并随身携带。
此外,增加体力锻炼,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也很重要。
三、旅游交通与路线选择1.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西藏交通不便,大部分旅游景点之间距离较远,所以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选择乘坐飞机或火车前往拉萨,然后再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前往其他景点。
在冬季,道路可能受到冻结、积雪等天气影响,所以要提前查询天气情况,并选择可靠的交通工具。
2.制定合理的旅游路线西藏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制定合理的旅游路线可以更好地体验西藏的风情。
可以选择包括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珠穆朗玛峰等景点的线路。
还可以考虑到西藏的地理条件,选择适合的徒步、骑行线路,深入了解西藏的大自然与风土人情。
四、注意事项1.了解当地文化和宗教信仰西藏是中国著名的宗教和文化圣地,了解当地宗教信仰和文化是尊重当地风俗的体现。
在参观寺庙时,要遵守当地的规定,尊重宗教信仰,不得拍摄或干扰僧侣和信徒的正常宗教活动。
2.保护环境,克制拍摄与触摸西藏的自然景观非常美丽,但也非常脆弱。
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不损坏植被和动物的生态环境。
在拍摄照片时,要克制使用闪光灯,以免对动植物造成伤害。
同时,避免触摸珍稀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
3. 注意食物和饮水安全旅行途中要注意食物和饮水的安全。
在西藏,餐饮条件相对较差,所以要选择卫生可靠的餐馆,尽量避免生冷食物,以防食物中毒。
西藏的天⽓⽓候特点 西藏⾯积120万平⽅公⾥,平均⾼度在4000⽶以上,是青藏⾼原的主体部分,号称“世界屋脊”。
在这辽阔的⾼原上,它的天⽓、⽓候⽅⾯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光照强度⼤,⽇照时间长 西藏是全国的太阳辐射最强的地⽅,例如拉萨,全年总辐射达到195千卡/平⽅厘⽶,是同纬度成都的2.1倍,上海的1.7倍。
拉萨全年⽇照时数3005⼩时,为成都的2.4倍,上海的1.5倍。
所以拉萨被称为“⽇光城”。
西藏⾼原阳光强、⽇照多的主要原因是空⽓稀薄清洁,⽔汽含量少,阳光透过⼤⽓层时能量损失少。
⼆、⽓压低,空⽓密度⼩ 因西藏地势⾼,空⽓柱⽐四周短,它产⽣的压⼒也就⼩,因此⽓压低,⽓压随⾼度下降是很快的。
如果取平原地区⽓压值为1,西藏各地的⽓压值:林芝为0.71、拉萨为0.66、那曲为0.62、安多为0.60。
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空⽓密度和⽓压是成正⽐的,在⾼原上空⽓密度只有平原地区的75%-80%,含氧量⽐内地平原少25%-30%。
三、⾼原夏凉冬冷,⽓温随⾼度下降快,年变化⼩,⽇变化⼤ 西藏地形复杂,⾼度每上升100⽶,地⾯⽓温平均降低0.6℃。
按⽓温划分季节的标准,海拔4500⽶以上地区四季皆冬,如那曲年平均⽓温为-2.1℃,⽐哈尔滨还低5.7℃。
在⽓候⽐较温和的拉萨,年平均⽓温也只有7.5℃,⽐同纬度的平原地区要低8-9℃。
拉萨夏季极端最⾼⽓温在29.4℃,相当于成都三⽉份的天⽓。
冬季极端最低⽓温在-16.5℃,⽐汉⼝还⾼0.8℃。
西藏⽓温年变化⼩,是因为冬季冷空⽓南下时受到了⾼原及其北部⾼⼭阻挡,势⼒⼤⼤减弱,⽽夏季多云⾬⼜起了降温的作⽤。
⾼原上⽓温的⽇差与成都、长沙等地相⽐则⼤1倍以上,所以我区主要河⾕地带不仅夏季相当凉快,冬季也不冷,主要是⽇出后⽓温上升很快。
四、⾼原⾬季、风季明显 西藏的⾬量90%左右集中在6-9⽉份,称为“⾬季”。
各地⾬量差别很⼤,如拉萨年降⾬量454毫⽶,阿⾥的噶尔县仅60毫⽶,⼜⽆明显⾬季。
西藏天气气候西藏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藏北草原海拔4500-5000米,藏东南谷底低至海拔1000米以下),西藏天气气候总的来说,呈现西北干燥寒冷、东南湿润温暖的气候趋势。
拉萨天气气候: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有“日光城”的美誉。
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冬春两季比较干燥,有大风,每年3-10月比较温暖湿润。
夏天最高气温28℃,冬天最低气温-14℃,但冬季白天太阳出来时通常仍有10多度的气温。
日夜温差较大。
在旅游旺季的5-10月,一般衬衣加一薄外套就已足够,怕冷者再加一件保暖衣或毛衣。
冬季由于晚间冷,所以要备件厚的外套。
那曲天气气候:藏北草原牛羊遍地,对人类来说却是西藏天气气候条件最为严酷的地区之一。
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干旱、热量不足,属典型亚寒带气候。
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3月,是干旱刮风期,延续时间很长,气温低下,缺氧风沙大,下雪后很容易造成雪灾。
5月到9月气候相对温和温暖,阳光明媚,全年主要降雨也集中在这段时间。
青藏铁路开通后,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过乘坐火车浏览到那曲藏北草原的风光。
但适合游客到那曲旅游的时间是在每年5-10月左右草原相对风平日丽的季节。
那曲在最热的7月白天温度也多只有10几度,且昼夜温差大,游客应该准备棉服、羽绒服类衣物保暖防风。
山南天气气候:山南是西藏高原上比较温暖的地区,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温带干旱性气候,全年日照时间2600-3300小时,夏季短且凉爽,冬季长且干旱。
风大频繁,风期主要集中与12月到第二年3月。
雨季为每年6-9月,多有夜雨。
山南地区一年四季皆可旅行,冬季无严寒。
昼夜温差大需注意加减衣物。
此外,由于荒漠化现象,春秋两季傍晚时分雅鲁藏布江河谷一段会风沙漫天,最好准备上防风的衣物。
日喀则天气气候:日喀则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日照3300小时。
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干旱多风,5月到9月为雨季,多夜雨,多雷暴冰雹,空气气较湿润。
日喀则地区昼夜温差大,旅行时应注意加减衣物,到珠峰一带旅游应备羽绒服之内厚衣物。
西藏高原气候极为复杂多变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地势高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而其气候也异常特殊。
西藏高原的气候以高寒干旱为主,具有明显的特点: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大。
首先,由于地形高差的作用,西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冬季,西藏高原普遍寒冷,极端低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
夏季虽然气温适中,但由于高原的特殊地理条件,气温变化大。
昼夜温差普遍较大,早晚温度低,白天则相对较高。
这种昼夜温差大的现象在高海拔地区较为常见,也是冰雪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西藏高原的降水量极少。
由于青藏高原位于气流的云加工层顶部,很少有降水。
全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在100至500毫米之间,而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
因此,西藏高原被人们称为“屋脊上的水塔”,因为它是雪山融化和冰雪蓄水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再次,西藏高原的风力较大。
由于地势高峻,山岭交错,西藏高原的风力远比平原地区要强劲。
特别是冬季,西北风吹袭,使得气温更加寒冷。
同时,西藏高原的风向也较为复杂,常常出现山谷风、峡谷风等多种风向。
此外,西藏高原的气候也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气候变化更加多变,极端天气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冬季经常出现的寒潮、冰冻和暴风雪等。
而夏季则可能出现强降雨、冰雹等极端天气,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作物种植带来一定的困扰。
西藏高原气候极为复杂多变,这对于当地的居民和生态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不过,西藏高原的独特气候也赋予了它独特的风景和自然资源。
西藏高原的特殊气候,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独特性的体现,也是人类对大自然气候变化的一种适应和应变。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西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宝贵资源。
总的来说,西藏高原的气候极为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低温、少雨、大风和不稳定性。
这些特点虽然给当地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但也使得西藏高原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风景名区和自然资源宝库。
唯有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这片土地上的宝贵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西藏高原那神秘而又美丽的风景。
西藏高原气候极为复杂垂直变化显著西藏高原气候极为复杂,垂直变化显著西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境,被誉为“世界屋脊”,因其特殊的地形和海拔高度,使得该地区的气候极为复杂,具有显著的垂直变化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现象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海拔对西藏高原气候的影响西藏高原的地势起伏不平,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的变化,使得高原上的气候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1. 低海拔地区在西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气候以温暖而湿润为主要特点。
这些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平均降雨量较多,丰富的水源使得此处地貌丘陵起伏,植被繁茂,农业发展也相对较好。
2. 中海拔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上的中海拔地区气候逐渐变冷,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成为主要特征。
同时,降水量也相对较少,加之气温变化较大,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制约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和人类居住。
3. 高海拔地区当海拔超过4000米时,西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区就变得更加恶劣。
这些地区极度缺氧,气温极低,气象环境极其恶劣。
此时,人类的居住和生存变得十分困难,只有少量的动植物适应了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
第二部分:应对西藏高原复杂气候的措施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在西藏高原上居住和生存的人们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以适应这片土地的气候特点。
1. 农业适应低海拔地区的农民利用丰沛的水源,种植大量小麦、高山蔬菜等作物,满足当地居民的食物需求。
而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条件恶劣,人们大多以放牧为主,养殖少量家畜以供食用。
2. 建筑工程在高山峻岭之间,居住着许多藏族人。
为了应对严寒的气候条件,他们采用独特的建筑风格,例如拉萨的白居寺和布达拉宫等建筑,以保持室内温暖和居住的舒适性。
3. 交通发展在西藏高原,交通十分困难,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
然而,为了克服气候带来的困扰,人们修建了一些特殊的交通设施,如青藏铁路和拉萨国际机场,使得西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
综上所述,西藏高原的气候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
西藏气候概述
佚名阅读次数:57
总体特点
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
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
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
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冬半年的主要气候特征
冬半年的主要特点是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多大风。
西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1月平均气温,除藏东南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大部分低于-20℃,海拔4507米的那曲还出现过-41.2℃的低温。
由于高差悬殊,使得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差异甚大。
西部和北部地区从10月到翌年4月的月平均气温大都低于0℃,海拔低于40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也有2-3个月。
极端最低气温≤0℃的日数,在西部和北部地区高达250-280天以上,雅鲁藏布江地区约在100-200天,东南部地区则在100天以下。
冬半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
除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外,11-4月降水量小于80毫米,不到全年降水量的12%,有的低于5%。
相对湿度也很低,大部分地区都在30-40%之间,为全国最小值地区之一。
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东南部雨雪较多,降水量可达150-300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以上。
受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冬半年多大风。
除东部横断山区之外,大部分地区全年≥8级的大风日数在50天以上,西部和北部地区可高达100-165天,风日多集中在冬半年。
高原上空气密度小,在风速相同的条件下,风压较小,一般只有平原地区的60-80%。
夏半年的主要气候特点
是日照充足,气温凉爽宜人,降水集中,多夜雨和冰雹。
西藏空气稀薄干洁,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都比同纬度地区大得多。
如拉萨平均年日照时数为3007.7小时。
年平均总辐射7784.2光焦耳/平方米,故有“日光城”之美称。
由于西藏高原海拔高,夏半年又正值雨季,最暖月平均气温大都在18℃以下,所以气温不高,凉爽宜人。
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下的东南隅和雅鲁藏布江河谷为10-18℃,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羌塘高原地区在10℃以下,而海拔低于1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翼的外缘低山地区,则全年平均气温≥10℃。
降水高度集中于夏半年,一般占全年的80-90%。
东南低地一般从3月开始雨量增大,藏东和藏北部5月中、下旬雨季开始,雅鲁藏布江流域则从6月上、中旬进入雨季,日喀则西部地区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才开始进入雨季,阿里降水少,无明显雨季。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迎风面,降水量多达1000毫米以上,其北麓和雅鲁藏布江之间的一狭长地带,年降水量却少于300毫米,为“雨影区”。
“高原夜雨”和多冰雹是西藏夏半年气候的又一特色。
如位于宽阔河谷的拉萨和日喀则,由
于地形的影响,夜雨率高达80%以上,为高原的夜雨中心。
西藏又是全国冰雹日数最多的地区,如那曲年平均雹日35.9天,多为小冰雹
1、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长西藏高原所处纬度较低,与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大致相同,但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所含尘埃和水汽少,干季云量少,雨季中白天也很少云层密布,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是我国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区,光能资源居于全国第一,游人登上高原则感到阳光灿烂,碧空如洗,极目所至,一览无余。
年均气压在6525豪巴以下,不足海平面的2/3,空气密度0.57-0.89千克/立方米,含氧量大多在0.166-0.186千克/立方米之间,均为海平面的60%-70%,纯水的沸点80-90℃,太阳年辐射总量在586.2-795.54千焦/(平方厘米/年),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1.5-2倍,在世界上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
其分布自动南向西北递增,其中西部狮泉河镇最大,高达808.1千焦/(平方厘米/年),比纬度相近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150.7-234.5千焦/(平方厘米/年),高出3-5倍。
全自治区日照数2400-3400小时。
此外,西藏高原紫外线辐射也特别丰富,使得平原地区许多常见的病菌在这里难以生存繁衍。
2、气温偏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西藏高原位于中低纬度地带,相当于我国东部亚热带,但因地势高,温度条件逊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尤其高原面上年均温大多在0℃以下,普遍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低10℃以上,似乎将西藏自治区的纬度北移了近20多度,几乎到了寒温带。
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各地气温差别很大。
年均温等于0℃的等值线,大致沿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分布,此线以北和以西的广大地区年均低于0℃,大部分地区1月均温低于-12℃,7 月份均温多在10℃,尤其昆仑南麓高寒地带最暖月均温还不到6℃,终年有冰冻现象,为西藏自治区最冷的地区;此线以南的雅鲁藏布中游谷地年均温5-8℃,最暖月温均15℃,为全自治区暖区,东喜玛拉雅主脊线以南,年平均温大于10℃,边境线一带高达18℃以上,为全自治区最暖区。
西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一般较东部同纬度地区小,狮泉河镇是西藏年较差最大的地方达26.1℃,但同纬度的徐州为28.5℃。
气温的月季变化具有升温早而快,最大升温出现日期较迟,秋季降温晚,最大降温日出现早,降温急等特点。
藏北高原升温早但较迟缓,降温则十分急剧;雅鲁藏布中游谷地升温早而急,降温早但较慢,藏东南气温的月际变化较缓慢。
气温的日较差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大得多,年均日较差11.1-16.1℃,区内东南比西北高原除藏东南以外,按气候均温标准来划分四季,没有真正的夏季,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最低的区域。
除藏北高寒地带外,冬季并不阴冷,如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最冷月均温在-4-2℃,气温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无严寒,春秋无酷暑的特点。
3、降水量偏少,且分布极不平衡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降水400毫米以下,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较少。
藏东南喜玛拉雅山南侧迎风面,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雅鲁藏布下游的巴昔卡年降水量达4495毫米,为我国降水量最多的中心之一。
越过喜玛拉雅主脊线,进入念青唐古拉山,年降水减至600毫米左右,往西进入雅鲁藏布中游谷地减至350-450毫米,喜玛拉雅山北麓雨影区不足300毫米,在往西达雅鲁藏布上游谷地只有200-300毫米;藏北西北班公湖一带降水量不足30毫米,成为全国最干旱地区之一。
年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西藏各地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
西藏西北部和雅鲁藏布中上游地区,6-9月份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90%,藏东昌都地区5-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90%,唯独藏东南边境地区年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
年降雨量日数也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藏东地区年降雨日数160天左右,其中波密可达190天以上,那曲以东减至120天左右,往西到申扎只有91天,到改则和狮
泉河不足50天。
多夜雨、雷暴、冰雹和霜冻是西藏降水的一个显著特点。
藏东南各地夜雨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
雷暴、冰雹全自治区分布广泛,以申扎、那曲、索县一带最多,平均雹日有28-35天,是全国雹日最多的地区,其次为藏南湖盆区,全年雹日有10-20天。
除喜马拉雅山南坡外,其余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霜冻现象,藏北高原最为严重,无霜期布超过70天。
喜马拉雅山北麓及丁青、索县等海拔3800-4200猕之间的地区次之,无霜期只有100天左右。
4、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明显西藏高原幅员辽阔,东西跨度20/42',南北跨纬度9/40',加之高耸的地势,复杂的地形,破坏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使气候的水平变化与垂直变化交织在一起,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根据西藏各地的水热条件和干湿情况,可把西藏划分为2个气候区,5个气候带,10个气候地区,16个气候小区。
2个气候区是喜马拉雅山主脊为界,主脊以南为非高原气候区,以北为高原气候区。
5个气候带为由藏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
10个气候地区及气候小区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亚热带温润气候区、藏东南温带温润高原季风气候区(分轻、重、无3个霜冻小区),雅鲁藏布中游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区(分3个小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分3个小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区(分2个小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分2个小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阿里亚寒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昆仑山寒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
气候的垂直变化在高原东南和东部高山地区峡谷特别明显,在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的范围内,自下而上呈现出热、温、寒3带的自然景观,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气候的垂直带谱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藏东南迦巴瓦峰南坡有9个垂直带谱,而藏西北的喀喇昆仑山只有两、三个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