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绪论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698.50 KB
- 文档页数:27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主要讲述了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天主教传入中国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冲突;从多方面讲述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来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讲述了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讲述了在旧制度前期,法国发现中国文化的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文化的影响;等等。
清代前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谓一波三折,受到多方挑战。
相较于印度佛教在中国顺利的开枝散叶,西方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则显得步履维艰。
传教事业的范围相当狭小,最初,由利玛窦奠定的耶稣会传教事业仅局限于宫廷内部,且受到诸多顽固势力的抵制,迫害传教士的教案层出不穷。
在杨光先案中,监正杨光先甚至歇斯底里的提出“宁可使中原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这是当时不少顽固士人对西学的态度。
面对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的状况,以及骨子里的狂妄自大,他们将是非观念弃之一旁,对西学的先进与否置若罔闻。
虽然这些执迷不悟的做法减缓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速度,甚至西学的传入曾一度中断,但是西学在中国仍然充满了生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较于部分冥顽不灵的士人对西学的极端否定态度,清代初期,一部分开明人士对西学的态度则显得公正理智。
他们没有顽固势力的夜郎自大,而是抱着“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他们学贯中西,在研究西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和完善。
虽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文化知识带有封建神学色彩,一度使中国学者对西方某些文化领域百思不解,莫知所从,但是,中国学者仍然凭着超人的毅力和决心,苦心研究西方文化。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研究出一项项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创制出一部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促进了中国的觉醒和近代化进程。
当然,文化只有历经磨难,才能确定其是否能与时俱进,源远流长。
优秀的文化经得起优胜劣汰的考验,正如华夏文明流过五千年的长河,经过岁月的沉浸,依然讫立于东方之巅,享誉世界"Cultural exchange histo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as wrote by Mr. He Zhaowu, mainly about interpersonal exchanges Chinese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Western cultures,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Catholicism China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many ways tell the 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stern East to make a realistic evaluatio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Western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Western world; tell the story of the old regim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found in China,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rench culture effects; etc. .The early Qing Dynasty, Spread of Western sciences was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or ups and downs, subjected to multiple challenges in China. Compared to the Indian Buddhist smooth flourishing in China, the West 's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it contrasts very difficult. Fairly narrow range of missionary work, initially laid by the Jesuit missionary Matteo Ricci confined inside the palace, and stubbornly resisted many forces, lesson plans that persecuted many missionaries were endless. In the first case Yang Guang, Yang Guang prison before being made even hysterical " rathermake Zhongyuan not a good calendar, Westerners can not make in the summer there." This was a typical Attitude Toward Western scholars by some stubborn persons.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ir own profits are threatened and their arrogance in the bones of hubris, They abandoned the idea of right and wrong side of dealing with things, instead it of turning a deaf ear to the Western advanced. Although these wrong practices made the speed of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slow in China, even the incoming Western had been interrupted, Western in China is still full of life, and promote China 's modernization process.Compared to the portion of ineffective Western scholars, they had negative attitudes to Western extremely. The early Qing Dynasty, open-minded attitude towards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reason it appears fair. They did not have stubborn forces, but had the "desire magnus, we must first will pass " attitude to learn advanced Western cultures. They learned Western in basic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make it perfect. Although the cultural knowledge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brought with feudalistic and theological means, once the Chinese scholars are puzzled to some areas of Western cultures knew a little about, Chinese scholars are still with superhuman perseverance and determination, painstaking study of Western culture. Eventually, heaven pays off, they received many brilliant achievements that developed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created out of a portion of far-reaching writing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promoted the awakening and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Of course, only culture received tribulations,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can with the times and have a long history. Outstanding cultures withstand the test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flowing river, after years of immersion, still stand on the top of the east, world-renowned.《文化差异的认知影响》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特质,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积淀,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反过来又会影响着认知的发展。
●史学专论《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序戴 逸 一部世界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
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人类“原生文化”发祥地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也有人称作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拉斯河、幼发拉底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文明,就是在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影响了世界文化的进程。
发源于尼罗河北部的埃及文化,由于和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相距不远,约在一千公里左右,又没有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相互交流相对比较频繁。
大量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埃及和两河流域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技术乃至天文、历法、语言文字、算术、服饰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埃及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曾受到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图画文字的影响。
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地区)的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在公元前两千年中期逐步变成了西亚各族人民的通用文字。
由于埃及文化和巴比伦文化的大量交流和融合,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将其合称为东地中海文明或西亚文明。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化,虽然受伊朗高原的阻隔,和西亚文化交流非常困难,但目前的出土文物和一些文献记载充分说明,两个地区也时常有人员和货物的往来,美索不达米亚的图画文字曾传入印度,西亚地区还出土了印度河流域生产的哈拉巴文化的印章。
而作为欧洲文化发源地的希腊文化,很早就和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有着较为广泛的交流。
在埃及曾发现了一个很古老的仓库,里面藏有希腊克里特岛生产的各种金银器皿;在克里特岛上出土的许多文物,则明显地可以寻到埃及文化的因子,克里特的文字、壁画、印章、石器以及各种装饰品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埃及文化的影响。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加里特字母,很早就传到了希腊,希腊字母和阿拉伯字母都是在乌加里特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的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直至今天的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就字母来讲,都是乌加里特字母的进一步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史引言三个目的,或称三个“重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有什么重要问题?有什么重要研究成果?对我们学习、研究有什么重要启示?为什么会有中西文化交流?或者为什么有人类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始于人的交往,而交往是人的本能,人生下来就有交往的欲望。
文化交流好还是不好?这本是一个价值判断。
历史研究中价值判断是危险的,搞不好甚至是愚蠢的。
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事实判断。
而且,既然交往是人的本能之一,那么它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
就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而言,一般认为是好的。
马敏在为杨代春《〈万国公报〉与中西文化交流》一书作序时指出:中国近百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实得益于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大规模碰撞、交流,这几乎已成定论。
但是,在某个时期,也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等,对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由此而衰弱的交流后果抱极端消极、悲观的看法,王国维竟因此而自沉于北京昆明湖。
陈寅恪对此也感同身受,声称王国维是一位“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在旧文化遭遇巨劫奇变时,不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
有学者(丁伟志、陈崧)不赞同国学大师这种与旧文化同归于尽的做法,他们认为即使是这些对旧文化抱着深深眷恋之情的大师,其之所以能在国学领域做出重大成绩,也是与他们认真学习西方文明成果有着重大的关系。
(他俩学了什么西学?有什么具体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开放性的,一类是需要认证的,即封闭性的。
开放性的,主要是利用搜索工具找出来的,包括百度、Google、搜狗等。
这些工具搜出来的资源一般能自由进入不需认证。
大多数人对此已非常熟悉,但还是有人注意利用不够。
而Google的“学术搜索”,是对学术作品中的学术引用情况进行搜索,对我们搞学术研究来说,尤为适用。
中美百万册,这个据说现在又不开放了。
国家图书馆的民国期刊,也是开放性的,即可自由下载。
封闭性的也有很多,比如超星,需要注册或读书卡,各种资料都有一些。
下面重点介绍我们学校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
鄭和1.鄭和家世:鄭和,雲南人,本姓馬,其祖先原籍為西域人,在元初移居雲南其父祖均為回教徒。
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打下雲南,把剛滿10歲的三寶擄進軍中,後來又送給燕天朱棣,於是三寶就成了燕王府的一個小宦官。
三寶聰明好學,有智謀韜略,精明能幹,謙恭謹慎,尤其勇於負責,不辭勞瘁,又懂兵法,在“靖難”中立了不少戰功。
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明成祖獎賞“靖難”功臣的時候,晉升三寶爲內官監太監(內官監太監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職)。
過去說“馬不能登殿”,明成祖親自寫了一個大大的“鄭”字賜給三寶,讓他以鄭爲姓,從此,便叫鄭和了。
並從道衍(姚廣孝)受「菩薩戒」,皈依了佛教。
時人都稱鄭和為「三保太監」,「三保一作三寶」。
後鄭和出使海外,「三保太監」的威名遠震。
關於三保(寶)名稱的來由,一般考證有兩種說法:一謂鄭和受戒,皈依「三寶」(佛、法、僧,謂之三寶),故稱「三寶太監」;一謂三保為鄭和之小名。
◎明初經濟背景:明朝糧食南多北少,永樂九年,為使南北運河暢通,便利漕船運糧北上,開始疏通重要河道,全國設北直隸、南直隸及13個布政司,140個府,193個州,1038個縣,另設有數個少數民族居聚地。
明代田地有官田、民田及軍屯之分,其田賦制度是兩稅法,一為夏稅(麥),一為秋糧(米),另對桑、棉、麻、絲等也課稅,國庫每年的田糧收入在三千萬石以上,約七百五十萬兩銀。
據明朝《龍江船廠誌》(李昭祥著),一個三百艘船隊,略似鄭和下西洋船隊,其操作費用與造船工資,共需約三十萬兩。
雖是相當龐大的國家開銷,但僅佔全國稅收的百分之四。
亦就是說,在永樂、宣德年間,國家經濟有足夠能力支持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費用。
2.航海前的準備:◎鄭和的艦隊:是大小船隻聯綴在一齊謂之,換言之就是一支艦隊。
船之大小不一,最大之寶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中型船若干七丈,闊十五丈,即長約140公尺、寬約50公尺的大船,最小的船也有十三丈,其桅桿大者九桅小者兩三桅,至於船的類別則有寶船、馬舷、糧船、坐船、戰船等,可擔任各項不同的任務。
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是由来自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东征中亚、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时所带来的古典希腊文化与东方(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融合的结果。
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题材,后来越过帕米尔高原流传到我国新疆西南部地区幼童留美活动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 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
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美国退庚兴学1909年,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来“帮助”中国“兴办教育”,史称“退款兴学”。
利玛窦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
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西礼仪之争发生于十七世纪末与十八世纪初的“中西礼仪之争”——是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试图对天主教作某种本土化的改造,以便为中国士民接受。
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意义是使中国人的食生产、食生活更趋丰富多彩,丰富了中国的食料作物品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料生产结构,改善了人们的餐桌,同时也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滋润了中国人的心灵。
其消极方面,并非是作物本身的过失,那是政体、国情和文化机制作用的结果,所谓“因人因地而异”。
一方面,易长高产粮食作物带来了社会粮食总产提高的积极结果,但继之却是人口滋蔓繁殖——加重土地压力,深度开荒——生态破坏扩大,灾害频发——饥馑严重,中国人生存心态危机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