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10.1不等式比较代数式大小的技巧素材(新版)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是学生在掌握了算术运算和方程求解的基础上,引入了一种新的数学概念——不等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解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不等式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算术运算和方程求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不等式作为一种新的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学会解简单的不等式,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2.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3.难点: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知识点、例题、练习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不等式实例和练习题。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气温、身高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和简单解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等式的基本知识。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等式的解法。
如何表示不相等关系数量有大小之分,它们之间有相等关系,也有不相等关系.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我们知道,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通常用“=〞连接.你是否知道,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除了用“≠〞连接外,还可以用下面四种不等号连接:1.“>〞,读作“大于号〞.用它连接两个式子时,左边的比右边的大;2.“<〞,读作“小于号〞.用它连接两个式子时,左边的比右边的小;3.“≥〞,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就是“不小于〞.用它连接两个式子时,左边的不小于右边的.它有两种可能,要么左边的大于右边的,要么左边的等于右边;4.“≤〞,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就是“不大于〞.用它连接两个式子时,左边的不大于右边的.它有两种可能,要么左边的小于右边的,要么左边的等于右边.下面介绍一些例子教你用不等式表示不相等关系,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例1 用“>〞或“<〞或“≥〞或“≤〞符号填空:〔1〕5______-1;〔2〕()32-______()22-;〔3〕1+3______4.析解:〔1〕5是正数,-1是负数,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所以应填>;〔2〕()32-=-8,()22-=4,所以应填<;〔3〕注意到1+3=4,又1+3不大于4,同时1+3不小于4,所以应填≥或≤.例2 以下按要求表示的不等式中,正确的选项是〔〕A.a不是负数,那么a>0 B.a是不大于0的数,那么a<0C.假设a是有理数,那么a>0 D.假设a是有理数,那么2a≥0析解:当a不是负数时,a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正数,要么是0,那么a一定不小于0,得a≥0,选项A错误;当a是不大于0的数时,a也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负数,要么是0,那么a小于或等于0,得a≤0,选项B错误;当a是有理数时,a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还可能是0,那么a大于或等于0,2a也大于或等于0,得a≥0,2a≥0,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例3 用不等式表示以下数量关系〔1〕x与y的和大于5;〔2〕3与a的2倍的差是负数;〔3〕m的12不小于n的3倍;〔4〕a除以4的商加上1至多为b;〔5〕x的3倍与a的一半的差不是负数.析解:〔1〕注意“和〞及“大于〞,表示为x y+>5;〔2〕注意“差〞及“负数〞,负数必小于0,表示为32a-<0;〔3〕注意“不小于〞,不小于即大于或等于,表示为12m≥3n;〔4〕注意“至多〞,至多即小于或等于,表示为14a+≤b;〔5〕注意“不是负数〞,不是负数即大于或等于0,表示为132x a-≥0.。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是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描述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新工具。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发现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解不等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实例和性质。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如身高、温度等,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对称性、传递性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总结。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解一些一元一次不等式,如2x > 6,引导学生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身高、温度等,巩固不等式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初步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解法的机会。
这一章节的内容为后续不等式组、不等式的应用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不等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对于数学语言和符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他们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解简单的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简单解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概念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地展示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3.性质讲解: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不等式的性质,利用小组合作法进行讨论和证明。
4.解法讲解: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来解简单的不等式,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加深对解法的理解。
5.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与反思: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素材:
比较代数式大小的技巧
比较代数式的大小,不仅要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而且还必须掌握一些比较大小的方法,下面举例说明.
一、分析比较法
例1 a是有理数,比较a和-a的大小.
分析:有的同学会立即得出结论a>-a,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字母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及零,要正确地得出结论必须对字母a 分正、负、零各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当a>0时,因为-a<0,故a>-a;
当a<0时,因-a>0,故a<-a;
当a=0时,因-a=0,故a=-a.
例2 比较a+b与a的大小.
分析:在代数式a+b和a中,都有同一字母a,所以,不论a
为何值,都不会影响a+b与a的大小关系,因此,只要分情况讨论b就可以了.
解:当b>0时,a+b>a;当b=0时,a+b=a;当b<0时,a
+b<a.
例3 比较a+b与a-b的大小.
分析:在a+b和a-b中,完全相同的部分是a,b与-b是不同的,所以只要讨论b与-b的大小关系就可以了.
解:当b>0时,b>-b,∴a+b>a-b;
当b=0时,b=-b,∴a+b=a-b;
当b<0时,b<-b,∴a+b<a-b.
二、求差比较法
例4 比较x2-2x-15和x2-2x-8的大小.
解:∵(x2-2x-15)-(x2-2x-8)
=x2-2x-15-x2+2x+8
=-7<0.
∴x2-2x-15<x2-2x-8.
例5 已知x≠0,比较x4+2x2+1和x4+x2+1的大小.解:∵(x4+2x2+1)-(x4+x2+1)
=x4+2x2+1-x4-x2-1
=x2>0(x≠0)
∴x4+2x2+1>x4+x2+1.
注:例3亦可用求差比较法:
解:∵(a+b)-(a-b)=2b,
∴当b>0时,a+b>a-b;
当b=0时,a+b=a-b;
当b<0时,a+b<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