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理临床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进展【摘要】受体三阴性乳腺癌是指er、pr和her 2受体均为阴性的乳腺癌,是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特征的一个乳腺癌亚型,这类乳腺癌具有相似的特征、极高的同源性,组织分化往往较差,与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有较高的一致性,与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lity gene- 1 br ca1)相关性乳腺癌具有许多相似性。
目前乳腺癌治疗指南没有针对这一亚群推荐治疗方案,临床上仍按常规方式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局部复发早、进展快、远处转移率较高、生存期短。
而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关键词】三阴乳腺癌:病理特征: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 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640- 02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包含有多种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点和分子特征各不相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对治疗的反应不同,其预后结果也不一样。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乳腺癌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中乳腺癌分子分型对于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根据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将其分为不同的亚型。
根据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类:(1)激素受体阳性的肿瘤;(2)her-2受体阳性的肿瘤;(3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受体均阴性的肿瘤,也称为受体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
perou等〔1〕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根据乳腺癌表达的基因谱进行分类:(1)iuminal a型(乳腺导管腔上皮细胞);(2)luminal b型;(3)her2过表达型;(4)normal-like型(正常乳腺基因表达);(5)basal-1ike型(基底细胞样)。
207例乳腺癌切除标本的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来我科治疗的207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切除标本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结果207例患者中,约62.32%集中在40~60岁,91.30%为浸润性导管癌,另外有52.17%的患者发生了淋巴结转移,并且均为浸润性导管癌。
结论乳腺癌的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并且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生了淋巴结转移,应加大乳腺癌相关知识教育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 肿房肿块; 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是女性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乳腺癌已经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
尽管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等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但治疗疗效提高仍不很明显,并且对该病的认识仍有未知领域。
为了进一步搞好乳腺癌的防治工作和增加对该病的认识,特别对207例患者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乳腺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0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207例乳腺癌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先经10%甲醛液固定,然后常规取材,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
组织学分型参考ROSAI&ACKERMAN《外科病理学》[2]。
2 结果2.1 年龄分布见表1。
表1207例乳腺癌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年龄(岁)例数(例)构成比(%)21~3052.4231~402813.5241~504823.1951~608139.1361~703617.3971~8052.42>8041.932.2 临床表现乳房肿块早期发现,但乳房明显肿涨时前来就诊者39例,无意中发现或体检发现乳腺肿块而立即就诊者160例,有明显桔皮症及乳头下陷者3例,有乳房溢液、疼痛而就诊者5例。
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诊疗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诊疗研究。
引言部分介绍了乳腺鳞状细胞癌的基本情况及本研究的目的。
随后正文部分分别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预后评估、相关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详细讨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诊疗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乳腺鳞状细胞癌的诊疗现状和挑战,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诊疗、研究、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研究进展、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乳腺鳞状细胞癌简介乳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亚型,通常发生在乳腺的浅表组织中。
其特点是癌细胞具有鳞状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有所不同。
乳腺鳞状细胞癌通常较少见,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2%。
乳腺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临床上,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似,常见症状包括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变形等。
诊断乳腺鳞状细胞癌通常需要通过组织活检和病理学检查确诊。
对于乳腺鳞状细胞癌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案。
一般而言,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辅助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预后评估方面,乳腺鳞状细胞癌的预后相对较好,但仍有一定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乳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临床研究对其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于该病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治疗乳腺鳞状细胞癌。
1.2 研究目的乳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亚型,其诊断和治疗存在一定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诊疗策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诊断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总结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选择;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综合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乳腺鳞状细胞癌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临床医师在诊疗乳腺鳞状细胞癌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钼、铑双靶全数字化摄影;乳腺癌;钙化[摘要]目的:探讨钼、铑双靶全数字化乳腺片钙化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
方法:利用本院引进的美国GE钼、铑双靶全数字化乳腺机,回顾性分析利用此机器检查的55例57侧乳腺癌中39例含有钙化的影像表现,这些病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与同期含有钙化的良性病变对照,采用下述指标探讨:每平方厘米钙化数目(N/S)定为N/S≥5个为密集簇状,<5个为稀疏,结合与钙化形态分为密集粗颗粒型、密集细颗粒型、密集导管型、稀疏粗颗粒型、稀疏细颗粒型、稀疏导管型、密集混合型7型。
结果:通过对钙化的形态、大小、数目进行分型研究发现乳腺癌39例钙化中密集细颗粒型14例,密集混合型20例,两者共34例占87%,6例良性钙化1例为密集混合型,4例为稀疏粗颗粒型,1例为稀疏细颗粒型,与恶性钙化有明显区别。
结论:此机器对乳腺检测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对微小钙化及微小病变的显示具有较高显示率及敏感性。
乳腺癌钙化主要表现为密集混合型,钙化形态不规则,呈多样性,密度较低,良性病变钙化主要表现为稀疏粗颗粒型,形态规则,密度较高,充分认识乳腺钙化征象对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钼、铑双靶全数字化摄影;乳腺癌;钙化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国内正呈逐渐上升趋势。
在许多大城市中它已成为女性首位或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1]。
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提高5 a生存率。
乳腺癌钙化率高,钙化是诊断乳腺癌唯一的阳性依据,这就要求影像能很好显示微小钙化。
钼、铑双靶全数字化乳腺检查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新的计算机X线摄影,它具有高清晰度、高对比度特点,能充分显示微小钙化征象。
本文着重探讨钼、铑双靶全数字化乳腺检查乳腺钙化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旨在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率。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我院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行钼、铑双靶全数字化乳腺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57侧乳腺癌病例。
乳腺癌病理特征与临床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中激素受体、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化,探讨乳腺癌临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病理确诊为原发浸润性的导管癌患者120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记录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率、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
比较患者的ER、PR、e-erbB-2、p53等免疫学指标表达情况。
结果年龄越小,淋巴转移率高、病理分期晚。
ER、PR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增大而减小(P<0.05);c-erbB-2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增大而增大(P<0.05)。
PR阳性表达率在低年龄组明显高于高年龄组(P<0.05)。
在临床I其期中,ER阳性表达率最高,而PR、c-erbB-2阳性表达率最低。
结论乳腺癌是多因素、多阶段发展的结果,联合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评估判断。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特征临床相关性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肿瘤。
乳腺癌发病影响因素较多,发病机制较复杂,外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力、雌激素分泌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乳腺癌的演变过程[1]。
目前世界乳腺癌的5年平均生存率是75%。
浸润性导管乳腺癌是浸润性乳腺癌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5%[2]。
作者以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病理确诊为原发浸润性的导管癌患者120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为依据,探讨ER、PR、e-erbB-2、p53、Ki67等指标表达情况,分析其相关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病理确诊为原发浸润性的导管癌患120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48.37±7.35岁。
绝经56例。
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史48例,肿瘤家族史30例。
所有患者均无放化疗治疗史、其他恶性肿瘤病史。
1.2方法调查120例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月经情况、肿瘤家族史、临床化验结果等。
检查患者ER、PR、c-erbB-2、P53、Ki67等免疫学指标。
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景竹春;苏雅洁;王作仁;秦红风【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后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2 例乳腺鳞状细胞癌进行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例1 以腋窝肿物就诊,右腋下有一8.0 cm×6.0 cm×5.0 cm 的肿物,边界不清,粗针穿刺后,组织学上表现为鳞癌,伴坏死( 鳞状细胞残影),并可见泡沫细胞;其后发现乳腺肿物,大小约1.0 cm×0.8 cm×0.6 cm,活检证实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病例2乳腺肿物较大,大小约5.0 cm×3.5 cm×3.0 cm,切检病理结果为典型鳞状细胞癌,同时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癌的形态可见假腺样结构.2 例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为PR(-)、ER(-)、HER-2(-)、P63(+)、CK5/6(+).结论:以腋窝肿物首诊,行穿刺术,当未穿刺到分化好的鳞状上皮时,不易做出明确诊断;虽然乳腺鳞状细胞癌的切检标本在形态学上有典型的鳞状细胞学特点,但在诊断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还是应严格掌握标准.【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2(010)017【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乳腺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转移【作者】景竹春;苏雅洁;王作仁;秦红风【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101300;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101300;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101300;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10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鳞状细胞癌起源于鳞状化生的导管上皮,而不是来自乳房区的皮肤,也不是从其他部位转移而来,属化生性癌。
以发现的2例鳞状细胞癌从组织学来源、形态学特点及诊断标准三方面与临床病理工作者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病理科收治的2例乳腺癌患者。
老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的临床研究刘庆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65岁老年乳腺癌患者9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标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或荧光原位杂交法判断患者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分析95例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其预后情况,并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9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中,病理类型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74.74%(71/95),肿瘤直径主要为T2(2~5cm)64.21%(61/95)、淋巴结转移占28.42(27/95);远处转移占7.37%(7/95)分子分型主要为Luminal A型47.37%(45/95).9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中,其中90例患者选择乳腺全切术治疗,5例患者采取保乳治疗;60.00%(57/95)患者术后均选择内分泌治疗方案,48.42%(46/95)患者选择化疗治疗,21.05%(20/95)患者选择放射治疗.对可能影响老年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远处转移、N分期以及内分泌治疗均为影响老年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防止肿瘤远处转移、早期发现和内分泌治疗有利于提高生存预后.【期刊名称】《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老年;乳腺癌;病理特征;治疗方式;预后【作者】刘庆伟【作者单位】句容市人民医院,江苏句容 21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研究显示,致病因素较多且发病原因复杂,疾病初期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略,而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逐渐出现乳腺肿块、乳晕以及乳头异常、腋窝淋巴结肿、乳头溢乳以及皮肤改变等一系列相关症状[1-3]。
乳腺癌临床分析论文[摘要]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达到根治、美容且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方法我院对46例中早期乳腺癌Auchincloss术式进行综合改进。
(1)术前1周内单次小剂量辅助化疗;(2)均取横行或斜行,并尽量避免弯向腋窝的切口;(2)西餐刀游离支瓣;(3)左右侧乳腺癌采用不同顺序的乳房切除;(4)保留肋间臂神经;(5)使用自制加压乳癌背心;(6)术前辅助化疗;(7)术后放疗或化疗。
结果本组病例随访2~5年,术后效果良好,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5例出现患侧上肢水肿;3例小面积皮瓣坏死;3例发现切口下少量积液;4例短期内同侧腋窝及上肢内侧感觉障碍。
结论通过上述综合改进,既能彻底根治病灶、保持外型美观,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综合改进;并发症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乳腺癌多能得到早期诊断,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手术范围日趋缩小,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还是当今各级医院的常规方式。
由于手术过程中操作技巧以及术前术后处理方式的不同,多种原因引起不同的并发症。
我院对46例乳腺癌Auchincloss术式术前、术后处理进行的综合改进,临床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6例,均为女性,年龄30~54岁,中位年龄42岁,癌肿分布均为单侧。
位于乳房中央5例,外上26例,内下4例,内上3例,外下8例。
术前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
对照组28例,因医师操作习惯不同,未予改进方式施术。
.2方法(1)术前1周内单次小剂量辅助化疗;(2)取横行或斜行且避免弯向腋窝的切口;(3)左侧乳腺癌采用从锁骨下、肋骨旁、肋缘上,右侧乳腺癌从肋缘上、胸骨旁、锁骨下的顺序切除乳房;(4)使用西餐刀游离支瓣;(5)保留肋间臂神经;(6)术后使用特制弹力加压背心及负压引流;(7)术后化疗或放疗。
.3结果.3.1病理类型乳腺导管浸润癌27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导管内癌3例,乳腺黏液腺癌4例,乳腺浸润癌部分腺癌2例,髓样癌1例,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结浸润1例。
乳腺癌临床X线分析【中图分类号】r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255-01【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乳腺癌的x线分析方法,从肿块、钙化、结构扭曲和非对称致密等几个x线形状综合分析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乳腺癌。
方法:按照文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抽样分析。
结果:24例乳腺癌患者中,肿块16例(66.6%),钙化11例(45.8%),结构扭曲2例(8.3%),局灶性致密3例(12.5%)。
结论:利用x线性状分析患者是否患有乳腺癌,要结合两种或以上征象综合判断,单独x线性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乳腺癌不具有说服意义。
1 材料和方法我们抽取病例为24例,且均为女性。
年龄跨度从26~69岁,平均年龄42.8岁。
其中≤30岁4例,31~40岁3例,4l~50岁10例,51~60岁5例,61~70岁2例。
本组≤35岁6例,占25%。
患者病程1天~6年不等,其中≤15天6例(25%)。
扪及肿块17例,肿块大小1~6cm。
皮肤改变3例,其中皮肤变色2例,橘皮样变l例,乳头凹陷2例,乳头溢液3例,乳房变形1例。
触及腋淋巴结肿大1例。
用芬兰制造的高频乳腺机,日本富士cr后处理系统。
全部病例常规摄取双乳头足位(cc)及内外侧斜位(mlo)。
对可疑钙化者,采用微焦点局部加压放大,或选用其他位置做补充。
采用美国放射学会(acr)制定并推荐的bi.rads,分析乳腺癌x线表现的影像特征。
对患者的线分析进行专业描述,可以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对钙化的形状、颗粒大小、数量、密度及分布等进行详细分析,并记录有无结构扭曲紊乱等其他征象。
2 结果左乳腺癌11例(45.8%),右乳腺癌13例(54.1%)。
外上象限10例,内上象限5例,外下象限2例,内下象限3例,乳晕区1例,乳尾部2例,占两个象限以上1例。
24例中浸润性导管癌18例(75%),导管原位癌2例(8.3%),黏液腺癌1例(4.2%),髓样癌1例,单纯癌1例,硬癌1例。
乳腺癌的彩超特征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彩超特征与病例检查结果比较。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疑似乳腺癌的患者121例,全部进行彩超检查和病理检查,回顾性的比较分析本组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
结果形态不规则103例,形态规则18例;边界不清楚呈浸润状67例,呈毛刺状32例,边界清楚22例;低回声92例,等回声不均匀12例,等回声均匀17例;微小钙化44例,腋窝淋巴结肿大34例;血流信号检出109例,其中0级35例,ⅰ级46例,ⅱ级18例,ⅲ级10例;ri大于0.75的81例。
本组患者经彩超检查诊断为乳腺癌阳性104例,阴性17例;经病例检查诊断乳腺癌阳性102例,阴性19例。
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67例(55.37%),浸润性小叶癌31例(25.62%),单纯癌2例(1.65%),黏液腺癌1例(1.65%),炎性乳癌1例(1.65%),乳腺纤维瘤15例(12.40%),乳腺增生症4例(3.31%)。
彩超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99.02%,特异度为84.21%,准确度为96.68%。
结论使用彩超检查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准确性较高,对乳腺癌的手术前确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乳腺癌;彩超;特征;病理检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我国的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发生率明显提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上升到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1]声检查,本文选取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疑似乳腺癌的患者121例,全部进行彩超检查和病理检查,回顾性的比较分析本组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疑似乳腺癌的患者121例,本组121例患者全部均为女性,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64岁,平均年龄为(47.32±2.12)岁;全部主诉存在乳房肿块,其中存在短期内进行性显著增大的54例,伴有乳头或者乳晕皮肤异常的20例,腋窝淋巴结肿大8例。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进行探讨。
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11例,对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
结果: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
临床表现主要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
镜下见到实性乳头状病变,肿瘤细胞呈多边形、卵圆形、梭形或浆细胞样,其中1例伴发微小浸润癌,1伴发神经内分泌癌。
11例SPC中肿瘤细胞均表达ER、PR,且多呈高表达。
10例(91%)SPC均表达Syn、CgA。
仅局灶残留的肌上皮CK5/6、P63、CD10及SMA表达阳性。
Ki-67表达率为1%~10%。
仅1例表达C-erbB-2(1+)。
结论:乳腺SP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虽然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良好,但因其可伴有浸润癌成分,因此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关键词】乳腺肿瘤;实性乳头状癌;浸润癌;免疫表型【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066-02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Gong Xingchun, Li Huifang(Corresponding Author),Qian Xuefeng.Department of Path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jin,Changzhoug, Jiangsu 213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phenotype of 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 Methods A total of 11 cases of SPC with or without invasive carcinoma were collected,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hist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phenotype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disease occurred in the elderly women.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s of SPC were breast lumps and nipple discharge. Histologically,the tumor displayed a solid-papillary growth pattern.The tumor cells were polygonal, ovoid, spindle or like plasma cells, 1 of which were accompanied by microinvasive carcinoma and 1 with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All of the tumor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ER and PR. Most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Syn and CgA. Only focal residues myoepithelials were positive for CK5/6, P63, CD10 andSMA.The expression rate of Ki-67 was 1%-10%. Only 1 cases expressed C-erbB-2 (1+). Conclusions SPC is a low-grade malignant tumor with unique morphology and immunophenotype, Although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is low and prognosis is good,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PC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ecause it may be accompanied by invasive carcinoma.【Key words】Breast neoplasms;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Invasivecarcinoma;Immunophenotype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是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实性亚型,非常少见。
中老年人乳腺分泌型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吴慰霖;鲍天辉;刘银华【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therapy and prognosis of secretory carcinoma of breast in middle-aged women. Methods: The mastectomy specimen was obtained from one case of secretory carcinoma of breast in a 64-year-old female patient and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e after 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with review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for a-nalysis. Results: Secretory carcinoma of breast showed no pathological features for the ages and sexes of patients, but in general demonstrated several histological patterns as solid,microcystic and ductal with combined patterns of the three. The tumor cells contained eosinophils and clear cells that were measured in larger size and shaped roundly or polygonaUy,with abundant cytoplasm, large oval nucleus and small nucleolus. Still, the cancer cells were strongly positive to S-100 protein and had a large quantity of productions that were positive to PAS staining. Conclusion: Secretory carcinoma of breast is a distinct type of breast solid tumors. Conclusive diagnosis can be morphologically based on its hist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 For patients of juvenile and younger, partial mastectomy is the option and prognosis seems better. Whereas the prognosis is poorer for the middle-aged males and females, thus radical surgical removal is recommended.%目的:探讨中老年人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例64岁女性患者乳腺分泌型癌进行光镜观察、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乳腺分泌型癌病理形态学特点无年龄、性别差异,均为小管、微囊结构及实性片状区域,以不同形式组合;癌细胞有嗜酸性细胞与透明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核大卵圆形,有小核仁,S-100蛋白强阳性,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PA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独立类型的乳腺实体肿瘤,根据其形态学特点、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可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儿童及青少年发病,预后好,治疗以局部切除;在男性与中老年女性,预后较差,建议改良或根治为主的手术方式.【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5【总页数】4页(P379-382)【关键词】中老年;乳腺分泌型癌;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治疗【作者】吴慰霖;鲍天辉;刘银华【作者单位】歙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安徽,歙县,245200;歙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安徽,歙县,245200;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病理科,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分泌型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breast,SCB)是一种极少见的乳腺癌组织学类型,肿瘤起源至今没有定论。
乳腺癌病理与临床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8-02
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一的常见恶性肿瘤。
2011年美国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2010年影响因子94.262)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2011年预计将有230480例女性罹患乳腺癌,占女性新发恶性肿瘤的30%,排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
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统计显示乳腺癌同样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病理经验,对乳腺癌的病理分型进行如下汇总:
1、非浸润性癌:1).小叶原位癌是乳腺小叶的末梢导管和腺泡内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的非浸润性癌,增生的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
占乳腺癌的1.5%。
发病年龄较其他类型乳腺癌早8-10年,约30%的小叶原位癌累及双侧乳腺。
小叶原位癌常为多中心性,累及多数小叶,临床往往无明确的肿块触及。
常规检查病变不明显,不易与乳腺小叶增生区别,往往和乳腺小叶增生并存。
及时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小叶原位癌的患者也有发展成浸润性肿瘤的倾向,发生率10-20年内有35%-45%的可能发展成浸润性小叶癌。
2).导管原位癌(导管内癌)发生在乳腺小叶的终末导管,导管明显扩张,体积似乳腺大的导管,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
有五种组织学亚型:粉刺型、实性管内癌、筛状癌、乳头状癌和小乳头状癌。
其组织来源是乳腺中小导管的肿瘤,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
临床可触及肿块,部分病例伴有乳头paget病。
有时可从管腔内挤出牙膏样的条索状物。
导管内癌倾向于多中心性生长,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病的机会较高,彻底切除预后良好。
在长期的随访报告中指出,未经治疗的导管原位癌患者中有30%-50%的可能会发展成浸润性癌。
最多在10年内发生。
2. 浸润性癌:1).早期浸润性癌乳腺癌从非浸润性的原位癌到浸润性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经若干时间后即发展成早期浸润,即癌细胞向穿透基底膜方向发展。
小叶癌早期浸润指癌细胞穿破末梢导管基底膜开始向小叶内间质浸润,但病灶仍局限于小叶范围内。
导管癌早期浸润是导管内癌。
2).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全部乳腺癌的50%-70%。
由导管内癌发展而来,癌细胞突破导管内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
当癌肿侵及乳头又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时,由于癌周增生的纤维组织,可导致乳头下陷。
癌组织阻塞皮内淋巴管,可致皮肤水肿而行囊汗腺处皮肤相对下陷,表现桔皮样外观。
3).浸润性小叶癌:小叶原位癌穿透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所致。
中国生物治疗网杨教授特别指出,形态特点是癌细胞常围绕导管呈同心圆结构面形成靶样图像。
约20%的浸润性小叶癌累及双侧乳腺,在同一乳腺中呈弥漫性分布,因此不容易被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发现。
占乳腺癌的5%-10%。
预后与浸润性导管相似。
4).粘液腺癌: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病人中。
病理形态是粘液癌癌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堆积在腺腔内形成粘液湖。
癌巢或癌细胞
漂浮在粘液中,肉眼观呈半明胶冻状,又称胶样癌。
预后较浸润性导管癌好,存活率高。
5).单纯癌癌组织中主质和间质的比例相当,其形态复杂多样,癌细胞常排列成巢、索、腺样或呈片块状。
6).髓样癌多位于乳腺组织的深部,质地较软,边缘整齐,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肿瘤切面呈灰白色,常见出血、坏死。
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出现淋巴结转移也较晚。
有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预后较好。
7).硬癌常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并存。
本病侵袭性强,易转移,恶性程度高,肿块体积较小,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呈放射状交界,质地较硬。
显微镜下癌细胞核分裂象常见,致密的纤维组织可发生胶原变性、钙化或骨化。
8).湿疹样癌(paget病)导管内癌的癌细胞沿乳腺导管向上扩散,累及乳头和乳晕,在表皮内可见大而异型,胞浆透明的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可孤立散在,或成簇分布。
在病变下方可查见导管内癌,其细胞形态和表皮内的肿瘤细胞相似。
乳头和彵晕可见渗出和浅表溃疡,呈湿疹样改变,又称湿疹样癌。
单纯的paget病发展慢,预后好,尤其是临床无肿块及淋巴结转移者。
但纯的paget病极少,常与导管癌或其他浸润癌伴生,预后取决于伴发癌的生物学特性。
9).乳头状癌多发生在乳腺大导管内,部分病人有乳头溢液,多为血性。
本病可单发或多发,多数生长缓慢,转移较晚,预后好。
10).腺管样癌腺管样癌发展慢,恶性程度低。
肿瘤常为双侧性和多中心性体积较小。
11).小管癌腺癌,为高分化癌。
癌组织主要同腺管样结构组成,腺管小而规则,有乳腺间质中浸润性生长。
小管癌预后良好,一般单纯乳腺切除即可治愈。
12).大汗腺样癌对化疗放疗不敏感,易出现局部转移和远处转移。
13).其它:鳞状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类癌、未分化癌、分泌型癌、富脂质癌、印戒细胞癌、腺样囊腺癌、分叶状囊肉瘤、癌肉瘤。
3、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1999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提出“肿瘤分子分型”,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肿瘤分类系统,即从传统的依赖于形态学的诊断到以分子特征为基础的肿瘤学分类。
按照基因芯片的结果,乳腺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按照固有的基因类型,至少可以分为4个亚型。
临床早已观察到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疾病的转归、患者预后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但基因芯片检测费用较高,应用不方便。
2011年3月召开的第12届瑞士st. gallen估计乳腺癌大会上,专家组对乳腺癌诊疗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随后在《annals of oncology》杂志上公布了最新版的《st. gallen共识》,在《共识》中用免疫组化检测的er、pr、her2和ki67的结果将乳
腺癌划分为4个类型,作为基因分型的近似替代,方便临床应用。
乳腺癌的四种分子亚型分别为:1)luminal a型:er和/或pr 阳性,且ki67 14%或her2阳性。
这种类型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度较luminal a型的差,但对化疗的反应性较luminal a型的好;其中her2阳性的患者还应该考虑抗her2的靶向治疗。
3)h型:er 和pr均为阴性,同时her2表达为阳性。
这类患者需要考虑化疗和靶向治疗。
4)三阴性:即er、pr及her2表达均为阴性,此类患者只有化疗是有效的全身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