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 格式:docx
- 大小:36.68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复习教案:第十六章电功和电功率一、教学内容本章复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功和电功率两个部分。
电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它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计算公式为W=UIt。
电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计算公式为P=UI。
本章将重点复习这两个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电功和电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风扇的工作原理,引出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进行计算。
4. 实验:进行一些实验,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让学生亲身体验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六章电功和电功率一、电功1. 定义:电流做功的过程2. 计算公式:W=UIt二、电功率1. 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2. 计算公式:P=UI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给出一个电路图,让学生计算电路中的电功和电功率。
2.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电路的电功率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电功和电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一部分。
这是因为在物理学习中,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掌握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概念。
让我们来详细补充和说明电功和电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电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电功是电流做功的过程,它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全一册电子课本封面及目录【课本封面】
【目录】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第三节汽化与液化
●第四节升华与凝华
●第五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第三节内燃机
●第四节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
●第一节电是什么
●第二节让电灯发光
●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四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第五节测量电压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
●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
●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第三节“伏安法”测电阻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五节家庭用电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六章电流做功与电功率
●第一节电流做功
●第二节电流做功的快慢
●第三节测量电功率
●第四节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七章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
●第一节磁是什么
●第二节电流的磁场
●第三节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八章电能从哪里来
●第一节电能的产生
●第二节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第三节电能的输送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感受信息
●第二节让信息“飞”起来
●第三节踏上信息高速公路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二十章能源、材料与社会
●第一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节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202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1.1.1 什么是力?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使物体加速或减速。
1.1.2 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N),它的国际符号是N。
在国际单位制中,1牛顿等于1千克乘以1米每秒平方。
1.1.3 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例如摩擦力、支持力等。
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例如重力、电磁力等。
1.2 运动和力的关系1.2.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1.2.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它的数学表达式是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1.2.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出对于任何一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功的概念2.1.1 什么是功?功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物理量。
当力作用于物体上时,物体沿力的方向发生位移,这个过程中力对物体做了功。
2.1.2 功的计算公式功的计算公式是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的位移。
2.2 功的分类2.2.1 正功和负功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一致时,功为正功;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反时,功为负功。
2.2.2 功和能量的关系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状态,例如使物体从静止状态加速或减速。
能量是物体拥有的做工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引入或输出功来改变。
第三章:浮力与压强3.1 浮力的概念3.1.1 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所排除液体的重量。
3.1.2 浮力的应用浮力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船只的浮力可以支撑船只的重量,气球的浮力可以使其在空气中上升。
热学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1)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使用:①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测温范围;②玻璃泡应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应碰到杯底或杯壁;③应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应留在被测物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分度值)是0.1℃。
2. 物态变化(6种):3吸:熔、汽、升;3放:液、凝、凝。
(1)熔化和凝固①晶体与非晶: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②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撒盐融雪:降低熔点和凝固点。
③熔化和凝固曲线图:右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 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内能减小)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注:AB段和CD段不平行,是因为状态改变后比热容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液态的比热容比固态的大)(2)汽化: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①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②蒸发吸热降温:洒水降温;中暑擦酒;狗热伸舌;热水吹凉;扇风凉快;泳后发冷B.沸腾: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①液体沸腾时要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沸点)。
②图a是沸腾时的情景。
③沸点与气压:沸点:气压低、沸点低;气压高、沸点高——“高压锅”。
(3)液化:①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如“白气”、“出汗”、雾、露)②冒“白气”、“雾”、“露”、杯壁“出汗”、水管“出汗”、冰箱取物表面“出汗”、空调车夏天玻璃(外侧)有水珠;冬天玻璃(内侧)有水珠、眼镜片“模糊”、飞机拖“白尾”……③“白气”不是水蒸气,水蒸气看不到!④冰箱的保鲜原理:在蒸发器(冰箱上部)汽化吸热,在冷凝器(冰箱底部)液化放热。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复习教案:第十八章电从哪里来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复习教案:第十八章电从哪里来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电的来源,掌握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电的产生过程,提高对电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发电机、电动机、电池、导线、灯泡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电流表、电压表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引导学生思考电从哪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过程,测量电流和电压,验证电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解决问题。
6. 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电能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部分,部分学生还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物理现象,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一步了解电的来源和应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温度知识点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O℃,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O℃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4.热力学温度以宇宙中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约-273℃)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单位是开,符号K,它是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f的关系T=t+273( K)。
温度计知识点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
2.构造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泡内装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采用单位的符号标志。
3.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煤油等液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种类(1)按用途分:实验室温度计、家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2)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5.常用温度计的比较(1)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煤油、酒精测量范围:-30℃—5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2)实验室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测量范围:-20℃—ll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3)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测量范围:35C~42℃最小刻度:0.1℃构造: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使用方法: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估测:根据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观察: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底或壁。
读数:让温度计在液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是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教材,全册共有多个章节,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内容。
具体的章节和内容如下:
第一章动力学
1.1 运动的描写
1.2 速度与加速度
1.3 牛顿第一定律
1.4 牛顿第二定律
1.5 力和合力
1.6 牛顿第三定律
1.7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2.1 原子的发现
2.2 原子的性质
2.3 原子核
2.4 原子核的结构
2.5 电子的结构和分布
第三章热学
3.1 热传导
3.2 传热方式的比较
3.3 热传导的应用
3.4 火的温暖是怎样产生的
3.5 冷热源产生的热
3.6 热与机械能的转化
3.7 热与化学能的转化
第四章电学
4.1 电流的组成
4.2 电荷的守恒性与电流的连续性4.3 电路
4.4 导体的性质
4.5 电阻的性质
4.6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4.7 简单电路的分析
4.8 电功与电能
第五章电磁感应
5.1 磁场的产生与性质
5.2 电流的磁场
5.3 线圈中的电流的磁场
5.4 磁感应强度
5.5 安培力的机制
5.6 感应电动势
第六章光学
6.1 光的直线传播
6.2 光的反射
6.3 镜面成像
6.4 光的折射
6.5 透明介质中光线的传播
6.6 透镜成像
以上是《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的大致章节和内容。
具体的教材可以通过购买或在学校借阅图书馆中查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