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格式:docx
- 大小:37.72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电视作为一种媒介形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电视文化的研究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起源开始,逐步分析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包括理论探索、文化交流和市场占有率的变化等方面,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起源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广告和电视剧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中国文化的历史特点和电视文化的本质差异,电视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1984年,全国第一届电视艺术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电视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正式走上了轨道。
这一次会议对电视广告、电视剧和电视综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对电视文化研究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1、理论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已经经历了多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
1995年,中国电视艺术学研究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随后,有关电视文化研究的学术刊物也在不断涌现,如《电视研究》、《电视剧研究》等,为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在理论探索方面,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视文化的定义和研究范围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电视文化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
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影视文化创意、电视文化产业、影视传媒、形象塑造和电视戏剧等方面。
(2)影视文化与传媒文化的关系电视作为一种传媒形式,它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研究影视文化与传媒文化的关系是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3)电视文化与人的发展关系电视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电视文化与人的发展关系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历史演变和主要成果两个方面探讨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古代文学研究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章介绍了近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趋势,分析了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如何与传统文学研究进行对比和结合。
本文总结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比较和分析,促进了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历史演变、主要成果、兴起、发展趋势、比较、重要性、展望。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演变、风格特点、作者生平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的学科领域。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而古代文学研究则逐渐形成于汉代至宋代,经历了唐宋八大家的整理和总结,以及明清四库全书的编纂,逐渐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词、曲、文、小说等多种体裁,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整理、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后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成果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后续正文部分对比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和参考依据。
1.2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近代文学研究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
随着中国近代文学逐渐走向成熟,近代文学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近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得益于学术界对近现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关注,研究者开始将文学作品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
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
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
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
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
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
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
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
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
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在这时期的后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围绕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以及探索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
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底蕴,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总规模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
2.行业分化明显中国文化产业涉及面较广,包括了影视、音乐、出版、文艺演出、文化设计、数字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
同时,各细分领域间的差异也日益明显,表现出了明显的行业分化趋势。
3.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例如,在电影市场、音乐市场和文艺演出市场等领域,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1.多领域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是一个多领域融合的领域,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例如,在数字娱乐领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与电影、游戏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
2.数字化、智能化加速现代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将日益加深。
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用户体验。
例如,数字音乐、数字出版、数字电影等领域,从生产和分发到消费都有着显著的数字化、智能化趋势。
3.新业态不断出现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业态也不断涌现。
在文化产业中,短视频、直播、网剧等新型业态已经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用户的需求变化,更多的新业态也将出现。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不完善面对文化产业中不断出现的盗版和仿冒现象,政府监管部门和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仍需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和保护。
2.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一些文化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少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文化产品质量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
中国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最近30年来,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延伸,文化研究热潮滚滚、硕果累累。
西方文化的引介,中国文化的史的开掘和论的创新,乃至当代文化的价值建构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从严格的学术创新角度审视,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还有诸多需要努力的方面,其中,断代文化史的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断代文化史的研究,因为历史偏见和研究难度的制约,导致这个领域的空白,需要有志之士有识之人来填补。
陈高华等学者的新著《元代文化史》,以元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间各种思想文化现象作了细致的梳理。
全书逻辑严密,文字晓畅,多有创见,是元代文化研究的优秀著作,也是中国文化研究在断代史方面的拓展和深化。
作为中国文化研究者,我们细读该书,觉得它有如下优长之处:一、填补断代文化史研究的空白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统中国的朝代。
虽然只有短短162年,但蒙族统治者所特有的民族习性及文化背景,使元代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活表现出极强的独特性,理应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但由于历史上对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偏见的影响,以及清理元代特殊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难度甚大,故而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元代文化史问世。
在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冯天瑜等人的《中华文化史》等通史类著述中,对元代思想文化的介绍大多较为简略。
柳著皇皇数十万言,竟然没有一章一节是专门谈元代的! 作者在讲到元代部分时,往往是与其他朝代合谈,并仅以寥寥数笔带过。
冯著倒是专辟一节谈元代文化,并有积极的评价,但却是将元代与其他三个朝代合并而谈,相对于该书对其他朝代文化的阐述,明显薄弱很多。
《元代文化史》则是系统深入地对元代文化进行专门研讨,可说是对柳著和冯著相关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在断代文化史研究方面,尽管数量上不如中国文化通史多,但也有相当成果。
例如韩养民的《秦汉文化史》、万绳楠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熊铁基的《汉唐文化史》,以及其他一些属于专门史性质的文化史著作,诸如林剑鸣的《秦汉社会文明》、张学智的《明代哲学史》等,但就是没有一本元代文化史! 可见,陈高华先生等人的《元代文化史》的问世,弥补了中国文化史断代研究的空白,其开拓建树之功,令人感佩。
当前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陈燕华摘要: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起,我国国内旅游研究刊物先后刊登了近10 篇关于旅游文化研究的综述性研究,这些综述研究有的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文化学术研究历史,有的则选取一定的研究时段,并对其选取的特定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性分析,有的学术研究从旅游研究的不同分支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现状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相对于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我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步要晚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 世纪30 年代,我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1984 年,旅游文化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出现。
此后,有关旅游文化的零星论述,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之中,部分文化学的论著也涉及到了旅游文化问题。
但总体上,这些研究还是很零散的,未引起旅游理论界和旅游实业界的足够重视。
一、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一)关于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性事业。
”陈辽主张“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喻学才在《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第一章中写道:“所谓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20 世纪种概念———“对旅游文化含义进行了阐述,认为旅游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一种现实。
它是过去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并且与旅游目的地的政治文化密切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概念,旅游文化不断地体现一种矛盾:一方面,它吸纳了一种均质化的政治议程,它暗示生活在一个特定旅游地场的人以相同的总体方式活动,并为一个群体划出界限来确定该群体的身份;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仔细观察被描述的行为模式,将会发现这些模式并非真的可以划出界限。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与国际发展趋势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愈来愈受到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也日益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来探究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文化遗产遭受损失的事件,例如,1992年5月九寨沟7.5级地震,导致走亲访友岩等一批文物遭受严重损毁。
得益于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为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此外,中国政府也在文物保护的投入上逐年递增,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同时,社会力量也逐渐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在此背景下,文物保护组织和志愿者逐渐崛起。
例如,由北京和江苏两地发起的“走遍中国行动计划”,通过组织志愿者、建立数字档案等方式,探索了一种新的文物保护模式。
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明确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属于各国所在的国土,也属于全人类。
通过这一公约的签署和执行,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球性的议题。
近年来,国际文件的签署和执行更加注重实践性,例如2011年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的保护问题”公约等。
这一公约强调在科技进步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保护现代化社会遗产的重要性。
此外,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展览和展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欧洲,历史长久的城镇在保留历史遗产的同时,也作为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
在中国,崭新的文物博物馆和陈列馆建设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硬件设施。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展望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看法。
从国际上来看,文化遗产保护可能在以下几个方向得到更好发展:1.利用现代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近年来,文物保护中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如3D打印技术、激光保护技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合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僵化与封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越来越深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也日益紧密。
传统文化正在与时俱进,不断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为新时代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2. 践行价值观传统文化对于价值观的塑造和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逐渐增加。
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更加注重人本主义和社会公义,倡导道德伦理、家庭观念、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这种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发展。
3. 培养人才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培养人才的功能。
传统文化注重对个人品德和修养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未来,传统文化将发展为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人们发展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弘扬国粹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传统艺术等,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弘扬国粹的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5.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未来,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更加注重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避免传统文化遗产的流失和破坏,使传统文化遗产能够永久保存下去。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践行价值观、培养人才、弘扬国粹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文化研究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一环,也是近几年来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文化研究经历了从古至今、多个学科领域、多种研究方法及多种研究方向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总结历程并展望未来,让我们共同探讨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文化自
古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和核心内容,对于古今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美学等方面都起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一词源于“文”,即文字,以字为媒介来表
达思想、意识形态等精神内涵。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多元化、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成为发展趋势。
目前,文化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社会学等学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学科领域。
其中文化心理学、文化经济学等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主要研究理论基础,关注文化与人的心理和经济方面的相关现象,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研究的视角。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中国文化研究从最早的文献考证、史料分析逐渐向多元化方向
发展,出现了文化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文化学融合等新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类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涉及到人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中
国文化研究的一大突破。
文化生态学则紧密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文化与自然的交互作用。
文化学融合的思想则是将文化学与其他专业领域融合起来,使文化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问题更加深入。
三、研究领域
在研究领域上,中国文化研究不断创新、扩张。
最开始研究的是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如做大量的经典注解、古籍整理等。
进入到现代社会,文化研究的视野逐渐向现代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方向扩展。
特别是数码媒体技术的普及, 使得网络文化、数字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产生了热烈的探讨,这更是开启了文化的新篇章。
四、发展趋势
未来的中国文化研究向何方发展呢?随着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大众的关注,文化研究必将更加繁荣。
首先,中外文化交流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中国的崛起不仅给本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中外文化交流将会来越频繁地发生,这意味着文化研究需要更多关注国际化、跨文化和多元性方面的问题。
其次,文化研究将会更多地关注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关的话题,如文化创意产业、社会文化现象等。
未来还可能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将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促进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
再次,文化研究的学科门类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文化研究的焦点不断变化,相关学科也在不断涌现。
未来文化研究的学科将会趋于纵深和多元化,学科交叉也将成为未来文化研究的主要趋势。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关注国际化、跨学科和时代性的问题。
中国文化研究将面临更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但同时也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让我们期待中国文化研究更加繁荣兴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