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级下语文教案送往小木屋的信北师大版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21.54 KB
- 文档页数:3
《送往小木屋的信》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送往小木屋的信》,感受友谊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学会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主题,学会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故事,感受友谊的力量,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主题。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写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送往小木屋的信》。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故事,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模仿故事中的书信格式和表达方式,写一封送往小木屋的信。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维护和珍惜友谊?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3. 分享故事:教师分享一些关于友谊的故事或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友谊的力量。
七、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反思: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曾经忽视了友谊的重要性?2.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在友谊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克服。
八、书信写作技巧:1.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掌握书信写作的技巧。
2019年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送往小木屋的信》word教学设计
课题:《送往小木屋的信》
学科:语文
教师:
时间:第二课时
班级: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者特征
教学环境要求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送往小木屋的信》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11单元《书信》的一篇课文。
在书信为主题的单元中,《送往小木屋的信》是一篇主体课文。
让学生了解书信在人们生活中特别是特殊环境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全文围绕“书信”具体介绍了边防战士的生活。
在第1~6自然段,重点介绍小木屋的地理位置,突出战士的责任重大和生活单调。
在第7~8自然段表达了指导员关心战士的真实情感和战士们对来信的珍爱。
最后,呼吁热爱大森林的人们写信给边防战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11个,会写10个字。
2、通过借助媒体辅助学习,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战士们写信、指导员送信及战士们读信的情况,体会“家书抵万金”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给森警写信的热情。
过程和方法:
1、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特别是对战士们生活条件的艰苦、指导员送信的过程中的动作、战士读信的具体描写,从而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3、体会在习作中怎样把事物写具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送往小木屋的信》,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书信》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写三名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防战士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哪位同学曾经有过给别人写信或者收到过别人来信的经历?(指2~3名学生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和信有关的,请大家齐读课题——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打开书109页,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那么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容易出错呢?谁愿意起来说一说,提醒大家。
2.学生提醒大家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教师相机出示“公顷”“疙瘩”“牛虻”,引导学生齐读,指名读含有“揣”字的句子,并让学生通过演示“揣”的动作,理解揣的含义。
3.出示“隔绝”。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词语吗?谁能来读一读。
请大家认真观察“隔”这个字,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提醒学生右边下半部分里面是一条横,不要多写(1~2生)。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看出大家预习得非常认真。
下面,请同学们来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时想一想:送往小木屋的信和同学们收到的信有什么不同呢?2.学生读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们,谁来说一说,送往小木屋的信和同学们收到的信有什么不同呢?”3.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案教材剖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送往小木屋的信》是北师大版教材3年级下册,以“书信”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全文围绕“一封送往小木屋的信”具体介绍了边防战士的生活。
课文的1~6自然段,重点介绍小木屋的地理位置,突出战士的责任重大和生活单调。
第7~8自然段表现了指导员关心战士的真实情感和战士们对来信的珍爱之情。
最后一部分呼吁热爱大森林的人们写信给边防战士。
2.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11个,会写10个字,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表达真实的情感。
(2)在读文的过程中,了解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们在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理解他们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对他们的热爱、敬佩之情。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从而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3.教学重、难点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潮湿的海防前哨,在寒冷的雪山之巅,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幽静的密林深处,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到处都有我们可亲可敬的战士们在驻守。
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就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木屋。
在那里一封信就会给战士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想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读词语。
(课件出示:疙瘩公顷蚊子牛虻隔绝书籍揣在憋不住署名。
)3.再读课文,粗知大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我们要往小木屋送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有关这封信的事呢?师:谁想读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这是一封怎样的信。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边读边想。
师:再一次用心地去默读7~8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封珍贵的信,把它们画下来。
2.学生自学、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句话。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4、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导学过程:一、导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方式越来越发达,可在偏远地区,他们唯一的通讯方式还是写信,而且信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概括总结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家书抵万金?这封家书和平常的家书一样吗?(1)抓重点词句体会森林战士生活艰苦、单调、寂寞。
(2)鼓励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
(3)用语言渲染:信可以使他们消除寂寞,与外界取得联系,点明信对战士来说多么重要啊。
3、当他们得到信时,又是什么表现?(1)指导员怎样送信?战士们又是怎样拆信、读信?体会指导员对战士的一片爱心,以及战士们对信的珍爱。
(2)怎样才能把那种感情读出来呢?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进一步体会课文,激发学生为森林战士写信的热情。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案教材剖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送往小木屋的信》是北师大版教材3年级下册,以“书信”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全文围绕“一封送往小木屋的信”具体介绍了边防战士的生活。
课文的1~6自然段,重点介绍小木屋的地理位置,突出战士的责任重大和生活单调。
第7~8自然段表现了指导员关心战士的真实情感和战士们对来信的珍爱之情。
最后一部分呼吁热爱大森林的人们写信给边防战士。
2.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11个,会写10个字,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表达真实的情感。
(2)在读文的过程中,了解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们在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理解他们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对他们的热爱、敬佩之情。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从而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3.教学重、难点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潮湿的海防前哨,在寒冷的雪山之巅,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幽静的密林深处,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到处都有我们可亲可敬的战士们在驻守。
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就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木屋。
在那里一封信就会给战士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想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读词语。
(课件出示:疙瘩公顷蚊子牛虻隔绝书籍揣在憋不住署名。
)3.再读课文,粗知大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我们要往小木屋送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有关这封信的事呢?师:谁想读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这是一封怎样的信。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边读边想。
师:再一次用心地去默读7~8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封珍贵的信,把它们画下来。
2.学生自学、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句话。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案教材剖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送往小木屋的信》是北师大版教材3年级下册,以“书信”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全文围绕“一封送往小木屋的信”具体介绍了边防战士的生活。
课文的1~6自然段,重点介绍小木屋的地理位置,突出战士的责任重大和生活单调。
第7~8自然段表现了指导员关心战士的真实情感和战士们对来信的珍爱之情。
最后一部分呼吁热爱大森林的人们写信给边防战士。
2.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11个,会写10个字,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表达真实的情感。
(2)在读文的过程中,了解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们在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理解他们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对他们的热爱、敬佩之情。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从而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3.教学重、难点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潮湿的海防前哨,在寒冷的雪山之巅,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幽静的密林深处,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到处都有我们可亲可敬的战士们在驻守。
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就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木屋。
在那里一封信就会给战士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想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读词语。
(课件出示:疙瘩公顷蚊子牛虻隔绝书籍揣在憋不住署名。
)3.再读课文,粗知大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我们要往小木屋送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有关这封信的事呢?师:谁想读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这是一封怎样的信。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边读边想。
师:再一次用心地去默读7~8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封珍贵的信,把它们画下来。
2.学生自学、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句话。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送往小木屋的信》,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书信》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写三名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防战士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哪位同学曾经有过给别人写信或者收到过别人来信的经历?(指2~3名学生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和信有关的,请大家齐读课题——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打开书109页,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那么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容易出错呢?谁愿意起来说一说,提醒大家。
2.学生提醒大家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教师相机出示“公顷”“疙瘩”“牛虻”,引导学生齐读,指名读含有“揣”字的句子,并让学生通过演示“揣”的动作,理解揣的含义。
3.出示“隔绝”。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词语吗?谁能来读一读。
请大家认真观察“隔”这个字,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提醒学生右边下半部分里面是一条横,不要多写(1~2生)。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看出大家预习得非常认真。
下面,请同学们来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时想一想:送往小木屋的信和同学们收到的信有什么不同呢?2.学生读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们,谁来说一说,送往小木屋的信和同学们收到的信有什么不同呢?”3.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4、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导学过程:一、导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方式越来越发达,可在偏远地区,他们唯一的通讯方式还是写信,而且信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概括总结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家书抵万金”?这封家书和平常的家书一样吗?(1)抓重点词句体会森林战士生活艰苦、单调、寂寞。
(2)鼓励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
(3)用语言渲染:信可以使他们消除寂寞,与外界取得联系,点明信对战士来说多么重要啊。
3、当他们得到信时,又是什么表现?(1)指导员怎样送信?战士们又是怎样拆信、读信?体会指导员对战士的一片爱心,以及战士们对信的珍爱。
(2)怎样才能把那种感情读出来呢?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案
教材剖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送往小木屋的信》是北师大版教材3年级下册,以“书信”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全文围绕“一封送往小木屋的信”具体介绍了边防战士的生活。
课文的1~6自然段,重点介绍小木屋的地理位置,突出战士的责任重大和生活单调。
第7~8自然段表现了指导员关心战士的真实情感和战士们对来信的珍爱之情。
最后一部分呼吁热爱大森林的人们写信给边防战士。
2.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11个,会写10个字,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表达真实的情感。
(2)在读文的过程中,了解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们在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理解他们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对他们的热爱、敬佩之情。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从而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潮湿的海防前哨,在寒冷的雪山之巅,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幽静的密林深处,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到处都有我们可亲可敬的战士们在驻守。
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就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木屋。
在那里一封信就会给战士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想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读词语。
(课件出示:疙瘩公顷蚊子牛虻隔绝书籍揣在憋不住署名。
)
3.再读课文,粗知大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我们要往小木屋送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有关这封信的事呢?
师:谁想读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这是一封怎样的信。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边读边想。
师:再一次用心地去默读7~8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封珍贵的信,把它们画下来。
2.学生自学、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句话。
(1)“……汗水把信都浸湿了。
”
师:汗水能把信都浸湿了,这是一段怎样的路程啊,联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看一看那里的环境究竟怎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体会出小木屋在“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在半山腰上”,说明指战士们生活条件艰苦,指导员送信很不容易,路途远,行程艰难。
)(2)“指导员不敢把信揣在口袋里,而是用手捏着。
”
师:你能把这封信捏起来给大家看看吗?指导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指导员小心翼翼送信的情景表现出来。
3.学习第8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8自然段,从战士们对待信的表现中,你是否也感受到了信的珍贵呢?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战士们拆信的句子体会信的珍贵。
“谁也舍不得”说明3个战士任何一个人都舍不得立刻拆开信,可见战士非常珍惜它,从“实在憋不住了”体会到战士们忍了很长时间,确实忍不住了才把信拆开。
从“慢慢地”体会到战士拿信、拆信、读信都很小心,生怕把信弄坏了。
)
4.指导朗读。
师: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战士对这封信的珍爱之情?
(指名读,评价读。
)
师:作者连用了3个“慢慢”写出了战士们一系列的动作,读这样比较长的句子时,我们还要注意停顿。
(课件:就从口袋里慢慢掏出/ 慢慢撕开/ 慢慢地读。
)
(师范读,生练读,再指名有感情朗读。
)
5.引导学生体会写战士们读信的句子。
从“每天”“直到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可以看出战士们把这封信读了很多遍,信的内容都牢牢地印在脑子里。
说明战士们非常喜欢读这封信。
从“折痕处都烂了”体会到战士们把这封信看了无数次。
即使折痕处都烂了,还生怕把它弄坏,要小心地保管起来。
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战士们视信为珍宝的那份感情呢?谁来读?
6.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
师:少先队员写的一封普普通通的信为何这样珍贵?结合整篇课文去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小组学习。
全班交流、汇报。
)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和战士生活的对比,体会战士们生活的单调、寂寞。
)
师:为什么战士们就能常年忍受这常人难以忍受的单调和寂寞呢?
7.战士们生活条件艰苦,精神生活单调,正像你们说的那样他们心中装着祖国,他们苦并快乐着。
通过联系上下文去读书,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指导员送信是那样小心翼翼,战士们读起信来是那样爱不释手。
是因为——
(引读:在这样平静寂寞的日子中,信,就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
师:在这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和思考?
师:把这个逗号去掉,你再来读读这句话。
指读。
师:加上这个逗号,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8.理解“家书抵万金”。
师:谁的来信可以称之为家书?同学们,在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一封家信真是胜过“千万两黄金”啊!在当今的和平年代,读了这篇文章,对于“家书抵万金”,你又有新的感受了吗?
师:这里的“家书”仅仅是指亲人的来信吗?
师:(小结。
)这个“家”不仅是指战士们的小家,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大家。
我们的家有960万平方公里,森警部队守护着3 000多万公顷的森林草原资源,年均扑火300多起。
同学们都知道前几日,我省大兴安岭发生了森林大火,你可曾知道,就是这些森警战士战斗在火海中,有的还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茫茫林海中。
而他们的生活却是那样艰苦,大部分战士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和冻疮,当他们巡防森林的时候却要忍受着患处糜烂的煎熬;最可怕的是他们消息闭塞,生活寂寞,有的战士手捧着“母亲病危速归”的电报时,他的母亲早在半个月前就离开了人间。
9.此时此刻,你想对那些战士们说些什么?
四、扩展延伸,内化情感
1.有的同学提议给那里的战士们写一封信,你们的提议太好了,作者也呼吁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2.指导写信。
师:森林战士的家人们!你们在信上想写些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这张信纸上吧!写信时,希望你注意书信格式。
还要在信封上写上收信人的地址、邮编。
(课件出示通信地址、邮政编码。
)
3.交流信的内容。
4.我提议,这些信,我们不要一起寄出去,而是每天寄一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吗?愿我们寄往小木屋的信,能给那里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带去一丝快乐。
以此来回报战士们无私的奉献。